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26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26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銘”“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並把其化爲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裏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爲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讚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常引起人們的聯想,並藉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整體感知、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各種修辭的作用,培養與增強語感。

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教學難點:

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各種修辭的作用,培養和增強語感。

課時:2課時

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開展式。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瞭解作者,通讀課文。

教師:製作課件。

設計思路:

通過聯繫生活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初讀與朗讀品析兩個教學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勤思考,善提問,會探究的學習品質,在領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麗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聯繫生活,激趣引入。

同學們,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熱愛的植物,在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幾乎處處都能見它的身影,你能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談談你對竹子的感受嗎?

(學生互相交流)教師小結:說到竹子,同學們的話就多拉,竹子不僅是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而且與我們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就隨着當代畫家兼散文家黃蒙田,一起去江南竹鄉走走。(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風(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嵐(lán)

2.理解詞語

(1)氣勢:人或事物表現出的某種力量和形勢

(2)名副其實:名聲或名稱與實際情況相符

三.整體把握

1.範讀課文,也可聽課文錄音,(出示課件1:圖--竹林、山、水、樂--清脆的鳥鳴。)

教師要儘可能地注意到語氣、語速、語調、重音等,以此來感染學生。同時要求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瞭解作者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課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分幾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麼?

(2)作者是臬描寫江南竹鄉的面貌?

說一說:

(1)竹林深處的人家,生活上有什麼特點?

(2)作者用了過半的篇幅來描寫竹林,而描寫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認爲這是不切文題嗎?爲什麼

(3)你覺得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自由朗讀,交流發言,相互評判(出示課件了)

按文章的結構和作者的行蹤,課文分五個部分,簡單如下:江南竹鄉--走入竹海--來到竹塢--來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獨特) (所見所聞)(百姓生活)並形成板書:竹林深處人家--遠看:多、廣淳樸、恬靜、和諧 深入竹林:密、美

畫家:束手無策,畫不出一幅畫來

作者情感:喜愛、讚美

(本步着眼於使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發言,相互評判的形式整體感知,從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內容、情感、謀篇佈局)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從文章結構、主要內容、主題思想等方面,整體感知了課文,明白了這是一篇以遊蹤作線索,移步換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處人家安適生活的散文。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竹林深處人家》這篇課文,對它的內容和主題都比較熟悉了。今天,我們來細讀課文,感受作者的寫景藝術和語言藝術。

通讀課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爲6組,每組7-10人,進行研讀、討論,最後由一位同學總結,全班交流。)

投影顯示問題:

本文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你覺得文中的哪些語句特別精彩?畫出來作些批註並交流。

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來並歸結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嗎?

學生圈點、批註、交流,師生共同評議。

(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知、體會、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各種修辭等的作用,培養與增強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於學生的個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語句也會有不同的見解,但這正體現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判能力,評議時要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有信心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地增加體驗的深度與廣度。)

質疑探究

師:在讀了本文後,也許你覺得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答,現在把這些不明瞭的地方向大家提出來,看看大家能否幫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對竹林深處進行描寫的?

描寫中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於景?

(質疑問題,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及問題意識。學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課文所示背景,卻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再讀深化

請大家自由朗讀

把你認爲優美的句段朗讀出來。

拓展延伸,多思多說多寫

請大家考慮,找一處自己最喜歡的地方,然後學習作者的寫法,給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寫一篇寫景抒情散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瞭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纔,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啓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達觀(dá)安分(fèn)恩惠(huì)賠禮(péi)縱然(zòng)契約(qì)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裏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構,本文可以分爲幾部分?各論述了什麼?

明確: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麼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於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爲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3)爲什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爲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麼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麼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引用論證的作用。(重點)

2.學習本文凝重而輕靈的語言特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作者認爲,人生在世,無論對朋友、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那麼什麼是他眼中的“最樂”呢?這一節我們就來看一看什麼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第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明確: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責任固然給我們帶來痛苦,卻也能帶給我們的快樂。

三、合作探究

(一)品讀第二部分

(1)什麼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

明確: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明確: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二)品讀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明確: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學生小組討論後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於負責”。

(2)爲什麼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後一段說明了什麼內容呢?爲什麼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後回答,最後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三)論證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話屬哪種論證方法嗎?有什麼作用?

明確:主要運用了引證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話,論證人應當敢於負責任,因爲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極具說服力。

(四)語言探究

本文語言凝重而輕靈,不死板,不呆滯,你能結合下面句子具體分析嗎?

1.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爲什麼呢?因爲覺得對不住他呀!明確:以排比句列舉種種沒有盡到責任的現象,再用設問,一問一答來證明“人生的痛苦在於負未了的責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變得輕鬆活潑。

2.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明確:運用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裏用了三個“凡”字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性,同時也對各種複雜的情況加以仔細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是很審慎的。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於負責,不應逃避

五、課外拓展

“最苦”與“最樂”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作者將兩者都與責任聯繫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請你以“最美”和“最醜”“尚”和“最卑鄙”“”與“最壞”爲例,說一句有內在聯繫且觀點鮮明的話。

示例一:我認爲最美的是優雅的氣質和高尚的品德;最醜的是庸俗的行爲和骯髒的靈魂。

示例二:我認爲尚的是無私的愛心和偉大的奉獻;最卑鄙的是損人利己的自私和過度貪婪的慾望。

示例三:我認爲的是能講出最美的語言、溫暖人心的舌頭;最壞的是挑撥是非、顛倒黑白的舌頭。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展開描寫,並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鮮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寫法。

2.體會文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學習形象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並引導他們培養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1.引入新課。

2.初讀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和脈絡。

3.細讀,分析課文。

第二課時

1.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3.反覆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作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引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爲語言藝術大師。他所寫的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撥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氣侯截然不同。

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 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 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①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②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明確:

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 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住慣了的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

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爲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 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爲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

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了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黃草和薄雪等景色。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鬆寫出雪的形態。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出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 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往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 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 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 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爲《××的冬(春天)》的短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重點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

蛻(tuì)變倔(jué)強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竊詛(zǔ)咒寂寥(liǎo)誇耀(yào)脊(jǐ)樑貪婪(lán)怨(yuàn)恨鬢(bìn)發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倔強堅強洗濯洗滌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誇耀誇讚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玷污:弄髒,污損。多用作比喻。

(3)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寂寥:寂靜而空闊。

(5)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墮落:思想行爲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10)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xx。

二、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麼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讚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努力奮鬥。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麼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飢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鬥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並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鉅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鬥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鬥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爲崇高社會理想而奮鬥,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爲理想而奮鬥的志士,享受着歡樂、品嚐着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努力奮鬥。(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爲社會進步、爲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爲理想而奮鬥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爲前提的,要捨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爲,理想會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的奮鬥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鬥。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爲理想而奮鬥。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於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xx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進取的心。②關於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爲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因爲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xx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爲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麼?一切神聖的事業需要你爲此承受犧牲,但是爲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託物言志(或託物寓意)是散文領域裏傳統的表現手法,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爲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鬥。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xx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是爲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文章的主要觀點讀書的好處培養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式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昇華感情——提高能力”的教學方式,做到讓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提高,在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教學程序及教材處理師生活動設計教學反思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三、導讀課文

四、感知課文

五、小結

1.教師啓發學生:試着說出中國文學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2.教師結合課本的註解,通過課件簡單介紹有關冰心的情況。

學生認真聽記,初步瞭解冰心。

3.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冰心的作品及學生互相交流有關冰心的作品。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表達、節奏、停頓、劃出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詞查字典或在小組內商討解決。

3.學生快速閱讀,瞭解文章大意。(培養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1.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並和學生討論、指正。

學生提出疑難問題,然後交流回答。

問題設計如下:

1)在這篇文章裏冰心想說什麼?

2)讀書有什麼好處?(提示:書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說“讀書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寫“多讀書”的?(見文中批註)

4)全文哪些句段是寫“讀好書”的?(見文中批註)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歸納後明確:

1)“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2)讀書可以獲得美的享受;讀書可以擴大知識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讀書有助於提高人的品德。

3.引導學生根據剛纔的討論和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思考,探究:本文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如果讓你給課文分層次,怎樣分比較好?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最後指名學生髮言,大家共同議論。

注意:學生對分段的出發點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確,教師應該予以肯定。教師的分法供學生參考。

本節課我們主要初步瞭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談讀書》的一些觀點,希望同學們課下結合自己的讀書體會比較觀照自己的讀書情況,認真體會讀書的好處。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行楷字的筆畫組合

教學目標

對學生分析楷書和行楷的關係,辨析行楷與楷書的異同。讓學生理解行楷技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展示一些硬筆書法作品,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價值,激發學生寫字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點擊多媒體,顯示《祭侄文稿》)

同學們,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文稿》。這篇作品是顏真卿爲追祭在“安史之亂”中被殺害的侄兒季明的即興之作。全文氣勢磅礴,雄奇豪邁,跌宕多姿,其沉痛悲憤之情溢於筆端,是一件以情入書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被世人稱爲“天下第二行書”。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幅鋼筆行楷作品:

這幅作品,神態瀟灑,富於魅力,字體勻稱舒展,清爽悅目,很適合初學行楷字的人學習。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行楷技法。

二、點擊多媒體:行楷字的特點

1、用筆流暢。行楷的用筆靈活、方便,一般需要逆鋒、頓筆、停筆、回鋒等嚴格的運筆,不強調用筆中更多的提按、筆畫形態,只要求筆道流暢,多取順勢,變轉合理,行筆巧妙。

2、連筆。所謂連筆就是把字筆畫之間的運筆過程連起來書寫,即前一筆畫的收筆與下一筆畫的起筆相連接。連筆分爲實連與虛連。筆畫之間通過遊絲來聯繫的爲實連,筆畫之間沒有遊絲但筆斷意連的爲虛連。連筆的原則是按照漢字書寫的筆順,除了少數的筆順變化以外,大體上與楷書的筆順相同。如:

3、省筆。所謂省筆是指在行書中,有的筆畫可以省去不寫,或與別的筆畫連起來一筆寫成。在省寫的過程中,有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的形態,楷書中一筆、兩筆,甚至三、四筆的點畫,在行楷書中可以一筆寫成。注意:省筆不能自己隨心所欲地減省筆畫,必須合符約定俗成的規矩。如:

4、改變原有的筆順。與楷書相比,行楷書的筆順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楷書的書寫,根據實際需要,個別地方由於書寫到具體部位時,筆畫的連結、縈帶、減省等使字形發生變化,相應的筆順也隨之改變了。當然,筆順的變化也不是隨意的,也必須符合約定俗成的規矩。如:

5、形態多樣。楷書的每個漢字形態單一,而行楷字由於結字自由,字形變化多樣。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只需掌握其中常見的一種即可。如:

三、點擊多媒體:行楷字筆畫寫法(見右表)

練習時注意:

1、行楷書中的點最富於變化,有時成爲一條短的、斜的線段,有時直接與前後筆畫順勢相連,有時需要加鉤挑,加強呼應。

2、懸針豎“”一般用在豎畫的最後一筆的字,如:等,但不可寫得太長。

3、行楷書中的捺一般可以寫成反捺“”。

4、行楷書中帶有“折”“鉤”的筆畫,要寫得比較圓轉,不要棱角太多,過於生硬。其中的鉤已基本消失,變成了筆畫的延伸。

學生進行行楷筆畫練習。教師巡視,將一些習作通過投影儀展示出來,教師進行以表場爲主的點評。

四、學生臨寫下面的例字(見教材第110頁)

練習時注意:

行楷中自然連帶的規律是筆畫組合中最基本的規律。難就難在“自然”二字上,要達到自然須細心練習。

“三”字是橫式筆畫,在上一筆收筆時,自然地帶出牽絲向左下,再寫下一筆。最後一筆橫停筆後擡筆即可。

“川”字是縱式筆畫在前一筆收筆時,自然地向右上帶出牽絲,再書寫下一筆。

“合”字是撇、捺兩筆的自然連帶,向左下寫出撇後,不用出鋒,沿原路返回一半處,自然向右下轉筆寫出捺。

“少”字是左邊點和右邊點的自然連帶與呼應。筆斷意連,而最後一筆撇,直接由右點向左下帶出。

“自”字是撇和豎連爲一筆書寫,字框中橫畫筆筆相連至最後橫收筆。

寫“布”時,首筆橫自然提筆向上,與撇的起筆連接一筆寫完。寫“巾”的鉤時,也是收筆後自然向上提筆後帶出一豎。

“書”字的首筆是橫折,書寫時直接向左折45°角,帶出下一筆橫折鉤的書寫。

“打”字是左右結構,左邊提的收筆恰好是右邊“丁”的起筆,一筆連接寫完。

寫“享”字橫向筆畫右上帶向左下,是可以多處出現牽絲現象的一個例字,不要寫成處處牽絲,應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省略,“子”的鉤筆和橫可連可斷。

第二行:“單”字,上頭是左邊點與右邊點的自然邊帶;“樸”“仙”“得”“明”“到”字均是左右結構的自然連帶;“之”字,上頭點與橫的自然連帶;“開”字,先是橫式筆畫的連帶,後是縱式筆畫的連帶;“子”字,鉤筆與橫畫的自然連帶。

第三行:“就”字,兩點爲左邊點與右邊點的連帶;“向”字,豎與折的連帶;“己”字,折與橫的連帶;“她”字,撇與橫、鉤與豎的連帶;“兩”字,橫與豎、豎與折的連帶;“那”字,撇與橫、橫與橫的連帶;“回”字,裏面的口字的筆畫連帶;“經”字,絞絲旁、橫撇與點、橫與豎與橫的連帶;“麼”字,折與點的連帶。所有這些連帶,都應重在自然。

第四行:“發”字,撇與折的連帶;“還”字,折撇與豎的連帶;“要”字,橫與撇折的連帶;“同”字,橫與豎的連帶;“把”字,橫與豎、鉤與提、提與橫折的連帶;“着”字,左邊點與右邊點、橫與橫的連帶;“作”字,撇與豎、橫與豎、橫與橫的連帶;“多”字,撇與折、折與點、點與撇的連帶;“前”字,上頭左邊點與右邊點、下面橫與橫、橫與豎的連帶。以上這些連帶,同樣要講究自然(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練習結束後,同桌互相點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教師將部分習作通過投影儀展示出來,表揚好的習作。

五、點擊多媒體:行楷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見教材第111頁)

練習時注意:

1、第一字是領頭字,下筆前應認真想一想它的位置、大小及落筆的輕重等,後面的字都要以這個字爲準。

2、字距疏密要安排妥當。字與字之間既不要太擁擠,也不要太稀疏。

3、所有文字的中心點都應安排在同一條橫軸線上,切忌一頭高一頭低或成一條彎曲線。

4、行與行的間距要明顯大於字距,行距及字距一般自始至終都要均勻。

5、標點符號的書寫要規範。

6、書寫格式有兩種:一是內容在前,作者及題目寫在最後一行偏右處;二是題目居前頭,寫在中間,作者寫在題目的下一行居中處。

7、紙的上、下、左、右要留出適當的空間,切忌撐滿,要給人以疏密得體、和諧清新的感覺(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挑出幾份習作,通過投影儀展示、點評、鼓勵)。

六、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主要介紹了行楷字的特點,行楷字筆畫的寫法及行楷字的自然連帶。有許多同學通過兩個月的練習,行楷字寫得相當漂亮。請同學們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好好地練習行楷字,記住: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楷字,你的學習、工作、生活是佔盡便宜的!

七、作業

臨寫課本第110—111頁上的行楷字。行楷字寫得好的同學,請用行楷字抄寫課文中的古詩。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8

內容預覽:

口語交際--交流格言

教學目標:

1、學會用普通話流暢地交流格言,清楚得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學會傾聽,準確理解發言者的話語、觀點。

3、積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內涵,激勵學生用格言指導自己的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夠準確流暢得體的交流格言內容,清晰表達自己的看法。

難點:感悟格言的深刻內涵。

教學輔助用具:

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發學生交流格言的興趣。

二、課堂討論,掌握技巧

以討論的形式明確交流格言說什麼和怎麼說的問題,使學生對口語交際的技巧有章可循,對口語表達的評價也更有針對性。同時還要使學生明確口語交際中對聽者的要求。

三、小組交流,集思廣益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把自己蒐集的格言進行組內交流。

四、推選代表,交流互動

備小組推選代表把木組的交流成呆以多種形式向全班同學作以彙報,其他同學或進行評價或針對所交流的格言表達自己看法,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五、啓迪思想,個性表達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礎上,試說出屬於自己的格言。

六、課堂反饋,積累昇華

以提問的形式進行課堂反饋,督促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格言。

寫作,記一件事。

教學設想:

通過學生的自主寫作,自由表達的方式來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創造力

學習目標:

1.把生活中感觸最深的一件事記下來,交代清楚記敘的六要素。

2.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學習重點: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記敘的六要素

學習難點:列寫作提綱

學習方法:引導.合作.自主練習

課時安排:二課時(連堂)

課前準備:閱讀有關知識短文並蒐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引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些事情令你難以忘懷,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讓你慚愧呢?現在請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動安排

請兩同學(男女各一)分別說出他們最感觸的事。

同學們是否聽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麼?

讓同學們先自由討論,然後發問。

師生共同明確:事件的六要素。

師範讀例文《榜樣》。

請同學構思作文,列出寫作提綱。

要求:確定標題及中心思想,初步體現條理性和層次感。

學習小組裏相互間討論,修改各成員寫作提綱,老師巡迴輔導。

老師總結並明確作文要求

以記事爲主並只寫一件事,弘揚社會道德風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實感和個性化表達。

學生自主創作

要求:

1.根據提綱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課外練筆:記一件新近發生的趣事。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衆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瞭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後天教育非常重要”,並能聯繫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瞭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後天教育非常重要”,並能聯繫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麼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註釋標註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後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歎;“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衆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麼事情?)

1.標註註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衆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爲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後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瞭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後第二題。

帶着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後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後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後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0

一、導入談話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麼學者、思想家梁啓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麼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麼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於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繫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爲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繫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着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後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繫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與“盡責任”聯繫起來看)

四、聯繫生活,思考討論

1、聯繫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爲什麼?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麼?你認爲如何實現?

(要求聯繫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後研習,整理心得

1、蒐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註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梁啓超

最苦最樂

貧?失意?老、死?知足、安分、達觀(不苦)現象

欠錢沒還如釋重負

負恩惠未報盡心安理得

責得罪人沒賠禮責吃苦--真樂

任該做沒做任(苦樂循環)本質

勇於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學習童話生動、形象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複述、朗讀中訓練合作探究能力;認真觀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小溪流自強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思想。

教學重點

學習童話生動形象的語言;認真觀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學難點

童話中蘊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交流資料導入

教師板書《小溪流的歌》,師生共同交流蒐集到的有關資料,作者背景及相關內容,展示預習結果。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麼樣的歌?”

學生自由讀文,找出小溪流成長的四個階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多媒體出示。

2、問題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麼變化?

小溪流是怎樣成長起來的?每個階段成長的特點是怎樣的?

小溪流一路上遇到過哪些阻礙?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具有什麼品質?

小溪流具有什麼品質?

3、學生自由讀文,分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預設: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變化:快活 旺盛 強壯 巨大

2、小溪流各階段成長的情況:從文中找出能體現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特徵的詞各一個(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3、小溪流一路上到過枯樹樁、枯黃的草、烏鴉、泥沙、沉船等。

4、得出結論:我們每個也應該像小溪流那樣,要有遠大理想,樂觀向上、努力奮鬥,才能獲得成功。

四、賞析、品讀課文

你最喜歡文中哪個段落?試作賞析和品讀。

出示:音樂,小溪流成長動畫

學生有感情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然後組內討論,班級交流

五、感情昇華,感悟道理

1、小溪流究竟唱的是一首什麼歌?

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小溪流是一首堅定、樂觀、進取、永不停息的歌。

2、小溪流的歌給你什麼啓示?

交流:學習小溪流的精神,不斷學習,用知識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許多事物都能給我們啓示。由小溪流的歌你聯想到什麼事物也會唱歌?唱出的是一首什麼歌?學生分組討論,並交流所感,拓展思路。

發揮我們豐富的想象力,用我們的生花妙筆“唱”出生命的一首首動聽的歌吧!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爲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爲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xx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xx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xx,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xx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xx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xx。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xx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xx,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xx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xx,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xx……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爲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3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閱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品味作者在敘寫中表現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思維。

德育目標:

學會觀察、體味人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分析是怎樣得來的。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法。本爲較爲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爲主。教師從劃分停頓入手指導學生誦讀,正確劃分朗讀停頓,以理清句意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在反覆誦讀中疏通文理,體會童稚時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處。然後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說說課文中哪些描寫富於童趣,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

2、譯述法。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兒時“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指導學生疏通文字,領會課文大意,然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評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感知課文,梳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背景音樂:歌曲《童年》)

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那時,一切都是那麼輕鬆愉快,童真童趣,童言無忌,憶起時總是醇香醉人,有誰來講講記憶中象“過家家”“鬥蛐蛐”這樣的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學生講述)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閒情記趣》中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書文題、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爲“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沈復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簡約生動的白描語言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清代乾隆年間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xx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清代小說。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的慨嘆。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全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主要有兩大內容:

(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

(2)記敘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俞平伯稱讚此書:“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卻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譯讀梳理、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鶴唳(lì)怡然稱快(yí)土礫(lì)

丘壑(hè)癩蝦蟆(hámá)藐小(miǎo)項爲之強(wèi)(jiānɡ)

2、教師作朗讀指導,劃分朗讀停頓,分清句讀。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和現代漢語同源異流,簡潔、典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讀時要特別注意停頓、語氣、語調等。

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爲了充分表情達意。

文言文同樣有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如疑問語氣要讀出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本文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首段中前三個分句是作者對遠逝往事的遐思,宜緩緩來讀,聲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說那時的行爲和收穫,可以略快,聲音略高,並注意正確停頓,以表達對結構的理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個四字詞於段末小結,語氣要輕鬆些。朗讀“……則……果然……”和“……作……果如……”兩個判斷句時,語調略微歡快。

投影:(1)能/張目對日

(2)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3)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較短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3、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和語調。

4、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並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自己)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爲獸(把……當作……)

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爲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2)指出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繫語境,揣摩、翻譯難句: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⑤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看清極細微的事物)。

5、學生聽讀朗讀課文,識記文章的精彩情節,分小組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1)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譯述時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爲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3)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爲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四、理讀積累,品析意趣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爲有趣的地方,並說明“趣”在哪裏。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教師歸納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有趣,趣在想像豐富,稚態可掬。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學生邊讀邊梳理、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學生分類尋找、整理,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鶴—壑向—項。

(2)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唳—鳴素—白。

(3)字同義不同的字:觀:昂首觀之(看)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神遊其中(感受、想像)。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爲林(當作)。

爲:項爲之強(因爲)以叢草爲林(把)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被)。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的)項爲之強(代指“昂首視之”)。

(4)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藐小之物—龐然大物凹—凸。

(5)成語:明察秋毫:比喻爲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裏蚊羣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6)通假字:項爲之強,“強”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

“使與臺齊”應是“餘使目與臺齊”。

3、熟讀文章,嘗試背誦。

五、課堂小結

《童趣》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辭簡約,韻味雋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評論《浮生六記》說:“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奇文共欣賞”這類小品文猶如香茗、佳釀,是宜悠然中讀美文,品人生的。

六、佈置作業

沈復觀昆蟲而寫成此文,你在童年時也有這樣回想起來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嗎?請參照本文,從記憶的倉庫中採擷一兩朵童年生活的亮麗花瓣,寫一個表現童心童趣的片斷。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讀課文,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着重揣摩對動物的細節描寫和直抒胸臆的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

3.學會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樹立不主觀臆斷的意識。(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導入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爲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的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在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貓》。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污澀(sè)慫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懲戒(chéng)悵然(chàng)

詛罵(zǔ)紅綾(líng)

2.理解詞義

(1)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2)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彎着身體臥着。

(4)悲楚:悲傷悽楚;悲苦。

(5)懲戒:通過處罰來警戒。

(6)妄下斷語:不經考慮,憑藉個人的主觀臆斷輕易、隨便地下結論。

3.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作協理事等職。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4.背景鏈接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面對不會說話的貓,“我”因“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整體感知

1.全文可以分爲幾部分?找出起止段落,並劃分文章結構。

【點撥】第一部分(第1—2段):寫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3—14段):寫第二隻貓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養第三隻貓的經過,以及“我”爲冤枉了第三隻貓而難過自責。

2.文中寫了“我”幾次養貓的經歷?結局怎樣?

【點撥】三次;失蹤或死亡。

3.找出描寫三隻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詞語、句子。

【點撥】

第一隻貓第二隻貓第三隻貓

來歷隔壁要來的舅舅家抱來的張媽撿來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渾身黃色毛色花白,並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後來吃胖了

性情活潑較第一隻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天生憂鬱,不活潑,懶惰

地位寵物寵物若有若無,不大喜歡

結局病死被一個路人捉去了被我打傷致死

四、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第一隻貓的故事

貓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紹第二隻貓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紹第三隻貓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通過第一課時的講解,我們對貓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的第二課時,相信大家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一)品讀第一部分

1.作者是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具體怎樣?

【點撥】作者從“從隔壁要了一隻新生的貓來”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2.家裏的人對這隻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點撥】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個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3.這隻貓的結局怎樣?家裏人的態度又是怎樣?

【點撥】這隻貓最終病死了。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二)品評第二部分

1.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請結合具體語句說說。

【點撥】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現出它的性情;“會爬樹”“會捉蝴蝶”“會捉老鼠”等表現出它的本領。

2.這隻貓的結局怎樣?大家持什麼感情?

【點撥】這隻貓最終亡失了。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三)賞析第三部分

1.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點撥】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好幾塊”“憂鬱”“懶惰”。

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作者用了哪些詞語直接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點撥】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此次因爲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所以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四)細讀課文,美點揣摩

1.作者爲何不單寫第三隻貓,而要在前面寫第一、二隻貓?

【點撥】一是第三隻貓是隻野貓,與前兩隻貓都是主人因喜愛而要來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是它毛色難看,性情憂鬱,不喜歡遊玩,而第一隻貓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第二隻貓會亂跑、爬樹、撲蝴蝶。三是它終日懶惰地伏着,這與第二隻貓“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形成對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歡它,它是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連最愛貓的三妹“對於它,也不加註意”,這與前兩隻貓被全家視若珍寶的地位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難看出,前兩隻貓的受寵,反襯了第三隻貓遭受的冷遇,而第三隻貓遭受冷遇,是釀成它悲劇的直接原因。經過這樣層層鋪墊,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鳥事件”。在這個事件中,貓的負屈含冤與“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三次養貓,我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點撥】養第一隻貓時,三妹追小貓玩,“我”微笑着看,當她報告貓的死訊時,“我”感到“酸辛”。養第二隻貓時,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隨着貓亡失消息的證實,“我”也“悵然地,憤恨地”。第三次養貓感情波動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歡它”,聽說芙蓉鳥被咬死後,“我”“很憤怒”。打了它之後“我心裏還憤憤地,以爲懲戒得還沒有快意”。直到發現另一隻黑貓銜着第二隻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我心裏十分地難過”“難過得多”。文章的主題,正是通過對“我”一系列複雜感情變化的細節描寫來不斷昇華的。

(五)主題探討

這篇散文描寫了“我”三次養貓的經歷,抒發了“我”的不同情感,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的內疚以及“我”內心的痛苦與自責之情,進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沒有機會辯解,那更會讓自己良心難安。

三、板書設計

第一隻貓:可愛小貓因病亡→酸辛、

難過(首次養貓)

貓第二隻貓:活潑有趣卻亡失→悵然、拒絕主觀臆斷

憤恨(久不養貓)

第三隻貓:平白無故蒙冤屈→難過、

愧疚(永不養貓)

四、拓展延伸

關於誤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變應萬變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誤解而放棄。——曾仕強

2.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創作衝動誤解爲創作才能。——錢鍾書《圍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慾常常被誤解爲一個人投身人類事業的神聖熱忱。——埃哈伯特

4.承認自己也許會弄錯,就能避免爭論,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有錯。——戴爾卡耐基

5.人遇誤解休怨恨,物過嚴冬即回春。——《格言集錦》

6.誤解,聖解也!——錢鍾書《圍城》

7.對於詩人來說,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由於誤解而受到欽佩。——科克託

8.誰要是選擇吝嗇鬼做朋友或信賴自私和怯懦者的虛假友誼,誰就有被誤解的可能。——託布朗

9.即使是最神聖的友誼裏也可能潛藏着祕密,但是你不可以因爲你不能猜測出朋友的祕密而誤解了他。——貝多芬

10.朋友間有誤會應當坦率地交換看法,不可背地誹謗;有過失應當面規勸之,在背後則應讚揚他的優點。——貝原益軒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瞭解寓言故事蘊涵的深刻寓意,從中接受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蘊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這句俗語,老師想到了古時候的一則成語故事——杞人憂天(投影出示)。

二、引導學生說說《列子》,瞭解作家作品衆生共享課前蒐集整理的《列子》資料(出示投影)。

三、朗讀課文,聽讀,自讀,正音。

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鼓勵學生查字典認識生字、生詞,鼓勵學生領讀。

2、激發學生齊讀速讀。

3、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氣,再讀課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傷(投影出示)

四、個別學生朗讀、翻譯,結合課下注釋。(出示投影)重點句子;

(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

(2)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3)奈地壞何?

(4)奈何憂其壞?(投影出示翻譯)

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杞人“憂”什麼?“憂”到什麼程度?後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麼變化?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由表及裏化消極心態爲積極心態)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3、從這則故事中你瞭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後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投影出示)

六、拓展

討論:

1、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2、現實環境中的你,面對今天的環境,杞人的行爲對你有什麼啓發?

九、課堂總結: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在所難免。如何更好地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啓迪。

十、板書設計{投影出示)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曉日月星宿,亦積氣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憂彼之所憂者)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用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用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北宋年間有這麼一個人,考試是狀元,官做到節度使,大將軍,他說對他一生影響巨大的,是一個老翁,一個偶遇。這位老人是誰呢?又發生了什麼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賣油翁》。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學分享(放幻燈片)

二、讀準字音,讀對節奏,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讀一遍課文,不會讀的或者音拿不準的字詞請在書上標出來。

2。同桌幫忙解決字音,然後互讀一遍。

3、找學生讀,(3—5人)其他同學注意糾錯他的字音或節奏。

4、再分角色讀兩遍課文,把握一下情感(找兩組同學),然後全班齊讀一遍,這次讀的時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麼了啊!

5。先結合課下注釋,口頭翻譯文章,把不會的和不懂的划起來,最後同桌解決,同桌也解決不了的,再小組共同解決。

6。找學生翻譯全文,老師強調重點字詞、句子的翻譯,然後齊讀,思考問題(幻燈片)

實詞有:嘗、去、爾、頷、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頷之

3、無他,但手熟爾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瀝之

三、內容理解

1。這篇文章是關於誰和誰的故事?注意,分別用三個字回答!

看註釋1,康肅是諡號,(出示PPT)請同學們齊讀:

站在旁觀者陳述事實的角度來說,是直接說其名字,他們是(板書)陳堯諮、賣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個同學用兩個字概括他們倆幹了什麼事兒?

陳堯諮射箭,賣油翁賣油與賣油翁倒油的辨別。

工整的對聯,這節我們就試試,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內容總結成一幅對聯。

(板書:陳堯諮射箭,賣油翁瀝油)

3。他們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陳堯諮射箭當世無雙;賣油翁瀝油過錢不溼。

“當世無雙”是別人對他的評價,“十中”纔是他的真實水平。

4。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態度。

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瀝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覺,“熟能生巧”是我們提煉出來的。我覺得換成“唯手熟耳”比較好。

解釋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嗎?(板書: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對聯繼續寫下去,大家想想應該寫什麼呢?我們還有哪個方面沒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們的交鋒)(幻燈片)

彼此對對方的態度,大家看陳堯諮和賣油翁的“鬥爭”有幾個回合?

他們倆鬥爭了“三個回合”。接下來的對聯應該是這兩個人交換一下位置。

對聯陳堯諮部分的後面寫上賣油翁,在賣油翁聯的結尾寫上陳堯諮。

(板書:賣油翁,陳堯諮)(自評過了,該他評了,所以換位置)

那我們先從賣油翁對陳堯諮的態度寫起。(小組討論)

“睨之”,“睨”什麼意思嗎?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態描寫

然後是“頷之”,“頷”是“點頭”的意思。有不同意見嗎?動作描寫

“但微頷之”,因爲“頷之”就肯定,而“微頷之”就表示“還行,馬馬虎虎”的意思。

“亦無他”。(板書“睨之但微頷之亦無他”)

(生讀“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無他”)

那麼陳堯諮對賣油翁的態度呢?(小組討論)

“疑之”,問之,因爲陳堯諮看到賣油翁的微頷之後說“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對賣油翁的疑問。

忿然對之。笑而遣之。

能解釋一下這個“而”的用法嗎?承接?並列?大家看看這四個字裏面,哪個字是核心?“遣”。“笑”和“遣”這裏是什麼關係?“笑”是修飾“遣”的。所以這裏“而”就是表示修飾。

只要在句子裏找到核心詞,然後看“而”前面的詞語和核心詞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確定是不是修飾關係了。請大家在文中找找,還有沒有表示“修飾”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賣油翁釋擔而立”)

(生齊讀)

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亦無他;

賣油翁瀝油過錢不溼唯手熟耳,陳堯諮疑之忿然對之笑遣之。

對聯應該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約上聯的最後一個字要是現代漢語的三四聲,下聯是一二聲。

6。對聯也寫好了,缺個橫批。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個橫批怎麼給?橫批一定要結合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喲!(學生討論)你可以結合這兩個人的特點,從不同角度來說。賣油翁和陳堯諮,從賣油翁得到熟能生巧,從陳堯諮得出來的就是自高自大。

賣油翁很謙虛,而陳堯諮給人的感覺是自高自大,還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誰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讀?(有感情地讀)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一個自高自大的陳堯諮出現了。

從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麼教訓或給他啓示?他懂得了什麼?

懂得謙虛(爲對稱同義詞,心懷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書)所以,陳堯諮經歷這次教訓之後,刻苦訓練,最後射箭技藝更進一步,真正做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銅錢爲靶,十發十中穿錢而過。

這就不難理解文中最後一句“笑”的含義了,這個笑背後的心理是什麼?

尷尬、難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橫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課堂小結:

本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呢?(幻燈片)

通過拿陳堯諮和賣油翁的事進行對比(板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創造出屬於我們更高成績的技巧、訣竅(畫圖,勾畫出“巧”字),是心懷若谷的謙虛的態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奮追求。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7

一、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要求讀懂課文,瞭解賈裏的三次挫敗和成功;

2、文章生活氣息濃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注重生活積累,才能寫出鮮活的好文章來;

3、幫助學生理解,要想成就一番偉大事業,都是小事開始做起的;

4、通過理解課文,結合自己平時觀察,仿寫一個片段《男(女)X》,注意寫出人的個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節,人物描寫個性化,以及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

2、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挫敗和成功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1、查字典,給生字注音,對不熟悉的詞語加以理解;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能複述故事的梗概。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昨天都認真地預習了課文,大家說說看《偉人的細胞》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誰?

(二)簡介作者;

(三)檢查預習:

1、你預習了哪些生字詞?是怎麼弄懂它的?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如果有個人問你:“《偉人的細胞》講的是什麼?你會怎樣回答?

(1)要求同桌兩個人說一遍;

(2)指名幾位同學在班級交流一下故事內容。交流後並作出評價。

(四)閱讀課文,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給足充分的時間讓同學默讀課文,默讀後思考: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8

學習目標:

1、學會細緻地觀察並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2、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

精讀、摘錄

教學工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創景導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一、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啓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緻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爲例)

喜歡的詞語⑴嫩嫩的、綠綠的、⑵偷偷地、鑽⑶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師交流並總結。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裏》,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裏?或在哪裏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作業佈置:

⑴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⑵在網上查閱並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章,並在讀書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鏈接交流;:朱自清簡介、朱自清作品誦讀、讚美春的文章朗讀比賽

作者簡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傑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託着他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爲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詞彙參考:

朗潤、醞釀、賣弄、宛轉、嘹亮、黃暈、烘托(見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儘量用上這些詞語)

交流創作:

選出佳作,全班範圍內進行交流賞析。

《春》重點難點指導

1、精講導讀要點: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委婉細緻,層次清楚。(總分順序)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

2、精講導讀方法:讀中導,讀中講、讀中練,讀後比較綜合,讀後發揮想象。

(一)讀中導

1、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示範朗讀,瞭解內容,進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讀全文,熟悉內容,理清層次,思考問題:

(1)全文圍繞一個“春”字,文章可分幾個部分?標題、開頭、結尾之間有何聯繫?

(2)第二部分是重點部分,作者採取怎樣的順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樣經過細緻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生動而逼真地描繪了這萬姿千態的“春”的?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抒發哪些感情呢?

以上導讀安排僅是讓學生了解閱讀這一類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須抓的幾個主要問題。

(二)讀中講

1、精讀重點部分(第二部分)。教師講析三個問題:

(1)結合課後“思考和練習三”分析幾個畫面、層次的安排,講清描述景物採用“總分順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幾種記敘順序也宜點明)

(2)讀“春草圖”的四句話,從“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春草的?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春草有何特點”等方面分析。

(3)再讀“春風圖”有關內容,講清作者怎樣藉助其它事物寫出無形無色的溫暖、芬香、和悅等特點的。

2、細讀關鍵部分。(第三部分)講析兩個問題:

(1)作者在這部分運用排比句式,連設三個比喻,這“三喻”中的聯繫和區別,春天的三個特點及爲何按這樣的順序排列。

(2)這部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以上精講內容安排的依據是:一從本單元“共性”和本文“個性”出發,二從“舉一反三”的需要出發,三從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

(三)讀中練

1、練朗讀。朗讀是本篇的重點訓練項目,要反覆吟誦,在吟誦中理解作者的感情。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

2、練字、詞、句。

(1)正音:漲藏散釀巢暈蓑

(2)辨詞:朗潤趕趟兒醞釀呼朋引伴賣弄宛轉應和黃暈舒適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講究詞語錘鍊,本文有不少特別凝練、形象的“字”,找出來指出其妙處。如“小草從土裏鑽出來”的“鑽”字,“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疊字,本文疊字很多,指出其結構上的特點及在表達上的作用。

(5)結合課後“思考和練習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並指出其作用。

3、練分析思維

(1)對照教師“春草圖”、“春風圖”的分析,學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畫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麼呢?這一篇描寫“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寫“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練的形式多種多樣,什麼時候練什麼內容教師可隨機應變,但萬變不能離其宗,基礎知識不能忽視,基本技能不能放棄,聽、說、讀、寫全面兼顧,同時還要根據這類課文的特點及本課的“個性”,這就是以上只提供訓練內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讀後比較綜合

1、把本文和《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

比較其異同。綜合其“共性”,求得其規律。可口頭比較也可列表式比較。

2、把本文和課外類似散文相比較,進一步求其規律。

以上步驟頗爲重要,學生是否能找到這一類文章的“共性”和“個性”,求出其規律,是能否“舉一反三”的關鍵。

(五)讀後發揮想象

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

1、讓學生熟悉自己周圍的景色,展開豐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時間,帶學生走出校門,幫助他們對自己身邊的景物進行仔細觀察,抓住特徵,進行描述。此類作文可教師命題也可自由命題。

這一步的目的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同類型文章也完全可以這樣做。

重點提示: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時也使作品語言有高度準確的概括力。

描繪的細:“春草”圖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鑽”,寫它的色彩──“綠”,寫它的質感──“嫩”、“軟綿綿”,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眼目睹親身所歷之感。

描繪的立體:“春花圖”中,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昆蟲是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繪出一幅色彩鮮豔、春意盎然的立體感極強的圖景。

描繪的方法多樣:擬人“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機更爲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爲鮮明。

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朗潤”,準確描繪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潤澤的樣子。“蜜蜂嗡嗡的鬧着”,一個“鬧”字,既寫出了蜜蜂爭先恐後,又呈現出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大量的使用疊音詞,既沒讓讀者感到詞藻的華麗和人工的雕飾,又恰到好處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徵。“春草圖”中的“偷偷”表現了小草在人們不易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生長的動態;“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鮮嫩可人;“綠綠”則爲小草着上了一層鮮亮悅目的色彩。

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出了春天未來到時的盼春心切,繼而又對春回大地之後呈現的盎然生機的欣賞和讚美,巧妙地向讀者傳達出春天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新的氣象,更是催人奮進的勇氣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這一深刻含義。

難點提示:

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點?

第一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象徵着勃發的生機,突出了一個“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徵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象徵青春的活力,給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9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 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發於畎畝之中( )

發於聲( )

⑵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亂其所爲(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 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 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於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裏?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啓發性的導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於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演示)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略寫1、2、4、7(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爲“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爲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裏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爲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裏,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通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x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着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通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x人性美。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着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x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爲“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着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通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社戲》學習要點

《社戲》一文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着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着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爲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於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裏分爲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築,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築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後的農閒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瞭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並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1、瞭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爲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遊戲,更是美好之至。現在回想起來,那遊戲的情景彷彿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遊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遊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遊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於童年、關於遊戲、關於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瞭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遊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爲什麼?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爲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並作簡要點評。

“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嚮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着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後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瞭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着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着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製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後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後“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麼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麼,在這篇瀰漫着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爲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麼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於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以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隻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悽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而揹負着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着我們快樂的風箏。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恆悲哀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2

教學目的:

1、誦讀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2、理解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3、認識人物的品格風貌,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4、學習課文圍繞中心選材,真實、生動、傳神地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的3、4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提到魯迅,大家並不陌生,誰來說說你瞭解的魯迅的相關知識?(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2、那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在這些文章中,你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的家鄉,家鄉的親人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深深的眷戀、無盡的思念)

3、大家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好蛇的故事嗎?(指名複述故事)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長媽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情。

4、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疏懶霹靂孤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音範讀課文。學生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並思考: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懷念)

2、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嗎?

A、交代阿長的來歷;

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

C、她懂得許多規矩;

D、講長毛的故事;

E、給我買《山海經》。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四、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置問題情景一: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那麼多的事,那麼在你的眼裏,阿長是怎樣一個人呢

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可用阿長是一個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從而全方位感知阿長。

學生可能會這樣說: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人;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阿長是一個熱情爲我着想的人;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教師小結: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設置問題情景二:

教師: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複雜的人。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試從課文中標出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討論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師補充:1-17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和懷念嗎?

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着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裏,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包含同情。

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參考: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設置問題情景四:

你認爲本文的題目好不好爲什麼

對於買《山海經》,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描寫,作者只是隨意的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他卻真的買了回來,這令作者對他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

五、作業、練習

第二課時

一、語言品味,方法借鑑。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請你細細品味,你將會感受到無窮妙趣。請同學們試着美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小組交流,並說出喜歡的理由。

例1: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爲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

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例2: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你能分析一下嗎?

A、傳神的描寫:

①細節描寫:

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

③心理描寫,突出中心。

B、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

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

C、先抑後揚法: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二、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談一談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

代長媽媽說的話: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纔買到這本書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四人小組交流,並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課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學了本文後,你有哪些收穫呢?

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事實。儘管阿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作者寫得卻十分親切自然,讀者從她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直率。《山海經》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他將對長媽媽的感激變成永久的懷念,以濃情的筆墨爲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福。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讀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爲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2、課外延伸:

①當有一天阿長爲我買到繪圖的《山海經》時,如果我想對她說句話,會是什麼話請寫幾句話表達一下。

②課外可推薦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詩集《野草》讓學生閱讀。下面是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讀後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記敘了一個故事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好的故事魯迅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薰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菸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學記》的手擱在膝髁上。

我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片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着,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彷彿記得曾經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農婦,村女,曬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着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裏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合;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着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水是生動,水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的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裏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着。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裏去現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着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裏了但我總記得見過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附:板書設計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煩瑣、愚昧、迷信善良、樸實、真誠

情感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細節豎手指、睡覺姿態、古怪儀式、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3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童年的“苦”與“樂”。

2、品讀課文,掌握生動描寫的方法、體會飽含感情的語言。

3、聯繫生活,認識過去的童年,瞭解時代的變遷,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學習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柳葉的特殊感情,學習生動的描寫方法。

一、情景導入

柳是春的使者,美的化身,對於柳,人們吟詩、作畫,總是感嘆它的多情、讚賞它的多姿。然而有一個人卻總忍不住要摘一片下來嚼一嚼。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隨着當代作家宋學孟回望童年,感受柳葉兒那苦中帶澀的滋味。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誘思探究

(一)識記字詞:

嚼( jiáo )柳葉、捋( luō )柳葉、逞( chěng )能、颼( sōu )颼、噌( cēng )噌、兀( wù )地、吃光了一茬( chá )、攥( zu

àn )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聲朗讀課文,思考:

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把握主旨

本單元都是回憶童年趣事的。8歲的我的樂趣表現在哪些方面?找出有關語段感受“我”的快樂。學生讀上樹爬高的語段,搶柳葉,吃柳葉的語段。

過渡語:搶柳葉兒吃,這本來是一件極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卻感到無窮的樂趣。

討論:童年的“我”爲什麼會感到“最樂”?

(四)、回顧歷史,感悟真情

1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4060萬!在“三年困難時期”,全國廣大人民因食物缺乏、營養不良,相當普遍地發生浮腫病,不少農村因飢餓死亡增加,據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減少1000多萬。

思考:本文抒發了作者對柳葉兒怎樣的感情?讀了本文,你認爲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

(五)、品味語言:

童年的故事令人難忘,兒童的可愛躍然紙上;清晨的鄉村充滿詩情畫意,初升的太陽讓人浮想聯翩。詩意的表達會激發人的想象,優美的語言離不開生動的描寫。請你找出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體會描寫的作用。

人物描寫的句子:

從小就喜歡上樹爬高來逞能。誰說這樹太高,沒人能爬上去,我就兩腳一甩,鞋飛出去,猴一樣“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點,爬到時底下人越是不讓上、越是嚷着危險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樹枝,嘩嘩地搖,搖得我自己的身子隨着樹枝彈過來,擺過去,搖得底下人一個勁地喊叫,一片驚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樹來。

我走過去仰頭看看,一下甩脫了鞋。腳丫子猛地踩到冰涼的硬地上,超牙齒都咯嘣嘣響。我趕緊把褲帶勒緊,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樹幹,緩一緩勁,便颼颼地爬上去。

做這樣的飯,全家便只允許我一個放開了吃。於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

景物描寫的句子:

天矇矇亮,眼睛還沒有睜開,早春的空氣裏是一片溼潤潤的清涼。我和三叔一高一、一前一後,踩着村邊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飄着一團淡淡晨霧的小河邊。河水緩緩地流着,平靜得連一個泡沫都沒有,只有遠處的小石橋下,偶爾傳來一兩聲“嘩啦嘩啦”的水響。

太陽出來了,老遠老遠淡青色的天邊上,兀地跳出半輪鮮紅,那紅光便立刻遠遠地罩過來,像要把人化了進去。我看癡了,三叔便仰頭問我:你看什麼?”我說:“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全是肉做的。”

學生賞析交流。

四、歸納梳理:

描寫的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寫:動作描寫 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

環境描寫:自然景物描寫

襯托人物的感情和心境,爲人物活動提供相應的場所和環境背景

渲染環境氣氛,從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向前發展

賞析的方法

描寫的方法+內容+描寫的作用

五、課堂訓練:

運用描寫的筆法寫過一個片段,可以寫一個人物,寫出它的一系列活動;也可以寫一瞬間美景。50字左右。

六,結束語:

作者以生動的描寫表達苦澀的情感,閱讀《挖薺菜》,進一步感受那苦難的歲月。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歷經苦難歲月的人們千方百計得以活命,以樂觀的態度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用心去珍惜。冬去春來,柳樹又發芽了,在暖和的陽光下舒展着新葉,希望流水枝繁葉茂,欣欣向榮,讓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生機。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4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品讀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預習作業:

1、自讀課文,利用工具解決課後生字詞語,及閱讀中感覺有疑難的語句;

2、默讀課文,劃出有關貓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達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

3、品讀課文,賞析細節描寫。

4、研讀課文中抒情議論之語句,探究人們對三隻貓的不同態度揭示了文章什麼主題。

5、動手寫寫:假如你是天堂裏的小花貓,遠方的小黃貓,可憐的第三隻貓,對捉去小貓的過路人,對周家丫頭,對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說什麼?

學習過程:

1、導入:

欣賞貓的圖片。

貓,因爲它的活潑乖巧,而被許多人所喜愛。可是,著名作家、學者鄭振鐸卻見不得貓,再也養不得貓。這是爲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鄭振鐸,一起解讀《貓》,去探個究竟。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品讀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憂鬱 污澀 悵然 蜷伏 懲戒 凝望 詛罵 慫恿 叮囑

四、讀貓,說故事

我養了幾隻貓?你最喜歡哪一隻貓?

怎麼說呢,老師先舉個例子。(邊看書邊講述,給學生示例)比如,我說第一隻貓,可以這樣說:我是鄭家養的第一隻貓。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來到新家,我也很喜歡,常在陽光下打滾,還撲來撲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遊戲。主人們都很喜歡我,活潑可愛。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漸漸褪去了。兩個月以後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主人們。同學們看,老師在說第一隻貓的故事時,運用了第一人稱,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創意,不僅交代了這隻貓的來歷,還說了這隻貓的個性特點——它的活潑,是不是啊?還交代了它的結局。咱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說,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揚揚的讀起來,講述第二隻、第三隻貓的故事。

(選擇兩人講述故事即可,若同學講述不精彩,可以再請一位補充。)

小結過渡:剛纔,同學們用自己的創意爲我們講述了三隻貓的故事,個性迥乎不同,命運也各有悲歡離合。貓的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來。(教師板書: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

點撥思考:

三隻貓,用墨一致嗎?作者着重寫了哪一隻貓?前兩隻貓可不可以刪除?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爲詳寫第三隻貓(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是爲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佈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詳略 鋪墊)

五、讀人,悟真情;

俗話說:言爲心聲。三隻小貓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它們的亡失也使“我”的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觸動。同學們,你能體會到作者心靈深處情感的躍動嗎?速讀課文,畫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圈畫出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

養貓,有歡樂有悲傷。你能讀出這種快樂或悲傷嗎?小組內先交流:讀一讀,表現我心情的語句。說一說,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同學評一評,讀出了這種情感了嗎?應該如何讀?

好,全班交流。先看養貓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呢?誰先讀?

①養貓給我們增添了許多新鮮的色彩。

(點撥:說一說,哪個詞語表現了“我”快樂的心情?新鮮的色彩,對,重音讀一讀。)

②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兩個小時的光陰,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點撥:哪個些詞語最能體現作者的快樂?笑 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想象一下,靜謐的庭院,搖搖晃晃的藤椅,活潑可愛的小貓,心情如何?一齊讀)

養貓的確給我帶來了樂趣,所以一旦失去貓,就給我帶來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請同學們朗讀與失貓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關的句子。

③“我也悵然的,憤恨的,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點撥:這位同學評價一下,他讀得如何?好?讀出了什麼心情?不好?哪些詞語要重讀?你來試一試。大家一起試一試。)

④“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點撥:體會一下,小侶表達出我怎樣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⑤“我心裏還有一線希望,以爲它偶然跑到遠處去,也許會認得歸途的。”(點撥:抱着一絲僥倖,正是喜愛這一隻貓的體現。)

⑥“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重點品讀“我心裏十分難過……”一段。

很細心的同學,如果老師說失去了前面兩隻貓,作者是一種痛惜,那麼第三隻貓給他帶來了什麼呢?(懊悔)下面我就請同學把第三隻貓死亡後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讀一讀。同學們想聽哪位同學的朗讀?請你來讀一讀29-33,其它同學注意傾聽評價: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哪些地方還要改進?

第33小節,是作者所有這種痛悔情緒最凝聚之點.大家一起讀,面對這一隻死亡的貓,作者: -----

情感讀出來了。下面,老師有一個提議,咱們讀完了要說說感受。請分析一下,第三隻貓並沒有給我帶來快樂,那麼第三隻貓死了以後爲什麼我卻是這樣的難過,要比前兩隻貓難過得多呢?

除了冤枉,還有遺憾:師範讀“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發散思維:假如第三隻貓在死亡前會說話,它肯定會對主人、人們有話說的。它會說些什麼?

想當初,“我”就像一個孩子,被人拋棄,無家可歸,在冬天的早晨,幾乎爲冬寒與飢餓所殺。我憂鬱,我不活潑——

可能是由於生活上什麼不幸,或許是失去了親愛的父母吧,它常常對鳥籠凝望着,也許是在羨慕鳥兒的美麗、天倫之樂,而悲嘆自己的悲慘經歷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師小結:通過我們的朗讀、理解、品味,作者的養貓之樂與失貓之痛,三起三落,構成了一部養貓的悲喜交響曲。(板書:養貓之樂和失貓之痛)由於三隻貓的命運最終都是亡失。所以課文整體上洋溢着一種淡淡的憂傷。

五、讀生活,說感悟

讀過三隻貓的故事,讀過作者的心聲,我們不僅與貓同呼吸共命運,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樂。同學們,作者僅僅是在說貓嗎?我們分明有種錯覺:這哪裏是在寫貓呢?分明是一幕世態人情的寫真!

請你以這樣的句式,說一句感悟的話。

“(對於)______,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請選取一個對象,暢所欲言。

思考一會,先自己選擇一個對象,自說一句。

可憐的第三隻貓,我想對你說:

對文中的“我”,我想對你說:

點評儲備:

第三隻貓: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爲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鄭振鐸: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運用

貓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對貓的態度就是人對人的態度,關注動物,善待生命,我們期待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可是,我們生活中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請看一段視頻,就這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束語:

三隻貓,三個故事,三種命運。作者的得與失,悲歡離合,自責反省,都給與我們深深的啓迪。關注動物,善待生命,我們期待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請大家記住:“生命是一條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視”!

[板書設計]

鄭振鐸

貓:生命之美 命運之悲

情:養貓之樂 失貓之悲

悟:貓之命運 人之得失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成長的源頭,感受她對學生時代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片深情。

2、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培養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自覺性。

3、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精神生活。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會閱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意義。

難點:學會運用人物的情態、心理等描寫方法表現精神生活。

三、教具:錄音機

四、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讀書生活的散文,淺顯易懂。考慮到它在內容上與第一單元“親近文學”有內在聯繫。語氣優美,飽含深情。作者通過小時侯讀文學作品的幾件十分留戀的往事的回憶,抒寫了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告訴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白做人之理,做一個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學過程:

⑴、內容呈現

1、快速默讀課文,不動脣、不指讀。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配樂(鋼琴曲《秋日私語》)朗讀課文。學生感受作者成長的源頭。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設置問題情境:

於漪老師是一位才華橫溢充滿人格魅力的語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致力於探索語文教學規律,教學風格獨特,著述頗豐,成就斐然。這和她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文學薰陶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於漪老師就深情地追憶了自己少年讀書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憶了文學對她深刻的影響。

⑶⑷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作者回憶了幾件往事?往事帶來了哪些好處?

明確:往事

小時侯讀《評註圖像水滸傳》

學生時代讀《千家詩》

聽國文老師講《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好處

懂得了生動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記憶

給我帶來了生活樂趣

使我熱愛自然、獲得美的享受

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

是自己的心和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二:第五段所舉事例都是初中國文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有何異同?

明確:

相同:兩位老師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採用誦讀,都入情入理,學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記了所講內容,且由此激發了喜讀詩詞,愛好新文學的熱情。

不同:①一個是國文老師,一個是代課的國文老師。

②所講內容是一古一今

③講課情狀一個是情溢於胸,頭和身子左右搖晃,一個是情滿雙眸,那深深感動的表情凝注在眼睛裏。

④ “我”讀了辛詞每“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而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則“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

話題三課文第六段引述老師的話的落腳點在哪裏?“我”爲什麼對此“銘記於在心”且“一生受用不盡”?

明確:老師這句話的落腳點在“做人”,在作者看來。“當時老師並不說多少大道理,但教我們讀書明理,明做人的道理”(於漪語)作者正是按老師的諄諄教誨去身體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從中獲益匪淺,所以“我”永遠銘記在心且受用不盡。

2、學生與老師對話:

話題一: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思考自己爲什麼喜歡這些語句。完成後在小組交流。

話題二:全班交流勾畫的好詞好句,暢談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豐富聯想。

明確: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抓住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拓展延伸。

3、學生與學生對話

話題《千家詩》中引用的詩句能否顛倒?爲什麼?

明確:不能。課文在引用這類詩句時依次爲我們展現了春夏秋冬的風光。這樣寫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時序。切合人們的感受習慣。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幕幕特寫的鏡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引導讀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話題課文多處前後照應,這既是結構安排的需要,更是內容充實、突出主題的需要。舉例說明。

明確舉例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結尾相互呼應。首段緊扣標題是爲了引起下文,末尾點題是爲了深化主題。

舉例第三段說“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第五段進一步講“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強調了讀好書能啓迪心智,指點做人。

四遷移閱讀,反饋檢測。

閱讀《書渴》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書渴”的正確含義

《往事依依》備課資料

一、《往事依依》課文作者鏈接—於漪的學術境界

於漪,1929年生,現年76歲,江蘇鎮江人。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現任全國中語會閱讀研究中心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爲語文特級教師。作爲中國特級教師羣體的優秀代表,當代漢語文教育界具有鮮明學術個性和廣泛影響的標誌性人物之一。關於語文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她這樣作比方:基礎教育是“樹”,語文是“根”。她寄語語文教學:“語文奼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啓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走進語文,激情點擊,心領神會,共同欣賞這無邊春色。”於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於漪語文教育論集》、《於漪教育文叢》、《於漪文集》、《追求綜合效應》、《語文教學談藝錄》、《教你寫作文—中學生作文指引》、《學海探珠》、《作文講評五十例》、《語文園地拾穗集》、《語文教苑耕耘錄》、《於漪文體教學教案選》、《於漪教案選》、《明清的故事》、《春秋戰國的故事》等是10餘種。她一心着力於學生的發展,把語言教育和思維鍛鍊、情感薰陶、人格培育化爲一體,實踐和理論兩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條承前啓後、溝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國語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語文教育觀概括爲五句話: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藍圖,培養學生語文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進行多種能力訓練,開拓視野,課外延伸。這五句話表述的是以目標、習慣、感情、能力、視野爲基本發展要素的立體的教書育人的思想體系。

二、與課文有關的四時寫景名句積累(課內)

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

夏:綠樹濃蔭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冬: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三、課外寫四季美景名句選萃

春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夏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冬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四。從下列寫景詩句“春草嫩綠夏草青,秋草枯黃冬草盡;春雨綿綿夏雨急,秋雨涼爽冬夾雪。”中任選一句,展開想象,擴寫成一段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有興趣的同學可配上一幅畫或音樂。(200字左右)

五、遷移訓練: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描寫春夏秋冬、四季風采的詩句,試將下列詩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A、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B、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E、綠樹陰濃夏日長F。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G、春城無處不飛花H。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I、千山鳥飛絕,萬驚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J、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K、天接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L、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M、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N、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把正確的寫在括號內。

(1)厲厲在目()

(2)記憶尤新()

(3)走頭無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亂()

(7)五采繽紛()

(8)興高彩烈()

七、閱讀訓練:閱讀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題。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邊緣發生的故事:那一天,由於遊客的不慎,使臨河的一片草叢起火了,順着風勢遊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掛紅色的項鍊,開始圍向一個小小的丘陵。這時,明眼的巴西向導向我們叫道:“一羣螞蟻被火包圍了!”我們隨着他指點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縮小着的包圍圈裏已經變成了黑壓壓的一片。“這羣可憐的螞蟻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裏惋惜地想着。,,,,。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着,並不斷髮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後身體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鬆動線毫,肝膽俱裂也不離開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衝進了河流,隨着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

我聽着這則蟻國發生的真實故事,像聽着一曲最悲壯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螞蟻,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還要輕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類往往也要遭到重大傷亡的火災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堅定、團結一致,不惜犧牲自己,以求得種族的生存,其鬥爭的韌性,其脫險方式的機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發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來?

漸漸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種認爲“螻蟻之命,何足掛齒”的想法,實在是太無知、太淺薄了。

【閱讀訓練】

1、請概述這則故事。(不超過25字)

2、第一段中說“外層螞蟻被燒焦”了,可“蟻團卻不見縮小”,這是爲什麼?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認爲螞蟻的什麼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橫線上,原文有以下幾句話,你認爲怎樣排列才恰當?

①可萬萬沒有想到②這區區的弱者並沒有束手待斃③火神肆虐的熱浪裏已夾雜着螞蟻被夢燒而發出的焦臭氣味④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

答:恰當的排列順序是、 、 ② 、 、 ⑤ 。

參考答案:

四題、(略)

五題、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題、(1)歷(2)猶(3)投(4)勝

(5)銘(6)繚(7)彩(8)採

七。閱讀訓練參考答案:

1、被大火包圍的螞蟻,抱成一團,機警地逃離火海。

2、螞蟻死後仍抱住蟻團,從遠處看,蟻團並不見縮小。

3、鬥爭中表現出的韌性,脫險方式的機警。

《往事依依》教學反思

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回憶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選材精當,內容淺顯,學生易懂。對於這樣一篇內容較爲淺易的文章,如果僅僅解讀文本,瞭解於漪老師回憶的幾件往事,學生的學習收穫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爲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求知慾望強烈,如果這篇課文沒有一些新的東西,或者沒有一個新的角度,他們往往就會覺得平平淡淡,收穫不多。

怎樣來教這樣一篇課文呢?我反覆考慮,數易其稿,最終定位在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即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寫作的方法,受到寫作的啓示。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閱讀和寫作組合起來,並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如果用寫作的方法來解剖這篇課文,課上起來肯定毫無生氣,也缺乏閱讀教學的韻味。有人形容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只有兩個翅膀同時煽動起來,讓閱讀和寫作比翼雙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我主要採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經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寫作框架確定閱讀教學的思路,即從結構入手,以“鳳頭、豬肚、豹尾”的篇章結構確定教學板塊,以寫作指導作爲貫穿前後的主線,給人以整體感,同時又有所變化,最後引導到讀書積累上來,以一副對聯作爲結束,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和人生的啓迪,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整合。閱讀教學的精髓在於學生的朗讀,積累,感悟和品味語言的能力,這些內容如果分開進行,每一項都有很大的空間,但往往給人一種割裂的感覺,既然我的教學定位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膽取捨,把課文內容的教學引導到文章的選材上來,把語言的品味教學過渡到寫作語言上來,使之有機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大聲朗讀,之後明確作者圍繞主題,寫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畫、讀千家詩、聽國文老師講課,這些材料能刪去一部分嗎?能顛倒次序嗎?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回答後,自然得出寫作啓示:選材要豐富,並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學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閱讀課,所以要有閱讀的味道,定位在閱讀和寫作融合,以閱讀指導寫作,所以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學中我採用寫作啓示錄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樂於接受。在最後從結構、內容和語言上總結成三點,給學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後,教師提問:你認爲本文的開頭符合鳳頭的標準嗎?這樣的問題,既兼顧篇章結構、又能夠品味語言,學生樂於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寫作啓示:文章開頭要緊扣題目,短小而精美。

教學設想和實際教學效果總是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語言品味還不夠到位,由於注重競賽形式,併兼顧寫作啓示,爲了趕時間,沒能在語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師預設的多,而學生雖有發現,因預留時間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來。

二是在總結寫作啓示時,對於學生有創意的發現,應及時關注並給予鼓勵。

三是作業的佈置,應對學習的內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印象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26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南朝民歌的特點和修辭特點。

2、學會誦讀和背誦這首古詩。

3、培養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討論和探究問題,養成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用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問: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三、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四、二、簡介背景

五、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爲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七、三、配樂朗讀

八、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也爲背誦打下基礎。

九、四、複述故事

十、進一步感知課文,也爲下面的探究服務。

第二課時

一主動發現問題,尋找探究點

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啓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探究點參考備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辭運用(或特點)

2、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服飾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4、中國古代幾次的女扮男裝出徵的巾幗英雄

5、我對木蘭的看法

6、詩歌的凝練的語言分析

7、木蘭爲什麼不當官?(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於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爲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爲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9、中外影視作品對木蘭形象塑造的差異。

二學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着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看錄像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四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五佈置作業

建議:以《木蘭詩》爲例,第八週的這堂課是否可以上成學生合作探究活動課(第六個教學過程),或探究結果彙報課(第七個教學過程)

《木蘭詩》學習要點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着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徵》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佈併爲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爲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爲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採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樑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爲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臺新詠》也都開闢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爲“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樑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爲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讚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爲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爲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樑的作用。

(摘自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關於“樂府詩”

樂府是從漢到唐各朝設立的專門蒐集民間樂曲和歌詞以及製作樂章的管理部門。這些個部門創作蒐集的詩就叫樂府詩。

關於時代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爲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裏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景。

參照課文註釋,初步瞭解全詩大意。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唧唧()機杼()軍帖()可汗()鞍韉()

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

2、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帖:tiē貼,貼上。

火伴皆驚忙火:huǒ夥,夥伴。

二、解詞

旦辭爺孃去旦:早晨

願爲市鞍馬市:買

東市買駿馬市:市場

木蘭當戶織當:對着

關山度若飛度:過

賞賜百千強強:有餘

學習本詩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木蘭詩》按什麼順序安排故事情節的?全詩可分爲幾部分?各部分都寫了什麼內容?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爲序。詩的正文可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孃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後一段是附文,以兔爲喻,讚美木蘭。

3、本詩寫木蘭從軍的全過程,全詩共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哪些略?這樣的詳略安排突出了木蘭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寫了木蘭決定代父從軍,準備行裝奔赴戰場,12年征戰生活,辭官還鄉與家人團聚。其中代父從軍、辭官與家人團聚是詳寫。詳寫這些內容突出了木蘭深明大義,勇於獻身,不慕功名,熱愛祖國和家鄉的中國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從《木蘭詩》中找出表現木蘭作爲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語句。

木蘭當戶織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6、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麼?

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爲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關於“木蘭”的形象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替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的形象,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樂觀的優秀品質。

關於全詩的主題思想

《木蘭詩》描述了我國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歌頌了女英雄木蘭勤勞樸實、剛強勇敢的性格和不愛功名、不慕富貴的高尚品德。

測試

1、下列加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可汗(kè hán)轡頭(pèi)鞍韉(jiān)

B、啾啾(jiū jiū)朔氣(suò)燕山(yān)

C、雲鬢(bìn)金柝(tuò)鎧甲(kǎi)

D、紅妝(zhuāng)穿著(zhuó)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

B、萬里赴戎機,關山渡若飛

C、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D、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紅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願爲市鞍馬市:買

東市買駿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將郭:外城

木蘭不用尚書郎不用:不願作

C、朔氣傳金柝朔:北方

策勳十二轉策勳:記功

D、軍書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

賞賜百千強強:有餘

4、下列句子中沒有用對偶手法的一項是()

A、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B、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C、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D、策勳十二轉,賞賜千百強

5、對詩句品味有誤的一項是()

A、“萬里赴戎機”:“萬里”極言征程之遠,“赴”表現動作之迅速、果敢。

B、“關山度若飛”:跨越飛和山,像飛一樣,展現了木蘭的矯健雄姿。

C、“朔氣傳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聲音在寒氣中傳送,表現軍旅生活的單調、無聊。

D、“寒光照鐵衣”:用寒光和鐵衣,展示邊關將士的英武風采。

參考答案

1、B

解析:“朔”讀“shuò”。

2、C

解析:A中“貼”爲“帖”;B中“渡”爲“度”;D中“辯”爲“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數,非確指。

4、D

解析:對常見修辭手法的辨別。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這句話既是對邊塞景物的描寫,也是描寫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據下面各句的內容或提示,概括出相應的成語()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鵲見蔡桓公》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蔡桓公的悲劇是由於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記》結尾寫劉子驥打算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後人據此概括出一個成語爲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蘭詩》結尾:“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後人概括爲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

【考點】:成語的來歷及其意義

【分析】:此題既考查了對詞義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語積累,同時考查學生對學過的文言詩文的理解。A項的成語是: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B項的成語是:諱疾忌醫。C項的成語是:無人問津。D項的成語是:撲朔迷離(或迷離撲朔)。

2、用原文將下列句子補充完整。

朔氣傳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蘭詩》)

【考點】:背誦

【分析】:此題考察背誦,“寒光照鐵衣。”

3、根據原文,將句子補充完整。

將軍百戰死,____________。(《木蘭詩》)

【考點】:背誦

【分析】:此題考察背誦,“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教學反思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絡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