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6篇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6篇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1

  一、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二、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三、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一課

一、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二、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

1、出示課題。

2、介紹寓言

3、朗讀

4、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5、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後爲什麼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佔有慾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啓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閒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並讓學生試着仿寫。

6、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麼?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麼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麼?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7、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2

知識目標: 反覆朗讀,理解寓言的含義。

能力目標: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情感目標: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含義,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理解寓言含義。

教學方式: 朗讀、討論。

教學用具: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反覆朗讀《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義,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二、朗讀《白兔和月亮》,整體感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 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掌握課文內容。

三、學生自由地散讀,討論理解寓意。

思考1: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第二問,理解佔有慾在作祟。

思考2: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啓示?

圍繞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無窮的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不鼓吹一無所有。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諷刺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爲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

思考3: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麼?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正確面對得失,把握人生態度。

思考4:由你讀到的這個故事思考:什麼是寓言?

把深刻的道理寄託在一個短小而生動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

基本特徵:象徵手法,比喻、擬人、誇張。

四、個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寓言的特點和寓意。

五、感知語言: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閒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讓學生試着仿寫,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爲合情合理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皎潔的月色。

2、 _______________無憂無慮的嬉戲。

3、 _______________心曠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舉世無雙。

5、 _______________一掃而光。

6、 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六、作業:查字典、詞典,注音:

皎潔,慧心,嬉戲,風韻,慷慨,撤銷,稟告,無憂無慮,心曠神怡,歸屬,險象迭生 ,

陰晴圓缺

解釋詞語:審美,閒適,窖,得失之患,泯,舉世無雙

七、板書設計:

白兔和月亮

周國平

↗ 心曠神怡地賞月 ↘

白兔和月亮 轉折1:諸神賞賜

(得失之患)↘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2:請求撤銷

第2課時:

反覆朗讀《落難的王子》,理解寓言的含義,體會其情節的巧妙。

落難的王子

周國平

教學過程:

一、複習寓言導入。什麼是寓言?寓言的基本特徵?

同學回答,進一步明確什麼是寓言,寓言的特徵。

二、朗讀《落難的王子》,整體感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掌握課文內容。

“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後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覆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三、學生自由地散讀,討論理解寓意。

思考1: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開始很脆弱,後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思考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構思巧妙)

思考3:“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麼?

作者的目的在於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思考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啓示? 只有落難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髮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這個問題要啓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四、個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寓言的特點和寓意。

五、比較閱讀 :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爲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爲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六、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七、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八、作業1:查字典、詞典,注音:

厄運,折磨,行乞,擄去,正色,落難,流落

作業2:解釋詞語:厄運,多愁善感,天災人禍,突如其來,異國他鄉,

作業3:(可選擇)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九、板書設計:

落難的王子

周國平

寓意:厄運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

教學反思

在教學設計上,採用對比閱讀教學的方法,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突出教學重點。既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啓示。另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體知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3

一、設疑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師: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不知大家是否贊同?

生1:我不贊同。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緣,但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應慶幸纔對呀。

生2:我也不贊同。這兩句話似乎自相矛盾。

2、師:我和大家也有一樣的疑問。看來,蕭伯納這句名言真有問題。今天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克思考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下面請大家隨着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走進《人生寓言》。

(點評:運用留白藝術,由蕭伯納的名言導入,新、巧,可謂一箭三雕:一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三是這句名言如一線貫穿,隨着探究的深入,不斷翻出新意。)

二、調動積累,讓學生了解寓言的特點

1、師:說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長、掩耳盜鈴。

生2:狐假虎威、東施效顰。

師: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來平時積累很重要。大家喜歡這些寓言故事嗎?

(點評:內引以往的學習經驗,首次強調課外積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歡。因爲寓言讀起來既有趣又發人深思。

生4:寓言,它總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上的啓示。

師:那麼從“東施效顰”這個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啓示呢?

生5: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

3、師:作家嚴文井曾將寓言比作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現在再讀“東施效顰”這個故事,除了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寓意外,換個角度看,你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生6: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師:瞧,這就是魔袋,我們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東西。一個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讀,就可以讀出許多理趣,讀出許多智慧。下面請欣賞第一個魔袋《白兔與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東西來呢?

(點評:歸納寓言的特點,爲下面多角度解讀寓意作好鋪墊,走進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

1、生速讀《白兔與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複述故事情節。

師:本則寓言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生1:有一隻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來到林中草地心曠神怡地賞月,於是諸神之王就宣佈月亮歸屬於她。可從此以後,她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後她請求諸神之王撤消了那個慷慨的決定。

2、師:剛纔這位同學的複述你認爲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生2:複述語言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關鍵語句,而且忠實於原文。

(點評: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評價滲透複述方法指導。)

3、師::你不僅很善於聽,而且也總結出了複述的方法。從這位同學的複述中我注意到了兩個關鍵詞“心曠神怡”“患得患失”,爲什麼月亮在歸屬於白兔後,她從前的閒適心情會“一掃而光”?請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關鍵語句。

生3:“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師:這句話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生4:運用對偶,句式很對稱,語言也很精練、用了很多成語,富有文采。

生5:還運用了對比,刻畫出了白兔面對月的陰晴圓缺患得患失的心態。

(點評:抓住關鍵語句,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揣摩語句深長的意味。)

5、師:著名詞人蘇軾有句詞與白兔的這一心態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歡離和,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點評:二次強調課外積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讀。)

6、師:看來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麼你從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呢?

生7: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佔有的態度。

生8: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

生9: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點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與理解。)

7、師:白兔得到月亮後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裏?

生10:我認爲白兔得到月亮後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因爲白兔一則沒有能力去保衛財富,生怕別人搶去偷去;二則有了私慾之心便不會真正擁有。所以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實力、有沒有私慾。(同學們熱烈鼓掌)

生11:我不贊成。白兔得到月亮後如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不會產生得失之患。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平常心。(生點頭,長時間鼓掌)

(點評: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形成爭辯,第一次進行多角度地解讀。)

8、師:剛纔同學們思想兩相砥礪,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閱讀本身就是你與作者的對話、你與同學間的對話、你與老師的對話。我在讀這則寓言時,我想到要“戒貪”,由此我還聯想到放棄也是一種美。如果某種擁有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徒增煩惱就不如沒有。而這也正可謂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從寓言中讀出很多理趣來,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讀了《白兔與月亮》,我們在回頭看一看蕭伯納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見解?

(點評:師生同讀同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鼓勵學生質疑探究,重新解讀寓意。)

生12:我現在能理解“得到了心愛的東西”有時不一定就是好事。不過,現在我對前半句話又發生了疑問:“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就一定不幸嗎?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那麼請大家帶着這一新的問題用讀第一則寓言的方法來自讀《苦難的王子》。

(點評:第二次多角度解讀,翻出了新意,同時又生髮出新的問題。自然導入第二則寓言。)

9、(生自讀《苦難的王子》)

師:下面請以四人學習小組交流你的讀書收穫。推薦一位中心發言人作好記錄。

生13:這個寓言講述的是一個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後來能夠頑強面對厄運的故事。從這一故事中我們悟出了兩個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切不可懷僥倖心理認爲苦難只會落在別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難,就要勇敢面對。

生14:我們這一組進行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厄運能使脆弱的人邊得將堅強起來”。

(點評:由“學會”走向“會學”。)

10、師:正所謂“保薦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還有句歌詞也是鼓勵處於逆境中的人們要充滿希望,你會唱嗎?

生15: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師:這樣的纔是真心英雄。你能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來談一談嗎?

生16:貝多芬耳聾後仍“扼住命運的喉嚨”從而創作出了不朽的音樂

生17:司馬遷倍受宮刑仍堅持不懈地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生18: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曾是一個盲人,但她以頑強的意志給她的創作帶來裏了光明,給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帶來了光明。

(點評:外聯生活,三次強調課外積累。)

11、師:大家所舉事例很有說服力。真可惜,我現在不是處於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說到此,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生19:我又有了新的問

題:是不是落難之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規律嗎?沒有遭遇到厄運的人又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

師:你說出了我的困惑。誰幫我解答?

生20:落難之後不一定能戰勝脆弱,也有從此一蹶不振的。要培養堅韌的意志,我們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磨練自己的意志。比如長跑,並非厄運,但需堅韌的意志,是可鍛鍊人的。還有遇到了難題,要靜下心來攻克學習上的堡壘,又何嘗不需要堅韌的意志?

(點評:學生自己質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讀。)

師:體會深刻。通過大家的討論,現在再看蕭伯納的那句名言“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你又有什麼新的看法呢?

生21:“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也未必是一種不幸。

(點評:溫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讀,又翻新意。)

12、師:人的一生如雲捲雲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對人聲中的幸與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後的人生定會正確對待。請你說一條關於“得與失”的名言俗語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生2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生25:交好運時要謹慎,遭厄運時要忍耐。-----《英國諺語》

生26:幸運並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論厄運》

(點評:四次強調課外積累,交流名言,勉勵自己。)

13、師:是啊,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如果單從佔有的角度看,“沒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以創造、審美的角度來看這“未得”與“已得”,是否別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請你將蕭伯納的這句名言進行改寫,然後送給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兩大幸福: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追求、去創造;而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點評:第五次多角度解讀,創造性閱讀。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然得以體現。)

四、運用留白,激發學生課外樂於探究

師:寓言的確像個魔袋,我們今天從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還要大得多的東西。寓言又像一座橋樑,帶領我們渡到彼岸;寓言還像一把鑰匙,引着你走進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裏還有哪些東西,請大家課後去閱讀周國平的另三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孿生兄弟》、《執迷者悟》、《抉擇》吧。

(點評:運用“留白”作爲結尾,使整堂課顯得餘味無窮,更廣闊的閱讀和創造的空間留給了課外。)

教學反思

1、解讀寓意是寓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解讀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原文,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內容要點;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與文本對話,理解文章豐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記我們自己可能就是一個本體,從寓言中我們可以讀出許多的“自我”來,因爲“寓言說的就是你呀。”而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不應侷限於教參上提供的一種寓意。寓言本身蘊涵內容的豐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在解讀中就會以喻體爲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不斷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新的創造。

3、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就要避免空洞的說教。在解讀寓意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寓言連串起來進行教學,因爲兩則寓言本身就是根據辨證邏輯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學。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人生寓言》課堂實錄這一教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4

授課日期:年月日總課時: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第一課時《白兔和月亮》

教學內容

①介紹寓言。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二、誦讀感知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2、整體感知,學生談感受

感知內容: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後爲什麼會患得患失?理解佔有慾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啓示?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三、語言品味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閒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並讓學生試着仿寫。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2、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麼含義?寓言的諷刺意義。

4、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五、互動釋疑

六、自我反思

1、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麼?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3、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七、作業佈置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落難的王子》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二、誦讀感知

1、朗讀、默讀課文,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係。

2、整體感知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麼故事?要求學生熟練地複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後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覆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三、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麼?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於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啓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髮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研討二)

這個問題要啓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四、互動釋疑,討論交流

五、比較閱讀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爲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爲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六、體驗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七、教師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八、作業佈置

①積累警句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5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學習文章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掃清文字障礙。

2、預習課文內容,思考寓言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

二、簡介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爲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三、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爲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這則寓言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四、體味感知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你認爲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認爲用的最好?請找出來,並談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討研究

1、本文有兩次轉折,請你找出來,並分析這樣的寫法有何好處?

2、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決定,說明了什麼?

3、這則寓言提到人類有怎樣的諷刺意義?

六、拓展延伸

1、擁有財產就一定會有得失之患嗎?

2、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麼?

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會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麼?

4、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

七、鞏固練習

課文下的習題

第二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正確把握好人生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國有句俗語“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與困難同行的,甚至要與挫折和災難打交道。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另一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我相信同學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收穫。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思想上令人發省,而且在情節安排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具有普遍的意義。通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

2、“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到我的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中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四、問題探究

1、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便偏故事情節有何用意?王子落難你認爲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當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這說明了什麼?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啓示?

5、只有落難後纔會變得堅強,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五、拓展延伸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後則寫人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採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後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爲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後則重在敘事。

六、體驗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我們應怎樣對待?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兩則寓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啓示。我們知道了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八、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課後記】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兩項創新性學習:一由同學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組織學生進行小範圍內的辯論賽,辯題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們快速反應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七年級語文《人生寓言》教案6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並簡要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瞭解寓言的特點。

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瞭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啓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後賞月時心態有什麼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後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爲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閱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爲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究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爲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爲什麼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閱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麼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爲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爲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爲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閒適”“牢牢盯着”“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佈月亮歸屬於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後,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後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後構成鮮明的對比;後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啓迪。

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爲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爲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爲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爲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麼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複,對人很有啓發。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並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爲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之王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五、拓展延伸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要坦然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