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通用11篇)

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通用11篇)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啓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註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 廢墟(xū) 流淌(tǎng) 縫隙 (xì) 琢(zuó)磨沉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閒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理解結構

1.爲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蹟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啓示?

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深入理解課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植樹的牧羊人》的基本內容,也深深爲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是真實人和事嗎?並請說出理由:

《植樹的牧羊人》是作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瞭解主人公的精神爲什麼會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內容

1.文章開頭說:“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爲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從前至後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2.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緻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爲後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乾燥的氣候都與後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蹟。

3.“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麼關係?”這幾句話表達了牧羊人怎樣的品格?

明確:高尚無私,種樹純粹是爲了拯救大地,而不是爲了增加自己的財富。

4.“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種樹成林之後,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乾涸已久的河牀,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5.“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作者這樣有怎樣的言外之意?

明確:牧羊人一直潛心種樹,心無旁騖;戰爭在毀滅,而牧羊人在創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衆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爲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明確:無私、慷慨。

2.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明確:自信,果斷。

3.他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明確:積極生活,愛整潔。

4.他說,這塊高原因爲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明確:目標遠大而高尚。

5.或許正因爲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着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明確:無私,儉樸。

三、理解主旨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啓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啓示?

補充資料

由於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羣索居,經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後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這猶如當初耶穌基督在荒漠中受盡心靈的的折磨,經受起撒旦的誘惑和考驗後大徹大悟,決心用行動替衆人贖罪。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於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爲宛如救世的基督。由於有水生植物,獵人來打獵,漁夫來打漁,但是這些幸福的時刻跟這位老人似乎也沒有關係,因爲沒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績,也不曾知道老人爲此所付出的一切艱辛與努力。這猶如耶穌基督,他處處顯示着聖蹟,但世人卻無人知曉他的真容。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衆不同的見解?

2.你學了本文後有哪些與衆不同的收穫?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爲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麼?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2.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爲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佈置作業:

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2

一、獨到而精準的文本解讀切口

文本解讀的切口,最能顯現老師的個性與功力。《植樹的牧羊人》是一篇長達三千字的小說。 “長文短教”的設計技巧在於選點切入。肖老師深諳本文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巧妙抓住結構全文教學過程的一個詞——“奇蹟”,用這一“奇蹟”縱橫連貫全課的教學內容,帶動全篇課文的閱讀品析,從而創造了這一堂師生都能引發共鳴的“奇蹟”般的課。

肖老師抓住“奇蹟”二字,先讓學生圈點勾畫,引領學生從“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高原變化,老人特徵,行文思路,抒情議論”四方面內容理清全文的脈絡與佈局,以點帶面,讓學生透過文字見證奇蹟的產生。再將切口定在牧羊人完成奇蹟的精神支撐的原因探尋上,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閱讀相關文段,體會牧羊人要把一個不毛之地變成繁盛蔥蘢的地方,完成這個奇蹟的精神支撐有愛、細心、認真、低調、毅力、安靜、專心、捨棄自我、信念堅定,堅持信仰等等,從而理解牧羊人的形象特徵。

然後順勢一轉:“這篇文章也創造了奇蹟,除了老人的精神以外,除了細膩的描寫以外,除了高原的變化以外,你認爲創造奇蹟歸功於作者怎樣一種寫法?”最後這個教學活動,肖老師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精心構思故事,如何運用手法巧妙包裝故事,讓學生理解小說中的敘述者——“我”在小說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

肖老師在其《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一書中談到:“我習慣於這樣的教學思維: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一一地羅列在紙上,以‘最需要’原則進行取捨,做出有選擇性的要點明晰、線條簡潔的組合,尋找最好的教學點,以點帶篇,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引導學生走進小說隱喻的世界和我們的現實社會。”我想,這堂課的三個教學活動正是體現了肖老師獨到的教學眼光和對文字高度敏感力,也是他這一教學思維的最好力證。

二、靈動而新穎的朗讀與體驗

肖老師上課的拿手好戲是朗讀教學中情感境界的創設。這裏就不再贅述。這一堂課在朗讀設計方面,肖老師也有創新的地方。有四個朗讀環節靈動多姿,角度新穎,讓學生讀出了感動,讓聽課老師充分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其一,在這堂課中,肖老師巧妙地整合課文內容,讓學生把三個體現行文思路的句子連讀,抽取三次體現高原變化的部分文字連讀,引起朗讀體味的活動。這個朗讀細節突出了課文最關鍵的詞句,擴大了教學容量,豐富了學生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此能體會到課文的行文脈絡和構思手法,重點突出,時間儉省,形式別緻。

其二,一學生讀完三次高原變化的句子後,老師讓其同桌進行評說,老師指出高原在變化,第一次見到高原的文字應讀出頹廢、失望甚至絕望的心情,讀慢些,第二次高原變化應讀出驚喜,第三次應讀出驚訝震撼的語氣。

然後全班同學根據老師這一指導再朗讀。這個朗讀與品評環節,有非常濃郁的語文味。有這個環節的鋪墊,下面進行語言品析活動就很順利。

再如以下片斷:

生(齊讀):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師:速度還要放慢。

生: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師:很好。第二次。77頁。1910年種的橡樹,預備起

生(齊讀):1910年種的橡樹,已經長得比我都高,真讓人不敢相信。

師:已經長

生:比我都高。

師:再來讀。已經長得

生(更大聲,有力量):比我都高。

師:真讓人

生(有力量):不敢相信。

師:很好。再來。我在這個曾經乾旱無比的地方,看到了

生(驚喜的語氣):溪水

師:這太對了。看到了什麼?

生(驚喜的語氣):溪水。

師:這兩個字一定要讀出驚訝感。一起來讀讀看。我在這個,預備起

生(齊讀):我在這個曾經乾旱無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肖老師極盡所能地用朗讀來讓學生感受語言,習得語言。這個教學片斷強化了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力,並將教學活動引入文本深處。學生通過這個朗讀片斷,就學會了通過語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我”見到高原變化後的心情。學生再讀其他作品時,就能夠注意文字的語氣從而把握作品。

第三處設計巧妙的是結合板書,讓學生用“只有……就”的句式來齊讀奇蹟背後的許許多多——“只有愛才能創造奇蹟。只有細心才能創造奇蹟。只有認真才能創造奇蹟。只有捨棄自我才能創造奇蹟。只有堅忍才能創造奇蹟。只有毅力才能創造奇蹟。只有安靜才能創造奇蹟。只有低調才能創造奇蹟。”肖老師就此小結:“這個人這麼多優點加起來,就成了上帝,就成了奇蹟。所以同學們,任何一個奇蹟的背後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構成。”這個教學環節就完成對牧羊人形象的多元解讀,深化學生對牧羊人精神品質的`理解。

第四處設計巧妙在課堂結束前,全班齊讀前一課《紀念白求恩》的最後一句話:“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通過這句話來高度概括牧羊人他寧靜淡泊、通達從容的高貴品質,我以爲,是非常有力量並且深入人心的。此刻結束全文,讓聽課老師也感動肅穆。

三、實用而有效的點撥與設問

把教材用好,是老師對教材最好的理解。用教材最低的要求,就是把編者的意圖付諸自己的教學。這堂課中肖老師根據教材中預習提示二的要求,先要求學生默讀第三次見面的文段,讓學生做好圈點勾畫。一般老師要求學生圈點勾畫前,會先指導學生按哪些方面內容去進行圈點勾畫,但肖老師卻不急不緩地先問學生勾畫了哪些重點詞句,再問爲何勾畫這些句子。最後歸納出大家所圈點勾畫的句子原來是按“高原變化,老人特徵,行文思路,抒情議論”四方面內容進行的。最後要求學生按照這種方面圈點勾畫前兩次見面的句子。

這個教學環節先後順序的不一樣,效果完全不同。前者學生只學會了畫句子,沒有思維。後者則讓學生還原自己勾畫這些句子的理由,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倪文尖教授曾說:“小說教學固然可以帶給學生很多東西,但小說教學關鍵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閱讀小說。讀法總有一定之規,而且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學會之後可以用於其他小說作品的閱讀。讀法是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授之以漁”,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長遠的影響。”根據這一闡述,我以爲,肖老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花了接近20分鐘,是值得的。提煉規律,以點帶面,簡化教學頭緒,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教給學生一把叩開文本的鑰匙。

一言以蔽之,這堂課從學生聽寫詞語、概說課文開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學生的視界與文本的視界交接、碰撞、交融,從而建構知識,獲得智慧,提升能力,最終實現了高品位的教學價值。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著名的繪本故事,作者虛構了一個在貧瘠荒原孤獨種樹的牧羊人形象,通過荒原前後境況的對比,突出人物品質,表達了對老人的讚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敘事爲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後以議論點題。這種議論與敘述的有機結合,使文章生動感人,值得悉心體會。

學情分析:

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過渡到初中,基礎較爲薄弱,但思維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充滿興趣。教師應循循善誘,步步引導,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品讀文本,交流互動。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牧羊人的情感。

2.通過品讀文章詞句,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蹟的意義。

教學重點:品讀重點詞句,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蹟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圖片,對話導入

二、默讀課文,探尋奇蹟

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這片土地出現了怎樣的奇蹟。

明確:原先,這裏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荒野。

然後,這裏像一塊鋪在高原上的“地毯”。

後來,這裏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三、跳讀課文,走進奇蹟創造者

1.再次默讀課文,說說,奇蹟創造者是怎樣一步步把荒漠變成綠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在仔細蓋上泥土。

(2)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棵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爲其他原因死掉。

(3)他說,這塊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總結:他是有信念、執着堅持、慷慨無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

2.圈點勾畫出“我”對牧羊人評價的句子,體會“我”對他的情感。

四、尋找身邊的“奇蹟”創造者

根據【鏈接】說說你的看法,並分享給你的小組。

五、小結:願我們都能做這樣的牧羊人,種植希望、播下幸福,成爲“奇蹟”的創造者。

六、作業佈置:寫一寫,你知道的“奇蹟”創造者 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一個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個不少於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書:

荒地 綠洲

(對比)

(執着、樂觀 )老人

八、教學反思:本課是一篇小說,雖然小說以人物爲中心,可本文語言較爲簡單,可不必一個一個句子分析。本課以“奇蹟”爲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過程較爲連貫。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談談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合作探究閱讀並談談對課文主題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樹造林,種植希望和幸福的堅定決心,以及爲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深入閱讀,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後的感受,聯繫生活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批註

一、導入新課

楓樹林裏,流淌着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人們的笑聲在鄉村聚會上盪漾。這美麗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卻是戈壁荒灘,荒無人煙,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這一豐功偉績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來的,他就是本課要學習的《植樹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出示圖片

二、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演示PPT文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作者對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精神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時間爲順序,寫“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讚美牧羊人堅強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的幾次見面?每一次見面高原上都有什麼變化?

明確: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見面。

四、精讀賞析

1.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以“他是一個________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寫作特點歸納。

(1)對比手法

對比主要表現在“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時所見到的高原上的巨大變化。由寸草不生、奇旱無比、荒無人煙到綠樹成蔭、溪水潺潺、生機勃勃的對比不難看出老人做出的巨大貢獻,突出了牧羊人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2)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兩段是作者對牧羊人的評價,前後呼應。中間一部分是本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見聞和感受,突出了牧羊人偉大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種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這樣的人嗎?試爲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下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六、佈置作業

請你爲本文“植樹的牧羊人”寫一段頒獎詞,字數不超過50字。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圍繞音樂《孤獨的牧羊人》,讓學生感受這首作品的歡快活潑詼諧的情緒,並能根據音樂進行各種創編,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提高學生體驗音樂作品的能力,強化學生內在的音樂聽覺感受,培養學生開朗活潑的性格,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教學重難點:

以音樂審美中歌曲本身的內在美爲中心,融洽音樂、電影、創編、表演、評價等教學活動爲一體,有機達到教學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do re mi》的音樂聲中學生進教室,師生問好

2、師:請學生觀賞一段影片(播放《音樂之聲》片段,介紹美國音樂故事片)

從影片的故事情節上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孤獨的牧羊人》。

師:這些歌曲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還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聽,它是上校家裏來了幾位客人,家庭教師瑪麗亞帶領着孩子們表演的一段木偶劇,非常的詼諧、動聽,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

3、播放《孤獨的牧羊人》:聽了歌曲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

二、感受與體驗

1、自主學唱歌曲

師:邊聽老師彈一遍這首歌的旋律,你們仔細地觀察曲譜,並用"來"來輕輕地跟唱一遍。

2、聽曲範唱,並輕聲跟唱。

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聽一遍《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曲,並試着把歌詞唱出來。(播放課件)

3、歌曲中最有特點的是哪一句?("來咿奧都")"來咿奧都"是誰的歌聲?講解美國鄉村歌曲演唱的特點。

4、播放歌曲,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特點。模仿歌曲,並在"來咿奧都"處拍手。

三、創造與表演

1、小組編排表演,教師指導。(學生自由組合小組,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對歌曲進行創編。在這裏要引導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表演不僅僅侷限於肢體語言,還可以以多種形式表現歌曲)

2、小組展示表演。

3、小組相互評價,教師總結。

四、小結下課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鍛鍊默讀能力,以較快的速度默讀全文,把握文章整體內容,理清文章敘事思路。

2、通過細緻閱讀,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內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現實意義,懂得做一個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人。

教學重點:鍛鍊默讀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學難點: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現實意義,懂得做一個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人。

教學準備:製作學案、課件,準備可擦式答題板(5個),準備闖關獎勵的小星星(約50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3分鐘)

導語:一個孤獨的牧羊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種樹,憑自己的一雙手,種出了一片森林,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蹟。讓我們一起走進讓·喬諾的繪本故事《植樹的牧羊人》,認識這位在作者心裏和上帝一樣偉大的牧羊人。

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及課文相關資料。

二、超級闖關

闖關預熱:分組,解說闖關規則。(1分鐘)

第一關:我快故我行

關卡任務:以較快速度默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根據默讀,在下面橫線上填寫合適的詞語。)

(誰)在( )(哪裏)幾十年如一日的( )(什麼事),把荒漠變爲( ),讓住在這裏的人過上了( )的生活。

時間:5分鐘

第二關:我思故我明

關卡任務一:

文中着重寫了“我”幾次見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見牧羊人的時間,據此找到三見牧羊人的相關段落,用自然段序號標示出起止。)

時間:3分鐘

關卡任務二:

三見牧羊人,“我”分別看到了什麼景象?(默讀相關段落,找關鍵詞來概括。)

時間:8分鐘(此關任務結束後,展示繪本中的對比圖片。)

關卡任務三:

作者是怎麼評價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從文中找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時間:2分鐘

關卡任務四:

作者爲什麼這樣評價?——爲什麼說這是“最了不起的奇蹟”“上帝才能夠做到的事”?(學生獨自思考後,小組討論,一人記錄組員的答案,用最簡潔的詞句寫在答題板上。)

時間:3分鐘

關卡任務五:

你覺得文中哪一句話最能夠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開頭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長期觀察”、“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給世界留下許多”、“難得的好人”等關鍵詞。)

時間:3分鐘

第三關:攜手凌絕頂

任務:牧羊人被評爲“感動世界的好人”,請小組合作爲牧羊人寫一則頒獎詞。

時間:6分鐘

(任務完成後,各小組安排代表朗讀作品,評選出最佳作品。)

闖關結束,根據每組獲得的小星星的數量,確定冠軍小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點什麼……

作爲孩子,我們暫時可能沒法像這個牧羊人一樣爲地球創造一份奇蹟,但我們的雙手,是不是也可以爲改善地球環境做點什麼?

(多媒體展示當今社會人們破壞環境及環境惡化的相關圖片,啓發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現在和將來能爲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主動承擔一點什麼,培養他們勇於擔當和樂於奉獻的精神。)

時間:5分鐘

四、課堂小結。(3分鐘)

五、佈置練習。(1分鐘)

課外閱讀《植樹的牧羊人》原著(繪本)。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7

12月2日在南京金陵中學的河西分校召開了“創新與堅守——錢夢龍語文教學研討會”。對於錢夢龍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應是創新與堅守並重,應是在堅守錢夢龍語文教育思想後的創新。會議的主題是:實實在在練本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是錢夢龍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本次會議,肖培東老師上的《植樹的牧羊人》的課例可以說是很好地解讀了本次會議的主題,也很好地踐行了“創新與堅守”。

一、實實在在地學

錢夢龍先生的教育思想,倡導的是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題地位地彰顯。一切的學習活動應該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應關注學生的“學”。學生到底在課上“學”什麼,培東老師給了很好地詮釋,這就是語文學習的方法。在這節課上,培東老師主要指導了學生默讀該怎麼讀,要邊看書邊進行圈點勾劃。“圈點勾劃”時,什麼地方該“圈”,什麼地方該“劃”。都在課文的閱讀中,在課堂上一一進行了指導。

二、簡簡單單地教

達芬奇曾說:簡單是終極的複雜。要做到“簡簡單單地教”,課堂之外,就不能簡單。記得培東老師曾經說過,他在飛機上的閱讀。坐三個小時的飛機,《賣白菜》這一篇課文,就讀了兩個小時。其間,不停的勾劃,劃出那些想教的句子,又一次次的否定。即使是課後練習,也要有感情地去讀一讀。一節課的設計,能做出幾個教案來,再比較、選擇、整合。是呀,培東老師經常四處講課,事先並未接觸過學生,如果沒有這樣繁複的備課過程,如何得來課堂上的那些靈動?

錢夢龍老師曾說過:“如果說這些年,我還上了一些好課,那是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可是作爲老師,我很清楚,要想能利用學生的聰明才智,那麼首先,這個老師就應該是睿智、博學的。培東老師也說過:“這些年,都在很自覺地讀書、寫文章,寫與語文有關的事、天天寫反思,及時地反思。安靜下來細細地品讀文章。”大家公認培東老師的課是“靈靈動動的”,而這一點靠的還是老師閱讀的深度與廣度,是“簡簡單單的教”背後的“複雜”。

三、課堂實錄(片段)

下面的一段《植樹的牧羊人》(初一)的課堂實錄的片段,能很好地印證何爲“實實在在地學”,何爲“簡簡單單地教”

師:再看看預習提示二,大聲的讀出來

生:讀課文,注意做些圈點勾劃,可以圈出關鍵詞,劃出重點語句,標出段落層次。

師:咦,預習提示二告訴我們學這篇文章的方法,八個字:第一,默讀課文;第二,圈點勾劃。請把這八個字圈出來,現在我們就懂了,這篇文章怎麼學。那你看,文章這麼長,哪一次見面內容相對短小些······(生答:第三次)那好,我們就默讀第三次,並圈點勾劃。

(學生讀書)

師:三個段落都看完的,請舉手·····那好吧,我們再等等······(學生舉手示意,已經讀完)好的,請這位同學說說,你勾劃了哪個句子?

生:我劃出了“加上新來的居民,一萬多口人的辛福生活,都源於這位·····”

師:爲何劃這句話?

生:“一萬多人”寫出了人的多,“幸福都源於這位老人”是對這位老人的讚美

師:對,既然文章是寫這位老人,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這個老人評價的語言就應該勾劃出來,因爲他和文章的主旨有關。因此,勾劃句子不是亂劃的。凡是遇到抒情議論的句子,一定要劃出來。(停頓)那你來說說,你劃出了哪句

生:我劃出了“以前那種猛烈而乾燥的風變成了飄着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這句話寫出了老人植樹前後,這裏的變化。

師:講得好,課文既然講的是老人在荒原上種樹,那麼荒原的變化要不要劃出來?

生:要

師:那好,氣度一下剛纔這位同學讀的這句話

生齊讀

師: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劃出顯示高原變化的句子。這位同學舉手了,你劃出了哪個句子?

生:“1913年我來時的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乾淨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的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裏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裏······那些廢棄村子一點一點重建起來”這句話用村民的幸福生活,反襯出牧羊人做的貢獻之大。

師:你讀的這麼多也是在寫什麼?

生:高原的變化

師:請同學們考慮一下:寫高原的句子這麼多,那我們是不是給它全部劃出來?這時是用劃好還是圈好?

生:(沉默)

師:劃好還是圈好?圈!圈出關鍵詞就可以啦!所以不是每一個句子都要劃出來,這樣,我們又學會一個方法了。這個男生,你說說,你畫的句子,重複的就不說了,高原變化的句子就不說了

生:“每當我想到這我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啊”

師:這是文章最後一段,這兩個句子是幹什麼?

生:這是文章主旨,也是議論抒情。

師:對老人的議論、讚美,是吧?

生:是的

師:這位同學,說說

生:1945年6月,我最後一次見到這位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這句話告訴我們,“我”見老人的時間之長

師:誒,這句話其實是我見老人的時間,交代了行文的思路,所以,“行文思路”的句子,也要進行勾劃,爲什麼要劃“已經87歲了”?

生:這樣可以表現老人身體硬朗

師:對,這是寫老人特徵的句子。這樣我們就明白了:這篇文章圈點勾劃,默讀的時候,要圈什麼,劃什麼?來一起來說

師生:高原變化、行文思路、抒情議論,寫牧羊人特徵的句子。好現在用這個方法,默讀前兩次見面。

這一段看似簡單的教學,只是教會學生默讀時應該圈點勾劃的讀書方法,在課堂上卻用時11分鐘,從中不難看出,老師的指導是具體而實在的。這一教學環節的入口,找的是預習提示,可見教材的利用是充分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教會學生默讀,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圈點勾劃”,教師以教材爲藍本,在課堂上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了這一語文學習的方法。記得錢夢龍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就是要教會學生讀書。這節課,真正地落實了錢夢龍先生的“三主”教育思想。不僅契合了本次大會的主題,也爲與會教師展示了語文課可以“簡簡單單”教出“語文味”。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啓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註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閒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三、理解結構

1. 爲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蹟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啓示?

四、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五、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讀讀寫寫的詞語;

2、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及內容,品評人物形象;

3、將朗讀與默讀結合,體味重點語句;

4、感受主人公植樹造林的事蹟,學習他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文中各段的關鍵詞,進行歸納梳理,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難點:把握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思想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讀熟課文,掃除字面障礙,積累詞語

2、教師PPT的製作。

學法指導學會默讀課文,圈點關鍵語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2、字詞檢查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課文,勾畫出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填寫課後表格。

3、根據表格,歸納課文記敘順序及寫作手法。

4、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歸納段落大意,理清課文結構

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

指名生朗讀課文生字詞

生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生默讀課文,圈點批准關鍵信息,填寫表格,彙報交流

生歸納整理,彙報交流

四、小結

五、作業佈置

課後深入閱讀課文,找出描寫牧羊人的語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檢查學生生字詞及課文朗讀情況

2、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賞析品味

1、找出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以“他是一個_____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分析整理,歸納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師出示環境描寫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並分析作用。

4、投影課文第一段,你認爲文中哪段語句照應了這句話?閱讀這些文字,談談你對文章主題的認識。

三、小結、拓展

1、梳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爲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3、學生展示,師點評。

四、作業

基礎訓練相關練習指名板演,其餘聽寫寫在聽寫本上

生代表朗讀課文某些段落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註主要信息,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展示討論交流的結果

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並分析,表達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探討文章主題

學生當堂寫

展示自己的書面感受

生點評

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一、鋪墊

二、荒原變綠洲

三、首尾呼應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初中語文組考生,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植樹的牧羊人》進行解讀。

【板書題目】

一、說教材

《植樹的牧羊人》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小說。本文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無聞地種樹的故事,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文章咱們了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品質以及勤勞執着、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好這篇文章,對於培養學生樂觀堅強、勤勞堅韌的生活作風,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積極的意義。

二、說學情

本文的教學對象爲七年級學生,這時的他們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對於人生意義和人格品質有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學習本課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歷和閱讀體驗進行,這樣對文本會有一個更加豐富的感受。此外,這是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小說,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簡要補充小說的基本知識,以引導學生形成對於小說這類文體的整體印象。

三、說教學目標

按照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小說教學的建議,緊扣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目標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將做如下設計:

1.抓住作者對牧羊人的細緻描寫與高原情況的變化,把握文章線索;(是本課的重點)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運用評論深化主旨的寫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

3.感悟主人公樸實真摯的善念及執着的精神。(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難點和教法學法。所以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以圈點勾畫、指導和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這裏,我主要採用圈點勾畫法和討論法。

1. 圈點勾畫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設計專用的圈點勾畫的符號,努力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線索。

2. 討論法。即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作者在深化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中的獨到之處。

(二)說學法

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鑑賞能力。這是一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的朗讀鑑賞課。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步驟的學法指導:

第一,課前藉助工具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第二,通過速讀、重點讀及圈點勾畫的方式,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讀文本,適時討論,體會人物性格,學習運用評論深化主旨的寫法。

第四,拓展課堂,進行寫作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絡或參考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導語從創設情境入手,採用多媒體展示視頻《植樹的牧羊人》開篇的一小段視頻,用形象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探索和求知的慾望。欣賞完畢,由我激趣導入:“曾經,那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荒漠,是一個老人,用畢生的執着,用多年的孤獨改變了它,想要了解它的變化嗎?想要知曉老人的努力嗎?《植樹的牧羊人》將告訴你答案。接下來,我們便一起走進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去探尋這荒蕪高原改變的祕密吧!”以上課文導入,控制在5分鐘以內。

(二)掃清障礙,走進作者

課標要求:“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在初讀感知部分,首先,我會出示具有生僻字、重點詞義的課件,通過連線的方式引導學生識記生字詞,爲後面的學習做鋪墊。

此外,由於學生在課本預習階段曾製作過關於讓·喬諾的“身份證”,對作者有些瞭解,可以調動已有經驗,在此部分,我會:“課前,大家就曾製作過關於讓·喬諾的“身份證”了,誰願意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大家哪?”然後請兩名學生進行展示。最後,由我援引讓喬諾寫作的背景——應雜誌專題“你曾見過的最非凡最難忘的人是誰”寫成,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的原動力,從而由背景自然地過渡到課文分析。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環節,我首先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掌握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的定義;其次,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出《植樹的牧羊人》一課中的人物、情節和環境,實現教學評的一致。再次,引導學生抓住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把握“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及高原由荒蕪到豐饒的變化。最後,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述故事。

【板書:荒蕪——豐饒】

品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是課標所要求的。在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會引導學生體現高原變化的語句,通過對比,體會荒原的巨大變化。我帶領學生研讀體現高原變化的語句,從對比中引導學生感受個人力量給荒原帶來的巨大變化。“同學們,荒原的鉅變是牧羊人一手帶來的,通過朗讀,你有怎樣的感受?試用一兩句議論的話來表述。”之後,要求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併發言。

【板書“牧羊人”】

(四)走進老人,理解付出

在這一環節,我會以兩項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第一步,引導學生找出直接或間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以圈點勾畫的方式,標註這些語句反應的牧羊人的性格或特點。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同學們,你們能‘他是一個________的人,從_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看法嗎?”之後,由我先行示範“他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從他選橡子的細節中可以看出”。最後按照前面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牧羊人的其他形象——堅持不懈,熱愛生命。

【板書:一絲不苟、堅持不懈、熱愛生命】

第三步,這部小說,除了刻畫牧羊人所做之事外,更是對其行爲予以評價,提升了文章的深度。因此,我會引導學生在深入解讀牧羊人行爲的基礎上,調動感情,尋找文中議論性的句子。“牧羊老人默默無聞的付出、堅韌不拔的精神,令人欽佩,那麼,作者在描摹之時帶着一種怎樣的心情?請找出原文中評價性的語句,讀一讀?”這一環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夾敘夾議的手法對錶達主題的作用,體會作者對人類所具有的創造力量的讚頌。

【板書:讚美】

(五)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爲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情感,從《植樹的牧羊人》中獲得更深體悟,我向學生展示了李保國、楊善洲的人物事蹟,請學生結合材料並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既落實了教學重點,同時也達成了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六)小結作業

1.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和課外描寫“奉獻”的詩句。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第三次遇到牧羊人時,想對他說些什麼?寫一寫,200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爲體現本課的教學重點,易於學習,我設計了以下板書。力求簡潔明瞭,學生可一目瞭然。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領悟並學習傳神的肖像描寫。

2、學習人物的無私精神和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隨波逐流,要高揚風帆在風雨中奮鬥搏擊。假如生命是鷹,不要畏懼困難,要張開翅膀在碧海藍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不隨波逐流之船,不懼困難之鷹——植樹的牧羊人。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

廢墟(xū)乾涸(hé)坍塌(tān)戳(chuō)

酬勞(chóu)流淌(tǎng)水渠(qú)乍看(zhà)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的地方。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坍塌: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溜達:散步,閒走。

刨根問底:追究底細。

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多部作品獲獎,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多半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交流點撥】牧羊人用幾十年的堅持,不斷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讚美了牧羊人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自信平和、忠厚內斂、認真細緻的高貴品質。告訴我們人類有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敘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段落結構並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點撥】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敘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交代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見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後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點題,抒發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請分別寫出“我”前後三次見牧羊人時高原的情形。

【交流點撥】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泉眼乾涸,狂風呼嘯;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泉水長流,人口增加,村莊富饒。

(二)深層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個怎樣的人呢?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交流點撥】他是個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人。牧羊人種橡樹,不在乎是誰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別人知道不知道,一直這樣,一個人種着樹;他還是一個認真細緻、做事一絲不苟的人。從他挑選橡子、房間收拾得整齊、餐具洗得乾淨等細節可以看出。

(三)技法賞析

1、本文運用第幾人稱來敘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運用第一人稱敘事;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種樹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對種樹人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我”在文中僅僅是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森林村莊。“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種樹人的事蹟具有極強的紀實性,使種樹人的故事顯得真實可信,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我”並沒有和種樹人朝夕相處,對種樹人的生活了解得並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這個地方滄海桑田的鉅變卻令“我”震撼,這就使得種樹人的生活具有神祕感和神聖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爲什麼要描寫荒漠的毫無生氣?這樣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與後文荒漠變成了綠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

3、作者最後爲什麼還要寫來到這裏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點撥】通過寫居民的精神境界的變化,從側面襯托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他不僅改變了荒漠,還改變了人。

四、板書設計

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

泉眼乾涸狂風呼嘯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創造的

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奇蹟

泉水長流人口增加

村莊富饒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個人呢?請你再找找身邊的“植樹的牧羊人”的事蹟,併爲他寫一段頒獎詞。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爲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的災害,是墨脫縣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村。爲了勸學,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爲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爲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爲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

13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爲門巴族的“護夢人”。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