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課文《竹影》導學案

七年級課文《竹影》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竹影》導學案

七年級課文《竹影》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熟悉文章內容。

2、體會本文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3、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積累

1、給下列括號前面的字注音

藤( )椅 乘( )涼 愜( )意

水門汀( ) 蘸( ) 口頭禪( )

撇( ) 參( )差( ) 彌( )漫

幽( )暗 疏( )密 挽( )救

2、我所瞭解的作者(豐子愷簡介):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到底是寫什麼的,是寫景的嗎?是寫人的嗎?還是寫事的?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2、再讀課文,完成以下內容問題:

時間:

地點:

人物:

人物活動:

中國畫特點:

西洋畫特點:

三、品讀課文

(一人一個蘋果相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而一人一種思想相交換,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現在請將你讀到的、感悟到的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讀課文一至三段,回答以下問題:

1、體味下列劃線詞語的妙處:

(提示:指明劃線詞語的作用)

① 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

②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

2、仔細品讀,說說你對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提示:先說明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然後再說明其作用,在自己以後的作文中也可以借鑑一下。)

①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

②院子裏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

③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

讀課文五至六段,完成下列各題:

①文章寫“竹影”,爲什麼又寫“畫竹”,大家思考一下這是否多餘呢?爲什麼?

②選文采用了對比手法,有什麼作用?

③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啓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那麼,請從文中找出中國畫和西洋畫各自的特點。

④你是怎樣理解“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這句話的?

四、朗讀品味,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並請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認識。

文中表現童趣的句子:

我的認識:

五、口語交流

(OPEN YOUR MOUTH)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請仔細想一下,並與老師同學交流一下。

六、課外閱讀鏈接

童趣

兒子從小就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畫,花、蟲、魚無所不通。向來抱着“給兒子一個快樂童年”的觀念,我對周圍人建議兒子進美術班接受早期培養的勸說無動於衷,由着他在紙上放馬馳騁,自由想象。

兒子有段時期迷戀畫十二生肖,並且喜歡對我們進行提問。這下麻煩來了,因爲紙面上十二個奇形怪狀的'動物似是而非,讓人難以辨別。好在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兒子畫的老虎無論象貓還是象鼠,額頭上無一例外地標着個“王”字。掌握了這一決竅,每次提問,我都踊躍回答,搶先將老虎說出,贏得兒子一個讚許的微笑,剩下的難題留給老公。

兒子對太陽有個貼切的比喻:太陽象個小刺蝟。理由是太陽發出的光線看上去象刺蝟身上的刺。這比喻令我大跌眼鏡。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兒子絕妙的比喻,不由對着那隻刺蝟發笑。

兒子對說謊的人深惡痛絕。一次全家到公園玩,老公陪兒子玩“海陸空”遊戲。管理員對老主顧實行優惠政策,老公假稱自己也是老主顧。兒子聽了大叫“爸爸說謊變長鼻子!”

某一日老公到幼兒園接兒子,騎車走在路上,夕陽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長。兒子忽然對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變長了!”這一發現讓兒子重新記起老公在公園的惡行,恍然得出結論:原來說謊的人鼻子真的會慢慢變長呀。我和老公無語。兒子坐在車背後,詩興大發:小孩子說謊,大了變長鼻子;大人說謊,老了變長鼻子;老人說謊,死了變大象。最後一句出人意料,無限的詩意在裏面。兒子的文學“才能”初露倪端。我聽了感慨萬千:有兒如此,夫復何求?

(選文與課文皆取材於童真童趣,所揭示的話題也同中有異。請同學們將兩篇文章以及自己的某些童年經歷放在一起,仔細探究,定然會發現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