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泉城》讀後感

《泉城》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泉城》讀後感

《泉城》讀後感

學了《泉城》後,並當堂寫下自己讀文的感想,趵突泉的泉水很清,是第一泉。珍珠泉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非常有趣。

黑虎泉的泉口是老虎頭,十分壯觀。五龍潭水多,由多處泉水匯注而成。趵突泉雖是第一泉,但也有會說其它的泉更美。

從不同的角度看,我覺得五龍潭的池水幽靜,水面像一面鏡子,是那麼的靜,其它的泉水緩緩流來,給人一種幽靜的感覺。

濟南的水不愧爲天下聞名,水是那麼的綠,那麼的甜,那麼的清,那麼的美。有空在這兒賞賞泉,下下棋,自己彷彿變成了一位悠閒的神仙,在如此美的仙境中下棋賞泉。趵突泉排在七十二泉之首,以它的三個特點一定會把你吸引過來的。天堂之美等你來觀賞呢。濟南這個泉城真是名不虛傳的呀。有空一定要來濟...

《泉城》讀後感二

今天聽了老師的《泉城》一課,想法頗多。老師能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語感,但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

1.恰當發揮範讀的作用。

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範讀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範讀時機的選擇也要恰當,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就範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麼時候範讀依具體情況而定,可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範讀,在學生要求範讀時再範讀,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爲學生起到示範作用。範讀的內容:依具體情況而定,爲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範讀全文,爲解決難點可範讀一些重點句段,範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係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範讀時可以由教師範讀,也可以找領悟快、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範讀。

2.朗讀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

朗讀作爲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不是少數學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除了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以外,教師一定要當好朗讀活動的組織者、調控員,多抓學生閃光點,多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讀要與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

葉聖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爲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4、要處理好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關係。

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都屬於閱讀教學的範疇,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進行感情朗讀,它們不能孤立地進行,也無法孤立地進行。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已經悟出了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還能說學生對課文不理解嗎?沒有自己的感悟嗎?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學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總之,朗讀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設計,使朗讀成爲培養語感,學習語言,陶冶情操的藝術創造,藝術享受,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琅琅的讀書聲。

《泉城》讀後感三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這篇文章不僅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而司老師的的教學設計恰恰是在正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巧妙設計的,各個環節可謂是環環相扣。

首先老師通過看似簡單卻精心設計的複習詞語來導入文本。接着,老師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最具特色的趵突泉,幫助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反覆朗讀進而體會趵突泉大、清、美的特點。然後由扶到放,根據學習趵突泉的方法,讓學生分小組自學“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的相關段落。

而在學生學習珍珠泉的特點時,老師又引導學生抓住“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神奇”等關鍵詞,讓學生進一步深刻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在學習這些各具特點的泉水時,老師引領學生抓住“匯注”、“噴吐”、“冒”等詞語來體會泉水的特點,進一步感受泉水那獨特、神奇的美,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語言,讓學生通過細緻的品讀理解語言文字的妙處,從文本的字裏行間中找出各種泉的特點,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泉池”,熱愛大自然。

老師在執教《泉城》一課時,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觸摸文本,與作者的心靈去碰撞、去交織,產生靈動的思維火花,使學生對泉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做到了以學生爲主體,同時抓住了教學的重、難點,達到了課時目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