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精選11篇)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精選11篇)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比較活動中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2、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比較性觀察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學習區分高矮,掌握區別高矮的簡單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課件:

數學卡——3—3比較概念,3—4比較概念,3—5比較概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組織幼兒做相反遊戲,激發興趣。老師說“高”,小朋友說“矮”,同時蹲下;老師說“矮”,幼兒小朋友說“高”,同時站起來。

二、展開

1、學會區別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

請幼兒和夥伴比一比,說出:誰高誰愛?誰和誰一樣高?

(2)數學卡:3—3比較概念

比一比,兩座樓,哪一座高?哪一座矮?兩個禮品盒,哪一個高?哪一個矮?兩個廚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兩個梯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2、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掌握比較的方法。

(1)請一高一矮的兩名幼兒,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擋板遮住他們的下半身,讓幼兒判斷,誰高誰矮。

(2)一隻長頸鹿在地上,一隻小貓爬到樹頂,小貓低下頭對長頸鹿說:“瞧!我長得比你高。”提問:小貓的話對嗎?爲什麼?

(3)講解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小結:比較高矮時要佔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教師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數學卡:3—4比較概念三座樓相比:

甲樓同乙樓比,甲樓比乙樓高,乙樓比甲樓矮。甲樓同丙樓比,甲樓比丙樓矮,丙樓比甲樓高。三棵樹相比:

引導幼兒說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討論:爲什麼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變矮了呢?

(4)小結:一個人或一個物體是高是矮,要看和誰相比,高和矮是會變的。

4、小組4人排隊,滲透高矮排序。請幼兒說出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進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對性,嘗試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5、音樂遊戲“找朋友”

老師播放一首歡快的兒童舞曲,幼兒按節拍拍手,找到朋友後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兒均找到朋友後,音樂停止,幼兒說出兩人比較的結果。遊戲反覆進行,朋友不斷交換。

三、結束

活動評價,表揚積極參與比較、認真觀察的幼兒。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比較高矮、粗細,能夠按高矮、粗細給10以內的物體排序。

2、感知物體高矮的不變性和相對性,嘗試用不同感官比較物體的高矮、粗細。

3、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活動準備:

1、圓柱體形狀的積木(高矮不一)。

2、兩個粗細不一的易拉罐。

3、每組一筐粗細不同的瓶子(數量爲1~8個,其中有兩個一樣粗、兩個一樣高)。

4、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比較高矮,感知高矮的不變性和相對性。

1、感知高矮的不變性。

(1)教師先請一名幼兒和自己站在一起比高矮。提問:我們倆誰的個子高?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兩人並排比,誰高出一部分,他的個子就高)

(2)教師和幼兒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進行比較(幼兒站在椅子上,高於老師),提問:現在比比看誰高,誰矮,爲什麼?

(3)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應該怎樣比高矮?(物體底部要對齊比較)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1)教師請一名幼兒甲和自己比高矮,再請另一名幼兒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2)提問:怎麼一會說甲矮,一會又說甲高呢?到底甲是矮,還是高?

3、尋找發現

(1)提問:想一想,在我們的周邊環境中,什麼東西高?什麼東西矮?

(2)教師任意出示一個物體(如書,筆筒),請幼兒在教室內找出比它高或者矮的東西。

二、出示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瓶子,引導幼兒交流比較粗細的方法。

教師:

1、這2個瓶子有什麼不同?(高矮不同,粗細不同)

2、你怎麼知道這2個瓶子粗細不一樣呢?

3、除了用看的方法,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比較粗細呢?(重疊擺放觀察,用手觸摸感覺,用線圍圈等)

三、尋找發現。

1、從身邊的物品中找出幾樣東西,比一比,誰比誰粗,誰比誰細。

2、教師任意說一個物體(如桌子腿),幼兒在活動室內找找比他粗或細的東西。

3、找一找身上哪些部分粗,哪些部分細,嘗試按粗細給他們編號。

四、按高矮、粗細順序給瓶子排隊。

1、每組一筐高矮、粗細不同的瓶子(數量爲7~8個,其中有2個一樣粗、2個一樣細、2個一樣高),請幼兒比一比誰高誰矮、誰粗誰細,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比較。

2、請幼兒按高矮給這些瓶子排隊,想一想一樣高的瓶子應該怎樣排。

3、每組幼兒說說是按什麼順序給瓶子排隊的。

4、兩人結伴,拿取3~4個瓶子,一人閉上眼睛按高矮或粗細給這些瓶子排排隊,另一幼兒檢查。

五、教師引導幼兒做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六、請幼兒找找教室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比較高矮、粗細。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由於我準備的教具都是幼兒平時生活中可見的,而且接觸比較多的,所以幼兒非常感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特點我展開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粗細和高矮是具有相對性的,經過了幼兒自身的比較,也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對性這一抽象的概念,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活動氣氛很好。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3

設計背景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爲了提高幼兒對高矮的興趣,將這一現象從生活中的偶發情況轉化提煉爲數學知識,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高矮,結合幼兒教學用書第7頁的內容,我設計安排了數學活動《比高矮》。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3、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學習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較高矮,並能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着比較高矮和一樣高;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語詞。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難點: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並注意要將高矮差別不顯著的物體進行正確排序。

活動準備

1、懸掛氣球,幼兒每人兩套操作材料(長短不同的筷子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動物頭飾各一套。

3、音樂《找朋友》。

活動過程

1.誰拍到了氣球

請甲乙兩名幼兒來拍懸掛着的氣球(不能踮起腳或跳躍),可看到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教師爲什麼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話題)

2、遊戲《找朋友》

音樂《找朋友》幼兒兩兩找朋友進行比高矮,引導幼兒學會比較高、矮、一樣高.

3、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1)請一個比前面二個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來與他們比高矮,問:怎麼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矮,一會兒又說這個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還是高呢?一個人是高還是矮?

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說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使幼兒懂得了一種物體不能比出高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之間才能比出高矮來。

(2)讓一個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個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啓發提問:這樣比高矮可以嗎?引出高矮比較應在統一高度平面上進行。

4、比用具

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兩種用具比較高矮:如熱水瓶高,杯子矮;組合櫃高,小椅子矮……

分組操作:幼兒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進行比較。

讓幼兒將大小不同的兩隻量杯比高矮。(教師問:哪隻高,哪隻矮?幼兒:大杯高,小杯矮)將長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師問: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指導語:一天,幾隻小動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們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該怎麼排隊,現在請小朋友都來幫它們排排隊,排好以後要說說你們是怎麼給它們排的隊。

(讓高矮不同的幾個小朋友分別扮演小動物,教師可以參與)

將長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師問:哪個最高?哪個最矮?)

活動延伸

1、幼兒到戶外尋找物體比較高矮。

2、帶回家的活動:回家後和爸爸、媽媽或是和爺爺奶奶分別比高矮,看看誰高誰矮?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結合《綱要》精神,將知識寓於生活和遊戲之中,特設計了拍氣球,舉氣球,找朋友,排排隊等活動,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同時重視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的情況,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來怕氣球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後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後,通過動手操作和遊戲來鞏固這一內容知識。最後安排了給動物排隊來引導兒童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認爲本次活動比較好的是在設計上遵循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願意參與活動在“玩中學”。教態較自然,能夠學習着和孩子進行交流。通過活動我認爲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

但因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本次活動中失誤較多:首先在遊戲活動《找朋友》時沒有鼓勵孩子動起來,使得有些孩子沒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讓我有了一點思想負擔,以至於在後來不敢放開手腳,僅僅通過教師啓發式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充當了主導的地位,而沒有很好的引導幼兒自己去想辦法怎麼比,怎麼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沒有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性,教師沒能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在設計時雖然希望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於準備的材料杯子顏色相近高矮相當,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動時忽略了將孩子操作的結果以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活動思路,大膽放開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讓他們自己瞭解高矮的比較,而不是教師給強行灌輸。另外還需要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爲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多數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操作材料準備應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不是同一顏色等情況,讓幼兒有所比較和區別,保證活動有序進行。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多看,多問,多學習,甩開大步向前邁進,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係。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於和同伴分享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入口處擺放一個小拱門。

2、幼兒準備:畫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樹的練習紙。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感知高矮,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2、活動難點:理解高矮的相對關係。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用目測、對比的方法比較高矮,初步瞭解比較高矮是需要參照物的,是相對的。

四、活動過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請幼兒入場。(幼兒依次從入口的小拱門下走過)

(2)提出問題:“爲什麼有的人走過的時候要彎腰才能過,有的人走過的時候不需要彎腰呢”幼兒自由討論併發言。

(3)教師總結: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彎腰才能過。有的矮,就不需要彎腰。

2、比高矮,初步瞭解比高矮的正確方法。

(1)教師和幼兒比高矮。

教師站在地上立正,幼兒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誰高誰矮?

“老師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師矮”。

(2)幼兒之間比高矮。

先是兩個幼兒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引導幼兒討論:哪一種比高矮的方法纔是正確的?

小結:比高矮的正確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對關係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比較,再讓高的小朋友跟老師比較或讓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較。讓幼兒理解比較高矮是相對的。

(2)分別請三個小朋友從高到矮排隊,並分別說出誰高誰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幼兒練習:請幼兒給高矮不同的三棵樹塗上不同顏色,並按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進行排序。老師巡迴指導、評價。

(4)遊戲:找個朋友比一比。

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來還是矮。”遊戲反覆進行2~3次。

幼兒每次找不一樣的朋友,說說比高矮的結果。說出;“我和xx一樣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動:

在活動室,鼓勵幼兒可以找任何物體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並能用語言表述出來,如:我比畫高,畫比我矮;我和欄杆比,我高、欄杆矮等等。提醒幼兒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較。

五、評價要素

是否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發現高矮的相對性。

六、活動建議

回家和爸爸、媽媽分別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三個人一起比高矮,該怎樣比?把比的方法告訴大家。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係。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於和同伴分享快樂。

在活動的開始,爲了吸引幼兒的興趣,我先選擇幾位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老師佈置的拱形門走過,讓幼兒觀察,爲什麼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不用彎腰,而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需要彎腰,通過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讓幼兒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這時候讓小朋友通過眼睛去發現,得到明確的高矮結果。到了幼兒之間比高矮時,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變動,先讓兩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後請剛纔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樣一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高的小朋友變成矮的,矮的小朋友變成高的,這時候,有幾位小朋友立即說:“這樣不算”。本來我就是想讓幼兒看看這樣比高矮公平嗎?沒有想到這幾位小朋友觀察的很仔細。我馬上說:“是的,這樣不算,那爲什麼呢?”通過引導小朋友觀察,注意到有沒有椅子的差別。通過討論孩子能得出結論:不同平面上進行高、矮比較是不能的,必須在同一平面上。

最後,我通過遊戲《找個朋友比一比》讓幼兒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對性。在這個環節中,讓幼兒通過反覆的遊戲,多次的比較,充分的說明了一個問題,高矮是變化的,相對的,關鍵是看他跟誰比,要兩兩比較纔能有結果的

這節活動是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在整個環節中,流程進行的比較順利,也有不足之處:讓幼兒在不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高樓的高矮時,討論還不夠充分,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於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後來的區域活動中將繼續針對此問題設計專門的遊戲讓此概念讓幼兒通過遊戲進一步體驗、領悟。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通過小組活動探討對比高矮的不同辦法。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小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頁、10頁,及練習一的第6、8題。

教具、學具準備

1、15袋不同的物品。

2、兩枝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3、教學所用的實物圖。

教學設計

教學長短

1、引導學生觀察。

師談話:今天,程老師爲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精美的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嗎?

[設計一個懸念,讓學生一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紙袋上,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請組長將紙袋中的東西倒出來。大家看一看,都有什麼?

[組長帶領大家參加活動,促進小組合作交流。]

2、交流、彙報。

a.請各組說一說:你們的紙袋裏有什麼?

b.小組交流、彙報。

學生可能說出:兩枝鉛筆,一枝綠色、一枝花色;兩把尺子,一把是藍色,一把紅色,三根綵帶,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c.要求學生把同樣的東西放在一起。

引導提問:你又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物體有長有短。

(板書:長短)

[此處,讓學生在分類放東西活動中,通過眼睛看和動手操作,感知物體有長短。]

3、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a.請學生說一說:怎樣知道哪個物體長些,哪個物體短些?

b.小組合作探究比長短的方法。

[在這裏,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各組學生邊討論邊動手,從不同角度發現比長短的不同方法。並給學生交流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

c.小組彙報。學生可能說出:

①看出來的。

②把它們平放在桌子上,一頭對齊,或豎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③兩頭都不對齊,如圖: 也能比出物體的長短。

d.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教師強調: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綵帶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長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要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也就是說,比較長短時,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

e.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

4、反饋練習。

a.比長短遊戲

①讓學生可自由結合,自己選擇的長短的對象告訴學生:你們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②交流彙報。讓學生說一說比較哪些物體的長短和比的結果。

b.出示教科書第12頁第6題。教師談話:你看蛇和鱷魚也在爲誰長誰短爭執起來。請小朋友來做裁判,好嗎?

學生觀察並交流。

[實物圖中的蛇是特製的,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後,我就將蛇捲曲的部分拉直,結果和學生說的一樣,直觀生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正確判斷,及時表揚:你們真聰明,沒有被捲曲的迷惑。

教學高矮

1、設置情境,引入課題。

在黑板上方貼一朵紅花,下方貼一朵紅花。

問:誰願意將黑板上的紅花摘下來?

請一名學生上臺摘紅花。

學生拿到了下方貼的一朵紅花。怎麼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貼的.紅花。

這時,教師輕鬆地將紅花拿下來。

[此處,設置摘紅花的情景引入高矮教學內容,自然有趣。]

問:程老師爲什麼能拿到這朵紅花?

生:因爲程老師個子比這個小朋友高。

師:這位小朋友爲什麼沒能拿到這朵紅花呢?

生:因爲小朋友個子矮。

指出: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比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a.引入研究內容。

師:誰願意和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請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學生上臺,並讓兩人分開站在講臺的左右兩邊。)

師:大家能看出誰高誰矮嗎?

生:不容易看出來。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b.請各組同學討論比高矮的方法。

c.小組彙報、交流。

得出結論:

①腳跟併攏,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來了。

②還可以靠牆作記號,比一比誰高。

3、反饋練習。

a.獨立完成第12頁第7題。

b.排隊遊戲。

師:請第三小組同學從1報數請這七位小朋友上臺按高低排成一排。(師觀察,學生在站位置時,都與其他人進行了比較。有個別的同學兩個人高矮不相上下,學生也注意從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來區別。)

[排隊遊戲讓學生的學習活動達到了一個高潮。學生把一些細小環節考慮在內,想出不同的方法讓7位同學排成一排。]

教學設計說明

長短,高矮都屬於比較物體長度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繫較爲緊密,所以我將它們放在一個課時處理。這部分知道無論從內容設計還是從呈現形式上都給我和學生帶來全新的感覺,針對新教材,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體現《標準》的精神,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際操作,感知以小組合作形成長短、高矮的概念。實行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主參與、互相交流,培養學生樂學,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這節課力爭突出以下特點。

1、設懸念,引發興趣。

一個精美的紙袋裏是什麼?是學生急於想知道的,他們的注意力在一下子就會集中在紙袋上。可能有的學生會用手摸,或用聞的方法猜測裏面是什麼。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他們會帶着問號進入下一個環節。

2、人人蔘與。

整堂課以小組合作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小組同學的討論,發現比長短的各種方法。特別是比蛇和鱷魚長短時,學生都有自己比較長短的一套方法,且方法多樣。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多種活動,多種收穫。

在諸多活動中,使每個同學都學有所獲。

專家評析

長短、高矮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長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長短、高矮的方法。這節課,主要使學生感知上述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材爲學生提供了觀察操作的內容,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置入具體活動情境教學的新理念。程老師按《標準》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一個個教學活動。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氣氛熱烈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這節課具有以下特點:

1、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程老師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用語言和不同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例如,上課伊始,教師用你們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嗎?簡捷問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到學具袋上,促使學生產生用學具袋裏的東西進行活動的心理需求。進而,學生高高興興地展示學具袋裏的東西,並在分類擺放的操作活動中感知物體有長、有短。再如,在學生探尋到比的方法之後,安排了比長短的遊戲,讓學生自由結合,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這使學生感到新奇:老師讓我們自己玩學生活動的興趣高,主動積極地選擇各種比的對象,並認真比出長短。在學會比高矮之後,安排了排隊遊戲,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學會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動中,並體嘗成功的快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2、讓學生主動探索,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程老師教學時,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各組來完成。各組學生積極動手操作、討論,然後,向全班同學介紹,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和指出比的方法,容易產生不同的或說多種比法。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成多種方法的產生。各組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學生了解和自己(本組)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領悟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同的方法。這正體現了《標準》中提倡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同時,在交流各組研究成果之中,學生不斷體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的成果,感到我們小組棒,看到全班發現的多種方法,會意識到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高矮、長短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經歷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的過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3.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感知高矮的關係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秋天來啦,蘋果都熟了,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把蘋果摘下來放到籃子裏,誰願意來?(學生摘到下方的蘋果,怎麼都拿不到黑板上方的蘋果。這時,老師輕鬆地將蘋果拿下來。)

小朋友爲什麼沒能摘到蘋果,而老師爲什麼能摘到呢?

對,老師和小朋友比,老師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師矮。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高矮。(板書:比高矮)。

2、例舉生活中的高矮。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能想到哪些物體能比高矮嗎?

二、體驗比較的方法。

1、學生活動,探討比較方法。

2、學生彙報,展示不同方法。

誰來告訴老師你是怎麼和身邊的小朋友比高矮的?請你和你的小夥伴出來演示給大家看好嗎?

學生每彙報一種,教師及時加以正確指導。

3、遊戲。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請小朋友們猜一猜,誰長得高些?

看看,到底誰長得高些?

請你再看看是誰高?

他們比身高的方法對嗎?那你們說正確的應該怎麼比?

4、小結。

看來比身高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較時必須要注意:一是兩個人的腳要放在同一個平面上;二是人要立正站直,可以用背靠背的辦法比,也可以用面對面的辦法比;三是用做記號的辦法時,人還要貼着牆壁。現在你們會比身高了嗎?

三、活動鞏固。

我請坐得最好的小朋友到前面來排排隊。誰願意來給他們排隊?

你是按什麼順序排的?誰最高?誰最矮?誰第二高?(老師加入)現在他還是最高的嗎?你能找出三個比你高的小朋友嗎?

小結: 小朋友們合作得很好,隊伍排得很整齊,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這種排隊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拓展練習.

1、小動物們看見小朋友這麼熱鬧,它們也想來比高矮,看!這是?

(大象和犀牛)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說一句話嗎?

(長頸鹿)這是?現在你想讓誰和誰比?這時大象還是最高的嗎?三隻動物比,誰最高?誰最矮?

2、(出示三隻兔子圖片)3只兔子都站在了領獎臺上,怎樣才能比出他們誰長得高?誰長得矮呢?用我們剛纔所說的比較方法行不行?爲什麼?怎麼比呢?

3、(出示圖片)汽車能從橋下通過嗎?要想使汽車順利通過大橋下,可以怎樣做呢?

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比高矮)

請你在班級中找出三個比你高的同學。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學習比較物件的高矮,初步體驗物體高矮不變性和相對性。能用詞彙“高”、“矮”表示比較結果。

2、引導幼兒思考、解答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和比較人和物體的高矮,對比較高矮有初步的經驗。

2、椅子一張。

活動過程

1、比較高矮。

(1)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師站立。“我是高還是矮?”“結論:因爲沒有人和老師比,所以不知道老師是高還是矮。”

②請一小朋友和老師並排站立。“xxx小朋友和老師站在一起比,我們兩誰高誰矮?你從哪看出來的?”(兩人並排比較,誰高出一部分,他的個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間比高矮。“請兩三對小朋友作比較,再請全班小朋友站起來和自己旁邊的小朋友作比較。”教師請幾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誰比誰高誰矮。

④想一想:在我們周圍環境中,什麼東西高,什麼東西矮?

(2)變換站立位置比較(兩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進行比較)。讓被請幼兒站在椅子上(高於老師)。“現在再比比看,我們倆誰高誰矮?爲什麼?”“小結:比較人們個子高矮時,兩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樣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較出誰高誰矮,現在小朋友明顯高,是因爲他在椅子上老師站在地面上。實際上它還是比老師矮。”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讓幼兒體驗到誰高誰矮要看他和誰比)。

(1)觀察比較。

①請一小朋友甲和教師比高矮。②再請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③“怎麼一會兒甲小朋友矮,一會又說他高,到底甲是矮還是高?”討論: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看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甲小朋友和教師比時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間比較。另請三位幼兒(高矮依次遞增)進行比較,可重複兩三次。

(3)小結:要想知道誰高誰矮應該看他和誰比,當他和個子高的人比時,他就矮,而和個子矮的人比時他就高。

活動建議

1、物體的高矮、大小、輕重、厚薄等連續量,都具有不變性和相對性,幼兒感知這些特點,一般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在設計具體活動時,應注意:(1)先讓幼兒進行實物比,例如,兩個人比較高矮,兩本書比較厚薄等;(2)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性,如:兩個人站在同一高度上比較高矮(先讓師生之間比較,再幼兒之間比較),然後兩人再站在不同的高度上進行比較,這時可引導幼兒觀察,由於站在不同的高度,兩人的高矮發生了什麼變化,從而讓幼兒懂得比較高矮的人必須站在同一高度。

2、引導幼兒認識高矮時,可先兩個人比,這時高和矮是不變的(誰高就是誰高,誰矮就是誰矮)。然後再引導幼兒進行三個人比較,這時結果會發生變化(如和更高的比,原來高的就成了矮的……),使幼兒感受到人的高矮的相對性。這樣的系列活動使幼兒對這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化、精確。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或兩個動物之間的高矮關係,體會高矮的相對性。

2、在比較過程中體會高矮的正確方法。

3、滲透幫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掌握比較高、矮;長、短;厚、薄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課堂紀律的組織,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具準備

繩子、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比較的“多、少”)

師:今天有好多老師來聽課,誰能說出老師多還是學生多?

生:老師多!

生:學生多!

引導學生說:學生比老師多,老師比學生少。

二、新課。

1、請剛纔回答的學生上來。

師:老師和xx同學站在一起,請大家判斷誰高?誰矮?

生齊:老師高!

師:下面誰願跟這個同學比較?

(有意請一位跟這個同學差不多的學生,這樣學生不容易看出來,從而引出比較的方法)。

師:大家覺得誰高?誰矮?(兩個學生面向學生)

學生爭論一番。

師:他們這樣站着不容易看出高矮,有更好的比較方法嗎?

生:讓他們背對背。

讓兩人背對背站着再比較,得出結論,小學數學教案《高矮教案》。

(出示課件 1 ,讓學生觀察。)

師:淘氣和笑笑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比高矮的,但是,淘氣這樣做,你覺得對嗎?

生:淘氣做得不對,因爲他腳踮起來。

師:哦!比高矮時不能把腳踮起來,還要注意什麼呢?

(讓學生自由在小組裏發表意見。如:把背挺直、鞋子一樣高、都不穿鞋子等)。

2、老師小結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背對背、把背挺直、鞋子一樣高、都不穿鞋子。

3、小組內互比身高。

師:大家都知道了比高矮的方法,現在你們可以比身高,還要請個同學幫助看。

(學生活動,老師適當指導)。

4、學生反饋活動結果。

三、練一練。

1、 同桌比較鉛筆的長短。

2、 比較自己的書本和鉛筆盒的厚薄。

3、 同桌比較繩子。

4、 指導學生完成第 17 頁練一練的第 1 、 2 題。

5、 師出示繩子和柱子,讓學生觀察並判斷,最後出示結果。

四、 思考題,螞蟻走路。先讓學生自己判斷選擇,然後看課件演示螞蟻走的路徑。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高矮,你們學到了什麼?

比較高矮的方法。比較厚薄的方法等。

六、作業

回家跟媽媽比較,明天把結果告訴老師。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高矮,知道比高矮的標準,值得高與矮的比較是相對的。

2、有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

二、量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被比較的物體應放在同一平面上。

難點:知道與不同對象比有不同的結果,感知高矮相對性。

三、材料與環境的創設:

三種顏色大插塑積木若干;操作小方塊積木若干3歡快、輕鬆的音樂;氣球二隻。

四、設計思路:

認識常見量是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必備知識,幼兒也具有認識初步量的知識的可能性。

依據素質教育及新綱要的要求,通過創設相應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用積木搭高比賽、找朋友比高矮等,引導幼兒自己去體驗理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即利用自身的內部機制去理解和掌握高矮的量概念。

五、活動流程:

情景感知——體驗理解——內化遷移

六、活動過程:

1、情景感知

(1)出示懸掛着的氣球。

請兩位幼兒來拍氣球,引導其他幼兒觀察:一人拍到,一人拍不到。

(2)引導講述:爲什麼xx拍到了氣球,xx拍不到?

——引出“高矮”比較,初步感知“高矮”。

2、體驗理解

(1)請兩位幼兒同時在桌面上進行大插塑積木搭高比賽:

聽到信號後馬上停止,比比誰搭得高。

(2)請兩位幼兒同時在桌面和椅子上進行搭高比賽:

引導判斷:“誰搭得高?能比出來嗎?爲什麼?

——“不能,因爲不在同一平面上”。

“要比出高矮怎麼辦?”

——“都放在桌子上,或都放在椅子上”。

(3)請三位幼兒同時在桌面上進行搭高比賽:

“xx比xx高,又比xx矮”。

——引導討:Xx一會兒說是高的,一會兒說是矮的,那麼它到底是高還是矮呢?(引導感知,高矮是相對的,與不同的對象比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4)集體搭高比賽:

用小方塊積木進行搭高比賽,先二二結伴比高矮,再在一組中比出最高和最矮的。

3、內化遷移

(1)隨着輕鬆的音樂找朋友,找到

朋友後比高矮。

(2)二二結伴比,也可三、四個同伴一起比,找出最高最矮的朋友。

七、活動延伸:

(1)弟弟、妹妹幼兒分兩大組,按個子從矮到高排好隊後到戶外活動。

(2)教室中的用具亦可比高矮,如組合櫃最高。

教後感:

四五歲的幼兒缺乏對物體量守恆的認識,在比較高矮時,引導幼兒感知被比較的物體應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理解高矮是相對而言的,這是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人們的物理知識、社會知識來自外部,而數理邏輯知識來源於入的內部。因此,幼兒獲得數理邏輯知識,主要來源是幼兒自己本身,即數概念是每位幼兒自己從物體的各種關係中建立起來的,是思維的產物。結合數學教育這一特點,我創設了相應情境,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觀察、比較、體驗理解,並內化遷移爲自己的概念知識。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教會幼兒區別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對關係。

2、教幼兒一些簡單的比較方法,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難點:

重點:區別高矮和一樣高及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難點:理解高矮的相對關係。

活動準備:

課件三副、布一塊、日常生活中能比較高矮的實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幼兒區別高矮和一樣高

1、出示課件一,圖爲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健康情況不同,長得高矮不同的兩個孌生姐妹,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找出她們的不同點(結合衛生習慣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實物,讓幼兒比一比,誰高誰矮,還是一樣高。

3、請兩個小朋友上來比比誰高誰矮,還是一樣高,再請全體幼兒互相比比,誰高誰矮,還是一樣高。

4、請幼兒說說自己熟悉的東西中什麼是可以比較高矮的。

二、教幼兒一些比較高矮的方法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塊布遮住,讓幼兒判斷,誰高誰矮。當幼兒發生錯覺時,揭開謎底,並告訴幼兒比較高矮時要把物體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課件二,圖上有一棵樹距離近,一棵樹距離遠,讓幼兒判斷樹的高矮,當幼兒發生爭論時,拉回較遠的那棵樹,讓幼兒再次進行比較,然後告訴幼兒比較高矮時,要把物體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則不確。

3、出示課件三,一隻長頸鹿在地上,一隻猴子爬到樹頂,猴子低下頭對長頸鹿說:瞧!我長得比你高。提問:猴子的話對嗎?爲什麼?

三、告訴幼兒簡單的高矮的相對關係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比較,再讓高的小朋友跟老師比較或讓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較,使幼兒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師比是矮的,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告訴幼兒單獨的某樣東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麼比較。

2、請三個小朋友上來,再請一個幼兒爲他們從高到矮排隊,並說出誰高誰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發給每個幼兒紙和筆,請每個幼兒依次畫高矮不同的三棵樹。

活動反思:

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活動的探索慾望。

幼兒園數學活動《比高矮》教案 篇11

一、活動目標:

1、體驗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排列順序。

2、大膽地用語言表述排列的結果。

二、活動準備:

1. 三個高矮明顯的小動物,爸爸媽媽和我照片幾張。

2.《幼兒畫冊》(第三冊P7)。

三、活動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引入活動。

師:用小客人方式導入,(出示小客人)引起幼兒注意。

(二) 遊戲:比高矮。

1、把三個小動物排在同一個地方,讓幼兒看一看,比一比,三個小動物中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2、請兩位小朋友和老師進行比較,三人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3、請三位小朋友比較高矮,按照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順序給三個人排隊。

4、請小朋友站起來和旁邊小朋友再次比高矮。

5、出示照片,讓幼兒區分高矮。

(三)幼兒做相關練習。

1、請幼兒翻開《幼兒畫冊》,仔細觀察圖中小動物的高矮,然後看清排列的標記,從不乾膠紙上揭下小動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2、鼓勵幼兒相互檢查,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

延伸:

提供四種高矮不一的物體,鼓勵幼兒比一比,說一說。

教學反思:

今天的活動我將活動準備1中請爸爸媽媽來園改爲老師、小朋友,另外再準備三個高矮不同的小動物玩具和幾張三口之家的照片。之所以這樣我主要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貼近日常生活中幼兒喜愛的小動物、老師、小朋友、爸爸媽媽的照片,這些教具取材方面,而且又直觀形象。活動開始用小客人的方式吸引了幼兒,讓幼兒自己區分三個娃娃中誰最高,誰最矮,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接着,我又選擇了有明顯差異的兩位小朋友和老師來比一比,誰最高,誰最矮。再讓小朋友站起來,和旁邊小朋友比一比,誰高誰矮。最後讓幼兒進行操作,完成小動物高矮貼紙練習,整個活動中給幼兒創設了親自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成爲活動的主體。總之,用直觀的實物教具比用圖片觀察的方法幼兒興趣更高,教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