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培根《談讀書》教案(精選10篇)

培根《談讀書》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培根《談讀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培根《談讀書》教案(精選10篇)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讀書觀,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讀書習慣。

3、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

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書嗎?你讀過那些書?讀書的過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說出幾條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趣事嗎?

(1)名言警句:

腹有詩書氣自華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一面啓示着我的智慧和心靈, 一面幫着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了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會沉沒在這片爛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蘇】高爾基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 無限廣闊的海洋。——【瑞士】凱勒

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英】菲爾丁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德】馬克思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德】歌德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二、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爲勳爵。1621年因受s賄爲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讀一讀,記一記:

怡情 傅彩 藻飾 矯情 詰難 尋章摘句 咀嚼 狡黠 倫理

味同嚼蠟 滯礙 睾 闡證 吹毛求疵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3、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爲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學習論證方式

象這種論證方式,叫做立論。所謂立論,就是正面提出觀點,逐層論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這類文章。與之相對應的一種論證方式,叫做駁論,即先樹立批駁的靶子,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我們即將學習的《不求甚解》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都是駁論文,區分的關鍵就看在文章的開頭是否有一個作爲靶子的錯誤觀點。

五、品味文章語言

黑格爾說過:“他(培根)的著作雖然充滿着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着當作格言。”英國文學家雪萊也說:“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啓迪”。

下面,就請同學們將你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讀給大家聽。

六、體驗反思

對作者的讀書觀,你是怎麼來評價的呢?你對讀書有什麼看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七、佈置練習:

1、把《談讀書》中的有關“讀書”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來,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句讀書名言?請以它作論點,給它配上幾個論據,寫成一篇300多字的議論文。

3、字詞練習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能理解和背誦關於讀書的一些格言和警句,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2.學會圈點勾畫和做讀書卡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蒐集、處理、運用信息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概括和品鑑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鑑能力。

教學難點:

對作者富有哲理性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談話式爲主

教學過程:

一、故事鋪引

二、個性閱讀

1.師生互讀,並稍做點評。

2.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課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論述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三、品讀深究:

再次瀏覽課文,要求學生:勾畫你最喜歡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歡的句子,簡述理由。

同時通過談話、質疑,引領學生生成、完成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問題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而定)

四、實力做證

1.給同學寫卡片

2. 朗讀:

男生:讀書足以怡情,我要讀好書;讀書足以傅彩,我要讀好書;讀書足以長才,我要讀好書。

女生:讀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讀書;讀詩使人靈秀,我要好讀書;數學使人周密,我要好讀書;……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及名言警句。

2.積累文中簡練、警闢的語言。

3.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討論、合作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讀書的益處,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美好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文中簡練、精闢的語言。

教學難點: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已經是初三的學生了,十年寒窗苦讀,即將迎來收穫的季節,在漫長的讀書旅程中,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感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作家培根的一篇隨筆《談讀書》,去聆聽他精闢的見解,去感受他簡練有力的語言!

(二)、作者簡介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作家。著有《隨筆》、《新工具》等。《隨筆》共58篇是英國文學中首創。

(三)、掃清生字障礙

生字:

藻()飾狡黠()詰()難滯()礙傅()彩吹毛求疵()多音字:

嚼好

(四)、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生共讀課文,校正字音。

2、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

(五)、再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的?

2、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讀書的方法,用自己的話總結並談一談你的看法。

3、再讀課文,選出你喜歡的語句,說明喜歡的理由並進行簡單的賞析。(可以從語言修辭、思想內涵、表達觀點、論證方法等方面進行賞析)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歸納總結:

1、讀書目的讀書方法讀書作用

2、(1)讀書要仔細推敲

(2)對不同的書,要不同地讀

(3)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筆記結合起來

3、示例: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評析: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使得出的“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這個論斷有說服力,令人信服。

(六)、拓展延伸,昇華感情

你能說出幾條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故事嗎?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簡練、警闢的語言。

3、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朗讀、討論、合作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讀書的益處,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品析文中簡練、精闢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品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談話導入

同學們是初三的學生了,十年寒窗苦讀,即將迎來收穫的季節,在漫長的讀書旅程中,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感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作家培根的一篇隨筆《談讀書》,去聆聽他精闢的見解,去感受他簡練有力的語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生共讀課文,校正字音。

2、師生共同合作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讀課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歡的句子,交流閱讀體會。

點撥示例:

(1)選段:"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評析:這句話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使得出的"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這個論斷有說服力,令人信服。

(2)選段:"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評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學習",用比喻爲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使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論述語言形象生動。

2、總結論證方法。

四、小結歸納,拓展延伸

1、小結《談讀書》一文中的內容和特點。

2、閱讀培根其它隨筆中的名言警句,並選取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課堂總結,昇華情感

六、佈置作業

圍繞課堂上談到的你所感興趣的話題提取觀點,試着給它配上論據,並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寫一篇議論文。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5

一、課文內容分析

《古人談讀書》由三則文言文組成,記錄了古人有關讀書、學習的言論。

第一則選自《論語》,是孔子關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三句話。第一句寫要聰敏勤學,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第二句寫要以誠實的態度對待學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智慧。第三句是說孔子自己讀書的時候多記多背,學習不知滿足,教誨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則選自朱熹《童蒙須知》(一作《訓學齋規》),告訴我們讀書要心想、眼看、口誦。“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會看得仔細,也會讀得正確並記憶猶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常用義不太一樣,“常”是曾經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緊的意思。

第三則選自《曾國藩家書致諸弟》,告訴我們:讀書首先要立下志向,這樣才能不甘落後;其次要有見識、有見地,知道學海無涯,纔不會容易滿足;最後還要有恆心,只要持之以恆,就沒有完不成的事。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學有所成。“蓋”是用在句首的語氣詞,“斷”在這裏是“一定、絕對”的意思。“河伯觀海”的典故出自《莊子秋水》,說的是河神河伯從自以爲了不得,到認識到自己目光短淺、缺乏見識的故事。這裏用河伯觀海和井蛙窺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課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執竹簡展卷苦讀的插圖,和文章主題相互呼應。

二、學情分析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於讀書的好處已經有所體會,能對“讀書明智”達成共識。對於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得了一些閱讀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藉助工具書、藉助註解、通過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等方法,關注古今異義,來理解文意。此外,學生在閱讀時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方面,還是有困難的。所以在學習時,應引導學生通過利用關鍵詞的方法,實現對語文要素的落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恥”、“矣”等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識”,會寫“恥”、“誨”等9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大意。

4.能聯繫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啓發。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大意。

2.能聯繫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啓發。

五、教學過程

一、故事推薦,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過《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的故事嗎?誰能爲大家簡單講一講?(生講述故事)

2.我們從故事中能夠看到古人的讀書方法和讀書態度。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課文《古人談讀書》,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

板書:《古人談讀書》

請大家齊讀課題《古人談讀書》。

[設計意圖:通過講述古人讀書的小故事引入本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明示文體,明確學法

1.本課是文言文,由三個部分組成。今天,我們就先去學習前兩部分。

2.在學習文言文時,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學習。

(課件出示:讀準、讀通、讀懂、讀深)

三、初讀課文,讀準讀通

(一)讀準字音

1.自讀課文前兩則,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前兩則,學生之間評價。教師適時引導關注“誨”、“識”、“恥”、“矣”、“豈”的讀音。重點關注多音字“識”,引導學生髮現多音字的讀音要根據字的意思來判斷。

(二)讀通語句

1.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認真聽,在老師停頓的地方,用“/”作標記。

特別提示: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已。

2.自己練習讀通語句。

[設計意圖:讀準字音環節,關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實判斷字音的方法。讀通語句環節,關注對“聽”的要求,落實邊聽邊畫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用各種方式朗讀,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文言文,體現了讀書訓練的梯度。]

四、再讀課文,讀懂讀深

(一)讀懂文意

1.自讀課文,試着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解釋前兩則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標記。

2.小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師指導學生讀懂文意。

第一則重點關注: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要點“恥”:以……爲恥。

(2)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要點“知”:前面幾個“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後一個“知”通“智”,表示智慧。(滲透學法:在理解字意的時候,要根據這個字所在的語言環境來判斷。)

(3)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要點“厭”:滿足。(滲透學法:文言文中,要特別注意古今義區別較大的字。)

第二則重點關注:

(1)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已。

要點“漫浪誦讀”:猜一猜,怎樣讀叫做“漫浪誦讀”?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點“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

①想要馬上達到某種目的而激動不安。

②使着急。

③形容發怒、急躁。

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

⑤急迫、緊急。

⑥緊急嚴重的事情。

⑦對大家的事或別人的困難,趕着幫助。請同學們討論,選擇“急”在本課中的正確意思。

4.讀課文。文意都讀懂了,讀的時候,要讀出語氣。

(二)讀深道理

1.讀完第一則,思考這三句話分別從哪方面來介紹讀書的?

預設:1.謙虛2.求實3.勤奮

板書:(一)1.謙虛2.求實3.勤奮

2.讀完第二則,交流“三到”讀書法。爲什麼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談談自己在平時有沒有做到這三點。

預設:做到了。追問:有什麼好處能分享嗎?

預設:沒有做到。追問:今後打算怎麼做?

板書:(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設計意圖:讀通文意環節,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關注並落實了古今義差別較大字的學習方法,鞏固並增強了藉助註釋理解字意、聯繫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讀深道理環節,進一步探討這兩部分所蘊含的學習上的態度和方法,關注學生思維的深度,使學生有生長點。同時訓練學生根據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

3.讀課文。道理明白了,再讀課文,要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學習了前兩則,你有什麼收穫?

2.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則,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感悟。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爲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瞭解議論文的常識;

4.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設想

作爲自讀課,本文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習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整體上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比較兩篇短文的語言特點;着重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在自讀中質疑、提問、主動探究;強調學生在比較閱讀和拓展學習掌握閱讀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前準備

1.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網絡、圖書館、家庭藏書……)蒐集名人讀書的故事、名言,兩篇短文作者的有關情況。都是針對學生蒐集的情況進行指導或補充。

2.學生將整理後的資料在小組間展示、交流,並進一步補充。

四、學習過程

1.導入新課

[方式一]名言導入

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知道是誰說的嗎?(培根)而知識又從何而來?現在我們看看,在《談讀書》一文中,培根給我們談了些什麼?

[方式二」由名人讀書故事導入

[方式三〕由中學生學習現象導入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餘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③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裏?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探究《談讀書》主要內容。

(1)整體感知──本文的中心話題“讀書”,圍繞這一話題,談了些什麼內容?

讀書益處:

①讀書要與經驗互補;

②要講究讀書的方法;

③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

(在小組討論之後,讓一部分學生在全班陳述討論結果,老師作點撥補充)

(2)質疑問難

①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

②分小組討論解疑,彙總、對得不到解決的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注:分小組討論解疑時,有條件的可以利用電腦查詢資料,尋求解答。)

(3)進一步研討──找出文中你認爲富有哲理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老師可引導學生談對“讀史使人明智……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句話的理解,並模仿這一句式續寫幾句話。)

過渡:前文重點談讀書的益處,該怎樣讀書呢?有人說,讀書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說應“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該怎麼理解嗎?看看馬南政邨是怎樣理解的。

4.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5.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麼關係?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爲什麼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麼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7.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③“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揭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入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繫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於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採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繫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於向權威挑戰”的新意。“濫竽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竽之所以能充數,在於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討比較。

兩篇文章在語言上的不同特點:

(1)《談讀書》語言風格平易流暢,靈活地穿插比喻、排比、類比的修辭手法,充分隨意的特點。

(2)《不求甚解》語言平易親切,娓娓而談,用語簡約,生動形象。

談談自己在學習兩篇短文前後的不同感受。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

3.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要具體、簡要、可行、可測:

1.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

3.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自學指導

明確自學的內容與範圍,明確自學的方法,明確自學的要求,明確自學的時間:

1.學會給加點字注音

2.根據意思填詞語:

3.瞭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學自測

學生看書、看例題、做測試題,教師巡視。(教師出示問答題或測試題讓學生檢測自學情況)

測試題:

理清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談讀書的目的。

1、正面論說讀書足以怡情、傅彩、長才。

2、反面論說讀書的惰、矯、迂。

3、讀書與經驗互補。

第二部分:談讀書的方法。

1、讀書要思考。

2、讀書的不同方法。

3、讀書與討論、作文的關係。

第三部分:談讀書的作用(益處)。

1、正面論說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論說讀書可以彌補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動展評

小組交流,全班展示,教師點評:(建議教師預設)

1、聽讀課文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來談讀書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認真地讀課文,請拿起筆來,把你喜歡的語句勾畫出來,大聲的讀一讀。

(五)歸納總結

引導歸納,回扣目標:

1.根據作者來談讀書,談談學生的讀書方法。

2.本文是隨筆,沒有中心論點。培根圍繞“讀書”這一話題,談了些什麼內容?

3.歸納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教學反思:

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抓住文本重點,這篇課文很有思想價值,特別是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願意讀書的人不多,能夠讀書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體會文中有關讀書名言的句子作爲重點之一,讓他們通過這一環節,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課前補充的一些讀書名言也是爲了突出這一重點。因爲這是一篇議論文,文體知識也應該是一個重點,我側重於論證方法的教學。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8

教學分析

《談讀書》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一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要與經驗互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問題。文章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首先,談讀書的作用。開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語句點題:“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然後從正面加以闡述,要言不繁。接下來話鋒一轉,從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誤區,“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其次,談讀書的方法。他主張對不同的書分別採用選讀、通讀、精讀等不同的方法,而且應當和筆記、作文相結合,學以高產致用,還要根據個人性情和需要分別對待。

最後,作者援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觀點對讀書的益處加以強調和提升使文章立論更爲完整。

其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例如:“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狡黠者鄙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這些話都充滿了成熟的人生經驗。

培根的隨筆富有詩意,雪萊曾讚歎說:“培根勳爵是一個詩人。”《談讀書》多用簡潔短句,雖然也有句,但每個句子幾乎能獨立,似並排而立。說理上,培根喜歡用對比論證,從一正一反兩個方面來論證一個問題,於是就形成了對仗的平衡句式,其中還靈活穿插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熱愛讀書,你就會熱愛生活;學會了讀書,你也就學會了生活。

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品質,陶冶高尚情趣。

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求異性思維,張揚學生個性。

3、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體驗語言意韻美和形式美,學會讀書。

教學方式

1、自主、感悟、體驗成長的快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自我解讀和個性表達,讓閱讀的全過程自始自終都伴隨着心與心的對話交流,並呈現出學生成長的軌跡,從中體驗成長的快樂。

2、合作、探究,體驗發現的快感。

給學生最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較,在合作中質疑。

教學構思

一、談話導入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着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你讀過哪些書?讀書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那我們看看幾百年前的先哲對讀書是怎樣看待的。

二、作家簡介

培根,英國哲學家、作家。出身貴族家庭,培根小時候很愛學習,13歲便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

藻飾狡黠詰難滯礙尋章摘句味同嚼蠟吹毛求疵

2、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作者談了讀書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作用。

四、品讀課文

文章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智慧,富有哲理。

1、合作編寫《讀書名言精語評》。

2、採用“誦讀式”點評的方式全班交流。

先讀出句子,然後再對句子進行點評,可以從修辭、內容、表達的情感等方面進行點評。

例句分析:

(1)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的天性是各種各樣的,這其中有應繼承發揚的,也有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與美麗的一面,也有瘋長破壞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現出美麗的一面,就需要人們對它們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點,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地讀書和學習,明智明理,並且不斷改進,完善自我,努力趨向人性的完美。

(2)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

這句話實際上告訴人們讀書要有正確的心態。首先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是爲了成長,所以我們要善於從書本中學到知識,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評的眼光看書,隨時準備和書本辯論;但我們同時也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云亦云,完全喪失自我,書本中也有不正確或偏頗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我們要勤于思考,堅持真理,不要輕易盲從。

(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作者這句話論述了六門學科知識對人的幫助。讀書可以武裝一個人的頭腦,也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性格,使你更聰慧、更縝密、更有修養、更……

五、拓展遷移

1、課外你還蒐集到哪些有關讀書的名言?

2、自擬一條讀書名言。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組成。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的。第一篇選自《論語》,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解讀;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紹的是讀書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國藩的文章,作者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並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證明三者對讀書人來說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說目標

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課文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恥、矣”等3個生字,會寫“恥、誨”等9個生字。

2.朗讀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並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啓發。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把重點確定爲: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難點確定爲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並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啓發。

四、說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形成思路

爲了能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思想,我圍繞三維目標,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藉助課件展示等方法,對這篇課文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用讀的方式促進學生對課文深入理解,讓學生成爲學習真正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1.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入的環節,我採用了遊戲對名言的方式,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他們學習的慾望。

2.對於課文的理解,我首先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部分,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在自讀、同桌交流的基礎上解決重點詞句,從而把握課文內容;然後根據總結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二、三部分,教師只做引導和點撥,通過解決重點詞句,從而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寫作意圖。

3.爲了開闊學生的眼界,我還設置了拓展延伸的環節,引導學生蒐集課外的有關讀書的名言,以擴大學生的積累。

六、教學效果預設。

這三篇文章都是和讀書有關的,對於學生們來說不難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動放手,引導學生根據註釋來把握課文內容,同時,我還通過佈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深入把握課文內容,談自己的收穫或體會。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根《談讀書》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課時安排:一節課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活動,依據這一教學原則和具體學情,我決定採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大膽闡釋,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完成本課教學。課前將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紹資料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課文,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

(2)煤店老闆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幻燈片展示騎馬、騎牛、騎自行車、騎掃帚、騎竹馬等圖片,並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看過或聽說過騎桶飛翔嗎?

設計目的是:結合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本課的興趣。

(二)作者簡介

設計:學生來講,老師引導,幻燈片展示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更好的認識作者和解讀作品,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思維方法。

內容: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21歲時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寫作,他不以發表、成名爲目的,只是想用寫作來排除自己內心的苦悶。他短暫的一生給後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和以《變形記》《判決》《地洞》《飢餓的藝術家》爲代表的幾十部短篇小說。卡夫卡被認爲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奠基人),是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孤獨和恐懼,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卻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體現了“現代人的困惑”。

(三)課文分析

1、設計:學生默讀課文,五分鐘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爲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礎。

引導學生緊扣小說文本的同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2、問題一:這篇小說,同學們課前都預習過,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小說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問答法)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小說故事情節發展,明確小說故事情節的虛構性,提高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細讀能力。

明確:天氣寒冷,家裏無煤,窮得買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闆借煤,“我”不是拎着空煤桶走去,而是騎着空桶飛着去的,結果是,“我”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闆娘用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幻燈片)

3、問題二:小說主人公“我”認爲煤店老闆娘看見了自己,而煤店老闆娘卻說“我什麼也沒有看到,什麼也沒有聽到”,那麼老闆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這個人、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理由。(學生討論,自主發言)

設計目的:幫助學生體會虛構寫法的藝術效果,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採用課堂討論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同時,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爲下面分析小說創作主題進行鋪墊。

明確:兩者皆可,並用幻燈片展示。

(1)聽到看到的理由:小說中寫道,“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她把圍裙解了下來,並用圍裙把我扇走”。

(2)沒有聽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麼高,但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麼低”,老闆娘上來後,沒有擡頭看,因此,她沒看見“我”,如果她看見“我”了,發現“我”騎着桶在空中飛翔,會感到新奇,說不定會用煤來換“我”的桶;

②“它們和剛纔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可見,“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了一起,老闆娘以爲“我”的喊聲就是鐘聲;

③老闆娘解下圍裙扇也可能是老闆娘覺得圍裙上有毛線絨想通過扇這個動作把毛線絨抖掉。

4、問題三:同學們,你們認爲小說的創作主題是什麼?(學生討論、學生討論)

這樣設計是因爲:引導學生歸納和挖掘小說的創作主題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所在。

老師引導:如果老闆娘的確看到了“我”並且拒絕給“我”一鏟最次的煤,那麼她的確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闆娘沒有聽到看到,那麼,老闆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這樣,作品的內涵就更豐富了。

板書學生髮言的答案:揭示貧困者的窘狀和有產者的自私無情;表現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冷酷;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師小結 幻燈片展示 創作主題:小說用一種虛幻的手法寫出了一個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剷煤而遭到驅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控訴和批判。

四、佈置作業

1、分析“騎桶者”、“煤老闆”、“老闆娘”的人物形象。

設計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說創作三要素之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和對“虛構”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選擇騎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節又將如何發展?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在思考中釋放想像力,真正將“虛構”手法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