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報任安書》教案

高中語文《報任安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一、教學目的:

高中語文《報任安書》教案

1、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瞭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瞭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2、《報任安書》重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所涉及的有關文學常識,寫法上融記敘、抒情、議論爲一體,行文反覆曲折,跌宕生姿的特點,思想上深刻的內涵。多誦讀多領悟。

3、《廉頗藺相如列傳》重在引導學生通過三個故事,體會文章結構和人物刻畫的精妙之處。

4、《屈原列傳》重在引導學生與所學過的屈原的作品進行對照閱讀,以領會屈原的精神及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還有屈原的遭遇與作者的相通之處。

5、《信陵君竊符救趙》重在引導學生列出結構提綱,舉出集中表現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瞭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本單元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及四篇傳記文學的學習,瞭解司馬遷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瞭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三、教學難點:

《報任安書》的閱讀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單元的教學是新教材的安排體例,將司馬遷的作品編排在一起集中學習,並且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初中、高一、高二所學過的司馬遷的作品溝連到了一起,連同《讀本》共13篇作品。

將《報任安書》放到本單元的第一篇進行閱讀,有利於瞭解司馬遷的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後將初中、高一、高二學過的作品進行回顧,重在瞭解《史記》寫人物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一篇知識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馬遷《史記》的史學性與文學性。其他三篇的傳記文學重在誦讀,並引導學生領悟司馬遷傳記文學的特點。

還可引導學生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以拓寬學習的渠道,最後讓學生以司馬遷的文學及精神的某一點,舉行一次研究性學習報告會。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教學步驟:

報任安書

 第一課

 教學要點:

瞭解司馬遷寫作本文的背景,學習他百折不撓、發憤著書的精神,瞭解《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文學性及史學性。

教學步驟:

 一、孟子:“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導入新課,學生明確,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堅持寫完《史記》,他的這種精神在《報任安書》中充分進行了表述。作者借給朋友任安回信的機會,闡明自己受刑後隱忍苟活的原因,表達了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感情複雜,悲痛、沉鬱與慷慨激烈交織。這裏應明確:朋友任安之託實際上是讓司馬遷在武帝面前說情,當時司馬遷隱忍苟活的目的是爲了完成《史記》,因此在文中反覆的說明這個意思。

  二、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悟其情感,並將難點做上記號。

  三、學生參照註釋,讀課文,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翻譯1——3自然段,明確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教學步驟:

 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翻譯,明確: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遲表意。

這一段還應明確:“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司馬遷“說情”的婉轉說法。“僕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心志。

  二、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難點。可分爲四層:

1、先說祖先的職務不爲天子所重,且爲世俗所輕,在說自己假如不選擇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誅”,在周圍人眼裏,自己是罪有應得,並不能顯示自己有什麼氣節。

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承上啓下,然後列舉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說明自己受到了極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對比來說明人的志氣在困辱的境地中會逐漸衰微的。

4、在舉王侯將相受辱後不能自殺的例子,用來反覆說明“士節”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節的話,在受刑之前就應該自殺。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

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爲了使“文采表於後世”。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並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爲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於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於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爲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四、小結:

總之,這三段逐步說明了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五、學生熟讀1——3自然段,進一步體味複雜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翻譯4——6自然段,總結全文。

  一、朗讀1——3自然段,讀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翻譯第四自然段。

明確:本段列舉古代被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後“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本段應用了歸納說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精神,學習司馬遷“發憤著書”的思想,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跟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氣。要求學生背誦本段。

 三、引導學生翻譯第5自然段:

明確:本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爲了完成《史記》。從中學習司馬遷對事業的崇高信念,是基於他對歷史上傑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爲的事蹟的觀察和認識;是基於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司馬遷正是從這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艱難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樣和前驅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進取的道路。

 四、引導學生歸納:

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第一層說自己和祖先的職務不爲天子所重,且爲世俗所輕,死了毫無價值;第二層說應該在受辱之前自殺,受刑以後再自殺已經遲了;第三層說不自殺是爲了讓“文采表於後世”,完成《史記》;第四層進一步隱忍苟活爲寫《史記》的原因。

五、引導學生翻譯第六段,讓學生找出照應前文的句子,是怎樣表現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明確:本段是書信的結尾。司馬遷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憤懣心情,並陳說他對餘生的看法。司馬遷說他不能“自引深藏於巖穴”,只能“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這種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貶語,其實是作者寓悲憤於自貶。最後開端相照應,再次婉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六、朗讀4——6自然段,再次體味作者隱忍苟活、沉痛悲憤的心情。

 七、總結全文:

《報任安書》見識深遠,辭氣沉雄,情懷慷慨,言論起剴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敘事、議論、抒情,志氣盤桓,交融一體。信中司馬遷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爲《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八、佈置作業:

有感情的反覆朗讀課文,試以今天的觀念審視司馬遷,談談你對司馬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