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設計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爲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設計,歡迎參考~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設計

  【《星星變奏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蘊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說——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以“說”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說”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蒐集相關資料並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臺“說”:① 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麼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 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薰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着最密切的關係,因爲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爲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着自己質樸的願望。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說”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閱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繫講課內容之餘,提高學生“說”的自主性和“說”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閱讀的狀態。

  二、 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後12行):

第二節

(前4行):

(5至12行):

(後4行):

(二)、領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徵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徵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徵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徵。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學生聯繫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瞭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 我讀 ,這句話象徵

表達詩人 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徵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徵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徵着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徵意義,最後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 如果……

誰不願意…… 誰願意……

溫情、浪漫 ———— 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說說這首詩爲什麼題爲“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係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迴應題目爲什麼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願意……”與“如果……誰願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後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星星爲什麼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 比喻、反覆、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範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並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徵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後,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餘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後,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並不急於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啓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着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並不急於爲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啓發與借鑑,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徵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閱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閱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着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並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2、“寂寞地燃燒”意味着什麼?

3、詩的最後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着重表現什麼?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既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鞏固,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補充。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注意拓寬學習資源,使課內外有機的融合,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總結】

我準備的是初中三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以作者簡介,朦朧詩簡介作爲導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此詩前瞭解相關內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調,朦朧詩的主要藝術風格等,爲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在導入過程的5分鐘內,其實很難,學生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老師一直在灌輸這些基本知識,學生們只是單純的接受,課堂氣氛不積極活躍。如果作爲改正的話,可以讓同學們在上課前自己查閱相關作者資料,提前預習詩的內容,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

接下來的上課內容是從六個問題的討論進行的,一個是圈畫詩中的意境,四個問題是圍繞兩節詩的相關問題來討論,最後一個問題是思考回答兩節詩的關係。問題是從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和詩的內容聯繫很緊密。本來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課的時候困難重重,同學們在找答案的時候會有很多疑惑和困難,最後講完了,很多同學也被繞進來了,表示沒有聽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沒有充分預習,對詩的內容把握不好;第二,沒有積極參與課堂,所以跟不上課堂節奏;第三,我在上課的過程中,速度稍快,講的內容不僅湊。所以如果改進應該在這裏方面多下功夫。

上課內容是詩,本來就有一定難度,上的過程中真的就是有點艱難。所以,教學技能、技巧還需要多加練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