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一、重視朗讀,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導讀中,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二、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新課之前複習時,讓學生認讀:名不虛傳、賣木雕、掏出、飯館等詞語,並拓展、運用。閱讀中在學生理解“我”爲什麼遺憾時,我出示一段話,利用填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邊讀邊填,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邊填邊讀,反覆朗讀感受,落實了積累四字詞組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補充資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爲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我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無利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給非洲國家。中國幫助非洲的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兩個國家建造長達1860公里的鐵路。其施工間,中國派遣了5萬人左右的工程技術人員去。其中有64人爲之獻出寶貴生命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二

效率就是生命,高效課堂是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重點要求。如何創建高效課堂?我一直在實踐,一直在實踐中反思,有以下一些體會:

首先考慮的是讓學生學到了什麼——這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穫怎樣。所以,教師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課堂的 40 分鐘才更爲有效。學習這課時,學生在獨學時,初步讀懂課文內容,即:學生在獨學中瞭解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並感受到美、知道了木雕是非常有名的工藝品,明白課文內容寫“我”想買木雕因木雕沉重路途遙遠而放棄,而小男最後卻送了一個“我”打算買的一模一樣的木雕,表現了少年的美好心靈。

其次,學生收穫了沒有——這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

在學習本課中,學生在羣學中各抒己見,紛紛發現自己的意見,學生是有收穫的。

再次,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目標——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也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最後是品讀感悟。讀是課堂教學的載體,以讀帶講,讀中感悟。這既是學生自主體驗的表現,也是學生獲得真知的過程。對此類蘊涵深刻含義故事,以讀爲主要憑藉,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讓學生讀得起勁,學得快樂,理解了課文內容,然後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品讀感悟進一步昇華了感情,這就是“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的意義所在,這正是高效課堂的意義所在。

語言是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作爲小學中段語文教學,課堂上,對字詞教學也不能過於輕描淡寫,浮光掠影,更不能放棄字詞教學。學生只有紮紮實實了掌握了語言文字,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