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素年錦時讀後感(精選6篇)

素年錦時讀後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素年錦時讀後感(精選6篇)

素年錦時讀後感(精選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素年錦時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素年錦時讀後感1

安妮寶貝出了新書《素年錦時》,這名字真是起得好,錦繡的年紀,樸素的年華。很多人都是這樣度過的,在熱烈華美的生命季節裏安靜地變老。其實我們並未抱怨,也沒有嚮往,本性如此,正如有的花花草草,一生下來就適應的土壤,以後也不怎麼喜歡改變。

安妮她說,覺得人老去的某些跡象是:愛上聽崑曲,看古書,不太說話,在某些時刻會不由自主地掉眼淚:反省自己的處境和內心陰影的時候。但這不能算是老去的跡象吧,只是心態趨於平和,心情正在沉澱的跡象。

最近,也就是過年的時候,我突然莫名其妙地喜歡聽戲曲:京劇,崑曲,黃梅戲。但這並不代表我正在變老。只是覺得它們較之一些歇斯底里,或哀怨悽絕的現代歌更加溫和,婉轉,含蓄,同時還帶着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氣洋洋,符合現在嚮往幸福的心境。

有人的時候,喜歡說話,來讓自己的大腦得到休息和空閒。儘管如此,我發現思維還是會宇正在進行的事情分離。

沒有人的時候,反省一下,知道了人之所以會有悲傷和不如意,總是因爲對現實明知如此卻無可奈何,所以纔有了順其自然的藉口,來進行自我安慰,也安慰別人。

安靜的時候,習慣泡一杯菊花茶,欣賞着淡綠色的菊花在淡青色的水中沉醉,原來水纔是最懂菊花的,它讓每一片花瓣都舒展自如,通透澄澈,菊花在水的懷中綻放着第二次青春。菊花一樣聰穎的女子,一定會選擇水一樣瞭解,珍惜她的男人。

  素年錦時讀後感2

下面的感想說是素年錦時的讀後感,其實只是月棠記的讀後感而已。我認爲安妮在這部小說中表達出來的態度遠大於其他所有散文的總合。

在小說中安妮闡述了自己對於婚姻作用的看法。她的觀點既不東方也不西方,超越東方的性和愛與婚姻三者綁定式觀念,以唯物的客觀觀念承認愛情的有限性(作者原話“人體內的化學元素和生理性,註定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戀,就是如此短暫,無常。會用荊會完結。以後的局面如何支撐,要看對幻滅感的忍耐還能支持多久。”),但仍然十分重視婚姻的價值,鄙夷沒有婚姻結果的婚外情。在這點上,安妮的婚姻觀與西方人將性和愛與婚姻三者分開並且不過分強調婚姻價值的觀念有所區別。在安妮的觀點中,一個女人的人生終極幸福在於,在青春完全逝去之前找到一個心靈與自己契合的男性,與之戀愛並通過婚姻方式將之作爲終身伴侶。而這個目標從客觀上來說是如此地不現實而顯得虛無縹緲,她自己也知道這樣的定義已經超越了人世間的規則而變成哲學裏的形而上。這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因爲理想中的幸福是如此完美,並且在理論上似乎可以有這樣的男性存在,另一方面她亦知曉自己會忍受不了與一個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男性步入婚姻生活,所以這些都成爲她爲自己尋找幸福的力量。然而現實始終不能遂她的願,因此她在小說中透露出來難以抑制的疲倦感,並以女主角最終找到一個還能湊合的歸宿這個結果給出一個價值標準,用以衡量她對於自己以十幾年的努力爲代價在最低程度上所能接受的結局。

事實上,擁有這種理想的不止安妮一個人,許多善於思考並描寫情感的女作家都是如此,或是最終放棄追求湊合着找一個勉強接近理想中的男性結婚,或是始終不願妥協走結婚這條路而選擇對她們來說不算太過於糟糕寂寞的自由,但是這兩個選擇的共同點就是:它們不是那些對情感要求苛刻的女人們最終想要的,對於這個結局她們不能感到滿足。女性在生理上被賦予的使命和角色使得她們從本能上無法像男性那樣過分脫離情感的依賴,而窮盡一生追求一個連自己都明白不可能達成的理想正是許多善於自省卻並重視情感價值的女人們最痛苦的事之一。

當人類無法採取任何手段保護自己不受某些自身慾望對自己進行刺激和傷害時,人類的本能自我保護機制就會選擇各式各樣的辦法來減輕這種痛苦,比較容易實現的方法就是自我欺騙和自我暗示,比如爲了追求某事物受了較多的傷害就開始對該事物嗤之以鼻滿不在乎,降低該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價值;或是通過另外一些辦法轉移這些傷害,將之與某些強大的未知力量聯繫在一起,視作一種自己必須承擔的痛苦,而後者這種心理常見於宗教崇拜。對於那個始終不能實現的理想,安妮選擇了通過研究佛教的哲學思想來緩解自己的痛苦煩躁,爲自己的疑惑尋找答案,她在小說中提到佛經,並說道“要像煎熬疾病一樣。煎熬過生活中每一個抑鬱的時刻。必須要尋求信仰所在”。在她的觀點中,治療痛苦的方法就是擁有某種宗教式的信仰。的確在基—督教中對於痛苦的解釋是痛苦是人類必須揹負的原罪,而在佛教中解釋則是痛苦皆由人類慾望得不到滿足而招致,並鼓勵和提倡禁慾,這兩種減壓辦法都是符合心理學的治療方案的。

但事實上,由於技術問題,古人在認知不可避免地存在侷限性,因此許多哲學的邏輯論證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隨着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假設被推翻,科學替代哲學解釋描述了越來越多的現象和事物規律,哲學的空間被逐漸壓縮。一些哲學的假設和基於該假設的分支被證實是不符合現實的多餘的,許多哲學家的畢生思考和推斷都不可避免地因爲在客觀上存在漏洞而被否定,更不用說某些古人的宗教哲學中某些由於認知上的不足而以非邏輯形式推導出的論斷部分已被確認存在謬誤。而許多作家在科學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因此比較容易忽略那些他們不能理解的科學深刻性而反而能理解並接受各種鬼神宗教中的哲學深刻性。從這方面來看,雖然佛經因爲存在客觀錯誤而並不能完美地闡述這個世界的規則,但是對於安妮來說這並不重要,她需要的僅僅是去研究佛經中的建立在空想基礎上的哲學,並以自己的理解爲自己解惑,以此來完成她個人的終極自我救贖。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但有的時候我回主動地拒絕。因爲安妮總是給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然而空洞確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可是很多時候我需要一些敏銳細小的疼痛,讓我低空呼嘯而來的麻木。

四維曾說安妮像是一朵水中的藍色鳶尾,有着破碎的激情和精緻的美麗,可是易碎且易逝。安妮的文字總能抽離人們身邊的氧氣,然後直到別人窒息。

這些天來,一直在讀安妮的《素年錦時》,在她陰鬱冷豔的文字又一次給我帶來了傷口和小疼痛後,我學會安靜。十八年來,我真正意識到我應該做個安靜的人。沉靜、篤定、孤獨、優雅、堅定;女童、父親、女子、男子、寫作。她亦多次寫到夢境。這些短句,這些斷章,源自時間深處,抑或盡頭,帶有某種自足的迷戀、神祕,但不乏深刻,頑強保持着清醒、獨立。像是她的囈語,無需迴應,無關對錯。

纖細筆觸,有着她讚賞的自控、優雅,生出一種質樸躍動的力量。看似客觀、近如真理,不容置疑,字裏行間卻無不是縝密的主觀心緒,應是她對生命的一次次回眸完成的確認。懷着愛與痛楚、歡愉,抽身回望,她看到今生、前世。那聲音悠遠清涼,那畫面悽美寥廓,彷彿荒涼仙境中兀自靜默的樹,她或許就是她心中的那位“植物女子”。

面對那些形式或緊密或疏稀句子,常常只能是無語。“每個人的生活,需要一種可以得到內心支撐的形式”,作者、讀者皆通過文字的重量完成對內心的確認或糾正,殊途同歸,獲得片刻的喘息與寧靜。

落筆有大朵大朵的梔子,言及盛放,又重彩凋謝。——依然是令人心怵神傷的女性氣質。在一些文字下劃下一條條灰線,這也是我的確認嗎?

素年,錦時,確是印在紙上的灰燼。我們終憶起它的舊日模樣,我們終識得它的舊日模樣。它曾熊熊燃燒,爆裂如蓮花開放。——大聲,再大聲。

等待末世,接受宿命。

  素年錦時讀後感3

安妮說,有時不明白人是出於何種目的,要忍耐生活,日復一日的生活。

可是,不忍耐又能怎樣呢?只要生活還沒有達到讓人無法承受的痛苦。而人的生命是有張力的,每個人又因人而不同。而且,沒有人知道“生”的那一面是什麼樣子,沒有人願意把自己一生交付與一個未知上,於是,得過且過。大多數人是,只有到了不得已的情況下,經過與死神的奮力抗爭也終未能抗拒自然的意志,纔不情願地被拖進那個未知世界。

在自己的房子裏,經常會失眠,比不得在旅途中或寄居處睡得安穩。睡不着的時候,從沒有去刻意想什麼,只是腦中會出現紛亂複雜的意象,走馬燈一般地閃過。

旅行的時候,不怎麼喜歡慕名去攀哪座高山,看哪片湖和海,喜歡有充足人氣的地方,人氣充足不一定要很多人。有時候,道邊的一座小寨子,田野中的三兩座小房子,都可給人在人間的溫暖。

不習慣到人多聚集的地方去,不是喜歡安靜,而是不願意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羣爲同一個目的或事情圍觀、注意同一件事,我喜歡看見大街上衆人熙熙,爲着各自不同的事情忙忙碌碌,來來往往。每個人心中都盛着一個世界。此時,只覺得心裏穩妥,感到這個世界多麼熱鬧,每個人都會長長久久。

以前的時候,喜歡冬天,是喜歡它的寂靜。而現在,喜歡夏天,是覺得冬天的寂靜裏面潛藏着一種空洞,一眼望去,除了雪,什麼都沒有,就不免有些恐慌;而夏天,雖然燥熱,可是心裏滿滿的,於是似乎到處都是滿滿的,讓人心安。

  素年錦時讀後感4

安妮她說,那些戀愛,最後彷彿只是孩子放給自己看的煙花,嗖嗖幾下,天空換了換顏色,然後各自歸家。感情是沒有用的。真正有決定力的,是人置身生活之中的侷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軟弱。

這個世界,不具備情聖或情種產生的條件,如果真的有,那也是單純的、衣食無憂的情種。無論多麼看似堅固、有力的感情,仍逃不過現實和時間的劫難。

一個男人如果真的喜歡一個女人,他會想盡一切辦法與她聯繫、靠近;他的手機永遠不會關機,因爲怕她找不到他;他總是在那裏,隨時可以找到,願意爲她做一切事,就這麼簡單。

當一個人累了的時候,或許會找一個安靜、穩妥的停靠,比如一段清淡,實際,單純的婚姻,養一些平凡的和名貴的花花草草,種種四季的果子和蔬菜,一大片黃燦燦的葵花,養一羣可以自由飛去的鳥兒,陪伴着一個清淡,實際,有品位的伴侶,他們只有幾個相知的朋友,心不遠,地也不偏,關心俗事,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安。

世間任何平常的美好的事情,也就是如此了。

  素年錦時讀後感5

這天選了一疊環保紙打了這本書,拿回家就開始看,還是很容易的就進入狀態,然後漫漫的平靜,不知疲倦,一次性看了回,該想些什麼了,發現。味變了,開始有些實在的筆觸了,容易叫人接受的,雖然還是有腐爛的氣味,但這是不可或缺的,陽光不可能普照大地,但至少人不再那麼頻繁的被描成獸。可以感覺得到某種皈依的跡象,年輕的時候看的比較重,但自己沒有察覺,經常會暗自埋葬一些東西,且覺得理所當然,棉布襯衣是好的,木頭也是做鈕釦的好材料,半夜喝下大杯的冰水,把胃敗成一個垃圾廠也是一種很刺激的行爲,種種都來的很痛快,肉體腐爛的氣味,此時的感覺會是一種鬱,橫屍遍野,物慾,蕭條,不被人察覺的嘈雜音樂,不被人理解的人性扭曲着,世界爲了文明在開戰,但我閃在一旁,表情淡漠,淪陷。這時的自己是主觀的,且不否認,且可以滿不在乎。

世間,情分,相持。>有了家常裏短,有了親情鄉音,童年的`回憶也是樸實無華,平淡卻典型。安安靜靜,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古老的城市,迷失的村莊,卻也找得到回家的路。一種淡定,一種愀然。淪陷的還是淪陷,但不會是行色匆匆,世界末日。

月棠記>絕望的女人依然。不再是舊的棉布,女友不會再化着失敗的濃妝,穿着落魄。男人開始深諳世事,體貼入微,物質更加豐厚,卻不再有物慾橫流。依然淡泊名利,卻不懷有詛咒的詆譭。頌經唸佛,卻依然對戀愛心存幻想,不極端,不過火,一切都像自己的年齡一樣來的正好,女子深居簡出,男人風度儒雅。依然有畸形的愛情套路,卻不會任其暗自瘋狂蔓延滋長。人是應該掙扎的。人性本身就是這樣。把書鋪開,盤腿而坐,儘可能的主觀。

這個年紀的女人望着天空,你以爲她還是爲了尋找什麼嗎?

一種清淡,實際,單純的感情。一種有根基的感情。

一副畫: 世界依然橫屍遍野,但人卻依然可以找到陽光,大多數時間是美好的

這本書是一本雜文形式的筆記,素年錦時讀後感。記錄一些生活中溫情的片斷以及作者所逐漸蛻變的心境,讀後感《素年錦時讀後感》。素年。指一種平和無爭的生活。錦時。即指這種生活中自有美麗與風韻。字面上翻譯過來就是繁華的和平凡的時光。

這是是一本讓心休息的書。在這逝去的半年之中,彷彿並沒有這樣的情感,也只是忙忙碌碌地過着。只是過去了,回頭望時,才覺得它的好。素年錦時,也許就是這樣一個意思吧。

學會平常心,學會付出。好像不是隻有傷痛纔會讓自己感到存在。

作者在描寫中有對所謂拜金主義的高貴的蔑視和不屑,但剝開其外殼,內核依然是一如的小資情調,極力的探討着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強調自己存在的意義,在讀者們看來雖然有着一定的欣賞美感,在物慾橫流人際複雜的今天能有所啓迪,特別是對於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尚未完全脫離青春期的大學生及剛步入社會的職場人士們,我們已經開始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不斷探索,另一方面,極其需要他人的理解,然而,相對來講這很困難;再加上很容易對事物產生懷疑,由於判斷力的不成熟,導致更容易受外界影響。安妮恰恰在這個需求上給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空間。

一次又一次的沉靜的閱讀都讓我對生命的理想有更多的定義。 人的內心階段,到了一個轉折口,就會有些話想要說一說。說的時候也不顧及別人愛不愛聽。每個人的生活,需要一種可以得到內心支撐的形式”。

“用平常心清淡相對,才能成爲妥當的主人,而不承擔對方給予的奴役。”。

“如花期一期一會,活在當下” ……這些形式或緊密或疏稀句子的短句纖細筆觸,源自時間深處,帶有某種神祕但不乏深刻的清醒和獨立,字裏行間流露出有着她讚賞的自控和優雅,生出一種質樸的力量。是一種懷着愛的生命定義。像是她的喃喃細語,陳述的生活的每個小細節。

我在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某個角落,產生心與神的交匯,獲得寧靜的心緒。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了別樣的思緒。

我很喜歡這本書。

  素年錦時讀後感6

最近在讀慶山的《素年錦時》,感觸頗深。偶然在新華書店看見了這本書,無論是正面大簇的白色花團還是背面的汪洋深海都讓我心動不已,於是付了錢,把它變成了我的。

有朋友不喜慶山的書,我理解她們,慶山不是個開朗樂觀的人,於是她的作品也是黑暗系列的。而《素年錦時》恰好是少數幾本散文及短篇小說集,是閒散且舒適的。

翻開第一篇就愛上了它,南方的大宅院生活,幽暗且美麗,四面圍牆,又給人極大的安全感,大團的黃白色菊花成了墨綠色院子裏的鮮活點綴。慶山的文筆很清雅,淡漠因爲自己的經歷而有一種對世俗冷漠的情感蘊藏其中,讓人爲之着迷。很仙的文筆,講的卻都是無比現實的故事,能夠一針見血的刺穿柔軟的內心,讓我學會不逃避現實。畢竟避風港在溫暖,也不可能只容納我一個人。它讓我學會獨立,不過分依賴別人,給自己留有餘地,在他們離開時不至於那麼狼狽。

喜歡《素年錦時》中的一句話:有誰告訴你,喜歡的東西就必須要得到,並且要始終得到。有時候喜歡的東西是得不到的,強行奪取與挽留,只會傷害自己。

偏愛散文集、詩集。也有過錯誤的決定:泰戈爾的《飛鳥集新月集》太難讀;席慕蓉的詩集美好、短小,卻無法給我力量。在書海中尋尋覓覓,一眼萬年愛,愛上了《素年錦時》,在這心靈雞湯的時代裏格格不入,以淡雅如蓮的柔婉語言,極端的抨擊着現代人麻木而毫不設防的心靈。

以前,我總是強迫自己去看書,每一個字都像螞蟻一樣晃花我的眼睛,有時讀着讀着就約會周公了,睡醒後又捶胸頓足;上了高中以後,我逐漸明白,沒有人可以長久地陪伴我,她們會在時間的錘鍊下變得疏離,即使是最親的家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重心放在我身上,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敏感,多疑,善變,念舊。這世界所有人都會離我遠去,唯有這些書,每日安睡在我的枕邊,書桌,壓住了我心底裏的燥亂,它們會發黃,變舊,可不會丟我一個人面對未來。

喜歡讀書,在這喧囂的城市裏尋找一方淨土。長路且行且遠,因着內心深深不息的意願,是啊,人生最美好的事不過如此了,在梨樹下小坐,捧着喜愛的書,清茶淺酌,口齒留香,回味無窮。身處高中,沒有太多的時間來讀書,因此,每天午睡前的閱讀已成爲我不可或缺的事情。躺在牀上,試想,這輩子與書爲伴,在灑滿陽光的落地窗前,靠在紅漆雕花椅上,一杯清茶,一本好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