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精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1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精品】

 教材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寫給祖國母親的歌。想象中,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因爲所描寫對象的不同,詩歌前後兩部分詞語色彩和描寫手法明顯不同。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味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從而把較爲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那發自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詩歌的描寫對象雖多,但讀起來卻並不蕪雜。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灰燼、錦幛、蓬蒿、憔悴、螻蟻”等詞語;

2、進行詩歌美讀訓練,在美讀中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感情的變化,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不管艱難困苦堅持愛國信念的精神;

3、 理解詩中“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地圖而引發聯想的構思,體會詩歌不同形象對

比的作用;

4、 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現代詩的特點,培養學生將詩歌的給養融匯運用在寫作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詞語積累;

2、詩歌美讀訓練;

3、詩歌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詩歌語言,培養學生將詩歌的給養融匯運用在寫作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的突破:

1、美讀訓練,以理論分析爲依據,技巧示範爲引領,小組合作練讀爲基礎,最後達到全班賞讀品悟的目標。

2、詞語積累以及詩歌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擬通過以下教學環節完成:

首先,佈置預習,完成個人詞語摘抄;

其次,課堂聽寫字詞;

再次,將聽寫內容用大屏幕打出,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梳理;

最後,借用大屏幕顯示的詩人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最終完成對詩歌構思以及情感變化的把握與理解。

  教學難點的突破:

找出詩中典型句子,從詞語選擇(煉字)、修辭運用、藝術再現等三個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詩歌語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1、 美讀教學法:在較爲理性的誦讀指導中,引領學生感悟詩歌之美;

2、 小給合作探究法:在小組範圍內,藉助同伴的幫助,完成對詩歌的賞析;

3、 講解點撥法:創設情境及恰當問題引領學生領悟詩歌語言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撐着油紙傘,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這是現代著名詩歌《雨巷》的開篇。彳亍、徘徊、彷徨、悽婉迷茫,如夢如幻的“我”;冷漠、悽清、惆悵、寂寥靜默,如煙如霧的“雨巷”:這一切讓當時略顯寂寞的現代詩壇爲之傾倒,也讓當時尚屬無名之輩的戴望舒一舉成名。丁香、雨巷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符號,讓他從此成爲大家所熟悉的“雨巷詩人”.

然而,奇怪的是,戴望舒本人似乎並不喜歡這首讓他一舉成名的詩作,在他早年的自選集中,這首詩甚至沒有被他選入。那麼,這是爲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品《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起來品味、探究。

二、 美讀初品

1、啓發指導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中的這段話,是我國古典詩論中有名的一段文字。它不僅精闢地揭示了“詩歌主情”的本質,而且暗示了我們詩歌的美讀之法:原來,古人的詩,是要說出來,嘆起來,唱起來,歌起來,甚至於要手舞起來,腳跳起來,輔之以鮮明而得當的肢體語言的。具體而言:

既主情,朗讀時需“傾注情感”,也即與詩人產生共鳴;

既嗟嘆,朗讀時需重視嘆詞,注意它的表情達意的作用;

既詠歌,朗讀時需把握節奏和旋律,甚至於力度,速度,音色等。

這些都是音樂的基本要素。音色,作爲聲音的感覺特徵,因人而異,無法改變。除此之外,朗讀時詩句處理,力量的強弱,語速的快慢,重音的有無,拖音、顫音的使用,都是可以自行調節,可以自己把握的。

同時,就整首詩而言,情感的起伏如何處理,也需用心思考!是水平,高起高落,低起低落;還是上行,低起高落,抑或另外的呈現,高起低落?朗讀的旋律更不可忽視,它是美讀得以最終實現的整體規劃。

既手舞足蹈,朗讀時需設計動作、表情,借肢體動作來以視覺衝擊來強化朗讀效果。

其實,美讀並不神祕啊!它的實現是有章法的。現在,讓我們先聽本課的朗讀錄音,初步體會情感,領悟詩意的同時,揣摩朗讀者對詩句的美讀處理。

2、 練讀品味

美讀本身就是朗讀者基於自身積澱的再創造。下面,我們也要進行美讀的設計與嘗

試了。請聽老師的安排:

? 四人小組合作,進行美讀的設計和嘗試;

? 推薦一人朗讀,爲朗讀者;其餘三人設計,爲策劃者;

? 可以模仿錄音朗讀,更提倡突破錄音,讀出自己的特色來,體現個性化的朗讀再創

造;

? 先在小組內試讀,傾聽,改進,5分鐘後,一起分享。

3、品讀欣賞

討論很激烈,朗讀也很投入。現在,哪個小組主動分享你們的合作成果?

三、再讀賞析

1、聽寫字詞

2、傾聽、朗讀、反覆的揣摩中,想必大家對詩歌的情感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形象的藝術。那麼,就讓我們從意象入手,進一步來賞析這首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聽寫的這些詞。

殘損 手掌 土地 灰燼 血 泥

湖 家鄉 春天 繁花 錦幛 嫩柳枝 芬芳 荇藻 水 微涼

雪峯 徹骨

水夾泥沙

水田 新生 禾草 細 軟 蓬蒿

嶺南 荔枝花 寂寞 憔悴

漁船 苦水

無限的江山 血和灰

完整 溫暖 明朗 堅固 蓬勃生春

戀人 柔發 嬰孩 手中乳

愛 希望 太陽 春 蘇生 永恆

1、這些詞語或短語,它們的排列,並沒有打亂,而是與詩行中出現的順序完全吻合,現在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審視觀察這些詞語。

從詞性的角度,它們大概分爲哪兩類?

明確:形容詞和名詞

2、請找出其中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明確:名詞性詞語有:

手掌 土地 灰燼 血 泥

湖 家鄉 春天 繁花 錦幛 嫩柳枝 荇藻 水

雪峯

水夾泥沙

水田 禾草 蓬蒿

嶺南 荔枝花

漁船 苦水

無限的江山 血和灰

戀人 柔發 嬰孩 手中乳

愛 希望 太陽 春

3、這些事物充滿了鮮明的地域色彩!那麼,它們的所屬地分別在哪裏?請大家根據詩歌內容來回答:

明確:

湖——西湖,詩人的家鄉

雪峯——長白山,吉林省東北

水夾泥沙——黃河流域,中原一帶,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水田(蓬蒿)——江南,長江以南

荔枝花——嶺南,五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東部和海南全境

苦水——南海,中國領土最南端

除了詩中所提到的這些明確的地點之外,詩中還有一些模糊的表示地點的說法,比如“灰燼”,在哪裏?在“這一角”。“血和泥”在哪裏?在“那一角”。“太陽”和“春”,“愛”和“希望”在哪裏?在“遼遠的一角”,在“那裏”。

隨着詩行的展開,我們也思緒如飛,從東北到中原到江南到南海,由北而南,這一角,那一角,遼遠的一角,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

明確:一幅中國地圖。讓我們回到詩題——“我用殘損的手掌”,我們常說“我用鉛筆寫字”,“我用圓規畫圓”,“我用手掌拍蚊子”,顯然,詩題並不完整。那麼,詩人用殘損的手掌幹什麼?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詩人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端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描述,詩人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當然也有視、聽、嗅的感受。這樣,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把較爲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線索上,顯示了構思的巧妙。(板書:構思巧妙)

詞語不僅有其地域屬性,還有其不同的色彩呢!拋開語體色彩不說,從詞的感情色彩來審視,這些詞語大概又可以分爲哪兩類?

明確:兩大類:褒義詞,也即積極、暖色調的詞;還有貶義詞,也即消極、冷色調的詞。

其中消極、冷色調的詞有:殘損 灰燼 血 泥 微涼 雪峯 徹骨 水夾泥沙 蓬蒿 寂寞 憔悴

漁船 苦水 血和灰;積極、暖色調的詞有:家鄉 春天 繁花 錦幛 嫩柳枝 芬芳 完整 溫暖 明朗 堅固 蓬勃生春 戀人 柔發 嬰孩 手中乳 愛 希望太陽 春 蘇生 永恆

再從詩中內容觀照,這兩部分的分界線在哪裏?具體在哪一詩行?

明確:“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也即寫到“那遼遠的一角”時,情緒陡然一變。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來看兩則資料:大屏幕展示。

背景資料1(詩人經歷)

戴望舒是我國新詩的探索者之一,爲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

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

1942年,因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

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我用殘損的手掌》就作於那個時候。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

背景資料2

1942年,日軍侵華的炮火瀰漫在中華大地,大片國土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民族處於危亡關頭。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也面臨着更嚴峻的考驗。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中華民族危在旦夕……

從背景資料中不難得知:

“這一角”,寫的是淪陷區,放眼望去,只有灰燼,血和泥,滿目淒涼,一片衰敗,詩人流露出深深的憂憤,所以,“荇藻”和“水”“微涼”、“雪峯冷到徹骨;所以“水田”裏只有“蓬蒿”,“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南海”盡是“苦水”。

“那遼遠的一角”寫的是解放區。溫暖、明朗、蓬勃生春,愛、希望、太陽、春、熱情地描繪,“牲口一樣地活”,“像螻蟻一樣地死”,兩個比喻,更用水深火熱的淪陷區來反襯解放區。那裏是將要實現民族復興,誕生“永恆的中國”的地方,表現出作者無限的嚮往和真情的讚美。

前半部分消極、冷色調,是對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的暗示,是詩人在囹圄中向祖國母親的抒情,表現出深廣的憂憤。

後半部分積極、暖色調,是對解放區的抒情性描繪,表現出詩人對解放區的嚮往與憧憬,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

前半部分描寫淪陷區,從實處着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小畫綴連;

後半部分描寫解放區,從虛處入手,用親切溫馨的比喻,凸現和煦明媚的色彩。

詩歌的前兩部分從用詞到情感表達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板書:鮮明對比)

是的,詩歌主情,詩人內心洋溢着切膚的淪亡之痛,又滌盪着熱切的對光明自由的嚮往之情。但是,詩人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說出來,而是寄託在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上,這就是詩歌用形象說話的特點。詩人自己也說:“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動機隱藏在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對於詩歌的鑑賞,之所以要從形象、意象入手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四、品讀賞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從遠古先民的勞動號子到作爲《五經》之一的《詩經》,從漢時源自民間的樂府到晉時文人創作的古體詩,再到後來的近體詩、格律詩,也即律詩和絕句,終於發展到唐代的璀璨鼎盛,羣星耀眼。初唐四傑,盛唐李杜,中唐白居易,晚唐小李杜,成就斐然,難以勝數。到了宋代,詩歌的沒落,卻又帶來詞的興起,元代曲的形成。到了清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門被強行打開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文學上的革新。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振聾發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吸收外來的先進形式,汲取民族的豐富營養,至此,古典詩歌的時代結束,現代詩歌的時代開啓,郭沫若、穆木天、馮乃超等人從此將新詩的寫作推向了高峯。

這條詩歌的河流,像九曲黃河,奔騰洶涌,有往而無復。如果說,古典詩歌彷彿行進在高山峽谷中,絕少異域文化的滲透與營養;那麼,現代詩,才終於進入中原,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狹隘性,而直接匯入世界文學的海洋了。

以第一單元所學過的詩歌爲例,讓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歸納現代詩的特點:

語言由“文言”而變爲“白話”,詩行排列由不講究、單一而變爲“十分講究且形式多樣”,格律要求由“嚴格的押韻和平仄”而變爲“相對自由”,並且,標點符號也成爲表情達意的一種重要方式。

任何變革,都不可能是截然的斷層,詩歌的變革也是在傳承中的創新。比如,用形象說話,比如對於凝鍊、優美、含蓄的詩歌語言的追求,比如執着於表達準確的“煉字”,不同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以小組爲單位,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讀一讀,然後說說你的賞析或理解。

學生可能賞析到的句子有:

詞語運用方面:

1、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該”是一個副詞,“應該”、“也許”、“可能”的意思。這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詩人面對日本侵略者蹂躪下

的家鄉,那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慘象時,幾乎無法辨認的悲憤之情。

2、 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苦”是一個形容詞,一語雙關,既寫出了南海海水本身又鹹又澀的特點,又是南海漁民不能正常打魚,不

能正常生活的痛苦與無奈,表達詩人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之情。

3、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輕撫”是一個動詞,指“輕輕地撫摸”,這個動詞準確寫出了詩人對“那裏”,也即解放區的深情。

4、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繁花、錦幛、嫩柳枝、荇藻、水,這裏既有視覺所見;芬芳,這裏也有嗅覺所聞;“水的微涼”,這裏還有手的觸覺所感。這三句詩,一句一景,各種感官相互配合,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對於家鄉的美麗過去的深深喜愛,以及對家鄉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現在無比痛惜之情。

可以賞析的角度還有:

繁花、錦幛、芬芳,這些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與“微涼”,這樣消極、冷色調的詞語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表現了詩人對於家鄉美麗過去的深深喜愛,以及對家鄉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現在的無比痛惜之情。

修辭方面:

1、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把當年江南水田裏禾草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情形和現在只有飛蓬和野草的荒涼、破敗做對比,突出強調了詩人對以往美麗江南的懷戀以及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荔枝花以人的思想情感,彷彿荔枝花也因爲祖國受

到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而瘦弱、面色不好看,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對祖國被蹂躪的悲憤之情。

3、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像嬰孩手中乳。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和那裏,也即解放區的關係比作是戀人和母子,形

象生動地寫出了想到解放區時那種無比溫暖、溫馨、美好的感覺,表達詩人對於解放區的深厚情感。

4、 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那裏也即解放區直接說成是太陽、是春,充滿了光明、

溫暖、生機,表達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憧憬與嚮往,以及對祖國未來的熱切盼望。

5、 因爲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們比作牲口、螻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我們在淪陷區的悲慘的生存境遇,從而也表達詩人對於解放區的憧憬與嚮往。

小結:是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這些句子,或用詞講究,或修辭巧妙,彷彿耀眼的寶石,鑲嵌在詩行中間,吸引了我們的視線,觸動了我們的心靈,最大限度地傳達了詩人的情感。希望同學們能以此爲例,多揣摩,多思考,讓語言含蓄、悠遠、表意準確且豐富;讓文章意蘊深遠,表達陌生而藝術化。

五、佈置作業:

1、鞏固這首詩的背誦;

2、用形象說話是詩歌的典型特徵。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繫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板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手掌的感受—— 構思的巧妙

憂憤與嚮往—— 鮮明的對比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 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並能準確的背誦;

3、 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徵意義;

4、 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 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 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的深情嚮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 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 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託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 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 象徵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徵意義;

2、 通過聯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的資料,並能熟讀課文瞭解詩歌內容,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屈辱我們可以寬容,但絕不可忘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屏顯作者圖片)去聽聽這個柔弱的中國文人,雖身陷囹圄卻又曾怎樣激情滿懷地歌唱——(板書標題、作者)

二、寫作背景,概括本文的主旨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立即逮捕了幾乎全部的在港知名華人,包括戴望舒在內。戴望舒活躍的抗戰姿態,很顯然引起了日軍的注意。日本憲兵動用酷刑審訊戴望舒,試圖從他口中獲取文藝界抗日人士名單等資料,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戴望舒在獄中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慘烈的,這使他出獄後仍無法擺脫這場噩夢。

於抗日戰爭的最艱苦年代。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於敵手,民族處於危亡關頭。在詩中,作者面對現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爲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藉助於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的嚮往。

三、 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 聽錄音或教師範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 教師總結後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後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範讀)。

四、問題研究: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

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繁雜這是爲什麼?

4、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明確:

1、a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b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爲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3、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 “細” “軟”

“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了現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着相對協調一致的節奏。

4、描寫淪陷區,從實處着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和煦明媚的色彩。

五、鞏固拓展

1、找出詩中的比喻句,分別說明其含義。

(1)廣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廣大的土地”借喻整個中國。

(2)“繁花如錦障”是明喻,用“繁花錦障”來形容家鄉百花盛開的美好圖景。

(3)“那裏是太陽,是春”是暗喻,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無形的手掌”是隱喻,用來比喻詩人的思想、聯想、心理和情感。

(5)“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侶關係與母子關係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得細緻動人。

(6)“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新生活。

2、分別說明詩中運用暗示、烘托、對照手法的語句有何表達作用。

“嶺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敵佔區人民的苦悶憂傷。

“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暗示那裏人民在侵略者的騷擾下無法安居樂業的痛苦處境。

全詩運用對照手法,淪陷區的今昔對比,淪陷區與解放區的對照,鮮明地表現出詩人的愛憎感情。

六、作業佈置

1、收集愛國詩四句

2、完成《一課一練》課外鞏固和拓展部分。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