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評課稿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灰雀》評課稿一

三年級上冊語文《灰雀》評課稿

《灰雀》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寧懷着深深的愛鳥之情去尋找丟失的鳥。這愛鳥情感動了捉走鳥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覺改正了錯誤。課文以生動具體的語言,簡短、含義深刻的對話描寫,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這是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啓迪、昇華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語言和行動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而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藉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男孩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中間的一系列語言、神態的變化,反映小男孩還是單純,可愛,誠實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寧對孩子的愛護。可雙方都不公開說出,這種雙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應指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深刻地體會、表達出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吳老師以教材文本爲依託,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延伸課文內涵,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課時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跟隨着學生的視野,體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雀卻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地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另外,吳老師對學生的朗讀習慣與寫字習慣的培養很是注重。這樣,對今後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很有幫助。

 《灰雀》評課稿二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講課,王老師都是那樣用心地備課。《灰雀》這節課上,我也感到了王老師的用心,更感受到了王老師一步步地成長。

一、課前一分鐘的演講着實令我震驚了不少,很棒!我們都到海洋中英文學校,我也很讚賞他們的課前演講的做法,也曾萌生在自己的課堂上實施這個舉措念頭。但只進行了幾次,就因事務的繁雜而擱淺了,從此再也無念提及。而王老師做得很好,直至本學期,還不忘給學生這樣一個自我鍛鍊的機會。王老師的用心將會使學生受用終生的。

二、仔細看了王老師發上來的《灰雀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帖子,教學設計得很棒!從體會列寧找不到灰雀時的着急;到做偵探,找出小男孩撒謊的理由,從而體會男孩也是愛灰雀的;最後更以“列寧爲什麼問灰雀,卻不問男孩呢?”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列寧對小男孩的愛護。正如樓上諸多老師所說,在王老師授課過程中,爲我們呈現了有很多精彩之處,我不再一一詳舉。

也提兩點意見:

一、課堂上的王老師太過依賴教案。我想,王老師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備教材”上,所以,寫出了設計很精彩的教案。但在“備教案”環節上,花費的精力並不多。憑我的經驗,“備教材,寫教案”,是關鍵第一步。但“備教案”,更是落實自己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否則,再怎麼精彩的教案,課堂上的老師也會有種駕駑不嫺熟的感覺,勢必造成“教案”和“課堂”兩層皮。這樣,授課老師好的教學理念不能遊刃有餘地傳達給學生,學生更不能很好地領會老師的教學思想。所以,我認爲“備教案”是一個更關鍵的步驟。教室只有把自己的各教學環節爛記於心,並內化爲自己的東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夠在課堂上做到對教案的駕輕就熟。

二、我也覺得在本節課上,老師講得有點多。但我想,這決不是王老師一個人存在的問題。可能我們語文老師都曾遇到過類似的困惑,我也一樣。記得我在講《月光曲》時,於校長也給我提出了這個問題。所以,自那以後的平日教學中,我對這個問題格外關注。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

1、老師的畏懼心理。老師太害怕自己預先設計好的各個環節落實不完了;老師太害怕學生自己說不到點子上,所以往往學生剛提了頭,我們教師就迫不及待地接過話茬兒,滔滔不絕地自顧自講起來,我們搶奪了學生說的權利,長此以往,我們沒給學生練的機會,我們沒教給學生說的方法,所以學生圍繞一箇中心說整段話的能力就退化了。

2、老師的自戀情節。老師總以爲自己的理解是那麼深刻,學生的理解就有那麼一點淺薄。所以,總想把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強加給學生。殊不知,老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地講解,在學生的腦海裏只會留下一條淡淡的痕跡,這只是一種滑行的教育。由於學生不是發自內心地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所以,他們聽課的狀態和聽課的效果可想而知。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點兒,我是在歷次聽課的過程中感悟到的。歸根結底,還是老師沒有把自己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

聲明一點,這幾點的意見絕不是隻針對本節課的。只是,由本次聽課引發了我對自己教學的思考和剖析。我想,找準問題癥結所在,纔會爲自己今後的前進找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