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期末閱讀試題以及答案

蘇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期末閱讀試題以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蘇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期末閱讀試題一

蘇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期末閱讀試題以及答案

 (一) 閱讀下文,完成1-5題。(12分)

①食物是危險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②第一集《自然的饋贈》播出後,《舌尖上的中國》便成了新浪微博熱門關鍵詞,□□讓那些“不看電視很多年”的80後,紛紛鎖定每晚22:30的央視一套,坐等這部傳說中的“吃貨指南”。

③更誇張的是這部紀錄片引發的“吃貨效應”。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5月14日開播至今,淘寶零食特產的搜索量高達400萬次,片中出現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長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紹雲南火腿之後,某淘寶店產生33筆訂單,其中32筆是在節目播出當晚。據說,有不少吃貨是按圖索驥,邊看電視邊下訂單。有網友專門製作菜單,香菇灌湯包、西湖醋魚、蔥燒海蔘、剁椒魚頭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數盡收;有網友提議開個相關食品實體店;有網友呼籲乾脆組個美食旅行團走一路吃一路……《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種“舌尖體”也開始在網上雨後春筍般涌現。

④播出效果這麼火,《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卻表示“挺不適應”,“好多人理解的,跟我們原來想表達的,不是很吻合。”在陳曉卿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是一部“吃貨聖經”,而觀看《舌尖上的中國》也不應該只是“吃貨”的狂歡。

⑤《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但比起片中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畫面,這部紀錄片更爲人所稱道的是它無處不在的人文關懷——這一點,在《舌尖上的中國》的海報上也有體現——既是筷子與肉,又是遠山近水與輕舟。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着濃郁的中國韻味。

⑥從繁華的東南沿海大都市到邊遠的大山深處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在全國大規模拍攝。一年多時間,央視紀錄頻道二三十人的團隊走南闖北,包括港澳臺在內,選取了60多個拍攝點,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餚,更記錄了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故事。陳曉卿說,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從飲食的角度,能夠揭示出中國是個大一統的國家。”陳曉卿認爲,《舌尖上的中國》更關心的正是人與食物的關係。

⑦對中國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國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事了。《舌尖上的中國》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爲兒孫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嘮家常。然而,短暫的團聚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裏又剩下這對老人。“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希望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陳曉卿說。

⑧《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這類片子其實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片。因爲愛中國飲食,所以更愛中國。”資深媒體人陳女士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其實它講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後,講文化傳承,探討當今社會中人類該如何善待食物、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學者胡野秋這樣評價《舌尖上的中國》。

(節選自吳曉東《〈舌尖上的中國〉:一個民族的情感共鳴》)

1.聯繫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中空格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因而 B. 甚至 C.於是 D. 同時

2.根據文意,請寫出第③段中“舌尖體”一詞在文中的含義。(2分)

3.原文中有下面文字,應該把它添加在第 段後,文章表達才比較完整清晰。(2分)

原文:“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這個片子是帶着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希望觀衆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看到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陳曉卿說。

4.對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作爲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價值就在於傳播了中國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

B.第④段中,面對播出效果的火爆,《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表示“挺不適應”,意在表現陳導對待名利榮譽的淡定從容。

C.《舌尖上的中國》的海報設計富有創意,也體現了這部紀錄片的濃郁的中國韻味。

D.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片中浙江慈城的一對空巢老人精心製作年糕,盼等兒孫回家團聚的故事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5.據報道,第65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曾特意點名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片花。綜觀全文,請你推斷是哪些原因引發了他觀看這部影片的興趣。(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6-10題。(15分)

①鄉村是我永遠的家園。在我全部的生活中,鄉村是最重要的。

②雖然走進了城市,不可能與土地日日“肌膚相親”,但我始終以農民的眼光審視鄉村。鄉村是城市的母體,城市是鄉村的延續。鄉村裏有狗吠雞鳴牛哞,有薄薄的晨霧和嫋嫋的炊煙,有靜靜地流淌的小河,在茂密的小草尖上,晶瑩的露珠閃耀着太陽的光彩。

③走進田野,一株株茂盛的高粱、穀子或玉米,就是我們的兄長。閃着光芒的鋤探進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鋤的鐵質就通過異常發達的根系蔓延到了整個土地,廣闊的原野處處閃耀着鐵質的渾厚和沉重,所以我們收穫的每一粒糧食都包含着鐵質。鐵質沿着血管流動,紮根於我們的每一處神經,所以我們的脊樑才如此堅挺。

④糧食的存在,使鄉村有了充分的存在理由。一茬一茬的莊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鄉村的藍天下顯得格外亮麗。已經死去多年的大樹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樹幹直指青天,鄉村中許多的構思和想象都緣自樹幹的啓迪。鐮刀閃着鐵質的鋒利,農民的夢想始終與莊稼有關,一頭牛與一架犁在土地上探尋,渾黃或者黝黑的土壤蘊涵着無窮的能量,只要播下種子,幻想就不可阻擋地蓬勃起來了。土地時刻迸發出鐵質的響聲。

⑤土地養育了莊稼,也養育了整個鄉村的人。鄉人們的性格和作爲,任何時候都充滿着鐵質,歡喜時會無所顧忌地暢心大笑,發怒時會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高聲地地罵一陣;悲哀時會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然後又執著地走進田野,走進勞作,一切都毫無遮掩。嫉惡如仇,旗幟鮮明,高昂的氣概和高亢的聲音,比得過任何煩瑣深奧的說教。他們不怕風,不怕雨,不怕雷鳴閃電,他們不怕胼手胝足,他們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萬般罪;他們常說“沒有吃不了的苦,沒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豐歉和日子的艱辛都是歲月的點綴;他們從不怨天尤人,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陽的方向走進田野,走進莊稼地裏,走進鄉村深處的每一個細節,使鄉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實實和鏗鏘有聲。哪怕只是一聲勞動的號子,也如雷鳴一般響亮;哪怕只是向前邁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穩重;哪怕只是一個耕種的姿勢,也都是鄉村的經典動作。鄉村,處處鐵質,鐵質處處。

⑥鄉村是農民的部落。城裏人已經厭煩的事情,鄉人們還在喜歡或者也早已厭煩,喜歡的是一種沒有丟失的鄉村質樸,厭煩的是曾經生活在鄉村裏的城裏人的矯作。城裏人始終都在吃着鄉村的糧食,但缺少了鄉村的鐵質,鐵質似乎已被城裏人丟失殆盡。是否要尋找鄉村的鐵質,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⑦鄉村是我們生存的依託,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據,沒有了鄉村就沒有城市。是否有人爲城市的一天天的侵蝕鄉村而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鄉村,缺少了鄉村鐵質,我們將會更加頹廢,城市也將因此而變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論生活在鄉村還是城市裏的人們,都永遠不能忘記鄉村的鐵質,它是我們永遠的支撐,我們永遠的方向。

6.在第3、4、5段中,作者形象地說明了“鐵質”所具有的特質,請分點簡要概括。(3分)

7.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8.“我”已“走進了城市”,爲什麼還說“鄉村是我永遠的家園”?(3分)

9.下列對文章賞析不當的兩項是( ) ( )(4分)

A.開篇“鄉村是我永遠的家園。在我全部的生活中,鄉村是最重要的”的好處是開門見山,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的熱愛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粱、穀子、玉米等農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細緻入微地描寫了它們正在健康成長的模樣。

C.本文運用了比喻、比擬、排比等修辭方法,生動表現出“我”對鄉村無比親切的感受。

D.本文着重闡述了鄉村與城市的辯證關係,提醒每個出身農村的城裏人不要忘記鄉村鐵質。

E.本文語言暢達,富有表現力,整散結合,把作者對鄉村的情感表達得質樸而又動人。

10.從全文看,第6段中“我們思考的問題”應該不僅僅限於“是否要尋回鄉村的鐵質”,還應該包含其它內容,請寫出其中的一點並就此談談你的思考。(3分)

 附答案

1.(2分)B

2.(2分)隨着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而衍生出的一種文體,即 “舌尖上的……(地名)”,主要是寫各地風味美食以及美食背後的人與事。

3.(2分)第④段後

4.(2分)C

5.(4分)(1)影片播出效果“火”;(2)影片表現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3)影片散發着濃濃的中國韻味;(4)影片展示了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5)影片探討了當今社會中人類該如何善待食物,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6)影片所表現得中國美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寫4點即可,共4分)

二 、(15分)

6.(3分)堅韌的精神、蓬勃的生命力、率直和質樸的品質

7.(2分)承上啓下,由鄉村富有鐵質寫到城市鐵質丟失,引出下文的思考

8.(3分)在作者眼中,鄉村是城市的母體,是我們生存的依託;是鄉村養育了“我”,是鄉村鐵質支撐着“我”,鄉村是我們永遠的方向。(1點2分,2點3分)

9.(4分) B D

10.(3分)“觀點”1分,“聯繫原文”1分,“分析”1分?,答案略

  蘇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期末閱讀試題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以優雅表達治療“語言癌”

劉巽達

臺灣媒體新近提出一個名曰“語言癌”的概念,一時間應者甚衆。最先“發難”的對象,是“做一個……的動作(如“擁抱”“微笑”“按摩”“點餐”)”之類的冗詞贅句。這些詞在現實生活中表達得非常煩瑣,無意義地疊加贅詞。最先表現在服務行業,似乎長一點的句子聽起來較爲委婉、溫順、禮貌,但一旦敷衍開去,不分場合,全都“拉長”。這種“語言的癌細胞不斷增生”,擴散到大衆口中,也入侵到標語及平面媒體裏,甚至滲透到文字語法中,這就令人擔憂了。

“語言癌”這一新概念,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升溫,引起兩岸媒體與學界的關注與熱議,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擊中了命門。現代人無法用精準的中文表達,已然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積久之弊。當觸摸手機屏幕點贊大面積代替詞語表達,當音頻和視頻大範圍代替文字表述,當非規範的網絡語言吞噬規範中文,當“西語”未加消化地侵入漢語,“語言癌”就在這一片霧霾中漸漸生成。

也許有人認爲,“語言癌”的症狀在臺灣地區較爲明顯,大陸症狀略輕。筆者並不以爲然,在這一點上,兩岸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對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認爲,這和中文的“惡性西化”有很大關係,大家只顧學英文、看翻譯小說,不再看用字精簡的中文經典,結果英文沒學好,卻把中文學壞了。化簡爲繁,以拙代巧,加上電視、網絡推波助瀾,遂將“講病態中文”變成時尚。臺灣作家張曉風還分析說,電視記者常在現場連線時拉高音調,吐出長串累贅、不知所云的話語,這種“腔調”潛移默化感染到受衆,“癌細胞”就一點點擴散了。這些分析無疑是切中肯綮的。咱們這邊的電視節目“口水”也不少,“講變態中文”在現實中更是常見,“英文沒學好卻把中文學壞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後說話,前綴後綴經常是沒完沒了的“然後”。

在“語言癌”話題引發廣泛共鳴後,臺灣有關部門紛紛亮出應對方策,比如在會考中適時出一些“語言癌”的辨正題,引導教學,提升語文表達能力;比如在未來修訂語文領域課綱時,將提升表達能力列爲重要項目,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討論、上臺講話,等等。這些從青少年抓起的舉措無疑是可喜的。但更爲重要的是,全社會要形成說“雅語”的“雅風”,一要精準,二要生動,三要雅緻,人人以此要求自己,並蔚然成風,纔會感染到青少年。畢竟,對語言最大的影響,是社會文化,它不但存在於媒體之中,還存在於人際之間,無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環保的“綠色語言環境”,一方面,我們需要看到流行語中的健康新生詞語,並及時融入語言河海,豐富語言寶庫;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適時進行語言清污,對形形色色的“語言癌細胞增生”梳理判別並加以遏止,讓它們在“雅語雅風”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語言癌”纔會逐步治癒。

(《光明日報》2015年01月14日02版)

1.下面對“語言癌”的內涵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常見到的“做一個……的動作(如“擁抱”“微笑”等)”之類的冗詞贅句。

B.在生活中表達非常煩瑣,無意義地疊加贅詞,不分場合,全都將句子“拉長”。

C.服務行業中爲讓人聽起來感到委婉、溫順、禮貌,故意使用長一點的句子。

D.已擴散並滲透到大衆口中、標語、平面媒體、文字語法中的語言表達現象。

2.下列對“語言癌”產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手機點贊、播放音頻和視頻代替文字表達,使用非規範的網絡語言,導致“語言癌”生成。

B.中文“惡性西化”,大家只顧學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簡的中文經典,“講病態中文”變成時尚。

C.電視記者常拉高音調,吐出長串累贅、不知所云的話語,這種“腔調”潛移默化感染到受衆。

D.大陸電視節目中的“口水”較多;現實中,90後說話,前綴後綴經常是沒完沒了的“然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3分)

A.“語言癌”這一概念能迅速升溫,是因爲兩岸媒體與學界的關注和熱議,擊中了命門。

B.兩岸的“語言癌”在表現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狀上,並不存在孰重孰輕的問題。

C.臺灣有關部門的應對方策雖然可喜,但在全社會形成說“雅語”的“雅風”更爲重要。

D.治癒“語言癌”的過程中,既要吸納流行語中健康生動的詞語,也要適時對語言清污。

附答案

1.答案:B(A是最先“發難”的個例,C是在服務行業的表現,D是後果及影響。)

2.答案:D(“90後說話,前綴後綴經常是沒完沒了的‘然後’”是現象,是例子,不是導致“語言癌”產生的因素)

3.A(引起“兩岸媒體與學界的關注和熱議”是“擊中命門”的結果,而非“迅速升

  蘇教版高一上冊語文期末閱讀試題三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小題。(25 分)

明月寺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裏頭就只有住持夫婦兩人。兩人本是城裏人,七零年春天來的,不知道爲什麼要來。來了快三十年了,從來不見有親戚來看他們……男的叫羅師傅,女的叫薄師傅。兩個人雖說是寺院住持,但從來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婦相稱。你說奇怪 不奇怪?”因了這話,我走進了竹林掩映裏的明月寺。

這是一座小廟,進了門,眼前一黑,過了片刻纔看清室內的陳設。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擺在屋子正中的木龕裏。

薄師傅從木龕後面走出來。一看見她,我就知道這是薄師傅。她是個清瘦的老婦人,薄薄的身體,薄薄的頭髮,皮膚是暗白的,帶着一點灰,與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別,清而亮。她看人的時候,眼神專注,讓人感到裏面彷彿有許多要緊的內容,但仔細一看,裏面什麼都沒有。

她看了我一眼,說道:“要不要求籤?”又補充了一句:“我這寺裏的籤,和別處不一

樣,不分上中下籤。只要簽上說的話對你有些用處,那就是上籤。”於是我在觀音面前焚香,磕頭,在竹筒裏抽了一支籤,上面說道:海市蜃樓/過眼雲煙/落花流水/浮生若夢。我突然無可抑制地感到悲慼。薄師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說:“求籤就像讀書,在信與不信之間,最好。”我問她:“那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她素白的臉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說:“這個我說不清楚。”又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像你這樣喜歡涇渭分明。”

我突然有個感覺,薄師傅以前可能是個教師,如果她是個教師的話,她一定是語文老師。我立刻把我的感覺對薄師傅說了。我看見她先驚後喜,喜悅之色在臉上一掠而過, 代之以淡淡的悲慼。

當我陷入無言的時候,薄師傅卻說話了:“我領你看我種的花去。” 薄師傅對我說,大部分是她從山上移下來的。譬如這種花,叫“剪春羅”。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對薄師傅說:“哦,我知道了。‘剪春羅’裏面有個‘羅’字,‘羅’,就是羅師傅——這花是你爲了羅師傅種的。”她蹲在菜地裏,不看我,臉衝着一地的菜笑 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臉有些紅了。看見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時不大笑的;憑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斷定,她年輕時就是一個人人寵愛的大美人。

羅師傅在院子裏掃地,薄師傅走過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語地說:“小囡說,

‘剪春羅’是我特地爲你種的。”羅師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聲似的說:“我說也是。” 他已經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們三個人就在廚房裏的小桌子上吃晚飯了。“小囡,”薄師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對我說。羅師傅說:“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邊的雲。”

廚房的西牆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滿山的奼紫嫣紅,奼紫嫣紅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絢麗的顏色。只是一天的結束,天空卻像再也不回來似的,拼足了力氣燦爛地謝幕。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些美麗的雲霞,甜甜的,甜得悵惘。

我說:“羅師傅這麼浪漫,怪不得薄師傅給你種‘剪春羅’呢。” 兩個人都看着我微笑。第二天早晨下山,羅師傅送我。溫暖的純金色的陽光照着滿山的露珠,我走了老遠,還能看見薄師傅站在廟門口朝我們張目眺望的身影。羅師傅送我到山腳下,鄭重地問:“你什麼時候再來?” 我說:“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吧。” 他又說:“我和薄師傅等你來。”

一個月、兩個月彈指一揮。春天過去了,夏天過去了,秋天轟轟烈烈地開始,我這 才突然想起我的許諾。

在山路上就看見明月寺被腳手架包圍着,許多匠人在腳手架下忙碌。 我預感不妙。我說:“那羅師傅和薄師傅呢?”

匠人頭領說:“薄師傅死了有兩個月了,羅師傅走了也有一個月了。薄師傅是病死的,

一個勁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個冬天沒爛的樹葉子。羅師傅到孤郎島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塵。”

往事裏的往事,我已無可猜測。他們到底是誰?有着什麼樣的祕密?沒人知道。 明月寺不會說話。

(有刪改)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5 分)

A.小說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緣起及時代;開篇設置懸念,引發

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小說以“我”的所見所感爲線索,描寫明月寺中羅師傅和薄師傅的俗家生活,觀察 細緻,語言平淡舒緩而又生機充盈,不動聲色卻又自然真實。

C.“我”對簽上所說感到悲慼,薄師傅卻說出“信與不信之間,最好”及年輕時“喜 歡涇渭分明”的話,對比之下,表現出她經歷世事變幻後的大徹大悟。

D.下山時,薄師傅和羅師傅盼望“我”再來的情節,暗示二人其實並不想隱遁在明月 寺,渴望有人來發現他們,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E.羅師傅和薄師傅的愛情是一種逃遁在外的愛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實卻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對他們痛苦的謎底,“我”也無法揭破。

(2)小說中的薄師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6 分)

(3)小說中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 分)

(4)作品以“明月寺不會說話”爲結尾有何用意?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 分)

 附答案

(1)C D(全對 5分,對一個 3分。C“大徹大悟”不對;D“暗示……”不對。)

(2)薄師傅是一位身體清瘦、有一定知識涵養、內心情感豐富、情感之路較爲坎坷的老婦人。①身體單薄,皮膚暗白,帶一點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時很專注。②性格溫柔,本性純真而不做作,待人親切。(從帶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節可看出)。③有思想,有知識,對於世事、人生有特別的認識(從求籤一事可看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愛情,(從“剪春羅”一事可出)有着難以言明的悲傷過去。⑤ 在特殊的時代因爲痛苦的遭遇而逃遁,遠離城市。(每點 2 分,任意3點得 6 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渲染了寧靜和諧、溫馨美好的氛圍。②突出了羅師傅的浪漫情懷,烘托了羅、薄兩位師傅的浪漫愛情。③“天空卻像再也不回來似的,拼足了力氣燦爛地謝幕。……甜得悵惘”的描寫和後文形成照應,暗示了羅、薄二人的悲傷結局。(每點 2 分)

(4)①照應題目和開頭,形成呼應。②深化主題,突出了二人的悲劇形象。無人能真正瞭解他們,也無人能言說他們的痛苦。③表達“我”的遺憾、悵惘和傷感。④引發讀者聯想和思考。羅、薄這對夫妻“七零年春天”來到明月寺,“以前可能是教師”等信息文字閃爍,一個逝去,一個離開,讓一切成了無可言 說的謎。不禁讓人浮想聯翩,言已盡而意無窮。(答出 1 點 2分,2 點 5 分,3 點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