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上冊公開課教案雨說大綱

九年級語文上冊公開課教案雨說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2、雨說

九年級語文上冊公開課教案雨說

——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教學目標

1.學習擬人、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表情達意中的作用。

2.理清詩人的創作思路和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形象的逐層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現。

3.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4.通過作者對春雨形象的描繪和歌頌,領悟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

5.通過學習詩作,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

(第一課時)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而詩人鄭愁予的寸卻獲得了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

1作家簡介

鄭愁予是臺灣詩人,本名鄭文韜(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被稱爲“中國的中國詩人”。

童年時他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抗戰期間,他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逃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舛9年隨家人去臺灣,一面學習,一面寫作,並受到紀弦的賞識,1955年他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63年成爲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提問學生“雨說”它在詩中出現了幾次。以此引導學生理出詩作結構,並和學生一起爲詩作的四個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節) 雨的到來

b.第二部分:(四至五節) 雨的邀請

c.第三部分:(六至八節) 雨的來意

d.第四部分:(九節) 雨的祝福

4.提問:詩作是第幾人稱寫作?是什麼修辭手法?

是第一人稱寫作,是擬人的修辭手法。題目是“雨說”,因此全詩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敘述,直接抒情。

5.提問:在第一節到第五節中出現過哪些景物?

合作討論,找出第一節到第五節出現的景物:田圃、牧場、魚塘、小溪。

6.說明詩作開篇點題,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來,第一節描繪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涼,種子禁錮;牧場枯黃,牛羊絕跡;魚塘低淺,游魚缺水;小溪乾涸,水落石出。

在教師的講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潤的大地的景象,體會春雨來臨所帶來的生命氣息。

7.概括出詩中雨到來之後大地的景象。

合作討論,概括雨來臨後大地復甦的景象:田圃泥土潤如油膏,牧場新苗添綠,池塘魚兒歡騰,溪水叮咚流淌。

8、齊讀第1-5節

提問:雨讓大地生氣勃勃,那麼在詩人筆下,雨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來描述。

可以結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寫春雨的內容。

回答提問:視覺上,“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表現雨的細密;聽覺上,“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的”,表現雨的淅瀝;觸覺上,“親一親”,表現雨的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