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彙總四篇

【精品】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彙總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彙總四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繼《糖不見了》活動課之後,有一天李朝琪問我:“爲什麼老師杯子裏的“黑糖”沒有化掉,而是變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變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爺爺杯子裏的茶葉也是這樣的。”……小班幼兒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還沉浸在溶解的現象中,突然發現老師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沒有溶解反而變大了,他們對此感到很疑惑。結合我的個人子課題《“做中學”模式在小班科學活動中的探究》,考慮到小班幼兒具有直觀思維的特點,我決定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猜測、實驗驗證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對於活動材料的選擇,我事先做過試驗,發現胖大海膨脹需要的時間很長,像花茶之類的膨脹前後變化不夠明顯,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時短、膨脹前後對比效果明顯兩大特點,符合我們的課時需求。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小班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整個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嘗試探索,感知物體膨脹的有趣現象。

2.對膨脹的現象產生好奇,並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個。

2.盤子四個(內裝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徵。

1.師:你們看盤子有什麼?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和觸感三方面來感知。

師:請你們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師:摸一摸是什麼感覺的?

3.小結:黑木耳的顏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顏色是有點白有點黃,看上去像獅子的臉、像花、像珊瑚……它們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過有目的的引導,讓幼兒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瞭解,爲幼兒進行大膽的猜測提供了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

二、通過猜測、實驗,感知膨脹現象。

1.師: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裏,你們猜猜會怎樣?(幼兒猜測並講述)

2.師: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幼兒操作並探索)

(分析: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的猜測會有對有錯,讓他們帶着自己的猜測去實驗,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初步感知膨脹的現象。)

三、對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後的變化,共同討論膨脹現象。

1.師: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幼1:開花了。

幼2:變大了。

師:它們爲什麼會變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師:我們再來摸一摸它們,會是什麼感覺呢?

幼:滑滑的、軟軟的。

3.小結:像黑木耳、白木耳這樣原來乾乾的、硬硬的東西,放在水裏會變大、變軟的,就是膨脹現象。

(分析:通過形態、軟硬程度方面的對比,將幼兒的觀察進行集中,突顯本次活動的重點,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脹的原理。)

四、延伸、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

1.還有什麼東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樣,在水裏會膨脹的?

2.播放課件,當幼兒說出來即出示相應的物品圖片。

3.你們回家後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試一試,然後把你的發現和老師、小朋友說一說。

(分析:這是將幼兒的認知放大、擴寬,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讓幼兒認識、瞭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環節、思路很清晰,我在課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從材料的選擇方面、課件的準備等。活動分四個環節:首先,通過讓幼兒看看、摸摸,在說說中感知、瞭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徵,幼兒的參與熱情很高。接着,讓幼兒猜測,驗證,使得幼兒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木耳在水中變大了,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然後,通過對比膨脹前後木耳的變化,分析其長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脹現象,總結膨脹的概念。最後一環節又迴歸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找會膨脹的物體,幼兒在前,教師在後,以PPT的方式滲透了更多會膨脹的物體。

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由於出現了兩樣物體同時需要幼兒觀察,所以他們的觀察注意力不能夠全面顧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選擇方面,只選擇一樣白木耳而非兩樣的話,幼兒觀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些。在活動中有的小朋友說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經變大了,可以讓他們參照盤中剩餘的黑白木耳,多對比一下、引導一下,那麼他們就會更加地明瞭。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喜歡聽故事,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2. 理解故事內容,能簡要回答關於故事的問題。

3.初步瞭解幼兒園生活,培養喜歡上幼兒園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親子故事《第一天上幼兒園》(《我喜歡幼兒園》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2-9頁)。

2.男孩手偶。

3.幼兒的一張全家福照片。

活動過程:

1. 老師甲以愉快的聲音和幼兒打招呼。

2. 老師乙用男孩手偶在活動室門外假裝探頭看的樣子,老師甲表示歡迎男孩手偶,並請幼兒提問手偶的名字。

3. 老師介紹手偶叫小元,和幼兒一樣都是三歲,今天是第一天上幼兒園。

4. 出示幼兒用書2-9頁或電子書第4-11頁,講述親子故事《第一天上幼兒園》:

小元是個男孩子,今年三歲,媽媽說他長大了,可以上幼兒園了。

今天是小元第一天上幼兒園,他一早起來吃過早飯,換了一套漂亮的園服,便背上書包準備上幼兒園。媽媽把小袋鼠掛在小元的書包上,說:“小袋鼠陪你上幼兒園。”小袋鼠是小元的好朋友。

幼兒園離小元的家很近,小元拉着媽媽的手走路上幼兒園。路上,小元看見其他小朋友,有的和奶奶上幼兒園,有的和爸爸上幼兒園,還有的坐校車上幼兒園。園長和老師站在幼兒園門前,笑着歡迎小朋友。媽媽告訴小元:“幼兒園裏有很多小朋友,我們進去找他們玩吧!”

小元帶着小袋鼠,在活動室和很多小朋友一起聽老師講故事,一起唱歌、玩玩具和吃點心,小元感到很開心。

離園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和老師、園長說再見。媽媽來接小元和小袋鼠回家,小元一見到媽媽,就對媽媽說:“我喜歡幼兒園”。

5. 與幼兒討論:

小元帶誰去幼兒園?(小袋鼠。)

爲什麼媽媽讓小袋鼠陪小元上幼兒園?(小袋鼠是小元的好朋友,有小袋鼠在小元身邊,小元便不害怕上幼兒園了。)

小元和小朋友玩了什麼遊戲?(聽故事、唱歌、玩玩具。) ?

你在幼兒園裏喜歡玩什麼遊戲?(自由回答。) ?

誰來接小元回家?(媽媽。) ?

小元喜歡上幼兒園,你也喜歡上幼兒園嗎?爲什麼?(自由回答。)

6. 讓幼兒假裝打電話給家人,報告今天在幼兒園的情況。

活動評價:

1.能專心聽故事。

2.能向其他人簡單介紹幼兒園的生活。

活動建議:

1.幼兒入園之前,可在家長陪伴下,來幼兒園熟悉環境及活動室中游戲和生活的每個環節,以增強幼兒對幼兒園的嚮往。

2.幼兒入園前兩天可讓家長陪同,或在前三天採取半日入園制,根據他們適應的情況,再逐漸延長至全天。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聽指令在指定範圍內四散走,一個跟着一個走。

2、喜歡參加集體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3、提高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敏性。

4、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活動準備

貓媽媽頭飾一個,小貓頭飾(與幼兒數一致),小魚玩具若干,大籃子一個,小紅旗一面。

場地佈置:在場地四周散放一些小魚玩具。

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聽指令在指定的範圍內回散走。

2、活動難點:能四散走,而不是跟着別人都朝着一個方向走。

3、指導要點:教師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扮演調動幼兒參與積極性。

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

教師扮演貓媽媽,邊念《小花貓》兒歌,邊帶領幼兒做相應動作。

小花貓做早操,伸伸手、彎彎腰,

踢踢腿、跳一跳,摸摸鬍子喵喵喵。

2、基本活動

(1)嘗試四散走:小貓收小魚

貓媽媽帶領小貓觀察四周,請幼兒指出哪個方向有小魚(四周都有小魚),請小花貓四散走收小魚,教師在旁邊指導幼兒不要都朝一個方向走。

(反思:大部分幼兒剛開始還是朝一個方向跑過去搶小魚,多數幼兒都是一次性抱好多魚。教師應該告知要求給幼兒:讓幼兒學着小貓的步伐慢慢走過去收,一隻小貓只能收一條魚回來放在籃子裏後再出去收。)

(2)四散遊戲:幫貓媽媽收魚乾

遊戲規則:當聽到“太陽出來了,輕輕走去收魚乾“時,請小貓們出去幫媽媽收魚乾,一隻小貓只能收一條小魚放到籃子裏再出去收。等聽到”轟轟隆隆,下雨啦,快快回家躲雨”時,小貓再走回到貓媽媽身邊。

(反思:遊戲反覆玩了兩次後,幼兒基本上能按老師的要求去收魚乾了。每一次的遊戲,教師都會逐漸把小魚往更遠的地方放,加深難度,以提高幼兒的遊戲興趣。但多數幼兒在把小魚放回籃子時還是會小跑,有出現相撞的現象。小班孩子的遊戲具有非常強的`從衆性,使他們在遊戲中容易受其它人影響,就象在收魚乾的時候,幼兒都跟着老師去收,其他的魚乾則每人去,這時老師就採用玩伴干預的策略,運用情緒化的語言,來影響孩子游戲的方向,幫助孩子積累積極的遊戲經驗:哎呀,這邊的小魚都收完了,快去找找找還有哪邊有魚。而他們在老師的情緒感染下,就沒有那麼多的孩子盲目跟從了。 )

(3)一個跟着一個走遊戲

貓媽媽:“小貓們收了好多的魚乾,現在我們扛着小魚,排隊走回家吧。”

遊戲玩法:幼兒間距30釐米左右排隊。排頭幼兒拿裝魚的籃子。貓媽媽面向小貓念兒歌:“小花貓,走走走,擡起頭來走走走。擺起雙臂走走走,走成一個大圓圈。”帶小貓一個跟着一個繞圈走,不碰前面的小貓,也不落在後面。過程中調換幼兒拿籃子,被請到的幼兒立即跑到排頭接過魚籃,繼續帶隊向前走。

(反思:幼兒能排隊一個跟着一個走,雙臂能擺起走,但走一圈後就有一些幼兒跑上前插隊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停止走動。小班幼兒之間動作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教師能注意個別差異,在遊戲中有的適當的加以指導,同時以鼓勵的口吻和細小的動作,使能力差的幼兒同樣保持持久的遊戲積極性。如:在一個跟着一個走時,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明顯表現出動作不靈活,雙臂擺動與腳步不能同時進行或是出現順拐的現象,老師就會適時上前幫助。這一方面提高了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同時使幼兒的技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

3、放鬆活動

小貓小貓甩甩手、錘錘手;轉轉腰、彎彎腰;踢踢腿、捶捶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由來

九月幼兒剛入園,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會用勺,進餐過程中撒飯粒現象嚴重;洗手時有的幼兒不挽袖子、不知道搓手;穿脫衣服、整理衣服都要等別人幫助。在欣賞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時,孩子們說:“我的小手會穿衣。”“我的小手會洗臉。”……孩子們有這樣的熱情和願望,但還做的不是很好。在家長的調查問卷統計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許多事情都是家長包辦代替的。我們開展“我有一雙小小手”的主題活動,使幼兒知道自己的小手本領很大,能做許多的事情,並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小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觀察,瞭解小手各部分的名稱及用途。

2.引導幼兒保護自己的小手。嘗試用小手做各種事情。

3.在美工、生活活動中,提高小手的表現能力。

4.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網絡分級

指標好朋友

我的小手什麼樣小手印

小手拍拍我有一雙小小手我會穿脫衣服我有一雙小小手我的小手真能幹我幫你

不露小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