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說課稿

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故鄉》教學中如何確定和突破教學難點?

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說課稿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浙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用了魯迅先生這篇名著,並在單元要求中明確:學習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爲了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

閱讀小說,欣賞名著,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魯迅小說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一、難點確定

魯迅的小說內涵深刻,哲理豐富,在《故鄉》中則主要體現在關於希望的闡述上。《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當理解話中的含義,對老師來講也需凝神一思,對初二學生來講,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有差別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所以把握起來還較容易。“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我們確定本文的教學難點爲:第一,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我”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二、難點的突破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設定難點時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爲依據的,所以要突破難點,也就必須設計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

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娓娓敘述,介紹背景,爲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通讀課文進行聯想,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後,聯繫實際,引人人勝,深究作品表現的哲理。

在實施過程中則採用教師引導、總結與學生課內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如何引導呢?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那麼,我們就從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起,可以講講辛亥革命的成敗,敘敘魯迅的生平經歷,談談魯迅的家庭成員,說說紹興的風土人情,最後當我們講到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時,可以把學生的視線拉回課文,再牽出一條學生已有所瞭解的承前啓後的線索——閏土。接着便可過渡到分析學生不大熟悉的與閏土相關的“我”和“楊二嫂”了。

第二步:啓發。由於學生對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已有所瞭解。第二步我們可以以啓發爲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內涵。啓發可從三個角度人手,“我”與“閏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楊二嫂與昔日的楊二嫂有何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不同與變化?並以此爲綱,再派生出若干小問題,要求學生思考,目的是最後給兩位人物定位。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可以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還能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鑽研課文,最後在討論中明確兩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我”是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是當時社會進步希望之所在。而“楊二嫂”則是一個在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這裏,學生們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希望又是什麼呢?魯迅說:“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爲“路的開創”,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看去遙遠,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幹,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但這樣的解釋,對初中學生來講仍顯拗口難懂,我們不妨先撇開“抽象”的希望,而從“路”談起。

請設想,洪荒年代,荊棘遍地,要想到達遠方,無路可走,束手無策,則永遠離不開原地;只有奮鬥,披荊斬棘,纔有可能到達遠方的目的地,怎麼辦?只有“開路”,纔有希望。那麼,行動吧!

有行動,纔有路,有實踐,纔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三、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難點教育,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抽絲剝繭、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爲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