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鼻祖、曠野、隨心所欲”等詞語和優美語句。

2、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

通過默讀,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準備有關戲曲種類的錄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觀看錄象,感受豐富多樣的戲曲種類。聽一聽,看一看,你能說出這些戲曲的名稱嗎?

2、上節課,我們隨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樂的春節,我們的祖國不僅有豐富多彩的節日風俗,還有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黑格爾曾經說過:“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誌着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一個民族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生活在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個古文化十分發達,堪稱相當成熟的民族。她所創造的舉世矚目的藏戲藝術之神奇獨特、燦爛輝煌,正好印證了世界智者有關民族成熟與否的論述。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有着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最久遠的戲劇之一。藏戲藝術,劇種流派衆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吉尼瑪》八大劇目已成經典,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名角新秀不斷涌現。所有這些,無不昭示着藏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去領略有着悠久歷史,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

1、閱讀課前導語,明確自讀要求。

2、默讀課文,注意默讀的速度。讀後劃出文中不懂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懂的詞語。

4、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講了藏戲的形成,哪些段介紹了藏戲的藝術特色。

讀後交流、梳理:4-7段講的是藏戲的形成,8-19段講的是藏戲的藝術特色。

三、自主研讀4-7段,感受藏戲形成的神奇。

1、自由讀4-7段,思考藏戲是怎麼形成的,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指名說藏戲的形成,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後提出需要補充的內容。

3、這個傳奇故事最打動你的是什麼?學生自由表達,如唐東傑布爲民造福的美好心願,七位姑娘的義舉,

4、把你的感受帶入文中,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小結:這個傳奇的故事深深紮根在藏民的心中,唐東傑布不愧被譽爲藏戲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在每一個藏戲劇團,都會供奉有他的畫像,接受着一代代藝人的膜拜,也讓我們頓生出幾分神聖和肅穆感。

四、自主研讀8-19段,感受藏戲獨特的藝術魅力。

1、出示研讀主題:①()的面具;②()的舞臺;③()的演唱風格;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讀內容,反覆閱讀相關段落,把藏戲的主要特點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概括出來。

2、集體交流研讀結果,說說你是從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

②舞臺:沒有固定舞臺、與大自然融爲一體。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動作豐富、不受時間限制

3、補充閱讀短文,感受藏戲的地域文化特點。

閱讀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說,一聽到藏戲,尤其是身在他鄉,就彷彿又回到在遼闊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藍天白雲。這話並不誇張。藏戲的聲音悠遠而鏗鏘,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勁的疾風,它是唱者全身氣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豐富,曲調跳動而激越,帶點悲傷,帶點憂鬱,更包含滄桑;藏戲是高原的藝術,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氣魄與雄渾。它那類似西洋詠歎調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緊緊抓住,一頓一揚,忽高忽低之間,貫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因此聽藏戲實際也是在感悟和體會,一曲一調,一章一節也許正應和了你心靈深處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聽時便邊舞邊合,這便是藏戲唱功的神奇了。

藏戲的形式也大有可說之處,僅面具就多樣而且表意豐富,這有點象京劇,藉助臉譜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過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臉上,藏戲佩帶的面具造型粗獷、抽象。從形狀上分,藏戲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體的,而質地則多爲皮革、絨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於顏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陰險,紅色代表權力,黃色代表智慧傳統悠久,博大精深,這就是藏戲得以傳世的根本所在了。

儘管短暫的接觸,使得我至今還沒有完整的欣賞過一場藏戲。但是以採訪爲機緣,在視聽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戲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經注入了額外的意義,它也將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讀後交流:藏戲獨特的地域特點體現在哪?

4、對照開頭,體會寫法。

①再讀8-19段,請你試着用幾句話概括藏戲的特色。②指名讀1-3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概括的?③評一評這樣開頭的好處。

5、總結:有着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醜。可以說,她是藏族羣衆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爲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爲主導、生爲主體、學爲基礎、思爲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教學重點:

潮來時的壯麗景象是教材的重點部分,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好這一段。

突出重點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觀察和表達的順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極遠—漸近—再近—更近”的順序觀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達途徑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將大潮雄偉奇特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從中體會作者讚美“天下奇觀”的思想感情。

(3)重點理解比喻句

引導學生分清本體與喻體,即把什麼比作什麼,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它們的作用,懂得這樣比的真正含義。

(4)運用電教手段——錄像,創造情境,激發情感。放錄像—畫批—討論—朗讀多種教學手段優化組合。

將看、想、說、讀有機結合。做到“圖”“文”“視”“聽”互補;“聽”、“說”、“讀”、“思”互促。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一)、圖片激趣,揭示課題

多媒體出示課件,觀看圖片。

師:我們剛纔看到的都是關於手指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手指》。

(二)、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學生默讀)

豐子愷(1898~1975)現代散文家、畫家。浙江崇德縣(今桐鄉縣)人。長期致力於藝術教育事業,美術和文學創作。他的漫畫、書法自然瀟灑,風韻別緻,稱譽藝壇。他的散文,先後結集出版的有《緣緣堂隨筆》、《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率真集》等。他厭惡人世間的虛僞、卑俗、自私,讚美兒童的真誠、純潔、聰明,兒童在他“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豐子愷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語言樸素灑掊,形式靈活多樣,信筆所至,妙趣橫生,於平易瑣細中寓深意,在淡泊飄逸中見真情,如同他的漫畫、書法一樣,寫意傳神,別具風采。他還勤於翻譯工作,譯過屠格涅夫、柯羅連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將並日本長篇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譯成中文。

(三)、談話導入、整體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會帶給我們啓示,像那個“我”至今還常常想起的頂碗少年,還有那一棵棵優雅自在,顯示着勃勃生機的桃花心木。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於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啓示的。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四)、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五)、自學感悟,讀文明理

1、默讀課文,畫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2、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問題:五根手指各有什麼特點?學生自由讀書並標畫相關語句。

3、抓住以下關鍵句進行分析、交流:

①拿筆的時候,全靠它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得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這句話是對食指的描寫,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寫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奮賣力、敢於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徵。

②他永遠不受外物衝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着養尊處優。

中指所處的獨特位置,受到無名指和食指的保護,所以纔有“曲線優美”的姿態,“養尊處優”的性格。這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態和高傲的特點。

③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

作者運用設問的句式,強調了舞蹈演員的手指常作蘭花狀,這蘭花狀的姿態是優美的,而無名指和小指則是最優美的。

④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這句以手指的全體比喻人的全體,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達的主旨。可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4、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根據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5、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體會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稱優點缺點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無名指、小指

6、彙報交流:

⑴大拇指——短處:姿態不美──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只有一個關節;長處: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處:姿態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強硬的曲線;長處: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卻比大拇指複雜、機敏。

⑶中指——短處:養尊處優,做事名義上參加,實際並不出力;長處:地位最優,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美。

⑷無名指和小指——短處: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長處:體態秀麗,樣子可愛,在絲竹管絃、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

(六)、品讀課文,體會寫法

1、作者通過描寫五指各自不同的特點,想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反覆朗讀品味課文最後一段;

2、你覺得作者喜歡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寫真的“無愛恨在其中”嗎?

3、你願意做哪根手指呢?爲什麼?

課堂練習: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等詞語。

2、瞭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4、繼續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5、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重點

啓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1、琥珀形成過程課件。

2、蒐集有關琥珀的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一課

一、揭示課題,質疑

1、揭題,板書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2、認識琥珀。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學習生字新詞。

1、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1)學生自學生字。

(2)彙報自學情況。

你可以介紹自己記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某個生字的讀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讀,並互相糾正。

(4)全班齊讀。

2、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字、詞讀準,把句子讀通順,然後思考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

3、小組內討論交流。

4、集體交流。(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敘述琥珀的發現→描寫了琥珀的形態)

三、學習琥珀樣子部分。

1、圖文對照,認識琥珀的樣子。

(1)出示琥珀圖,學生仔細觀察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塊琥珀。

(2)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圖畫內容的語句。

(3)請大家自由讀這個自然段,這個自然段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寫了什麼?(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來的;這塊琥珀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感情齊讀。

3、課文中所寫的內容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確:課文寫這塊琥珀的樣子,“在那塊透明的琥珀裏,有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着,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些內容是呈現在科學家眼前實實在在的事物,課文中的其他內容都是作者推測、想象的部分。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聽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認識了一塊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琥珀,同學們提的問題還有一個沒有解決: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出示)

二、瞭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一)快速閱讀課文,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

(二)瞭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條件。

1、描寫松脂球形成的過程是哪些自然段?

2、認真閱讀這部分內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幾個條件,並說說理由。

3、學生彙報、交流。

(1)夏天,陽光強烈。

(2)老松樹

(3)蒼蠅、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繼續滴下來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裏。

5、學生獨立賞析課文。

①“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裏快樂地飛舞。後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寫出了小蒼蠅的快樂勁兒)

②“忽然有個蜘蛛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蒼蠅當做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划動長長的腿,沿着樹幹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事情發生得巧極了)

④“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麼美餐了。兩隻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裏。”(語句幽默,讓人感覺兩隻小動物很可憐;同時也寫出了老松樹的不忍心但又無可奈何。)

……

(三)瞭解松脂球變爲化石所需要的條件。

講得真好。看來,大家對松脂球的形成過程瞭解清楚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條件。

1、誰還記得古生物變成化石這一知識我們曾經在哪一課學到過?《黃河象》你還記得必需幾個條件嗎?

2、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如果是,請畫出有關的句子。

3、這說明任何古生物變成化石所需的條件基本相同。這部分講化石的形成,爲什麼又提到了蒼蠅、蜘蛛?(如果說不出)師出示有關句子。(請你讀有關的句子。)“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隻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隻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裏,掛在一棵老松樹上。”(時間那麼長,蒼蠅蜘蛛那麼多,可唯有那兩隻被包住了,這主要是爲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四)課件展示琥珀形成的過程。

三、瞭解想象的依據。

1、引導學生閱讀13-18自然段,討論想象的依據。

四、瞭解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動腦筋:《黃河象》這篇課文的敘述順序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後講_________。《琥珀》這篇課文,作者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後講_________。

五、當解說員。

這一個罕見的琥珀現在就放在博物館裏,老師昨天上網,看到一則招聘廣告,我想:假如我們班有同學被招聘上了,那該有多棒啊!同學們想試試嗎?

1、(出示)招聘廣告:

天宇博物館招聘優秀解說員,應聘內容:以“琥珀”爲題材,運用優美語言,按一定順序向參觀者解說琥珀。

學生練習。

彙報。

2、假如你是館長,你會招聘誰?(頒發聘書)

六、拓展延伸: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寫生字,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蠶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

4.領悟文章的說明方法,以及在說明中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蠶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領悟文章的說明方法,以及在說明中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1.領悟文章的說明方法,以及在說明中表達情感的方法。

2.感悟蠶的精神品質。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閱讀材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入學習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其中,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人們把中國稱爲“絲國”。同學們,中國能有這樣的美譽,你們知道誰是其中的大功臣嗎?(蠶)對,蠶就是首當其衝的大功臣。今天,我們就來增加一些對蠶的瞭解,一起來學習第8課《春蠶》。(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開火車讀課文。

2.指名讀生字,糾正錯誤讀音。

3.齊讀生字。

三、細讀理解

1.自由讀課文,看看你能從課文中瞭解蠶的哪些知識?

2.彙報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歷史悠久、生長髮育、生理特點、讚美)

3.從老師的板書你對課文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呢?

4.小結。

四、再讀課文,賞讀語言

1.默讀課文,劃出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好在哪裏?這個句子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請你在課文中劃出來,並把你想到的在旁邊做出批註。

2.學生交流。

3.重點探究。

(1)爲什麼說蠶絲是用“蠶的生命化成的”?蠶爲了吐絲,耗盡了所有的生命,你覺得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2)“春蠶到死絲方盡”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春蠶這樣的人,你覺得“春蠶到死絲方盡”還可以用來讚美哪些人?

4.把你喜歡的語句再一次讀出來。

五、拓展閱讀

1.教師朗讀《春蠶的歌》選段

2.談話小結。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並積累“鼻祖、曠野、隨心所欲”等詞語和優美語句。

2、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默讀,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難點:體會寫法,感受語言特點。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準備:

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等查詢藏戲的由來、歷史變化及主要劇目等相關信息;藏戲面具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創景激趣

1、出示藏戲的有關圖片,配樂介紹:藏戲是藏族的傳統劇種,它簡單到沒有舞臺燈光和還不會結束??藏戲,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傳承下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藏戲是怎樣形成的,有着怎樣的特色。

2、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藏戲同其他劇種相比,獨具魅力的地方是什麼?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畫出相關語句。(戴着面具演出;沒有舞臺;一部戲演三五天還沒有結束。)

3、朗讀品味,瞭解藏戲的特點

(一)讀第一部分,初步瞭解藏戲的特點

1、找讀前三自然段,說說你都聽出了什麼。

(藏戲有三個突出特點;世界上這樣的劇種很少,而藏戲是其中之一;連續三個排比式的問句,更加突出了藏戲的特點,其中還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練習朗讀後,找學生朗讀,要求分別讀出藏戲的特色;藏戲劇種的稀少;中國擁有藏戲的自豪。

(二)讀課文第三部分,具體瞭解藏戲的特點

1、默讀8自然段到最後,找與第一部分相對應的具體描寫。(8—16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戴着面具演出的特點;17—18自然段寫的是藏戲演出沒有舞臺的特點;19—20自然段寫的是藏戲一部戲要演出三五天的特點。)

2、自由讀8—16自然段,說說你進一步瞭解到了什麼。

3、看圖片,結合具體的面具,說一說顏色象徵了什麼,對角色的什麼特徵作了誇張。

4、自由讀17和18自然段,結合“不要,只要”來體會藏戲以廣闊的大自然爲背景,道具更是簡陋到了極點。

5、你想看藏戲嗎,爲什麼?(感受藏戲的自然、古樸、神祕這些獨特的魅力。結合看戲人,來體會輕鬆自然、隨心所欲帶給人們的藝術享受。)

(三)師生合作讀,感受藏戲特點和相呼應的詳略得當的表達方式。

1、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讀:8—16自然段。

2、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生讀:17和18自然段。

3、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生讀:20自然段。

4、師生合讀:21自然段。

三、彙報交流,排疑解惑(瞭解藏戲的形成)

1、自讀後小組討論: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2、交流、生髮:

(1)以弱抗強的傳奇:年輕的僧人→兇險的自然。結合“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繮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帶點的詞,來體會雅魯藏布江的兇險,一個年輕的僧人想爲百姓造福,要與天抗爭。這是勇敢的傳奇。

(2)創造奇蹟的傳奇:一無所有→58座鐵索橋。通過7位姑娘組成的藏戲班子,以藝術和善良感召人們,大家由鬨笑到獻出人力、物力、財力,在江上建了58座鐵索橋,來體會這種齊心合力,人定勝天的傳奇色彩。

(3)藝術的傳奇:僧人→藏戲的開山鼻祖。這人僅由7人組成的藏戲班子,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

四、迴歸教材,評價小結

許多地區、民族,都有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奇葩。藏戲,作爲藏

族的傳統劇種,到幾百年後的今天,仍有着無窮的魅力,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再一次齊讀開頭部分。

五、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藏戲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

三維目標:

1、閱讀文章,瞭解作者讀碑的歷程,認識作者的認識過程——從外在的理性認識昇華到內心的情感認同。

2、理解和認識爲締造我們的幸福生活,中華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奉獻社會的使命感。

3、指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段落、詞句來理解課文主旨,品味文章多種寫作手法運用的特點。

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通過緊扣文中關鍵詞句理解“九龍泉烈士紀念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一條極好的詮釋”這句話的含義,體會文章的主旨。

難點:體會“我”讀碑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熟讀課文,疏通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審課題

二、師範讀文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

A。生聽師範讀,注意文中寫到“我”哪幾次讀碑經歷,按先後順序列舉。

B。課題《讀碑》中的碑指的是哪一座碑?

C。簡介人民英雄紀念碑。

三、緊扣文中的關鍵詞句,探究“我”讀碑的心路歷程

A。指名讀1—5自然段,找出“我”初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句子,想想“我”是以怎樣的態度在讀?

B。深入探討用這種態度讀源於什麼?

C。指名讀7、8自然段,概括九龍泉紀念碑最突出的特點,品析這段描寫。

D。 “我”由這些森林一樣的烈士的名字想到了什麼?產生了怎樣的感受

E。再讀碑文,讓學生談談熟知的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和人民革命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藉機引導他們感受英雄們爲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締造美好生活獻身的精神。

F。齊讀12自然段,體會“我”再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感受。

G。理解“每看見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便升騰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

四、 總結全文

五、佈置作業

有機會可參觀紅安烈士陵園或辛亥革命博物館,瞭解武漢的光榮歷史,緬懷革命志士爲振興中華勇於獻身的精神。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8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過抓住重點句子,聯繫自己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時光匆匆,要珍惜時間,不能碌碌無爲。3.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並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4.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用比喻的方法。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蒐集並閱讀朱自清的資料和他寫得的其他散文。教師可向學生推薦《荷塘月色》《背影》《綠》《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散文。3.蒐集關於珍惜時間的格言警句、詩詞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在我國現代文學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奮,筆耕不輟,給我們留下190多萬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主席曾讚揚他是最有骨氣的中國人。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2.課前蒐集資料,你對朱自清先生有哪些瞭解。(學生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

3.朱自清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學者,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大師,他爲我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稱作“美文的典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讀他24歲時寫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感覺難讀或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和含義。⑴注意“涔、潸”的讀音。⑵引導理解“徘徊、蒸融、挪移、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等詞語的含義。

3.出示文中的疊詞“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輕輕悄悄”。讀詞後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注意這些疊詞的作用。

4.指生朗讀自己感覺難讀或自己喜歡的句子。

5.默讀課文,思考:初讀課文,你讀懂些什麼?有什麼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學生讀書後全班交流初讀後的感受。

三、品讀感悟,體會感情

1.談話過渡:作爲一篇傳世佳作,本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文中語句飽含哲理、耐人尋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賞、品味、感悟、思考這優美的語言。請大家默讀課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別喜歡的句子畫下來,並在旁邊標註上你的感受體會,一會兒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標畫下來的句子,讀給大家,然後談自己的感受或喜歡的原因。學生可能標畫出以下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的要點如下。

⑴學習體會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這句話的理解要點:a.這是一個排比句,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還來,楊柳枯了還青,桃花謝了還開”與時間流逝進行比較,寫出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點。b.本段最後四個反問句,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4個問句,作者在問誰?可以理解爲作者可能在問自己,也可能是在問你、問他,問我們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爲作者在用問句表達心裏的疑惑,他或許並不想讓誰回答,而是想以發問的方式告訴人們無論對誰時間都是一去不復返的,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c.理解四個追問時,可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惋惜、後悔、茫然、痛苦或無奈)在學生感悟後,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融進去朗讀課文。

②可適時補充臺灣作家林清玄《與時間賽跑》一文中,父子倆的對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現在的你一樣嗎?教師也可以適時談談自己的變化,以引發學生的共鳴。

③指導學生朗讀:當你感受到了這些,你再讀一讀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觸呢?

⑵學習體會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這句話的理解要點是:a.“八千多個日子”是指作者從1898年出生到寫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個日子。b.這句話作者運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時間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作“大海”,這樣描寫使本來無形的時間變得有形。c.“溜”“沒有聲音,沒有影子”可以理解爲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可以體會到作者面對逝去的日子,覺得自己光陰虛度而無所作爲,不禁流淚落汗。由此可見作者是十分在意時間的,因爲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能感受到時間的無情流逝,纔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纔會用一日一日的計算時間。

②指導朗讀:a.要讀出惋惜、留戀、自責之情。b.教師可適時範讀,讀後請學生評價,教師可聯繫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導學生讀好本段。

第二課時

一、繼續品讀課文,體會感情

1.學習體會第三自然段

⑴時光究竟是怎樣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的呢?

學生以讀代答――“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⑵體會寫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時間擬人化“跨、飛、溜、閃”,寫出了一天的時間是怎樣很快的從身邊“溜走”的。②作者通過生活具體的小事情“吃飯、洗手、睡覺、沉默”等,賦予時間以生命,十分生動具體的描寫出了時間是怎樣一點一滴在不知不覺中從我們身邊流逝的。

⑶導讀出時間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師小結: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賦予時間生命,把時間當作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來寫,才讓我們感受到時間就在身邊,而且來去匆匆。

二、讀寫結合,學生練筆

1.朱自清的時間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飯的時候過去了。那麼,同學們,你們的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一點一滴溜走的呢?請大家學着朱自清先生的寫法,也抓住自己身邊的小事,賦予時間生命,讓我們感覺到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流逝的?看誰寫的最有朱先生的風格。

2.學生自由仿寫練筆。

3.學生寫完後,朗讀交流,師生及時評價。(過渡)面對“逃去如飛”的時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自己能做些什麼,於是一連串的問題傾瀉筆端。

三、試答追問,延伸拓展

1.學習體會文章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幾次追問?(六次)有幾次做出了回答?(前兩次)師生讀書問答。

⑵引導學生試答文中後四次追問:你覺得怎樣纔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跡?怎樣的人生就是沒有虛度,纔算是沒有白白的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可以舉一個你佩服的人做例子來說明。引導學生既要談偉人名人的事例,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資料,引導學生談感受:你覺得朱自清先生有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聯繫朱自清寫作本文時的年齡和一生的成就感受體會)

四、交流名言警句,進一步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不少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師出示自己蒐集的名言警句,學生朗讀。

五、拓展思路,深化認識

1.讀書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寫到燕子去了還來,楊柳枯了還青,桃花謝了還開,可是燕子還是去年的燕子,楊柳還是去年的楊柳,桃花還是去年的桃花嗎?(燕子已經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楊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楊柳,桃花當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對於世間萬物來說,時光都是一樣的公平,一樣的一去不復返。)2.出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師生齊讀這首詩,深化認識。

附:1.林清玄《和時間賽跑》

“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我問着。

“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樣小,現在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時間,就永遠不會回來了。”爸爸說。

2.朱自清簡介(略)

3.珍惜時間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能借助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堂皇、渺小、附庸、養尊處優”,瞭解五指各自的特點。

2、能概括說出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瞭解作者描寫手指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並說出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能清楚瞭解並說出五指各自的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

教學難點:

能領悟並說出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寓言小故事、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篇目

學生:預習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生活中除了個別偉大的人和事,更接近我們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而這些平凡的事物也總能給我們帶來啓示。像我們前面認識過的頂碗少年和那一棵棵桃花心木。我們常常對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也能從中收穫耐人尋味的啓示。同學們,請把你們的手伸開,看看你們的手指形狀。你們說,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們今天就來讀讀課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手指的。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設疑預習,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3、板書填空題,讓學生尋找出答案。

三、自學感悟,小組交流

1、出示多媒體課件中的自讀思考題,讓學生先自學再和小組同學交流;

2、通過討論和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五指各自的特點;

3、小結問題,依照課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點填寫自讀思考題中的表格,並注意抓住以下關鍵句進行分析

①拿筆的時候,全靠它推動筆桿;遇到危險的事,都要由他去試探或冒險;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得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

這句話是對食指的描寫,運用了排比的句式,寫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奮賣力、敢於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徵。

②他永遠不受外物衝撞,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着養尊處優。

中指所處的獨特位置,受到無名指和食指的保護,所以纔有“曲線優美”的姿態,“養尊處優”的性格。這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態和高傲的特點。

③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

作者運用設問的句式,強調了舞蹈演員的手指常作蘭花狀,這蘭花狀的姿態是優美的,而無名指和小指則是最優美的。

④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這句以手指的全體比喻人的全體,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達的主旨。可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4、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根據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四、品讀重點,體會寫法

1、作者通過描寫五指各自不同的特點,想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反覆朗讀品味最後一段課文;

2、你覺得作者喜歡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寫真的“無愛恨在其中”嗎?

3、你願意做哪根手指呢,爲什麼?

五、拓展延伸,啓迪思維

1、總結該單元——學習了這一單元的內容,我們基本悟到了讀文明理的方法;

2、生動地給學生講述《斷手指的國王》的寓言小故事,讓學生體會其中的道理,並交流發言。

斷手指的國王

從前,遠方有一個很會治理國家的國王,他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丞相,每當國家有什麼重要大事的時候,他都會謙虛地向丞相請教,但無論國王問什麼事情,這個丞相總愛說“好”.這令國王非常生氣,他要找個理由治治丞相的這個毛病.

有一次,國王在打獵的時候,不小心被獵器斬斷了一截拇指,他連忙問丞相:“我的拇指被斬斷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國王陛下.”這個回答使國王滿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爲罪名將丞相關了起來,並問丞相:“現在你被關在牢房裏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猶豫地回答:“好!”國王說:“既然你覺得好,便在牢房裏多住幾天吧!”

過了兩天,國王又想外出打獵了,他不想釋放這個倔強的丞相,只好一個人單獨出發了.沒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國王很快迷了路,並且掉進了一個捕捉動物的陷阱裏.

這個陷阱是當地的一個食人族部落挖的當天晚上,食人族的幾名大漢把赤身裸體的國王綁在了一個十字架上,然後堆滿了木材,準備吃烤人肉.一名巫師引導着衆人舉行了祭禮,他把清水噴到國王身上,逐步檢查他身體的各個部位.當他檢查到國王的手指時,這個巫師開始搖頭嘆息.檢查完畢,巫師向酋長報告說:“我們族人只吃完整的動物,這個人斷了一根指頭,是個不祥之物,我們不能吃他.”酋長不得已,只好放了國王.

國王白白撿回了一條命,非常激動,回去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監牢裏看望丞相.他流着淚說:“現在我明白了你爲什麼說我的斷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條命,我錯怪了你.”稍後,國王又心有不甘地問丞相,“我把你關在牢裏十多天,好不好呢?”

丞相回答:“好,很好!”

“爲什麼呢?”國王問.

“我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進監牢,我一定會隨從您去打獵,我們會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爲斷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無疑,因爲我很完整呀!”

國王聽後,頓覺茅塞頓開:每件事都有它的兩面性,好和壞是隨時可以轉換的呀.

作業

1、閱讀推薦文章,促進課外閱讀。

2、以平凡的人或事爲對象,寫一篇有哲理的短文。

板書設計:

5、手指

團結就是力量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要求:

1、認只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義,積累詞語。

2、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3、抓信事例,體會狄仁傑護法、執法之公正

4、體會狄仁傑護法之公正,感受其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認識人物

1、商鞅南門立木,想方設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爲了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一個國家要穩定要強大,人僅要老百姓自覺守法,還要執法者公正的執法、護法。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狄仁傑公正護法的故事。

2、板書課題。

3、理解課題,初步識認人物。

狄仁傑(630-700年)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爲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爲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爲憂,後人稱之爲"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導學提綱,引導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讀讀認認,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講述了狄仁傑公正護法的幾個故事,練習用小標題概括。

2、學生獨立自學課文,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3、自學反饋,全班互動。

三、品析細節,體會護法之公正

1、問:狄仁傑身爲大理寺的負責人,是怎樣公正護法的呢?

2、默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

3、小組交流,互評、補充。

討論:狄仁傑如此不顧個人安危,犯言直諫是爲了什麼?

4、體會其中感情,指導學生讀出狄仁傑據法力爭時的話。

5、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瞭解狄仁傑的言行——體會其如何公正護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質——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6、利用總結出來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剛正不阿懲罪人”“明察善斷護無辜”。

四、課堂小結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詞,讀準多音字,讀準兒化音。

2、通過對讀一讀、想一想、品一品,歸納母雞特點,感受母雞作爲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母雞由厭惡到喜愛的情感經歷。

二、教學重點:

1、感受作者對母雞由厭惡到喜愛的情感經歷,體會母愛的偉大。和先貶後褒的情感表達方法中所蘊涵的讚頌母愛。

2、通過與《貓》的比較,瞭解兩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3、品讀第一段和第五段,體會作者在用詞用語上的準確性、形象性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舍筆下的貓如同一個既淘氣又可愛的孩子。那麼,他眼裏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雞》。 (板書課題母雞 讀題)。

(二)、粗讀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先請同學們自由去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後想一想這是母雞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呢?

出示詞語

我們來看看詞語,開火車讀吧,(讀得非常準確),那麼“如怨如訴”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呢?(課文中是指母雞沒完沒了的叫。理解詞語呀,我們不僅要結合字面意思來說,還要聯繫課文來說。)

大家再來想想母雞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反饋初讀情況)

(三)精讀課文

請同學找出描寫作者對母雞情感變化的兩句話。找到後劃下來讀一讀。

1、出示句子(分組讀)

2、理清課文思路

大家看作者對母親的態度前後有這麼巨大的變化,這是爲什麼呢?請你默讀課文,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

3、作者開始對母雞非常的討厭,從課文的很多地方看出這種討厭之情,你能具體的說說嗎?(板書隨處亂叫欺軟怕硬發狂炫耀)

4、(看來欺軟怕硬,發狂炫耀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歡的,可後來作者爲什麼不討厭母雞了呢?我們繼續來交流。)哦,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1)請大家默讀5---10段。畫出讓你感動的句子、圈出讓你感觸最深的詞語,多讀幾次,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體會。

(2)反饋學習:根據學生回答隨時出示下列句子。

預設:

a、重點品讀:不論是在院裏,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着脖子,表示出世界上並沒有可怕的東西。一個鳥兒飛過,或是什麼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着頭聽,挺着身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後,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

指生說後出示句子——找找動作的詞(挺着、立刻警戒、歪着頭、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後、咕咕地警告)讀一讀這些詞(指生讀後齊讀)---——

b、說感受到什麼?(隨時警惕、負責)-----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C、“咕咕地警告”,在警告什麼?指生說(師:多麼細心的母親啊!)加上動作一起讀。

d、發現了一點可吃的東西,它就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叫它的兒女吃。

E、指生說哪些詞語體會出?(一點、緊叫、馬上)----指生讀

F、“啄一啄”爲什麼要啄一啄啊?

多麼慈愛的母親啊!所以,老舍先生說它是---齊讀。

H、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大雞,還奮起反抗,這不是以卵擊石嗎?也許它會頭破血流,也許會遍體鱗傷,可它還是————生說。

B、你可以想象的出當時是怎樣激烈的畫面嗎?你可以想象的出母雞是怎樣地不顧一切嗎?出示:(寫一寫)

假若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它( )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

C、彙報:(師評:多麼勇敢啊!多麼奮不顧身啊!)所以老舍先生說它是-----

(3)、在夜間若有什麼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悽慘,使任何貪睡的人也得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

A、頂尖銳,頂悽慘的“頂”什麼意思?(很、十分)所以很好就是“頂好”(生說),這是北京的方言,從兩個“頂”體會到什麼?(很悲慘)爲什麼要叫得這麼悲慘呢?(生說)

B、連晚上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多麼辛苦啊!齊讀

所以老舍先生說它是----

5、小結: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它當之無愧:出示第9段,齊讀。

6、對一位英雄,你還敢討厭嗎?現在老舍先生到底對母雞是種什麼感情?

7、是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慈祥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總是沉甸甸的。就連文中那小小的母雞散發出的母愛也讓人感動的不得了。老師讀它的時候,是深深地被感動了,於是一遍又一遍地讀。簡簡單單的語言卻讀出了不簡單的感情,不一般的思想。請孩子們用自己的朗讀讀出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情,母雞對小雛雞的情,你們對母雞的情。

老師有一個問題不太明白,課文的最後說我不敢在討厭母雞了,而不是說我不在討厭母雞了。

抽說

小結,此時,作者被母雞所表現的母愛震撼了,他已不是簡單的喜歡了,而是對母愛的一種純潔、神聖的尊敬了,正如作者所說,因爲它有了一羣雞雛,它偉大因爲他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齊讀課文最後兩段。

(四)、學完了課文我們在來回憶一下上一篇課文《貓》這兩篇課文都是描寫小動物,都是老舍先生寫的,他們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夸父的執著、奉獻精神。

3.會複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難點:

體會夸父精神的可貴,感受神話傳說的神奇。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一定很喜歡聽故事吧?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學一個神話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師板書)

2、指名讀,正音。

3、你對夸父有什麼瞭解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4、揭題〈夸父追日〉。

(對,古代有這麼一個人,他爲了讓光明永遠普照大地,於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陽追去,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神奇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夸父追日〉。

二、自主讀書,感知大意

1、自主試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拼讀一下,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字詞。

手杖 虞淵 伏身 渭河

瀚海 頹然 拋出 咕嘟

雄心壯志 奉獻精神

追求光明 奮勇前行

(形式:齊讀、個別讀、領讀等)

3、默讀填空。

神話寫了夸父( )太陽,( )虞淵,

夸父倒下變成( ),他的手杖( ),

目的是( )。

三、合作讀書,感情朗讀,感受神話。

1、同桌輪讀,練習讀正確、讀流利。

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寫寫感受。

2、小組內評讀喜歡的段落,交流讀書感受。

3、感受神話的想象和神奇。

⑴、出示古文《夸父追日》與課文進行對比,感受課文的魅力。

《海外北經》裏寫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

(理解其意。)

⑵、找一找課文中豐富又誇張、神奇又富有想象的句子。

如:“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裏”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

“伏下身子,去喝黃河、渭河裏的水。”寫夸父爲了解渴。

想想作者爲什麼這樣寫?進行寫作方法的滲透。

⑶、感受夸父精神。

從夸父身上你看到了什麼?

四、複述課文,評價補充。

1、小組內練習講故事,可以自己講,可以合作講。

2、各組推選代表和合作講故事,評選故事大王。

五、總結。

再讀古詩,你想對夸父說什麼?

六、課外拓展。

1、繪製一幅夸父變成大山、手杖變成桃林的圖畫。

2、繼續收集神話傳說故事。

3、寫寫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3

設計理念

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承,不是外在的告訴。教學只有與學生當下的生活與成長髮生意義關聯,才能被學生所認同,所喜愛,才能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讓學生在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精神的引領。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架構起教材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並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多層次對話,讓學生在經歷叩問、體驗、發現等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步發展。

課時目標

通過讀文叩問、攜疑深究、讀議感受等方式理解作者養花的樂趣,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初摸心靈

1、生活中,你們覺得做什麼事最有樂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愛養花,他在養花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樂趣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除一般的工具意義而外,更應是發展兒童心靈、提升學生生命的學科。讓學生交流生活中做什麼事最有樂趣既能引發學生對既有生活情趣的思考,又能讓老師及時捕捉學生原有的思想認識,爲下文學習老舍先生養花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感受以及反觀自我、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奠定必要的基礎。而且這一交流巧妙地建構起了課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學生心靈的成長的內在聯繫,使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對學生而言不再外在於己,而是有意義學習。

二、讀中融入,感受心靈

(一)自由讀文,初知樂趣

1、自由讀文做到正確流利。

2、找一找,劃一劃:老舍先生覺得養花給他帶來了哪些樂趣。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要發展兒童的心靈,講究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其間,教材是很重要的載體。讓學生走近教材,感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自由讀文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練習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

(二)披文入境,體驗樂趣

1、讀文叩問。

⑴(承上交流出示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⑵指名數位同學讀。

⑶質疑。讀着老舍爺爺這段感受,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喜、笑、有果實,這些都堪稱樂趣,爲什麼勞動累得腰痠腿疼也是樂趣?甚至是憂、淚也被視爲養花的樂趣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走近教材到走進教材,進而與文本對話,需找準切入口。《養花》一文,老舍先生的感受是獨特的、真摯的,同時也是頗具意蘊、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讓學生細細品讀這段話,老舍先生的感受和學生的原有認識便發生着碰撞,讀文叩問既滿足了學生質疑的需要,又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研讀深思的重點。

2、攜疑深究。

⑴問題產生了,你們打算如何解決?(好好讀讀,品味品味/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⑵自讀思考:那麼老舍爺爺向我們講述了養花過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體會到了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課文,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作重點研究。

⑶小組交流。互相評議、補充和啓發。

⑷大堂彙報,適時點撥。(彙報內容、目標及方式基本如下圖所示,出現順序可視實際情況而定)

設計意圖:攜疑深究是本課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互動對話最關鍵的板塊。這個板塊融閱讀、理解、感受、體驗、表達等於一體,是學生的語言實踐與情思激發共融互促的過程。這個過程展開的充分與否、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生活樂趣的感悟程度。因此攜疑深究又分自讀思考、小組交流、大堂彙報三步展開。從大堂彙報呈現的主要內容來看,學生與文本對話既要讀懂語言文字寫什麼,又要悟出語言文字背後所蘊含的作者豐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體驗。於是採用什麼方式讓學生領悟與表達就很重要。本設計中,方式採用注意了以下幾點:

1、儘量避免雷同;2、既有利於語言實踐,又有利於體驗感悟;3、形式與內容的匹配。

如讓學生感受和領悟養花的知識之樂是通過賽讀評議的方式,讓學生在讀、評一來二去,我摸着一些門道摸着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着,開花,多麼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等句段的過程中關注語言文字,甚至關注標點符號,從而領悟作者由衷的自豪。而體會養花的成果分享之樂則讓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燭夜遊,欣賞曇花會說些什麼。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想象說話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動用已有經驗與文本對話,闡述閱讀感受的過程。至於對養花中傷心事的體會,主要採用自由思辯和相互辯論的方式,促動學生深入思考:傷心事也能稱得上樂趣嗎?作者怎麼會覺得養花中的憂和淚也別有一番滋味呢?這樣的思辯,既是與作者的交流與碰撞,更是學生與自我與內心的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的心靈感受不斷豐富,精神世界不斷得以洗禮。

三、引領提升,抒發心靈

學到這裏,你對生活中的樂趣有沒有什麼新的認識?(說一說或寫一寫)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擔負着滋養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精神的重任。這種滋養與提升講究的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跡。此處設計你對生活中的樂趣有無新認識這一說寫環節,既是對課始的呼應,又是對本堂課教育目標達成度的檢測。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喜歡的詩句。

2.理解兩首詩的內容,明白兩首詩中描寫的狐狸的不同之處。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讀中感悟,交流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們對事物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的內容。

突破方法:反覆朗讀,比較感悟。

難點:體會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們對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認識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探究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關於狐狸的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交流對狐狸的印象,或講述有關狐狸的故事)

2.看來你們對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關於狐狸的詩,你的看法一定會有變化的。

3.出示課題《詩二首》。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詩二首》,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準節奏,感知詩的主要內容。

2.小組交流。

3.班內彙報。

(1)指名朗讀,學生評議,教師指導。

(2)感知詩的內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虛僞、貪婪、奸詐的。

《可愛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聰明、樂於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生自讀、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從哪此詩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虛僞、貪婪、奸詐?《可愛的狐狸》中,你從哪此詩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愛?

2.學生自讀,在書上圈點批註。

3.小組討論。

4.班內彙報。

(1)《狐狸的清白》通過土撥鼠的詢問、狐狸的自述、土撥鼠的回擊,辛辣地諷刺了一隻自陳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陳“冤枉”,“犧牲了安寧的健康”、別人“造謠中傷”、自己“清白”,一隻虛僞、奸詐的狐狸鮮活地暴露在我們的面前。

土撥鼠說“……你滿嘴裏都是雞毛。”這是最好的見證,揭穿狐狸虛僞、貪婪、奸詐的真面目。

《可愛的狐狸》圍繞“可愛”展開,通過詩人爲小狐狸鳴冤昭雪,歌頌了一位聰明、樂於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從偏見誤解入手,然後將誤解一一解除,來表現小狐狸的可愛。

“指責你騙取烏鴉的奶酪……誰讓它喜歡奉迎貪圖小便宜?”來歌頌小狐狸的聰明。

“你在農家偷過雞……那些危害人類的東西”表現小狐狸的樂於助人。

“你在白天奮力捕鼠……爲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現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地朗讀,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學生再讀兩首詩,思考:同寫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個讚美,一個批判、揭露。我們有何看法,受到什麼啓示呢?

(1)自讀、感悟。

(2)交流探討。

作者不同的感情來自作者不同的觀察、不同角度的認識,因而讓我們對同一事物可從不同低度去觀察認識,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瞭解事物。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圍繞豆腐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3、感受作者在字裏行間表達的對祖國和家鄉的愛戀之情。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結合有關資料,生活體驗來感悟,交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對祖國、家鄉的愛戀之情,激發學生的情感。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感受作者在字裏行間表達的對祖國和家鄉的愛戀之情。

教學準備:豆腐的相關資料

主教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起豆腐,同學們都不會陌生,大家都來說說吧!

2、讓我們一同去品味黃苗子的《豆腐》吧。

二、學生自讀,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思考:文章寫了些什麼?

三、檢查自讀情況:

1、聽寫詞語,辨析多音字,理解詞語。

(1)辨析多音字

和héhuóhuhú

噴pēnpèn

供ɡōnɡɡnɡ

(2)理解詞語

寄託: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眉飛色舞:形容人非常高興,得意的神態。

2、理解內容:

第一部分(地~2自然段):寫幾位在英國多年的華僑一起聊天時說起了家鄉的豆腐。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介紹有關豆腐的傳統小吃,豆腐菜的加工與製作,營養價值及桐城特產“叫豆腐”。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再一次點明豆腐容易勾起中國人心頭的一種特殊的滋味。

四、再讀課文,深化理解。

1、讀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作者圍繞豆腐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具體怎樣寫的?

(1)學生自讀,小組交流。

(2)班內彙報。

2、作者僅僅是向人們介紹豆腐嗎?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1)學生自讀開頭、結尾部分,圈點批註。

(2)小組討論。

(3)班內交流,教師點撥。

①“對祖國和家鄉的愛戀……這是很自然的。”

②“的確,作爲一箇中國人……體味到生活的多彩。”

3、你有這樣的體會嘛?聯繫生活體驗說說吧。

四、理解、昇華感情。

1、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依照本文寫法,寫一個片斷。

五、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本節課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