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精選1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精選15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幼兒觀察樹葉,知道常綠樹和落葉樹的特徵。

2、情意目標:通過遊戲,強化幼兒對樹葉的認識,體驗遊戲的樂趣,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3、技能目標: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4、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瞭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5、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

通過觀察樹葉的變化,讓幼兒認識落葉樹、長青樹的主要特徵。活動難點:正確區分、記錄常綠樹、落葉樹的樹葉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課前幼兒觀察過周圍各種樹葉

2、材料準備:錄音機、磁帶、電視機、VCD、碟子、環衛工人服裝、掃帚、撮箕、課前幼兒自制樹葉掛飾、記錄卡、樹葉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幼兒安靜入坐,與幼兒一起做指五官的遊戲。

基本環節:

一、以秋風姐姐送禮物的形式引出主題,引導幼兒認識長青樹和落葉樹的主要特徵。

1、播放錄音—風聲。

師:(神密地)聽,什麼聲音,(風聲)怎麼這麼大的風啊?(秋風姐姐上)

師:秋風姐姐來啦!秋風姐姐送來禮物後,從另一側門出。

師:秋風姐姐,你怎麼走啦?

2、引導幼兒認識落葉樹和長青樹的主要特徵。

(1)認識落葉樹的特徵。

師:(發現禮物),這是什麼?打開來看看(出示樹葉)

師幼談話。

師:你們在哪裏見過樹葉?幼兒:街道邊、山上……

師:那你發現樹葉這段時間有什麼變化?幼兒:變黃了、變紅了、落下來了

師:現在是什麼季節呢?幼兒:秋季

小結:對了,秋天的時候樹的葉子要變黃、變紅,慢慢落下,第二年春天再發芽、長葉,這類樹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落葉樹

(2)認識常綠樹的特徵。(出示另一包樹葉)

教師打開,讓幼兒觀察,說出名字,它叫萬年青。

小結:像萬年青樹一樣一年四季樹葉都是綠綠的這類樹叫常青樹。

二、播放課件,幫助幼兒區分長綠樹和落葉樹。

師:老師做了一張VCD,我們來看看

教師與幼兒一起看碟片,說出樹的種類,邊看教師邊用紅外線批示畫面,幼兒說出常綠樹的樹葉一年四季樹葉都是綠綠的;落葉樹到了秋天,就會變黃、變紅,而且還會從樹上掉下來。(暫停碟片)

三、談話後帶上課前自己做的樹葉掛飾,引導幼兒再次區分並記錄

1、與幼兒談話,放VCD。引導幼兒做吊飾,並記錄落葉樹和常綠樹

2、幼兒操作:小朋友自己選擇吊飾,作好記錄,教師分別指導。

小結:大家都做得很好,我們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我們把吊飾送給老師客人,讓他們也美一美,然後到肖老師這兒來,我們玩遊戲,好嗎?

四、播放VCD,觀察落葉樹樹葉飄落的姿態,師幼談話

師:有風的時候,樹葉怎麼樣?(有風時擺動、在空中飛舞、在地上轉圈、打滾……)

師:風停了呢?(睡在地上),對,有的葉子黃了,也要從樹上落下來。

五、遊戲:掃落葉

師:我們來做遊戲《掃落葉》,你們扮樹葉,好嗎?

播放風的錄音,幼兒扮樹葉,在有風和無風時用肢體語言來表現秋葉的樣子。

結束環節:教師扮環衛工人,清掃樹葉(幼兒)出教室。

活動延伸:觀察幼兒園裏的樹,分出它們的種類,繼續開展拾樹葉及樹葉的手工活動。

活動總結

在這個活動中,我通過幼兒看VCD,讓幼兒聯想到自己觀察到的風吹葉落,外出秋遊等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睡在地上的情景,幼兒就能模仿、想象樹葉飄動的姿態。掃樹葉遊戲,讓幼兒用各種肢體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兒在遊戲中創造性地表現美,自我欣賞,從而獲得參與活動的滿足感。整個活動幼兒是通過看、聽、唱來完成的,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和動作協調能力,同時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慾望,幼兒的情感得到了滿足。爲此,我將以《綱要》爲指導,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在這個課前組織幼兒參加一次秋遊,效果會更好,更能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幼兒的活動將更加豐富和深化。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2

設計意圖: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在《幼兒園指導綱要》中反覆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從幼兒生活中去發現 、去探究,從幼兒感興趣的和所在家庭、園所、社區文化中去提煉 。正當《綱要》的新精神滲透到我的教育觀念時,我班幼兒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天,小朋友們象平常一樣到衛生間洗手準備吃點心。突然,有幾個孩子慌慌張張的跑出來 ,嘴裏還大喊着:“不得了了,衛生間有毒蜘蛛,會把我們咬死的!”孩子們嚇得都不敢進去洗手了,後來還是保育老師把蜘蛛趕跑了,孩子們才戰戰兢兢的進了衛生間。孩子們對蜘蛛害怕的情緒看在我的眼裏,也記在了我的心裏: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用一種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蜘蛛呢?於是,我決定開展一次科學活動,讓幼兒對蜘蛛有正確的認識。首先,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請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自主探索有關蜘蛛的知識;其次,請幼兒把收集到的資料帶到幼兒園和同伴分享。在這個自主探索和準備的過程中,個別孩子居然發現科學書中的錯誤:“老師,書上說蜘蛛是昆蟲,但是我上網查到蜘蛛根本不是蟲,是節肢動物!”孩子們探索的熱情讓我非常感動,所以在活動中我採取了小組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探索科學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認識蜘蛛,知道蜘蛛是節肢動物,有吐絲結網的特性。

2、能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蜘蛛,對蜘蛛不再有害怕和厭惡的情緒。

3、在遊戲中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準備:

1、課件:各種蜘蛛的幻燈片、蜘蛛結網的動畫。

2、彩條、橡皮筋、毛線、幼兒電腦、水彩筆、白紙。

3、在活動室貼上幼兒活動前自己收集的各種蜘蛛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請幼兒觀察:今天活動室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幼兒自由觀察貼在牆上的各種蜘蛛的圖片)。

2、 師告訴幼兒:這些圖片都是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的,真能幹!今天老師也收集了許多各種各樣的蜘蛛圖片,請小朋友們來看看。然後展示各種蜘蛛的幻燈片讓幼兒觀看。

3、師請幼兒討論:

(1) 你看到蜘蛛心裏有什麼感覺?

(2) 蜘蛛是我們的朋友嗎?你喜歡它嗎?

4、將幼兒分成兩派:喜歡蜘蛛的坐到一邊,討厭蜘蛛的坐到一邊。

5、請幼兒分組商量:爲什麼喜歡(討厭)蜘蛛?並給自己的小組取名字。

6、請幼兒分組起來論述自己喜歡(討厭)蜘蛛的理由,並鼓勵幼兒用表演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7、師小結:兩組的小朋友都說得很有道理,那蜘蛛到底是不是我們的朋友呢?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態度對待它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段關於蜘蛛的小知識吧!

8、展示課件:蜘蛛織網和捕食蚊子的過程。看完後請幼兒討論:

(1)蜘蛛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蜘蛛織網有什麼作用?蜘蛛吃掉的蚊子是害蟲還是益蟲?

(2) 你對蜘蛛有什麼新的看法?有改變嗎?(幼兒可以重新選擇到哪組)

9、 師小結:蜘蛛有織網的本領,蜘蛛的身體內有毒,但是它的毒是爲了捕捉獵物,如果我們人類不去打擾它,它也不會攻擊我們。而且蜘蛛捕食的昆蟲大多數都是害蟲,所以蜘蛛對我們是有益的。

10、師請幼兒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蜘蛛捕食的大多都是昆蟲,那它自己是不是昆蟲?爲什麼

11、開辯論會:

(1) 幼兒分組討論、商量。

(2) 幼兒分組發言,講出蜘蛛是昆蟲(不是昆蟲)的理由。

12、展示蜘蛛和蚊子的放大圖,師請幼兒觀察它們有什麼不同之處,並請幼兒想一想:蜘蛛是不是和蚊子一樣屬於昆蟲這個大家庭呢?要是昆蟲應該有什麼特徵?蜘蛛它有嗎?要是它沒有,它又是什麼動物呢?

13、 師小結:昆蟲應該具有身體分爲頭、胸、腹三部分,三對足的特徵,但是蜘蛛的身體 、卻只有頭、腹兩部分,而且有四對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蟲,是節肢動物。

14、請嘉賓給兩組幼兒發小禮物。

15、請幼兒扮成好忙好忙的蜘蛛,自由組合結蜘蛛網:

(1)把彩條擺放在地板上,用線條建構一個想象中的蜘蛛網。

(2)用橡皮筋構成蜘蛛網

(3)在電腦上畫蜘蛛網。

(4)用毛線粘貼蜘蛛網。

12、請幼兒互相參觀同伴的作品,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請幼兒繼續收集和蜘蛛同類的節肢動物。

2、在美工區投放各種材料讓幼兒建構蜘蛛網。

3、在表演區擺放蜘蛛和各種小昆蟲的頭飾讓幼兒玩表演遊戲。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操作,知道改變紙的形狀可以使紙橋的承受能力發生變化。

2、鼓勵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感知,同樣的紙折成山形最牢固,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活動,萌發幼兒對物體呈種現象的興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張A4紙,兩個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組一盒塑料積木。

3、摺紙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老師:你見過橋嗎?是什麼樣子的?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們見過的橋都是用水泥鋼筋或者木頭做成的,今天我們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橋,這座橋能夠放一塊積木在上面。

教師介紹材料:積木、紙、吸管。

提出要求:兩塊積木座橋墩,吸管是橋下面的流水,紙用來做橋面。

2、幼兒製作紙橋。

(1)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並請做好紙橋的幼兒將紙橋展示在桌子上。

提問:你成功了嗎?你是怎麼做的?

教師進一步提出要求:這次要在橋上放三塊積木,你可以把你的紙橋變一變。

(2)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並將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問:你用的是什麼方法?你的紙發生了什麼變化?

遊戲:比比誰的紙橋最牢固?

剛纔大家做出的紙喬都能夠放三塊積木,現在我請大家來比賽,看看誰做的紙橋能夠放的積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個人爲單位,進行比賽,並數一數最多在橋上能夠放多少積木)

從每組選一個小朋友上來展示:比一比誰的紙橋最牢固。

討論:你做的紙橋最多能夠放幾塊積木?爲什麼你的紙橋能夠放這麼多積木?

3、幫助幼兒瞭解簡單原理

結論:“當紙彎曲之後能夠承受的重量變大,彎曲的次數變多,承受的重量也就變大了,而且彎曲的次數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紙橋也就越牢固。

4、擴展幼兒的經驗,日常生活當中,你還發現哪些東西是利用彎曲後來使它便牢固的?(瓦、摺紙扇、瓦楞紙等等)

5、總結,激發幼兒對物體呈種現象的興趣。

活動延伸:

請幼兒製作山形的紙橋,通過彎曲次數的變化,看看誰的紙橋最牢固。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兒最熟悉的一種自然現象,特別是夏天,綿綿不斷的“雷雨”更給幼兒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樂趣。然而,我們發現許多的幼兒都不知道或說不出天上爲什麼會下雨以及雨是怎麼形成的。針對此狀況,爲了讓幼兒知道雨的形成的奧祕,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內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爲什麼會下雨”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雨的自然現象,通過故事及實驗探索雨的形成的奧祕,引起幼兒對自然界的關心與注意。

2、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幼兒觀察雨的自然現象,通過故事及實驗知道雨的形成的奧祕。

2、難點: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奧祕。

活動準備:

掛圖、雨形成的圖書資料、小實驗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遊戲:說相反。

教師帶領幼兒於戶外玩“說相反”的遊戲。

二、幼兒親身體驗:“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兒與教師共同進入活動室。

討論:雨是哪裏來的?從天上爲什麼會下雨?

三、探索活動

1、教師引導幼兒分組談話、試驗操作、觀察圖片、書籍、探索天上爲什麼會下雨?

2、幼兒進行經驗交流。

3、教師講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小實驗,發現水受

熱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裏,它們升到天空中,遇冷變成小水滴,無數這樣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雲。這些水滴在雲中互相碰撞,合併變大。當水滴重到空氣的浮力再也託不住時,它們便會從雲中落到地面上,這就是雨。

四、活動延伸:

去尋找爲什麼向日葵會下雨的答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探索輪子的作用。

2、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培養探索精神。

3、鍛鍊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汽車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積木玩具、有輪子的盒子和沒輪子的盒子。

購物車運沙袋和兩人擡沙袋;②可拉動的行李箱和揹着旅行袋;3、場地佈置:運物路線(圓形、雙圓)可接力的站點(兩種顏色的點)。

4、區角操作材料:①圖畫紙、彩筆;②紙盒、輪子、雙面膠、繩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兒作品)活動過程:

一、玩中生趣,直接導入(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請小朋友試着玩一玩你面前的東西,看看誰玩的方法多、最有趣。)二、分類遊戲,討論探知:

快速把它們放進這個籃子裏。好,小朋友們真能幹,現在到我這裏來。《伸手招呼幼兒過來,幼兒圍坐在老師身邊》

2、小朋友來看,你能告訴我這些玩具爲什麼能滾動嗎?幼:他們有輪子。

3、師:哦!因爲它們有輪子,所以纔會滾動。那如果我們用長方形和三角形做輪子會怎麼樣呢?可以讓幼兒用動作表現出來。

4、師:那有了圓形的輪子有什麼好處呢?師:還有嗎?

三、實驗感知:

教師請幼兒分組推動有輪子和沒輪子的盒子,然後報告試驗結果,哪一個盒子更容易推動。

1、師:現在我請小朋友自己來試一試,想一想,輪子還有什麼作用呢?看這裏老師準備了兩個不同的盒子,一個是有輪子的,一個是沒輪子的。現在我們分成四組,去試一試哪一個盒子更容易推動。(幼兒分組進行實驗)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哪個盒子更容易推動了嗎?舉起來讓我看一看。

2、師:小朋友剛纔都試過了,有輪子的盒子輕輕用力就能走很遠,而沒有輪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勁才能往前走一段路。(教師邊說邊示範)這樣看來有輪子的盒子要比沒有輪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對比(輪子的省時省力的功能)師:老師爲小朋友們準備了幾件有意思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一起來看一看都有些什麼?教師出示物品(兒童購物車和米袋)。現在我們來像運動員一樣玩個接力賽,這裏有兩個跑道,一個跑道一組小朋友,現在老師把你們分成四組,我們按箭頭的方向進行運物比賽,看看那個組能輕鬆獲得勝利。①用購物車運沙袋和兩人擡沙袋;②可拉動的行李箱和揹着旅行袋;師:小朋友都參加比賽了,比賽結束了,你們有什麼想法?你運物的時候怎麼樣做會既節約時間又力氣呢?

五:拓展思維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6

設計意圖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常常忽視或放棄一些常見的物質資源,而花錢去給孩子添置各類益智玩具、運動器械。其實,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往往蘊含着豐富的教育價值,報紙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利用幼兒生活中熟悉的報紙,設計了本次活動,使幼兒在看看、說說、玩玩、剪剪的探索過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目標:

1、通過活動,幼兒能初步瞭解報紙的用途。

2、能積極思考,大膽想象,探索報紙的玩法和用報紙剪出越長越好的紙條。

3、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樂趣,體驗遊戲活動的快樂。

準備:

望遠鏡圖片一張、廢舊報紙每位幼兒一張、剪刀、籮筐

過程:

一、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導入

老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小禮物,你們猜猜是什麼?"

(老師展示了一隻由廢舊報紙摺疊而成的紙飛機)

【利用小禮物紙飛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老師:"孩子們,你們知道這隻紙飛機的材料是什麼?

(老師慢慢把紙飛機打開,請小朋友集體回答問題)

二、設計層遞提問,幫助幼兒初步瞭解報紙。

老師:"孩子們,生活中誰最愛看報紙呢?爲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喜歡看報紙?報紙上有些什麼?(有新聞、天氣預報、廣告,有信息、有日期等)

{利用日常生活經驗讓幼兒更好的瞭解報紙的用途以及日常中的報紙對人們的影響。】

這張報紙是10日16日,是昨天的報紙,今天是10月17日說明這張報紙怎麼了?這張報紙過了日期了,我們把過了日期的報紙叫過期的報紙。大人們會把過期的報紙幹什麼用呢?(賣報、燒火、出去旅遊墊在下面等)

小朋友會用過期的報紙幹什麼?(折飛機、做手工、畫畫)

【聯繫實際,利用日常生活經驗讓幼兒瞭解廢舊報紙的處理方法,體會廢物利用的好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經驗瞭解報紙在生活中的用途。】

三、做做玩玩

(1)出示望遠鏡的圖片。

提問:這是什麼?你能用報紙做成望遠鏡嗎?(幼兒用報紙捲成望遠鏡,並給幼兒鼓勵)

(2)請幼兒想辦法能把望遠鏡做的比剛纔長。

提問:你能用同一張報紙把望遠鏡做的比剛纔長嗎?(把報紙打開、從一角卷等)【請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探索怎樣卷才能把望遠鏡卷的更長,培養幼兒的探索的慾望。】

四、幼兒探索用報紙剪出越長越好的紙條。

我們要用剪刀來剪報紙,要求剪出的紙條要越長越好,你覺得比剛纔難嗎?有沒有信心?(提示幼兒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1)第一次剪紙條。(把幼兒剪好的紙條貼在黑板上)

提問:你們這些紙條是剪出來的。(報紙的長邊和短邊)

你們看這裏有一位小朋友比你們都剪的長,你們想想她是怎麼剪得?(如果幼兒猜不出,請幼兒示範剪)

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紙的長邊和短邊連起來剪,且不能剪斷這樣才能剪出越長越好的紙條。

【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紙條的長短,鼓勵兒大膽在同伴面前講述自己的想法。培養幼兒的自信和語言表達能力。】

(2)幼兒第二次剪紙條,比賽誰剪紙條要越長越好,就是冠軍。(把幼兒剪好的紙條貼在展板上,引導幼兒觀察比較那根長)

讓幼兒自己評出冠軍,引導幼兒探索爲什麼同樣的一張報紙長邊和短邊連起來剪,並不剪斷,但剪出的紙條有長短。

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同樣的方法剪紙條的長短和剪得粗細有關。

五、整理

今天,我們玩過期報紙的遊戲就要結束了,孩子們你們看我們的桌子上和地上都是報紙,請你們把報紙揉成團,紙團有什麼用?(幼兒自由說:投球、往上拋等)。現在,我們一起去外面玩投球去嘍!

【讓孩子養成手工活動後整理好物品的良好習慣,認識到廢舊物品也是很有用處的。】

延伸活動:在科探區投放過期的報紙,繼續讓幼兒探索報紙的其他玩法。

活動反思:

在本活動中,幼兒始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在快樂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並樂意把自己所想、所做的跟老師和同伴分享,其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本活動中,我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讓孩子們自主積極探索,懂得報紙除了可以看外,還可以有許多用途。從而體驗到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獲得自信心,實現自我價值。

另外,在剪紙條的活動中,我用"冠軍"頭銜激發了幼兒挑戰的慾望,於是一個挑戰冠軍的情境就形成了。因此,每個孩子都不甘示弱,探索着能剪出越長約好的紙條來。在活動中適當的點撥給孩子們足夠的探索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但本次活動還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積累,使自己的教學更機智,更富有特色與魅力。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三種指紋,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及用途

2、初步理解指紋的獨特性,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並能說出不同

3、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體驗發現的快樂。

重點難點通過操作探索認識三種指紋——鬥形紋、箕形紋、弓形紋。理解指紋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摸一樣的指紋。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塗色或發現過指紋。

2、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溼巾。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欣賞指紋畫,激發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你們平時是用什麼工具來畫畫的呢?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畫,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出示指紋畫)這幅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二、指紋的分類

什麼叫做指紋呢?指紋是人類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指紋能使手在接觸物件時增加摩擦力,從而更容易發力及抓緊物件,它是人類進化過程式中自然形成的。

三、引導幼兒觀察指紋、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猜一猜,你的指紋和別的小朋友的指紋是不是一樣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紋是不是一樣的?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瞭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範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並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PPT)

教師小結: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把指紋分成了三大類。第一種叫鬥形紋,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渦。第二種叫箕形紋,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樣;第三種叫弓形紋,中心像一把彎彎的弓;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說一說自己的指紋是什麼類型的。(引導幼兒,“有的人的手指會有好幾種指紋類型)

四、指紋的應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麼用處呢?

1、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爲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徵的記號。

2、指紋門鎖、指紋身份證、指紋簽到、指紋汽車鎖等等。

教師總結:指紋是由手指末端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指紋能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可以幫助我們調節體溫。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五、欣賞、製作指紋畫

教師播放PPT圖片,請幼兒欣賞指紋畫。

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還可以畫出很有創意的指紋畫,你們想不想來畫一畫?

大家一起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指紋畫吧

請小朋友回家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一數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鬥形紋。

觀察家長的手指紋是什麼樣子的,你們的手指紋一樣嗎?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因經過較爲充分的準備,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尤其因爲這次活動的生成不是單方面出自老師的設計,而是融入了幼兒的自主選擇,是真正能夠讓幼兒感興趣的課題。課後,大部分孩子都比較全面的掌握了指紋的特徵、用途等。

由於這是幼兒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孩子們的準備都比較積極,在課堂上的提問也更加踊躍起來,師幼互動較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在這次活動中,他們不僅是課程的參與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我作爲老師也及時對課程計劃做出了相應更改。然而本次活動也同樣存在不足之處,我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數,例如幼兒對創胞胎的指紋問題提出的疑問,如果不是當時準備時碰巧準備了雙胞胎的指紋放大圖,在幼兒提出問題時,我就只能枯燥的講解知識,而不能直觀的讓他們觀察,那我講課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而由於時間原因,最後的遊戲和總結時間都比較倉促。因此我認爲在以後的課程教學中,我應當更加註意考慮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準備並加強對時間的控制。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8

教學活動目標

1、對葉子感興趣,能運用多種感官探究自己喜歡的落葉。

2、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落葉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師幼收集的葉子分幾筐放置。

2、供幼兒選用的自粘標記(每人2~4個,固定使用一種標記)。

3、在園內不同植物旁豎立“我最喜歡的葉子”牌子。

活動過程

1、分享喜愛的葉子

“請你挑選兩片最喜歡的葉子,貼上你的標記,等會兒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教師引導幼兒主動觀察收集的葉子。“挑選”的目的是要求幼兒仔細觀察、自主決策;“等會兒”是給幼兒觀察的時間;“給大家介紹”是交代任務。)

“你最喜歡的葉子是什麼樣的?”(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仔細觀察、對比觀察,並指導幼兒用豐富的語言積極表達交流觀察結果與感受,包括葉子的形狀、顏色、葉脈、用途、像什麼、摸起來的感覺等。)

“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引導幼兒結合生活,表達我與葉子的親近。)

“誰也喜歡這種葉子?說說你的理由。”(鼓勵表達獨特感受)

2、給最喜歡的葉子找媽媽

“你在哪兒見過這種落葉?”(聯想生活中的葉子進行暢想,欣賞相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

“你知道它生長的地方嗎?你能幫它找到‘媽媽’嗎?”(探究葉子與植物的關係。建立部分與整體的概念。)

“在你最喜歡的葉子上貼上你的標記,然後到幼兒園內給它們找媽媽。找到後把你手中的葉子貼到植物旁“我最喜歡的葉子”牌子上。(這是葉子與植物的對應活動,由於每張葉子上都有幼兒的固定標記,有助於判斷葉子是誰貼的,便於糾錯;將葉子貼在牌子上是方便檢查幼兒是否找對葉子媽媽。)

“帶着自己的標記,在園內植物上選一片自己最喜歡的新葉,貼上自己的標記。”(幼兒精心挑選觀察記錄的對象)

“我們一起來參觀。”(相互介紹)

“這是什麼植物呢?”“這些都是它的葉子寶寶嗎?”(移步換植物驗證與糾錯,關注生成的問題。)

“有幾個小朋友喜歡這種葉子呀?”(感知數量的多少,這部分內容可另組織數學統計活動)

“這都是誰最喜歡的葉子呀?”(關注同伴的最愛)

3、和最喜歡的葉子同成長

“你有什麼辦法知道你選的新葉是怎麼成長的呢?”(引導幼兒繼續觀察貼上標記的新葉,以自己喜愛的方法每天記錄葉子的變化過程。鼓勵幼兒能用多種感官探究、用多種方式表達探究過程,並相互交流好方法。)

“下個星期我們再來交流記錄方法,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所做的介紹給大家。”(培養幼兒探究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葉子的瞭解。)

活動延伸

一週內關注幼兒探究過程並在必要時作指導,一週後再根據情況,師幼共同確定探究的目標和內容,讓幼兒有更充足的理由表述,有更獨特的方法表現“我最喜歡的葉子”,並透過葉子表達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感受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9

一、活動題目

物體間的空隙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操作,感知物體的內部是有間隙的;同一容器內的物體與物體間也是有間隙的。培養幼兒科學、有序、合理安排空間的思維方式。

三、適用對象

大班

四、活動所需資源

每組一個托盤,盤內有一個空廣口玻璃瓶、一碗石頭(10塊左右)、2/3碗小石子、1/3碗沙子、1/3碗水(礦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記錄紙和筆、指偶小兔。

五、活動過程

讓幼兒觀察桌上擺放的實驗用品:石頭、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畫有玻璃瓶輪廓的紙和筆。說一說,石頭、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麼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動,石頭、小石子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摸起來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頭比小石子兒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無味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聞起來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頭、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來的。

探究的問題:你能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都裝到一個瓶子裏嗎?試一試。幼兒用兩種方法把石頭、小石子兒、沙子和水裝到一個瓶子裏。

(1)先裝大石頭,再依次裝小石子兒、沙子和水。

(2)先裝水,再依次裝沙子、小石子和大石頭。

記錄實驗過程。說一說我的發現。

(1)先裝了大石頭,因爲大石頭佔的地方大,然後又放了些小石子,這樣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給填上了。後來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間的縫隙填上了。最後倒水,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裝沙子、小石頭和大石頭,沒有成功。

六、注意事項

1、實驗前教師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裝滿瓶口爲準,課前應預先操作幾遍。

2、本實驗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子、沙子和水,這樣裝得較多。

3、實驗前教師應講明注意事項:拿石頭時要輕拿輕放,舀沙子時應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兒應邊做實驗邊記錄。

5、實驗前應讓幼兒知道,應把物品都裝進瓶子裏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敗了。

6、爲幼兒多準備幾份相同的材料,以備幼兒再次探索時使用。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主要是引導孩子們探索規則的物體之間,在量都比較多的情況下,怎樣把它們都裝進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種方法裝的更多。在接下來,我們還要和孩子們進一步的探索不規則的物體之間的間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還有石頭、石子、沙子、水等物體之間的間隙,以及不同物體量的增多和減少後,還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0

【教材分析】

影子是人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一種物理現象。它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的變化易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對影子的形成及其位置、成像大小和與光之間的關係,需要多途徑引導幼兒進行探究。爲此在活動中藉助圖片,創設啓發性的問題情境,幼兒討論:爲什麼白天小姑娘躲在媽媽的身後,影子就不見了?爲什麼小貓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不斷出現的疑問與實驗相結合,能更好地調動幼兒的參與性,使幼兒產生繼續探究、操作的願望。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現象,初步瞭解影子的形成。

2、大膽探索、發現影子的變化及其與光的關係,能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並交流實驗結果。

3、感受活動的樂趣,產生繼續探究影子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帶幼兒觀察影子,玩“踩影子”等遊戲。

2、可參考《身邊的科學》自備4幅圖片,“幼兒學習材料”——操作材料⑤,記錄表。

【活動建議】

1、猜謎、談話導入活動,引發幼兒興趣。

(1)迷語: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後。我和它說話,就是不開口。

(2)提問:影子是什麼樣的?你還見過誰的影子?

2、結合圖片,設置問題情境,初步瞭解影子的形成。

(1)出示圖片1,引出情境主題。

教師講述圖片內容:小姑娘有一個影子朋友,她的影子朋友總是和她形影不離。可是,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煩心的事。

(2)出示圖片2,引發幼兒討論。

教師結合圖片提問:爲什麼晚上關了燈以後,白天小姑娘躲在媽媽的身後時,影子就不見了?

小結:有光的地方物體纔有影子;沒有光的地方物體就沒有影子。

3、通過討論和操作,探究影子的位置和光的方向有何關係。

(1)結合圖片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提問:爲什麼小姑娘的影子有時跑到這兒,有時跑到那兒?

(2)教師出示操作材料⑤,講解操作要求及記錄方法。

(3)請幼兒合作進行自主探索,從不同方向照物體,記錄影子出現的位置。請幼兒展示記錄表,交流實驗結果。

小結:影子總是出現在光的反方向。

4、繼續合作探究,感知影子成像大小的原因。

(1)觀察圖片4,引發幼兒討論。

提問:爲什麼小貓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

(2)介紹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兩兩合作實驗,實驗後進行交流。

小結:當物體距離光近的時候,影子就變大;當物體距離光遠的時候,影子就變小。

小班繪本公開課《想吃蘋果的鼠小弟》視頻+課件PPT+說課+教案反思音樂動畫小班語言幼兒園班本課程《全國愛眼日》課件PPT主題故事教學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瞭解蛋殼與醋之間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通過幼兒參與實踐,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抽空蛋液的蛋殼、水彩、畫筆。

小鐵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燈、蠟燭、回形針、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動過程

1、想一想、說一說

(1)出示雞蛋殼,教師啓發幼兒說一說蛋殼上能不能雕刻圖案,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辦法。

(2)出示老師的雕花蛋殼,讓幼兒想一想,猜一猜老師用什麼方法做的。

2、試一試,做一做

(1)鼓勵幼兒在蛋殼上畫圖案,作爲底稿。

(2)教師用小鐵盒在酒精燈上溶化一段蠟燭,引導幼兒用乾淨毛筆蘸上蠟燭均勻地塗在蛋殼上。

(3)稍後,用曲別針按照底稿的線條刻劃圖案,並提醒幼兒小心地僅把線條上的石蠟劃掉。

(4)再用乾淨的毛筆蘸上醋酸在蛋殼上的線條刻劃處反覆塗2―3 次。

(5)過15分鐘左右,把蛋殼上的蠟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說一說

讓幼兒把製作的作品拿給大家看一看並說說是如何製作的。

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用彩色水筆把圖案塗成彩色。

2、開個“雕花蛋殼展示會”,讓幼兒互相欣賞、交流。

3、引導幼兒知道,我們的牙齒是怕酸的,食物的殘留物在口腔內時間長了也會變酸,所以要認真刷牙,保護牙齒。

活動建議

1、在酒精燈上用鐵盒取蠟油時要注意安全,用曲別針在蛋殼上刻劃圖案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別扎着手。

2、雞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殼口封上。

3、用紅皮雞蛋效果最佳。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2

一、活動題目

大班科學活動設計:槓桿

二、活動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槓桿省力的原理,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動物頭飾、木棒、積木、重物、記錄卡、水彩筆、漿糊、抹布、用力標誌(大小不等的圓片)。

五、活動過程

導語:小熊要蓋新房子,它買了許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動,我們去幫助它吧!

說一說,用什麼辦法來運材料。

(1)我用雙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試一試,哪種方法用的力氣小。

幼兒使用各種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點。

(1)使勁用雙手抱重物。

(2)彎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說一說我的發現。

(1)抱最費勁,汗都流出來了,拉有一點費勁,推只有一點點費勁,撬很輕鬆。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點點汗,推不費力,撬更不費力。

(3)抱要費力氣一些,拉要稍微費力氣一些,推費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費力氣,輕輕一下就行了。

我的實驗過程。

讓幼兒用省力的辦法幫小熊把材料全部運過去。

六、注意事項

1.使用木棒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給幼兒提供的重物以不超過三名幼兒擡起的重量爲宜。

3.提供作支點的積木高度要適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時,支點應隨重物一起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在看看、講講、想想中瞭解水的三種變化形態。

2、能力目標:能用語言或繪畫的形式來表現小水滴旅行的過程。

3、情感目標:願意探索大自然的奧祕,激發孩子們進一步探索水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對水蒸氣、下雨、下雪、結冰的自然現象有一定的瞭解。

2、物質準備:故事《小水滴的旅行》及和故事內容相符的課件;小水滴寶寶圖片;白紙,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水的變化過程。

難點是能夠畫出並說出水滴的變化過程。

活動過程:

一、談話,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出示小水滴寶寶圖片,提問:"看,這是誰呀?" "十一長假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和爸爸媽媽去旅行了,小水滴寶寶也要出去旅行了,你們猜猜它會到哪兒去呢?"

二、播放課件,通過課件和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水的變化過程。

1、欣賞課件,幼兒初步瞭解水的三種形態。

(1)、幼兒欣賞第一段課件,師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小水滴變成了是什麼?它怎麼變成水蒸氣的?"

(2)、幼兒欣賞第二段課件,師提問:"小水滴跟着雲媽媽飄呀飄,一陣風吹來,它變成了什麼?落到北極後它又變成了什麼?"

(3)、幼兒欣賞第三段課件,師提問:"小水滴變成雲後飄到了哪裏?從哪裏可以看出這是北極?"

(4)、幼兒欣賞第四段課件,師提問:"小水滴落到北極變成了什麼?"

(5)、幼兒欣賞第五段課件,師提問:"小水滴旅行完回到了哪裏?對媽媽說了什麼?"

2、幼兒認真聽故事,進一步感受水的三態變化過程。

(1)、幼兒連續欣賞課件,老師生動的講述故事。

(2)幼兒討論:"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有幾次變化,分別變成了什麼?":小水滴一共變了三次,分別變成了雲(水蒸氣)、雨、雪。它多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呀!

三、幼兒相互講講故事。

四、小水滴想把它這次旅行的過程畫下來,小朋友們願意幫幫它嗎?

1、幼兒回憶故事內容,把小水滴的旅行過程畫下來。

2、展示作品,並簡單介紹。

3、老師幼兒作品。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4

設計意圖

班上開展《種子食品品嚐會》的活動,配班男老師和小朋友開玩笑說:“可不能隨便亂吃,這些種子吃到肚子裏會發芽長大哦!”結果不少小朋友信以爲真。由此我想起兒子小時候在家吃瓜果也總是特別小心,如果偶爾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會哭半天,認爲種子到肚子裏會發芽長大。苦口婆心地解釋半天,他仍將信將疑。看來,這個在大人眼中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卻是孩子們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爲了及時捕捉這一教育契機,解決孩子當下的困惑,我設計生成了大班科學活動——《種子精靈》。

活動目標

1.與同伴分享認識的種子,知道種子的主要作用。

2.結合繪本圖畫討論“肚子裏的種子能不能長大”,瞭解種子的生長條件。

3.在互動小遊戲中產生探索種子祕密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胸前貼有寫上名字的胸牌;標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兩塊。

2.食品及餐盤;PPT及播放設備;小花盆和魔豆。

活動環節

1.品嚐食品,尋找“種子”

(1)交代品嚐要求。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些食品給小朋友吃,品嚐的時候魏老師有兩點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籤的時候。注意衛生,吃完將垃圾放在旁邊的空盤子裏;第二,在吃東西的時候如果發現了“種子”,請把種子收集好送給老師。能不能做到?

(2)分組品嚐食品,尋找種子。

2.分享“祕密”,瞭解種子的作用

(1)說說自己認識的植物種子。

師:你們收集到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它的子兒就是它的種子嗎?

師:有的人品嚐了火龍果,發現火龍果的種子了嗎?

師:還有人吃的是什麼?它有種子嗎?

師:你們還認識哪些植物的種子呢?請用完整的話向大家介紹。

(2)欣賞老師收集的植物種子圖片。(播放PPT課件。)

師:魏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種子,這裏可能還有一些你沒有見到過的種子哦,我們一起來欣賞。

(3)幼兒討論:植物的種子有什麼用?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種子朋友,誰能告訴我,種子有什麼用啊?

師:你們說得很棒,種子可以加工成種子食品,用來吃;而種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長出新的植物。

3.依託繪本,自主選擇

(1)幼兒討論:小胖豬把木瓜的種子吃到了肚子裏會發生什麼事呢?

師:小胖豬最近就碰到一個問題——它吃瓜的時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種子吃到了肚子裏。種子種在泥土裏會長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裏會怎麼樣呢?

師:猜猜小豬幼兒園的小朋友是怎麼想的?

師:小胖豬又是怎麼想的呢?

師:(出示小豬頭上有木瓜樹的圖片)小豬希望頭上真的長出一棵木瓜樹。他爲什麼願意頭上長樹呢?

(2)玩遊戲《yes or no》,瞭解植物的種子長大需要什麼條件。

師:小豬的願望會不會實現?我們來玩一個“yes or no”的遊戲吧,認爲小豬願望會實現的人把你的胸牌貼到“yes”這一邊,認爲不會實現,就送到“no”這邊。

(集體玩遊戲《yes or no》。)

師:你選擇的是什麼?請說說自己的理由。

師:到底小豬肚子裏的種子有沒有長大呢?

(老師講述《子兒吐吐》的部分故事內容:他跑進廚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後飛快地鑽進被窩裏乖乖地躺着。滿心期待頭上長出木瓜樹的胖臉兒,怕樹長不直,連牀都換頭睡呢!他所做的這一切,完全都是爲了樹好。第二天,胖臉兒起得很早。其實,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沒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樹長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這一摸,樹反而不長了。天亮了,該可以了吧?他緊張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頭上摸——?)

師:有沒有長出樹呢?(再次玩遊戲《yes or no》。)

師:恭喜你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是呀,一粒植物的種子要發芽、長大是需要很多條件的。空氣、水、溫暖的陽光、植物需要的溫度,有時候長大還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種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長大。

4.播放動畫,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沒有一種種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長大的呢?

師:植物的種子不能在肚子里長大,那有沒有一種種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長大的呢?讓我們再來玩一次《yes or no》的遊戲,請你一定要認真想一想,然後作出選擇。

(2)觀看PPT,瞭解人類的種子——精子和卵子。

師:媽媽肚子裏有一粒“寶寶種子”,它是兩粒種子結合在一起變成的(PPT)。一粒種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體裏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媽媽的身體裏面。當精子和卵子在媽媽的肚子裏相遇,它們就會成爲好朋友,緊緊擁抱,然後發生奇妙的變化,變成一個小寶寶。

5.種植魔豆,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種子不能在我們肚子里長大,但許多動物的寶寶種子卻是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種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爲有了小小的種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傳下去,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和愛護每一粒種子精靈。

師:今天魏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粒神奇的種子,你們想不想親手種下它,然後看着它慢慢長大?那讓我們趕快行動吧!

案例評析

本節活動中巧妙利用繪本畫面作爲討論的話題,讓繪本成爲活動的主線,但是又不失“科學味”,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學技巧的靈活運用讓人耳目一新。

1.繪本巧妙利用

繪本《子兒吐吐》和課題不謀而合,但是,如果把繪本故事全部呈現給孩子,就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講述故事,那樣就偏離了科學活動的中心,成爲了繪本閱讀。所以,我只抓取了繪本中的典型畫面作爲討論的話題,讓繪本成爲活動的主線,但又不至於削弱活動中的“科學味”。

2.遊戲靈活滲透

本次活動的組織以“談話爲主”,感興趣的孩子會一直追隨話題,爭先恐後地發表建議,但也會有個別孩子因爲種種原因,容易遊離於話題之外,所以恰當、科學地選用與互動式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從學會變爲會學是活動順利實施的前提。我在活動中滲透了遊戲《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個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在“猜想和選擇”中加深了對知識點的印像,巧妙解決了這一難題。

3.環節層層遞進

種子有什麼用?植物的種子能在肚子里長大嗎?有沒有一種種子可以在肚子里長大?通過由淺入深的三個話題來貫穿整個活動,環環相扣,讓孩子們的思維不斷得到碰撞,在相互辯論中解決矛盾,拓展知識,讓孩子在科學活動中身心和諧發展。

縱觀整個活動,老師很好地處理了以下三方面的關係:(1)當下與長遠的關係。活動選材第一源於自己的兒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認爲種子到肚子裏會發芽長大;第二源於自己班級的孩子。及時捕捉這一契機,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讓孩子獲得初步感知,對孩子今後長遠的發展肯定會起到很大的幫助。(2)活動和操作的關係。在本次活動中雖然沒有給孩子們準備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經驗的積累是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前提之一。預先讓孩子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調查表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經驗,從而順利進行了與新知識的對接。(3)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老師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真實而溫暖,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毫無做作之感。老師通過由淺人深的三個話題來貫穿整個活動,環環相扣,讓孩子們的思維不斷得到碰撞,在相互辯論中解決矛盾,拓展知識,猜想結果,陳述理由,孩子們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5

教學活動目標

1、對葉子感興趣,能運用多種感官探究自己喜歡的落葉。

2、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落葉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師幼收集的葉子分幾筐放置。

2、供幼兒選用的自粘標記(每人2~4個,固定使用一種標記)。

3、在園內不同植物旁豎立“我最喜歡的葉子”牌子。

活動過程

1、分享喜愛的葉子

“請你挑選兩片最喜歡的葉子,貼上你的標記,等會兒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教師引導幼兒主動觀察收集的葉子。“挑選”的目的是要求幼兒仔細觀察、自主決策;“等會兒”是給幼兒觀察的時間;“給大家介紹”是交代任務。)

“你最喜歡的葉子是什麼樣的?”(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仔細觀察、對比觀察,並指導幼兒用豐富的語言積極表達交流觀察結果與感受,包括葉子的形狀、顏色、葉脈、用途、像什麼、摸起來的感覺等。)

“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引導幼兒結合生活,表達我與葉子的親近。)

“誰也喜歡這種葉子?說說你的理由。”(鼓勵表達獨特感受)

2、給最喜歡的葉子找媽媽

“你在哪兒見過這種落葉?”(聯想生活中的葉子進行暢想,欣賞相關的文學和藝術作品。)

“你知道它生長的地方嗎?你能幫它找到‘媽媽’嗎?”(探究葉子與植物的關係。建立部分與整體的概念。)

“在你最喜歡的葉子上貼上你的標記,然後到幼兒園內給它們找媽媽。找到後把你手中的葉子貼到植物旁“我最喜歡的葉子”牌子上。(這是葉子與植物的對應活動,由於每張葉子上都有幼兒的固定標記,有助於判斷葉子是誰貼的,便於糾錯;將葉子貼在牌子上是方便檢查幼兒是否找對葉子媽媽。)

“帶着自己的標記,在園內植物上選一片自己最喜歡的新葉,貼上自己的標記。”(幼兒精心挑選觀察記錄的對象)

“我們一起來參觀。”(相互介紹)

“這是什麼植物呢?”“這些都是它的葉子寶寶嗎?”(移步換植物驗證與糾錯,關注生成的問題。)

“有幾個小朋友喜歡這種葉子呀?”(感知數量的多少,這部分內容可另組織數學統計活動)

“這都是誰最喜歡的葉子呀?”(關注同伴的最愛)

3、和最喜歡的葉子同成長

“你有什麼辦法知道你選的新葉是怎麼成長的呢?”(引導幼兒繼續觀察貼上標記的新葉,以自己喜愛的方法每天記錄葉子的變化過程。鼓勵幼兒能用多種感官探究、用多種方式表達探究過程,並相互交流好方法。)

“下個星期我們再來交流記錄方法,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所做的介紹給大家。”(培養幼兒探究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葉子的瞭解。)

活動延伸

一週內關注幼兒探究過程並在必要時作指導,一週後再根據情況,師幼共同確定探究的目標和內容,讓幼兒有更充足的理由表述,有更獨特的方法表現“我最喜歡的葉子”,並透過葉子表達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