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另一種可能》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1

暑假看完《另一種可能》這本書,其中:“做一個不抱怨的老師”,讓我感觸頗深。在生活當中我們時常會抱怨爲什麼現實會這樣,爲什麼別人都朝着好的方向發展,而自己卻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麼用呢?抱怨能解決問題麼?天天發表消極言論,天長日久,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會每況愈下。

更何況我們身爲教師,教師的態度如果消極,受其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自己的學生。剛剛接手現在的這個班級,我在看到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以及他們的學習習慣以後,我真的很沮喪。對他們的抱怨佔了我當時絕大多數的課餘時間。在班級裏、辦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會想要抱怨一下:我這次接手的這一波學生太差勁了,他們的習慣非常差,氣死我了。當時這樣的一種負面情緒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這本書後,我真的很後悔,因爲一個面對環境挑戰總是採取抱怨態度的教師一定不是好教師,他註定不會成爲一個優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師。我現在覺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看完這本書後,一開學我們的課題組就忙着做“板藍根”的成果彙報,因爲時間很緊,外加上組內的美術老師請了產假,因此她的許多藝術創作類的事情就落到了我們組內成員的身上,因爲外行,很多事情我們忙的焦頭爛額。但是因爲忙不過來,總會安排到你身上,一開始心裏難免會有一些不舒服,覺得爲什麼又是我,這麼多的事情,做都做不過來。很想抱怨,可是回憶起之前看過的這本書,我馬上調整了心態,覺得不應該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差勁,因爲我想成爲一位別人喜歡的人,成爲一位合格的教師。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長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大,我們的學生也將會在我們積極樂觀的教育影響下變得陽光燦爛。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2

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每一個家庭都非常重視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所有的家長都感到了教育的壓力。這是一種極好的社會現象,是中國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這將是中國人口素質提高的基礎。過去,在中國人民在貧困線下掙扎的時候,大家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讓他們自生自滅!現在的情況不同,家庭的物質條有了保障,家長們就希望孩子們能有更大的發展。一時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都想通過高考尋求更好的機遇。慢慢地不斷有人從過獨木橋的隊伍中跳起,審視這條道路。許多人發現這條路不一定是人生髮展唯一出路。於是一些人在思考、在實踐、在進行有益的探索。這些思考探索的成果就呈現在《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一書之中。這是一本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教育特稿精選。其中的每一篇目都能給人們以啓迪。

教育工作者或許可以從“拒絕當一個標準產品”、“寓言鎮上的神話中學”、“讀書改變了什麼”和“第三條道路”等篇目中找到解脫或減輕苦惱的方向。就具體學科而言,中學英語教師節必讀的篇目有“應試狂拽教育跑”,中學語教師最好讀一讀“對抗語”這一篇。許多家長可能有這樣的苦惱:“有本事”的家長爲何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讀了“生命的弓與矢”,或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曉航的父母的做法或許可以借鑑。爲了避免楊媛的悲劇重演,學校和家長能做的事情很多。“問題孩子還是問題家長”告訴我們所有問題孩子的問題根都是問題家長的身上。

對於那些想讓孩子出國學習的家長說,認真讀一讀“破解美國高考”、“不知身在何處”和“斯坦福鴨子撥動中國式焦慮”三篇,便可以避免誤將俄亥俄大學認成俄亥俄州立大學。敢於創新的教師可以從“帶領孩子走向知識”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實驗田“兩篇中得到許多有益的感悟。

書中引用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副雪松曾經說過的話:“有這麼一羣人,工資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強度地工作,承受着自社會、家長的巨大壓力,但仍然心懷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間裏爭取做到最好。這羣人,就是我們公立學校的老師。”這一段話道出了許多老師的心聲。

本書責任編輯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原創教育的董事長吳法先生提出的口號是“以出版推動教育進步”。我想他所說的教育既指學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讀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之後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是每一位教師必讀的書,也是每一位家長必讀的書。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師能夠讀到這本書,家長將會少許多煩惱,學校將會少許多問題學生。

  《另一種可能》讀後感3

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最好的成長方式,是讓我們的世界永遠充滿,另一種可能。

池老師將他的《另一種可能》娓娓道來,真實呈現了他這個曾經被很多人界定爲“不適合做老師”的人,如何從一所大山深處最偏僻的鄉村小學出發,一步一步走來,成長爲教育大家。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不管是我們的成長,還是我們的生活,都存在多種可能性。我們都應該努力地找尋適合自身發展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無限憧憬和期待。

來自大山、遭受否定、在偏僻的農村學校教書時的迷茫和彷徨;在寧靜的鄉村之夜聽着搖滾樂一遍遍吶喊……然而正是如此真實普通的教師形象,有了更多思考、實踐和創新的空間,一個特級教師,就這麼“野長”起來了。那座大山,有最原始的樹木、溪流、峽谷、原野、麥浪、鄉村、草垛……充滿着泥土的氣息,傳遞着淳樸和善良的情感。池老師的童年在那座豐盈的大山裏,那裏的豐盈,是大自然的饋贈,大自然讓他懂得了敬畏,懂得了教育充滿自然氣息的重要性。而他,讓我懂得了,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以最自然的狀態“野長“的。

“離開課桌,離開教室,離開學校,教育的一種狀態叫行走。”池昌斌老師作爲父親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更多扮演的是一位類似於“導遊”的引路人角色。他帶領她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經歷不同的艱難險阻,領悟人生的“苦難”精髓。在一次次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女兒學會思考,能夠行雲流水地書寫,自然教會了她什麼是理想與信念,勇敢與堅持。

書上說:人生也許真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兩三句話也許就會改變我們的`軌跡。作爲教育者,我們能給孩子什麼,才能讓他們學會在充滿未知的人生道路上坦然面對那些也許因爲某人的兩三句話就會被改變的人生軌跡呢?

正是這樣的意外和不確定性才造就了很多精彩的可能,只是,我們的孩子有迎接這些意外與不確定性的心理準備了嗎?

我想說:“曲折,是通向未來的路。”因爲我們走過沿路的崎嶇和風塵,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從容地接受所謂的曲折和改變。但倘若你不曾遇見呢?是否會抱怨?是否會在抱怨中失去本心?孩子,本就是那一塵不染的璞玉,沒有經過生活的打磨。所以,把教育還給生活,讓孩子在自我獨特的經歷、探索和成長中漸獲獨立的能力與自由的信念。畢竟每個孩子的未來都不具有可預測性,那些變數連上帝都無法預測,何況只爲人父母爲人師的我們?

書上說:“所謂的問題兒童,很多時候都是成人思維在兒童身上的有罪推定。”“作爲教師,最重要的使命是讓每一個學生擁有幸福、快樂、有尊嚴感的校園生活!”

池老師讀懂了這些在旁人看來是“問題兒童”的孩子背後的故事,給予了他們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尊嚴。

我想說:俯身細語是教育的一種美好姿態,是平等的相處,亦是一種尊重。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都要學會在孩子的耳邊輕輕說。尊重是相互的,信任也一樣。預先取之,必先予之。

書上說:池昌斌當年曾經被拒門外,被確定爲不適合當老師的對象,現在卻成了一個好老師,所以一切皆有可能,我們要相信老師,老師纔會相信每一個孩子。

我想說: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人生充滿無限的變數和不確定性,我們都要相信自己,相信奇蹟!正如池昌斌老師在後記裏所說:“夢想是可以種出來的。”雖然追夢的過程可能很艱苦,可能很漫長,可能很枯燥,也可能很煎熬。

一本《另一種可能》記錄了池昌斌老師不經意的話語,這些話語卻都在傳遞他對“教育”的獨特看法。他說“給學生幸福有尊嚴感的校園生活是教師最主要的使命之一。”他說“在分數和信仰之間,我選擇中間地帶。”他說“抱怨是沒有用的,我對教育抱有希望和信仰。”他說“讓我們多想想自己是孩子時候的那些事情,一定會對孩子寬容很多。”……每一句都是這個睿智的男人對大教育觀的領悟,每一句也都更值得作爲師者的我們靜心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