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意爲自我反省。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1

在新課標“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的理論指導方針下的課堂教學,最大優勢在於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具體表現在:

學生在演完《鴻門宴》的課本劇後,主動要求再改編《赤壁之戰》。由此可見,課本劇這種直觀的解讀經典的方式學生還是樂於接受。

文言字詞句的落實也不錯,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代替傳統的`填鴨式灌輸。但在一些規律性指導上,老師必須高屋建瓴。從練習的設計,到最後規律的歸納,到作業的佈置,老師的指導必須到位,思考必須全面,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此外,本案在實施過程中,有一點處理的不夠恰當。就是對英雄的定義講的不清楚;未能講出時代英雄的侷限性;結合現實進一步談英雄又結束的太倉促。致使聽課者最終也未能明白是麼是真正的英雄。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2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放心不下的是課文字、詞、句的落實,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於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體意蘊等“文”的價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認爲這樣的教學,漠視了學生作爲閱讀主體因文得意和發展自我的內心需求,是隻有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沒有“閱讀”的教學。新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部分的註釋相當詳盡,學生通過註釋參讀課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師適當點撥即可。若要保險起見,可通過預習導學案和課堂上適當點撥來補充不足。

問答導學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能更好地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特徵,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習重視對學生歸屬感的滿足,能使教學活動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中推進,品位詩意的語文生活,成爲語文教學的需求。朗讀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的'情境,感知課文的氛圍。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他的角色意義在於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教學時,一直以平等作爲目標向度,使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成爲一次難忘的精神之旅。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3

由於之前沒有用多媒體課件上過課,對於多媒體的使用不熟悉,導致課件放不出來,放映時窗簾沒拉導致學生看不清課件內容,中途的音頻播不出來、之後出現的小插曲等,都是我準備不足,沒有備用方案導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並且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複習文言基礎知識,是語文教學中的常規教學活動,是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做的大膽嘗試,並且發展成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的模式,但是考慮到學生會提出一下課文範圍之外或者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所以在公開課的教學中採取了教師提問,學生搶答的模式,在靈活性這塊可能顯得不足,但是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優勢。整個氛圍還是不錯。這個方法存在的不足就是問題的'設置沒有體現層次性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特點,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琢磨和研究,讓這個方式成爲我的風格。當然還會有學生翻書爲了贏而贏,並沒有達到記憶和掌握基礎知識的效果,所以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對學生提高要求。

梳理文章脈絡,理清故事情節環節,本來是設計讓學生總結故事中的小事件,但是由於自己有些緊張怕冷場,就自己嘚吧嘚都講完了,使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也沒有發現學生的不足、對提高學生的分析總結概括能力沒有得到體現,顯示出自己的不足,靈活性差,不懂得變通,教學方法的掌握和應用不到位。往後需要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教學方式。

在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方面:第一個原因:性格、性格的分析結合課文內容,分析的還算到位、清晰,就是在總結項羽的性格特點時無條理無邏輯,對於成語的解釋,我課前有查閱字典也有識記,我想解釋來着,比如“剛愎自用”我忘記了意思了,我有寫在紙上,我當時緊張的不好意思去查看,所以我就瞎解釋一通,讓學生課後去查閱字典。我感覺我好像在爲自己找藉口找理由,其實確實是自己準備的不夠好,不嚴謹,沒有鑽研的精神,對此對自己提出批評。在以後的教學中這種錯誤不能再犯。

本來分析劉邦、張良、樊噲、范增、項伯等人物時,我設計的是讓學生按照我分析項羽的方式來分析,可是看到學生沒怎麼分析和回答,我就很急躁的分析完了,怕尷尬、怕冷場、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匆忙的分析完了,於是唱起了獨角戲。

之前我設計的項羽的垓下歌是由我自己清唱的,我怕我唱不出來那種意境,所以我選擇了播放音頻的方式進行,視頻播放插曲不斷、狀況百出,我還沒有完全解釋字詞讀音意思,就魯莽的讓學生朗讀,導致學生中途停頓,所以這個環節的進行是我最不滿意的,原先完全沒想到這部分會出問題,所以稍微放鬆的心情又緊張起來了。

課堂小結本來設計的是讓學生來小結的,我怕時間不夠,所以就我自己講完了,接着是課後作業的佈置。

後來的課外拓展,在提問上顯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提問,所以就隨場發揮了,在提問和評價學生的回答方面我感覺我很心虛,心裏沒底,完全不知道怎麼進行,內心是恐懼和無助的,也有些無奈,我很多次想問我師傅,可是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問,所以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了。

整個教學過程各個環節都具備了:有課堂導入、整體感知、重點鑑賞、課堂小結、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就是講解中心內容的時間短了,導入部分時間拖得太長,中間有些知識講解的不夠詳細,顯得頭重腳輕,同時時間安排不合理。各個環節的銜接顯得很生硬,不夠自然。教師的講授太多,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一開場氣氛很好,然後就慢慢的變成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高潮沒有波瀾,顯得乏味。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不夠清晰,顯得混亂,所以學生也顯得雲裏霧裏,沒有掌握核心知識點,自然理不清頭緒。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4

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不爲別的,只爲完成了我心中的”大課“。講這顆之前我是恐懼的,因爲不知道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將這個千古名篇呈現在學生面前。很鬱悶!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車上聽見兩個小學生饒有興趣地交流着本週話劇的表演,突然靈機一動,我們也來演演歷史大戲《鴻門宴》,讓同學們在演繹的過程中熟悉人物的複雜關係,掌握曲折的故事情節。帶着興奮和激動我回家迅速搞定了第二天的教學設計,自己很滿意呢。同學們一聽到要演古裝大戲,很是興奮,積極報名參演,私底下認真主動啃這篇又長又難得文言文。最後的展演效果也是很不錯的,以後還可以創造這種機會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快樂中學習有何不可呢!

對於我個人來說,收穫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多的是被歷史人物所吸引。我佩服范增的深謀遠慮,驚歎項伯的爲人善良,張良的重情重義也令我動容,樊噲的勇猛灑脫也不遜色,項王的英雄氣概更令人折服……歷史長河中的.無數英雄神勇蓋世又顯露着智慧的光芒!真想回到古代一睹他們的風采!提及項羽,腦子裏便出現,千年前的古沙場上旌旌戰旗獵獵作響,霸王英姿颯爽、金戈鐵馬的樣子;便想到,霸王豪氣萬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鴻門宴的磊落與遺憾,也看到烏江之畔最心痛的那一幕。他,楚霸王項羽,給中國的歷史留下了最有氣質,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氣吞山河破秦亂,勇抵萬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誅秦王,火燒阿房爲紅顏。

頂天男兒重情義,鴻門一宴放虎還。

中原之戰勢難回,烏江河畔舞劍嘆。

欲以神力挽狂瀾,一代霸王難勝天。

飲劍烏江別愛姬,天下之勢已歸漢。

成敗自有後人評,寧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傑死亦雄,霸王英明萬世傳!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5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銳的矛盾衝突,鮮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數字的人物語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語文必修一模塊中,只有《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對於這樣一個千古名篇幅,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以一斑而知全貌。進而感受到《史記》給後人帶來的藝術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會很牴觸,很厭倦,因此我把這節課設置爲以討論爲主,從課文內容,情節入手,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爲:一、李清照詩歌導入;二、對劉、項人物的喜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三、作者的'態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陣營。比較分析配角性格特點。

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同學們非常積極踊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從而也引發了大量關於楚漢之爭的歷史資料,可見課下下了不少功夫進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閱的相關內容內化爲自己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大收穫,每位同學都想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發表出來,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爲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武斷地阻止了這個環節的進行,造成了各別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擊了學生的熱情,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現在回過頭想一想,其實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充分地表現,哪怕是教學任務完不成,超碼學生得到了鍛鍊,這也是一種收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吸取這樣的經驗,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樣纔會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此外,還有一點讓我感觸頗深,其實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及待挖掘的寶藏,隨時隨地都會涌現出驚人的奇思妙想,同時會激活教師的思維,生成很多事先無法設計的方案。而教師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地總結和記錄下來本節課的心得體會,爲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

由於工作繁忙,上完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地完善。

45分鐘很快過去了,留下的是我不盡的反思。我要不離不棄,再接再厲,在教學一線上鑄就成功的豐碑,圓自己一個美好的夢。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6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基於學生基礎太差我並沒有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情節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學要落到實處的原則,仍然採取了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能概括項羽、劉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一篇文章上下來,大多數學生課上做了筆記,感覺有所收穫,起初還挺有成就感的,後來經過同組老師的交流,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文言文雖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強調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程度差的學生還會很牴觸,很厭倦。課上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對文言文的美根本無從感覺,也有不少學生一上古文就雲裏霧裏,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長此採取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將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講的支離破碎,機械呆板,勢必會打擊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

其次,課堂提問的'策略不容忽視。教授本課,我的提問並不多,而且幾乎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稍作判斷就能回答,可儘管這樣,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對於文言文,尤其是像這樣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設計問題,要麼由淺入深,逐層啓發,要麼才找準切入點,設計提綱挈領的幾個問題,把厚書讀薄。

不過我認爲成功的地方也是有的。學生各抒己見分析完人物形象後,我又利用課外書給學生補充了項羽和劉邦的資料和相關優秀習作,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並趁熱打鐵讓學生練筆,以“我心目中的項羽”爲題。做到了讀寫結合。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7

一、引言

《史記》因其突出的文學和史學價值被魯迅讚美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技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章。《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主要講述的是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西楚項羽自立爲霸王,沛公劉備斬蛇起義,亂世中,結拜爲兄弟,併爲“先入咸陽者,冊封爲秦王”的遊戲生死搏殺。項羽有奇謀范增,而劉邦有妙計張良,誰能笑到最後爲王,還需相遇戰場,進行最後的角逐。劍拔弩張的“鴻門宴”讓這場爭鬥浮上水面。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而劉邦軍隊人數只有十萬,駐紮在灞上。項羽的實力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而劉邦處於絕對的劣勢地位。赴宴前,劉邦面臨着大軍潰敗的威脅,赴宴極可能遭遇殺身之禍。然而,在鴻門宴,沛公劉備能夠轉危爲安,變被動爲主動,樊噲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史記》的描寫將樊噲的個性、舉止、勇氣和慷慨陳詞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本文着重以樊噲闖帳來談談語言描寫的鑑賞分析。

二、語言藝術鑑賞

1、修辭層面鑑賞

文中對樊噲的陳詞總共用了131個字,全部都是以四字或五字的短句陳述,短句簡短簡潔,符合樊噲作爲一名猛將的身份,又較好的描繪出當時的劍拔弩張的形勢,但又不失整句的交叉,既增強了語勢,又增添了幾分儒雅之風。除此之外,散句的應用更是突出武將的斬釘截鐵,句句千鈞的表達風格。實詞和虛詞如“夫、且、耳、也”錯落有致,創造出急促不失誇張、流暢鏗鏘的樊噲用語。更在“竊爲大王不取也”和“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兩個判斷句的修辭增強了不容抗辯的語言魅力。這種層層推進的精細修辭,使得樊噲彷彿就在我們眼前,彷彿讀者能看到一個真切的樊噲,甚至是他飄動的鬍鬚,急喘的呼吸都能攝入心脾,栩栩如生的形象跳動在讀者心中。

2、邏輯層面語言鑑賞

樊噲這段是通過三個層次來達到鑑賞的目的。首先第一句是是個過渡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既回答了壯士能否再喝酒的疑問,又明確告訴對方“死”字當先,“與之同命”的決心,此層面氣勢奪人。第二個層面是樊噲的一番慷慨陳詞,“此亡秦之續耳”道出大家的共同敵人是暴虐的秦朝。以此讓項羽想起與劉邦共同作戰的友誼,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而道出“先破秦入咸陽者爲王”的盟約,暗諷項羽背信棄義,以此動搖項羽的意念。又稱“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和“以待大王來”,處處吹捧以滿足項羽自大的心理,降低項羽的防備。最後總結陳詞,劉邦是有功的人,如果有功還是被殺,只能讓項羽陷入自己承認自己有錯的境地。因此,這時樊噲又進入第三層面的總述

“竊爲大王不取也”,既表明自己的結論也道出劉邦陣營的結論,更是暗示項羽要按照這樣的趨勢去做。此段,司馬遷運用了典型的三段論

式即前提、推導與結論的寫法,有理有節富含邏輯,三個層次侃侃而談、起承轉合、一氣呵成,剛柔並濟,始終以樊噲陳詞作爲故事主線,體現出司馬遷雄而肆的語言表達風格。

3、塑造人物形象層面鑑賞

樊噲陳詞字字含刺,句句中的,賦予了勇士靈魂。簡潔精湛的語言描寫讓人物猶如吞食了一顆還魂丹,鮮活的形象呼之欲出。他的英勇讓項羽惺惺相惜,他鎮定的慷慨陳辭塑造出一個鮮亮照人的藝術形象,永遠活在讀者心中。作者司馬遷深知勇士激越方能顯出其英雄本色。樊噲不僅感動了讀者,更是感動了鴻門宴中的人們,也感動了作者自己。樊噲撞帳既表現出一個勇氣可嘉、威武的.勇士形象,更呈現出一個能言善辯、機智幹練的智者角色。因此,在教學中要重點把握樊噲撞帳這一章節的學習,可以通過自由討論或獨立感悟,體會樊噲的忠、勇、威、壯、智的特點,把握樊噲震、敲、醒、辯、責、勸的語言藝術技巧。另外,中技學生還可以根據課文,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相應的人物動作、表情等進行表演實訓,組織有競爭性的情節演講,領悟人物情感,體會人物人格,切實理解鴻門宴的精髓。

三、結束語

驚心動魄、劍拔弩張的鴻門宴以項羽的放虎歸山,沛公劉邦的化險爲夷告終,其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人物不能不承認是有勇有謀、心急如焚闖入軍帳捨命救沛公劉邦的勇士樊噲。樊噲雖然是一名武將,但是在鴻門宴的緊要關頭髮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機智過人,用其極富特色的慷慨陳詞,層層遞進,救下了沛公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遷在《鴻門宴》這篇文章中繪聲繪色、酣暢淋漓的描繪了樊噲闖帳這一精彩環節,形象、具體、生動地描繪出武將樊噲的舉止言談,讓我們領略了一位有勇有謀、機智過人、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當天若不是有樊噲闖帳就沛公,劉邦可就危險了,我們也無法領略鴻門宴的文學的風采。因此,在中技語文教學要充分把握樊噲闖帳這一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表演和深入討論樊噲這一人物形象,師生共同領略這一情節的語言描述藝術。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8

將《鴻門宴》的教學內容定位爲“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品味《史記》寫作魅力”,同時採用課堂表演的教學手段,這對於我來說也許是一個稍覺冒險的嘗試。因爲就這篇課文而言,值得反覆深入咀嚼的片段其實未必涉及足夠豐富的文言知識,這樣一來,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學生的實際所學就很可能會與“尋覓文言津樑”這一模塊的教學目標產生錯位。舉個例子來說,在鴻門宴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在宴席上擊殺劉邦,而項羽則“默然不應”。就“默然不應”這四個詞來說,它並沒有涉及什麼複雜的文言知識,但是從揣摩人物神態心理的角度講,則是非常值得捉摸的地方。

我承認在對這篇文章的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我似乎太過迷戀於將文本的細節闡釋得精彩了。當然,這樣的處理在面對學習習慣較好、學習態度較爲積極的6班同學時並沒有太大問題。甚至正是因爲課堂氣氛的活躍,同學們才能夠在輕鬆自主的心態中逐漸發現並解決將文本落實爲表演時的問題——包括細節揣摩和文言知識。在今天交上來的作業中,有同學是這麼寫的:“今天當我再看語文書的時候發現每一句話都能夠很順暢地翻譯下來,這也許就是這種上課的形式獲得的更加深刻的效果吧。”可以看到,至少在這位同學身上,兩種教學目標得到了相對的統一。我也相信,對於6班大多數同學來說,這兩個目標是可以得到統一的——今天我在課堂上歸納課文的知識點時,同學們對我所列出的題目都大聲地報出了一致的答案,這甚至讓我感到花半節課時間來反覆炒冷飯落實這些知識點有些不太值。

但是,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定位在基礎和學習習慣都相對略差的4班就顯得很不妥當了。在6班上的一節課堂表演課中,全班的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表演,而且都很投入都很精彩,也都很有創意;而在4班的這堂課中,不必說只有寥寥十位同學參加表演,表演的時候也只是在簡單僵硬地複述課文,而複述的課文呢,又往往來自於手頭的某本參考書——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經歷一個真正的學習過程。不僅如此,沒有參加表演的同學中有很多人因爲不必表演,在整個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也就只是作壁上觀,不僅有同學根本沒有完成在閱讀中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的任務,甚至有很多同學在我準備結束課文時連一個最簡單的文言詞語都不知其意。

儘管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落點,力求使更多的同學參與對課文的學習,但是兩種教學目標之間的錯位、教學目標和實際所學的錯位在4班的這堂課中體現得至爲明顯,這些錯位的'存在使得這節課在表面上看起來雖然還算熱鬧,但是事實上相當失敗。這首先自然是我的責任。對於沒有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同學來,最需要在課堂上讓他們體會到的,並非是教師越俎代庖地爲了追求所謂的生動、活躍而展現出的個性解讀——沒有經歷過文本閱讀過程的個性解讀即使再怎麼精彩,也已經使這堂課不是語文課,而淪爲戲劇表演課了。

那麼,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今天下午在上完4班的課後,我和孫老師進行了一番談話:

徐:孫老師是怎樣處理這篇課文的呢?

孫:我也抓住“項王默然不應”這句句子讓學生反覆體會其中人物的神態心理,但要注意緊扣文本,不能變成戲劇表演課。

徐:哦!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在談你對神態心理的理解的時候,你必須要從課文其他地方對人物的描寫中尋找相應的依據,而以這些依據來串聯起整個人物、從而串聯起整篇課文?!

孫:是的。這樣一來,也就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各方面的問題了。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啓發性的思路!其實在前天6班的課中,我也在總結同學們的表演得失時提出過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你認爲表演中哪些地方是不夠到位的?依照你的理解,哪些地方再可以進一步完善?爲什麼你會這樣理解?你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得出你的理解的?在那堂課中,同學們表現得也非常好。但是,我一直以爲在4班我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然而現在我明白了: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我甚至有些後悔安排4班同學的這次課堂表演——儘管對於其中幾位學習習慣較好的同學來說,喪失一個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展示自己的機會甚爲可惜,但是就整個班級的學習狀況而言,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使學生仔細地經歷一個閱讀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才能學到真正的語文知識。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9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初次教授這篇課文的我並沒有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情節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學要落到實處的原則,仍然採取了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能概括項羽、劉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一篇文章上下來,學生課本上記得密密麻麻,起初還挺有成就感的,後來通過聽課,同組老師的交流,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文言文雖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強調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程度差的學生還會很牴觸,很厭倦。這一點在9班體現的很明顯。課上學生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對文言文的美根本無從感覺,也有不少學生一上古文就雲裏霧裏,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長此採取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將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講的支離破碎,機械呆板,勢必會打擊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

其次,課堂提問的策略不容忽視。教授本課,我的提問並不多,而且幾乎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稍作判斷就能回答,可儘管這樣,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問題太淺,學生不懈,當然問題問的太大、過深,也沒有人願意回答。對於文言文,尤其是像這樣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設計問題,要麼由淺入深,逐層啓發,要麼才找準切入點,設計提綱挈領的幾個問題,把厚書讀薄。

最後,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我雖採用了課堂討論模式,同學們也非常積極踊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但我迫於時間有限,怕教學任務完不成,不得不打斷學生,亮出自己預設好的標籤式的答案。這樣,教學任務是完成了,可並沒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一堂好課,除了充實,更不可缺的應該是學生的有效參與。留給學生髮揮的空間,讓學生多開口說話,豈不更好?

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完善。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 篇10

《鴻門宴》是高一必修二的第7篇課文。本課文章較長,需要三到四個課時纔可以解決。前兩課時主要解決課文言知識,本課時主要是解決人物性格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我的教學設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1、在文言文翻譯這一環節中,不要句句翻譯,主要考察學生實詞、虛詞的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幾個方面

2、在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節中,我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條理的引用課文中或《史記》中的相關語句陳述理由,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二)手段的靈活性——多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依*板書向學生再現教案文本的核心內容,教師工作量大、課堂容量小、直觀形象性差、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隨着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音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日益成爲重要的教學手段,

(三)教學的`互動性——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爲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這堂課的環節時,在教學互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節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後,分別設計一組問題和一組習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最後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

2、學生定位。我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生採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互動中受益。如在劉邦和項羽性格分析這一環節中,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充分蒐集佔有資料,並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辨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課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我充分利用《鴻門宴》這篇經典課文在教學中的代表意義,努力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爲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鋪墊。

1、通過普遍性體現開放性。強調文言文學習的一般規律和特點,重點突出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掌握較強的文言文自學能力,爲日後學習其它文言文打下紮實的基礎。

2、通過研究性體現開放性。把學生蒐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爲教學的重要一環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係,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鍊。

二、教學後的幾點反思: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知識細雨向學生無聲傾注的過程,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爲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努力爲自己“充電加水”,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閱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爲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

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蘊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節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說、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爲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