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防擁擠踩踏安全教案模板

幼兒園大班防擁擠踩踏安全教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防擁擠踩踏安全教案模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防擁擠踩踏安全教案模板

幼兒園大班防擁擠踩踏安全教案1

活動的背景:

最近,很多學校都發生了踩踏事件,造成了多名學生死亡和受傷,其中的厲害程度值得我們引起重視。對於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這方面的意識更加的薄弱,所以對小班幼兒進行一次踩踏事故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活動目標:

1. 師幼充分認識瞭解發生擁擠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嚴重後果及其防範措施。

2. 深入開展學生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

3. 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4. 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5.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踩踏、踩踏後傷亡、預防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瞭解踩踏的原因

(1)出示圖一,這張圖上的人怎麼了?(都擠在一起了)

(2)想一想,擠在一起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幼兒猜測後出示圖二、圖三)

師小結:他們擠在一起使得有人受傷了甚至死亡了。

(3)那他們怎麼會受傷的'呢?

(因爲遇到突然情況比如說一個人摔跤了,他們仍舊繼續往前走,腳都踩在了摔在地上的人的身上。後面的人也繼續往前走,這樣就越來越多的人踩在摔在地上的那個人身上,那個人就會受傷。)

2.瞭解預防踩踏的方法

(1)遭遇擁擠的人羣怎麼辦?

幼兒討論後師小結①發覺擁擠的人羣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時,應該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②如果路邊有超市、理髮店等可以暫時躲避的地方,可以暫避一時。記住不要逆着人流前進,那樣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③若已經陷入人羣之中,一定要先穩住雙腳。④遭遇擁擠的人流時,一定不要採用體位前傾或者低重心的姿勢,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繫鞋帶。⑤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例如路燈柱之類,待人羣過去後,迅速而鎮靜地離開現場。

(2)出現混亂局面後怎麼辦?

幼兒討論後師小結:①在擁擠的人羣中,要時刻保持警惕,當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羣開始騷動時,就要做好準備保護自己。②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馬上要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後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3)急救方法

師:我們小朋友看到有很多人擠在一起可以馬上打急救電話,急救電話是多少啊?(出示120)

3.說說自己

(1)排隊時也經常看到有的小朋友故意摔倒在地上,這樣做對嗎?爲什麼不對?

(因爲如果後面的小朋友沒有看到就會壓在你身上,這樣會把摔跤的小朋友壓傷的。)

(2)那上下樓梯應該怎麼走呢?

(我們小手要扶好扶手,靠右行走。)

活動延伸:

在平時的日常活動中教師多強調、多提醒。

幼兒園大班防擁擠踩踏安全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夠與同伴交流,分析,初步得出防踩踏的粗淺經驗

2. 能夠進行初步的分組討論

3.知道如何防止踩踏事件的發生

活動準備:

幼兒前期經驗:知道什麼場景容易人羣聚集

物質準備:

帶有小男孩和人羣標誌的紙;PPT視頻

活動過程:

幼兒手拉手走進教室

1. 出示受傷的小男孩圖片,男孩身上有腳印。請幼兒猜一猜男孩發生了什麼事情

2. 幼兒回答,男孩被人家踩傷了。請幼兒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談一談,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踩踏事故?

幼兒說,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前期經驗)

3. 播放視頻,出現幼兒被踩踏的過程。請幼兒觀看。

4. 時光倒流,請幼兒討論,怎麼樣才能防止踩踏事故的發生?

①請幼兒看圖片分析,防止踩踏事故,需要誰注意行爲?(引導幼兒從摔倒的小男孩和周圍路人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②請幼兒分成4組,每組3人,分別討論兩個問題:小男孩/路人應該如何避免踩踏事故的發生。併爲幼兒發記錄卡,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

③教師個別指導:小男孩——小男孩需要大聲呼喊引起他人的注意;小男孩要雙手抱頭,呈現三角,保護脆弱的部位

周圍路人——大聲呼喊,吸引人羣的注意;手拉手向後退

④討論完畢(變換音樂)請幼兒回到座位,把紙自己扎到黑板上,各組發表自己的意見

⑤其他幼兒補充意見

5. 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演習(演戲過程使用音樂)

6. 發現問題:教師假裝因爲身體向前傾也不小心摔倒,請幼兒說一說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引導幼兒發現,向後退的時候應該身體向後傾

7. 再次演習

給幼兒發防踐踏演習的場景圖,請不同組的幼兒相互交流經驗,再請幼兒跟後面的老師交流,如何防止踩踏事故發生。

[本次活動幼兒的自主性非常強,充分表現了以幼兒爲中心,教師只是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