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沙漠中的綠洲》評課稿「3篇」

《沙漠中的綠洲》評課稿「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沙漠中的綠洲》評課稿一

《沙漠中的綠洲》評課稿「3篇」

昨天上午聽了孫靖老師的《沙漠中的綠洲》這一課,有很多感觸。現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點滴感受。

首先,我覺得孫老師具有較強的剖析文本的能力,在課的伊始就直接切入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阿聯酋人民爲改造環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和知道阿聯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的。整堂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因爲教師時候總能以文本爲抓手,通過詞句的品讀逐層爲學生搭建理解文本的“腳手架”。

一、藉助圖片對比,走近文本。

圖片具有具體可感的特點,本節課教學,教師充分利用圖片這一非常形象的工具,通過將沙漠和綠洲進行對比,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讓學生感受到阿聯酋環境的變化之大。並由感受到這種變化繼而引發思考的慾望。此時,孫老師拋出了“阿聯酋人民爲什麼要花費如此巨大的代價建設綠洲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了解阿聯酋從沙漠變爲綠洲的原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知道良好的環境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我覺得所選擇的圖片並不一定非要是景色,人物也是可以的,只是我們要關注人物的表情。圖上的一對母女多麼美麗,多麼溫馨,內心洋溢着多少幸福,那是因爲他們的人民用自己的心血營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環境,生活在這裏他們能不幸福嗎?從這對母女的笑容中,我們彷彿看到整個阿聯酋人民內心的幸福和自豪。

二、依託重點詞句,解讀文本。

在研讀阿聯酋人民爲改造環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時,孫老師以“找出描寫阿聯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改造沙漠環境的句子”這個問題鋪設平臺,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能夠達到深入感悟阿聯酋人民建設綠洲的壯舉這一高度。在讓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找出讓自己最感動的語句時,教師還讓學生在文本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文本的認識,感受到了阿聯酋人民爲改造環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又在這種品析中構建了自己對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認識,產生了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可謂一舉多得。

三、練筆說話結合,昇華文本。

葉聖陶曾經說過,語文就在與培養學生說話、寫作的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孫老師充分挖掘文中的可以進行說話或小練筆的“點”,引導學生隨文說話、練筆。如當感受到阿聯酋人民爲改造環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欣賞了阿聯酋的美景圖片之後,學生的心中肯定有許多話想對阿聯酋人民說,或者也有許多感情想要表達。此時,孫老師出示了一個小練筆:可敬的阿聯酋人民,我想對你說:“

。”正好讓學生內心的復雜感情得以表達、抒發。只是,在這個環節上,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改造環境、表達對阿聯酋人民的敬佩之情、感嘆阿聯酋人民付出的巨大代價等方面來寫,這樣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課內的外延是課外,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這是大語文的觀點。孫老師意識到這一點,佈置了這樣兩題作業:1.以“迪拜街頭風光”爲題寫一段話。2.自己設計兩條愛綠、護綠的標語。我覺得第2題作業可以在課上出示完標語之後,讓學生進行仿寫,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有的老師說第1題可以在課堂上來完成,但我覺得這一題要在課堂上來完成,是很難的,估計得紮紮實實單獨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這也是很正常的,雖然每節課都要求按兩課時來完成,但是有的簡單的課只要一節課學生就能讀懂,有的則需要三節課,甚至四節課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需要靈活安排。

金無足赤,玉有瑕疵。再完美的課堂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因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每個老師聽同一節課,也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下面我談談個人感覺到的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首先,缺乏必要的朗讀指導。在小語課堂教學中,讀是理解文本的'基礎。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似乎疏忽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地引領學生讀書。其次,感覺開頭出示的詞語沒有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只是起到了複習課文、鞏固詞語的作用,如果以此切入文本教學,是不是更能發揮其作用呢?再次,忽略了詞語的品讀。文中的“挖”、“填”、“埋”這些動詞用得都很準確,可以引導學生品析,培養他們遣詞造句的能力。對於“不毛之地”、“縱橫交錯”的理解,是否可以藉助圖片,讓學生能更形象地感知,爲理解、說話降低一些高度呢?

以上僅代表個人的觀點,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正。

  《沙漠中的綠洲》評課稿二

週五的中午聽了陳巧玲老師的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沙漠中的綠洲》,讓我大開眼界。

一、課堂教學環節銜接自然

以一個簡單的詞語“沙漠”讓學生們以自由想象的方式,讓學生們先整體上領略沙漠作鋪墊,進入今天的語文教學。打破學生們心目中固有的沙漠的形象,學習今天的新課。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陳老師讓每個學生利用自己的電腦,點擊觀看迪拜的各種豐富的圖片,讓圖片說明一切,然後結合課文,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如“星羅棋佈、鮮花遍地、綠樹成蔭……”。

其中在教學,陳老師讓學生閉上眼睛,當上一回小花小草,通過園林工人的澆灌,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們在這時離文章的作者越來越近,也能夠充分領略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以教育爲結尾

陳老師最後佈置得作業,也別出心裁,讓學生們自由撰寫環保標語,也將語文教學提高到另外一個層次,開動每個學生的能力。自己輸入標語,也很獨特。

建議/疑問:我覺得還可以更好的利用網絡平臺,如:播放一段關於迪拜國家建設的小短片,可以讓課堂更加地豐富。

  《沙漠中的綠洲》評課稿三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關於環境改造與保護的課文。課文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種植並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語言凝鍊,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佳作。陳林老師用他智慧的語言,獨特的理解給我們全校語文老師做了很好的“學本語文”的示範。

一、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1、通過三個“買來”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詞語瞭解到建設綠洲的艱鉅和複雜,代價之昂貴,體會到阿聯酋人民戰勝困難的決心之大,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堅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體寫了阿聯酋人是怎樣精心管理花草樹木的,通過讀園林工人的勞動過程,學生懂得了澆水的目的還在於把花草上的塵土清洗乾淨,使“樹葉更綠”“小草更翠”“鮮花更豔”,從而體會到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

二、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積累是爲了運用,吸納是爲了表達。由讀到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經驗。在這堂課上,陳老師巧妙地爲學生的寫找到了一條鏈接通道——“沙塵暴,請走開”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首先從精神激發了學生內在的需要,使之情動而辭發。其次,對於觀察表達的一系列指導也如響鼓句句敲在學生心坎上,爲學生指明瞭方向,爲“寫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努力探索,力爭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