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會飲篇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會飲篇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會飲篇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會飲篇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會飲篇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會飲篇讀後感1

“愛”是什麼?

對於這個古老卻不陳舊的話題,人們一般都能講出個一二。或認爲是一見鍾情之愛,或認爲是長相廝守之情,又或是平平淡淡生活中點滴情感的積累。在古希臘那個年代,人們對“愛”是什麼也有着各種各樣的看法。《會飲》一書中,開篇斐德若做的第一個講辭就對“愛”做了界定。他認爲“愛”就是一種“品德”,是被愛之人對愛他的人表現出來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也一定會“引導人在生前和死後擁有美德和福氣。”

哪種“愛”是“真愛”?

泡賽尼阿斯看出了斐德若對“愛”所做定義的漏洞,他進而補充到,“愛”有兩種,一種是“屬天的”,一種是“屬民的”。在泡賽尼阿斯看來,如果相愛的一方熱衷於另一方的金錢、容貌或是肉體上的愉悅,雖然這樣也能使他感到身心上的滿足與福氣,但這不是“真愛”,因爲這種基於物質形體上的情感,是“屬民的”,這種愛“無論朋友還是敵人,都會阻止他,敵人會罵他媚俗、賤,朋友會責備他,爲他不好意思”。

真正的愛,在泡賽尼阿斯看來,首先是男男之愛,這與古希臘崇尚男同和婦女身份低微有關,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愛的對象不是形體或形體的附屬物,如金錢、容貌、官職等等,而應該是“靈魂”。這樣一種愛一定是專一的,不會因“所愛的人身體如花凋謝,他就高飛遠走”,也不會“從前說過的話、發的誓,統統不算數。”真愛一定是“有情人殷勤善待對自己百依百順的情伴,情伴對有情人服服帖帖”,同時“有情人一方在心智睿哲和其他品德方面全心全意扶助情伴,情伴一方要熱望受到這方面的管教和獲得其他智慧”。只有在“委身”與“智慧”二者合二爲一時,這樣的愛才是“真愛”。

愛”應是有節制的、協調的

“戀上好人是好事兒,戀上放蕩的人就是壞事了”,“它雖然給人帶來快感,但會使人變得沒有節制”,這是厄裏克希馬庫斯作爲一名醫生從健康角度和情感角度所作出的講辭。同時他還認爲“健康”的愛應該是相互協調的,正如調和冷與熱、苦與甜、燥與溼、高音與低音一樣,“使他們產生一種適度的陰陽相交和調配”,按現代人的話語來講,就是兩個人在感情方面是互補的、合適的。

我們的“愛人”

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講辭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說起初人是有男性、女性和不男不女三種性別,而且都還是圓形的身體,但是後來因爲他們自恃強大意欲挑戰真神而被宙斯都給劈成了兩半。於是被分開的兩半就不停的去尋找失去的另一半,尋找那本該屬於自己的“愛人”。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阿里斯托芬之愛的對象側重於人的身體,阿里斯托芬整個神話的講述都在強調身體,從圓球人身體的分裂到後來人和自己另一半緊緊的擁抱都離不開身體。愛人所要尋找的就是那個一直讓他魂牽夢縈的,而且是天造地設的那個“人”,並不是這個人的其他什麼東西,這與蘇格拉底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我們“愛人”還是愛“我們所愛”

在愛的對象到底是什麼這一問題上,阿里斯托芬和蘇格拉底產生了分歧。阿里斯托芬認爲愛的本質在於個體性的擁抱,在於追求我們失去的另一半。蘇格拉底認爲“,愛慾完全在自身的深層結構中運作”,早在愛神被預設跟什麼東西形成關係,並怎樣處於這種關係之前,就已註定有對象。在蘇格拉底看來,愛的對象是美善。由此可見,阿里斯托芬之愛是“愛我們愛人”,蘇格拉底之“愛”是“愛我們所愛”。蘇格拉底認爲,“愛人”的軀體終將消散,而我們所鍾愛的“美善”卻是可以永恆存在的,這種“美善”或成爲“靈魂”的東西纔是我們最應該追求之物。

《會飲》通篇都在講“愛神”,講“愛”的故事,但是當我們讀完書中幾位(偉大)哲人的對話,如果僅僅認爲這部歷史著作就是在談論男女之愛或者甚至是更“高尚”的男男之愛,那麼這種認識也未免淺薄。

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個時代,所有自認爲聰明的人都在追求同樣一件東西——智慧,而當時被公認爲最高等級的智慧就是政治方面的“智識”,這涉及政體的類型,城邦的建構,對城邦中人們的治理等等問題。在《會飲》當中,蘇格拉底所講的“善”,很大程度上就是上面講過的那種政治上的“智識”。同時我們還知道,在柏拉圖看來,人不可能獲得完全的智慧,所以哲學這一詞彙,也就是“追求智慧”,“愛智慧”之意。因此,到目前爲止,我們能夠發現,蘇格拉底告訴了我們有那麼一種永恆的,不朽的靈魂一樣的東西是“善”,而柏拉圖又告誡了我們,這種“善”它雖是永恆的,卻永遠不是一個定數,我們需要不停地去追逐它的腳步,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獲得肉體上或者實體上的一個“結果”,而是需要享受追求我們“所愛”的這一過程,而這,就是關於“愛”的哲學。

可是,這一“愛”的哲學,畢竟還是“精英”式的高深理論。我們沒辦法奢求普通民衆都能讀懂它,理解它,正如雅典的人們沒有理解蘇格拉底而最終將他處以死刑一樣。所以,把哲學以詩歌的形式而不是高深的論文集的形式展現出來,也就有了它迫切的意義。因爲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形式沒能力說服或吸引大衆,因此只有採用通俗易懂的詩歌形式,也許才能再一次避免蘇格拉底式的悲劇重演,這也是爲什麼《會飲》比《會飲篇》更適合的深層次原因。雖有些許妥協的無奈,卻也尊重了更廣泛範圍上的“民意”,更避免了曲高和寡式的“孤芳自賞”吧。

  會飲篇讀後感2

在柏拉圖精彩絕倫的《會飲篇》中,通過阿波羅多洛轉述阿里斯托得姆木參與宴席時衆人的精彩發言,由淺入深的闡釋了“愛的本質”與“愛對人的影響”兩大問題。這個篇章不僅平實易懂,引人入勝,而且通過衆人對愛神的頌讚,逐步揭開了愛神那朦朧的面紗——她是如此博大與執着;而到了最後蘇格拉底的發言,他以真理曉喻衆人,也使我對愛的認識又上了一個臺階——“愛是朽者對不朽的企盼”。當然,這樣的對話不僅是我對哲學上的愛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也對實際生活中愛有了更貼切的認識。

阿伽鬆的宴會是如此美妙,一改往日一味喝酒的無聊氣息,代之以對愛神的禮讚。而會飲者大有“羣賢畢至”之態,即席演說精彩不斷,這多少使我對那些精彩論證的回憶有些迫不及待。

首先歌頌愛神的是斐德羅——這位歌頌愛神的發起者。“他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論證:愛是一位偉大的神,對諸神和人類都同樣神奇”,爲什麼如此“神奇”?首先,因爲“愛神沒有父母”,“愛是最古老的神”,由此認爲愛“是人類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此外,愛可以激起人無比強大的熱忱和勇氣,即使上蒼也尊敬不已,因爲“愛能使人爲了挽救他人的性命而犧牲自己”,對人如此,對亡靈也是這樣,阿克琉斯就是例證。他最後總結自己的論點是:“愛是最古老的神,是諸神中最光榮的神,是人類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賜予者,無論對活人還是對亡靈都一樣”。

緊接着斐德羅發言的是鮑薩尼亞先生,先前的講話雖然會限制後者講話的範圍與深度,但往往也可以作爲後者一個批判的樣板。鮑薩尼亞開篇即批斐德羅對愛神禮讚的不合理性——因爲沒有對不同的愛加以區分。至少,在鮑薩尼亞看來,愛可以分爲天上的愛與地下的愛,而這兩種愛,卻分別代表着高尚與邪惡。地下的的阿弗洛狄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地下的愛,是“一種非常世俗的愛,這種愛起作用的方式是隨意的”。因爲這種愛,追求的是情慾的滿足,肉體的享受,甚至更爲卑劣的是爲了獲得金錢、權利、職位的不擇手段,這種愛是邪惡的愛。相反,天上的阿弗洛狄忒,“她的性質完全是男性的”,她的愛激勵人們去追求“強壯和聰明”的男性,也就是追求力量與智慧,所以,這種愛是高尚的。此外,鮑薩尼亞多次提到雅典的法律,並不斷誇讚其優越性——“給了有愛的人極大的自由,不僅得到凡人的允許,而且得到諸神的認可”,但或許使自由度太大,卑劣的愛總是會伴隨着高尚的愛而存在。所以,他建議:“雅典法律的制定是要在應當受鼓勵的愛和應當禁止的愛之間作一個明確的區分”。

鮑薩尼亞停下來後,是受人尊敬的醫生——厄律克西馬庫的發言。當然,“三句話不離本行”——不過,從醫學的角度來論述,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認爲,“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神奇的,無所不包的”。爲了論述這一點,他從醫學出發——人的身體的欲求包括兩部分,“健康的欲求是一回事,疾病的欲求是一回事”,而“醫學研究的就是慾望”,即“研究身體愛什麼”,所以,醫學只受愛神的引導。接着,他將愛神推廣到體育、農藝、音樂、四季、生物的健康和繁殖等領域,以此來證明“愛的威力是完整的,多方面的,強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但同時,他也認爲“它的運作是公正的、節制的、以善爲目的的”,這也就是他所說的“規範性的愛的原則”,從而使自然和諧有序的組合、賜給人類各種歡樂。

輪到阿里斯托芬發言了,我不得不承認,他全新的論證角度會令人耳目一新。他說道,人本分爲三種——男性、女性、半男半女。而最初的人都是半男半女的人——“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着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四條胳膊和四條腿,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孔”、“有四隻耳朵,一對生殖器”。然而,起初的人野心太大——“他們實際上要飛上天庭,造諸神的反”,於是宙斯頗爲震怒,爲了削弱人類而又不將其全部消滅,遂將人劈爲兩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男女兩種性別的人。多麼引人入勝的故事啊!不過,接下來的論述更讓人陶醉,當人被劈爲兩半,劈爲兩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另一半”的來源了。而“所謂的愛情”,“正是追求這種原始的完整性”——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合爲一體。“愛就是成就這種功德的神,值得我們讚頌”,他“使我們迴歸到原始狀態,生活在幸福和快樂當中”。

悲劇詩人、美男子——阿伽鬆的讚頌讓人不得不佩服其語言之華麗,愛是神的讚頌似乎已經達到了峯頂。“愛神首先是最年輕的,其次,他是世上最嬌嫩的,第三,我們還發現他是最柔嫩”,同時,“愛神不僅有正義,而且有完全的節制”,有着非凡的勇氣。在美男子的言語中,我們聽到的對愛神近乎完美的禮讚。

從前人的論述中,我們看到的愛的本質是如此完美、正義、充滿勇氣,愛是無所不包,是人類一切幸福與快樂的源泉。

當事物近乎完美之時,往往會出現轉折點,將事物引向一個新的天地。

而創造奇蹟的正是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樸素的辯證法中,我們離愛的本質更近了,他告訴我們“第一,愛是對某事物的愛;第二,某人所愛的對對象是他所缺乏的”。至於愛的性質和起源,愛神,作爲資源神與貧乏神交媾之產物,他既有母親貧乏神的貧窮,又有父親資源神的“勇敢豪爽、經歷充沛、幹勁十足”、“他生來充滿慾望,也非常聰明,終生追求智慧”,所以他的存在是處於一種中間狀態——“不會完全處於貧乏,也不會完全脫離貧乏;處於無知和智慧的中間狀態”;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愛不是被愛者,而是愛者,愛者企盼着幸福與善,她追求美的靈魂、美的法律、制度、美的學問智慧以至美的本身,這一切,也就是愛所缺乏而不斷追求的;然而,“愛不是對美本身的企盼,而是在愛的影響下企盼生育”,而生育的目標就是不朽;但最重要的不朽是心靈的不朽,智慧與美德的不朽,所以那些精神產品無論是詩、法律、哲學,都可以使人不朽,所以“愛就是朽者對不朽者得企盼”,這便是愛對人們得影響。總之,自蘇格拉底的論述中,充滿着智慧與哲理,他告訴了我們愛的本質是什麼,愛的對象是什麼,愛對人們有什麼影響三個大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我驚歎於蘇格拉底美妙的辯證法與高屋建瓴的論點,然而,儘管如此,我還是有諸多的懷疑。

首先,愛對人的影響,真的是“朽者對不朽的企盼”企盼嗎?其中,他舉例道:雅典國王科爾都斯寧寧願犧牲自己來保全還未出生的王位繼承人,他分析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爲了博得不朽的英明。對這樣的例證,我充滿着懷疑,似乎愛就是功利的驅動者,使得人們爲了追求功利而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當人們稱爲愛的功利的俘虜,爲了功利可以不擇手段,這樣的愛還值得我們去歌頌嗎?而在我看來,愛至少還有他無私的一面,從神的角度來看,認識上帝創造的,人的一切都源於神,那麼,儘管所有的神並非完美,但我想,總有神能具備無私的精神吧!那麼也會有人具備有無私的精神吧!那麼人也自然會具有無私的愛了,無私的愛,也就無所謂對朽或者是不朽的追求了;如果說詩人寫詩就是單純的爲了青史留名,而不包括陶冶自身情操,那爲什麼還會有詩人隱居山林而繼續爲詩呢?如果說戲劇家寫劇本就是爲了流芳百世,而不是出於一種對戲劇的無私的愛,那麼,戲劇家們爲什麼在寫出驚世劇本、達到流芳百世的目的後,還要繼續寫作呢?由此可見,愛也可以使人無私,淡泊名利。我並不反對愛會讓人企盼不朽,但愛也會使人無視朽與不朽。

然後,蘇格拉底認爲,“某人所愛的對象是他所缺乏的”。同樣,我對此持懷疑態度。理由有兩點,第一,某人所愛的對象不一定是他所缺乏的,我們知道,人具有貪婪的惡習。當一個人據有很多財富的時候,他還會想方設法獲取更多的財富,而實際上,他並

不缺財富;當一個人三妻四妾的時候,他還是想佔有更多的美女。這樣的人我想不用我舉例,有常識的人都會承認這一點的。所以,某人所愛的並不一定是他所缺乏的。第二,愛的對象甚至無所謂缺乏與不缺乏,一個人熱愛河流山川,但你能說他缺乏這些嗎?一個人熱愛思考與辯論,正如蘇格拉底,但你能說他就缺乏這些東西嗎?我認爲,愛就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愛的對象,就能實現自己的慾望。熱愛山川河流的人,飽覽山川后可以使自己心胸開闊或者放鬆身心;愛思考和辯論的人通過思考與辯論可以滿足沉溺於思考與辯論的快感;詩人寫詩可以讓自己身心愉快,戲劇家寫作可以實現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的慾望。

最後,我想回歸到愛的本質的問題。愛的本質,聯繫蘇格拉底之前的演說者,幾乎是一個人一個版本,有人說“愛沒有父母”,也有人說“愛有天上和地上的兩個”,還有人說愛是貧乏神與資源神的兒子,各種各樣的說法,當然,是爲了自己的論述所服務的,誰的論述最合理,那麼愛神的本質就是誰說的,這樣的本質與來源,沒有了一個共同的知識基礎,各說各話,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在此,我想重申,我對蘇格拉底依然是充滿着敬佩之情的,儘管我有着諸多的懷疑。但願我的懷疑都是多餘的,我也希望能在深入的閱讀中讓這些懷疑煙消雲散。

  會飲篇讀後感3

初衷與行動:每種行爲結果的好壞取決於它是如何實施的,而不是它的初衷。因爲自私的初衷也可能帶來善的結果。所謂論跡不論心,既然心意無法揣測,由結果來評判顯然更爲公正。

愛情與兩性關係:最初人是一個球體,且分爲三種:男人、女人和陰陽人(一半男人一半女人)。因爲擔心衆神受到威脅,宙斯將球體人一分爲二。於是,爲了與昔日的另一部分自己合二爲一,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而這另一半是同性還是異性,則取決於他最初是男人、女人,還是陰陽人。

學習:當我們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我們的真正意思是我們的知識在消亡。由於我們的知識消失了,所以我們說忘了,要通過學習來補充遺忘了的知識,使我們的知識狀態看起來和從前一樣。(現在看來很容易推翻,人不是生來智慧的。)

關於愛的論述:

愛是貧乏神和資源神的孩子。因爲他在維納斯婚禮那天出生,所以是美神維納斯的跟班

愛企盼着善永遠成爲他自己的善。

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而愛以美的東西爲他愛的對象。所以,愛必定是智慧的熱愛者。

愛追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