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教案大綱

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學習目標】

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星星變奏曲》教案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徵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二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德育目標

感受世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欣賞文章。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準備】

一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徵意義。把握詩歌的

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徵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藉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二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靜謐的深夜,郭沫若遙望星空,產生美麗的遐想,彷彿看到了牛郎織女騎着牛兒,提着燈籠在天街閒遊。詩人江河面對閃爍的星星,也不禁產生朦朧的憧憬。”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首詩歌,看看詩人江河面對滿天的星星產生了怎樣的遐想。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爲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樑小斌等爲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一遍,體會詩歌的情感,確定朗讀的基調和節奏。

詩歌沒有字詞障礙,學生大聲朗讀。

請同學們結合朗讀的經驗,討論確定朗讀的情感基調、節奏、語氣等。可以參考課後附錄習題裏丁建華的朗讀體會。

詩歌的朗讀基調:深沉而熱烈,含蓄表現詩人對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讀的節奏緩慢有力,詩歌結尾則要有飽滿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問句式、關鍵詞語的停頓和重音。

2、集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說自己的發現,比較兩小節詩的結構和語言有什麼異同。

第一節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後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但它的後十二行由上節的肯定式,變爲“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

師生小結: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的變奏曲,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3、兩人一組互讀,思考回答:

詩歌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怎樣的渴望?

在反覆的朗讀裏,體會詩歌象徵手法及主題: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詩歌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望。

四鑑賞詩句,美點尋蹤

(課件投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詩句,圈點批註。在老師示範後,同學們也能試着鑑賞詩句。

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在切磋中提高鑑賞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如“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借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表達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先運用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後用通感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表示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苦難的詩”指詩人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描繪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達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指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着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3、師生小結詩歌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這首詩感情句式靈活而整齊,用詞精煉而生動,特別是聯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疊,使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表現力。

五、勤動手,積累語言

1、分類整理詩歌的語言點,例如雅詞,疊詞,精妙短語,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覆句式等,鼓勵學生自己用發現的眼光去挖掘課文中的語言財富。

如精妙的修飾短語:遙遠的安慰柔軟的晚上閃閃爍爍的聲音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寂寞地燃燒

如各樣的星星:顫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黃的星星

如優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柔軟得像一片湖/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每一首是一羣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心頭/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2、背誦積累: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節熟讀背誦,如“誰不原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朦朦朧朧”,鼓勵當堂背誦整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