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遊褒禪山記》優質教案

高中文言文《遊褒禪山記》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教學目標:

高中文言文《遊褒禪山記》優質教案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點。

2、把握作者通過遊記的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作者的觀點態度。

3、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預習,初步疏通、理解課文,瞭解作者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生”入勝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遊記。遊記這種體裁我們並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等。古代遊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抒發作者感情。王安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於世”。他的文章結構謹嚴,說理透闢,筆力雄健,語言洗煉,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遊褒禪山記》,跟以前所學的那些遊記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會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是一篇遊記,作者一行共幾人?是在什麼時間遊的山?作者的遊蹤是什麼?

(2)作者遊覽褒禪山有何感想與體會?

2、學生就以上問題展開自由討論併發言,教師作適當補充與小結。

提示: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遊的山。作者的遊玩路線是從慧空禪院——石碑——華山洞——後洞。

(2)作者借一次沒有盡興的遊山,提到兩條深刻啓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於已無悔,於人不可譏。這裏是借遊山喻人生哲理──不論幹什麼事情,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願。二是對“華山”的“華”字讀音的謬傳而發的慨嘆──由於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後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於學問必須“深思慎取”。

  三、難點質疑,練習鞏固

1、學生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2、重點知識以練習的形式進行鞏固加強。(練習題用多媒體幻燈片投影)

(1)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語並解釋其意義和用法。(例句從略)

(2)“其”字在文中出現有二十多處,請在文中找出並指出它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總結點撥: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爲五種類型:

1)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個”“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於“它”(他)

3)人稱代詞,表領屬關係,作“它的”講

4)人稱代詞,活用爲第一人稱。相當於“我”“我們”“自己”

5)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爲“難道”;表估計時,譯爲大概、可能

(3)指出下列各詞的古今異義:

十一:古義爲十分之一;今義爲基數詞。

至於:古義爲到達、達到,動詞;今義爲表示另提一事,關聯詞。

非常:古義爲不同尋常;今義爲特別,副詞。

所以:古義表原因或憑藉,譯爲……的原因、……的憑藉等;今義用在因果關係句中表結果。

學者:古義爲讀書人,求學的人,偏正短語;今義爲有專門學問的人,名詞。

“古今異義”詞最容易使學習者誤入歧途,學習時需要注意辨析和積累。

 四、重點分析,研究探討

1、問題一:本文“敘”多,還是“議”多?爲什麼?(本文是一篇遊記,但是他並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遊記那樣繪聲繪色地描摹景物、記敘遊程,而是更側重於抒發感慨,本題着重研究與衆不同的“敘議結合”的遊記方式。)

提示:文章沒有對褒禪山景色進行細緻精妙的描繪,不是因爲景色不美。這一點從課文註釋和文中“其見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實本文名爲遊記,可實際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遊華山洞,發揮學道。”這個“道”,我們可理解爲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爲創業之道。它的具體內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遊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其“所謂文者,務爲有補於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後一部分的發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2、問題二:作者認爲“志”“物”“力”三者的關係是什麼?你同意嗎?(本題着重研究作者的觀點態度。)

(1)作者認爲要達到“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那麼作者認爲“志”、“力”、“物”這三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提示:對於“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爲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儘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

(2)遷移討論:你認爲“志”、“力”、“物”三個因素,對於達到成功,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題目的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經歷,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從而得出結論。討論應當遵循切合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自圓其說即可,不必一概而論,強求統一。

 五、比較閱讀,拓展提升

曾鞏有一篇遊記,題爲《遊信州玉山小巖記》,閱讀這篇遊記,說說它與《遊褒禪山記》在寫作方法與思想感情上的異同。(《遊信州玉山小巖記》一文教師可用多媒體幻燈片投影或者印發給學生,此處從略。)

提示:王安石遊褒禪山和曾鞏遊玉山的經歷一樣,都因遊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窮盡山洞。但這時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鞏大了十幾歲(當時曾鞏只有十八歲),思想也深刻的多,他並不是像曾鞏那樣只是遺憾於“遺泉石之勝”,而是由此事生髮開去,講出一番求學問、做事業的道理,並辯證地提出了“志”、“力”、“物”的關係。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後人以有益的啓示。另外,曾文以對景物的細緻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而王文則敘議結合、以議爲主,且敘議前後呼應。

 六、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文章二、三段。

2、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請以“你遊‘褒禪’我遊‘書海’”爲標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