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祝福》精品教案

《祝福》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教學目的:

《祝福》精品教案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以“祝福”爲題目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2.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方法:

老師指導下的學生研讀,讀、思、議結合,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

 教學課時: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

2.重點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瞭解倒敘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介紹背景: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文化的鞭撻,在邁向文明社會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現實意義。

故事敘述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農民問題是魯迅這一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速讀課文,複述祥林嫂的人生悲劇。(書後練習一:寫出祥林嫂人生悲劇的情節提綱)

1.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2.被婆家賣掉,拼死反抗。

3.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兒子,胖了。

4.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5.被魯鎮的人歧視,被魯四老爺鄙視,對地獄恐懼。

5.捐門檻贖罪,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6.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惴惴的,頭髮也花白了,最終被趕出魯家,淪爲乞丐,帶着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四、理清情節結構。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劇一生爲主線安排的,情節結構如下:教師板書情節,學生指出結構特點。

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1——2)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34——53)

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54——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66——110)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1)

 五、瞭解倒敘的作用。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後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採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採取倒敘手法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1.小說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在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爲讀者設置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爲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爲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2.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3.而且死後引起魯四老爺的震怒,被罵爲“謬種”,這就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六、佈置作業:熟讀課文;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

本教時重點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形象。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爲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依照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分析祥林嫂的形象,領會《祝福》的主題。

1.學習閱讀祥林嫂初到魯鎮來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討論歸納: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又只是順着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閒着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擇其要點板書)

2.講析祥林嫂再到魯鎮這一部分。

提問: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麼?

明確: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她被賣改嫁,喪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內心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3.思考: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描寫及其作用。

明確:五年前的花白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還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從這一次的肖像描寫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

4.比較幾次肖像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畫眼睛。

初到魯鎮:順着眼——安分耐勞

再到魯鎮: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人生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的外在表現。

臨死之前:只是那眼珠間或一輪——在長期嚴重的打擊與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的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經完全麻木了。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文中九次寫到祥林嫂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着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着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鮮明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悲劇命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絕境的,也是對罪惡的封建社會無聲的控訴。)

總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

  三、分析魯四老爺的形象。

魯四老爺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化。(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爲人自私僞善,冷酷無情,輕視、厭惡、打擊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 間接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

敬奉“陳摶老祖”,是把他當作衛道的護法神;對聯:崇信理學,是封建衛道的化身;幾部書:是個講理學的老監生。這段環境描寫的作用是:點明瞭魯四老爺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礎,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環境。(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揭露了他的醜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爲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重點分析人物的語言。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反動頑固、虛僞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徵,把他殺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

一處是: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說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裏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一處是:罵祥林嫂是“謬種”,爲什麼?(書後練習三.1)

討論歸納: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革和破壞他所信奉的統治秩序的行爲。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這樣“罪惡深重”的女人“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死去,不是更顯得與這個社會作對嗎?所以罵她是“謬種”。(補充“貞節”,理學的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爲他守一輩子,甚至提出自殺殉死,併爲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滅絕人性。)

  四、課後作業: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形象。

 第 三 教 時

  教學要點:

本教時重點分析四嬸、柳媽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一、分析四嬸: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爲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躇”,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沒有以前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作一件工具,沒有把她當人來看。

提問:(p15 頁)四嬸前後兩次不讓祥林嫂動祭具,祥林嫂兩次反映大不相同,爲什麼?比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罷”和“你放着罷,祥林嫂!”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並不明白自己的“罪過”;而第二次她已經捐了“門檻”了,可以被“寬恕”了。可是四嬸的斷喝讓她明白自己永遠不能被這個冷漠的社會“接受”。她的精神崩潰了。

兩句話的語氣很不一樣,後者命令的意味更強烈,態度也更嚴厲。

  二、分析柳媽: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與人爲善。但是她對待祥林嫂,卻沒有像對待其他生命那樣有同情心。柳媽對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爲然,認爲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對動物“不殺生”,卻主張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嗎?然後又把和祥林嫂的談話傳播出去,供大家談笑。也算是無聊冷漠中的人中的一員吧。柳媽還一臉“詭祕”拿地獄來嚇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臉上“顯出恐怖的神色來”,也許像那些“老女人”一樣,心裏很滿足吧。

(補充: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爲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爲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提問:(p14頁)柳媽是善女人,不殺生,可是爲什麼認爲祥林嫂應該“撞一個死”?

明確:柳媽對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爲然,認爲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

  三、分析“老女人”:(p13頁)

提問:“特意”“滿足”表現了老女人怎樣的心理?

明確: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迫害,造成民衆的愚昧和冷漠。這些老女人“特意”尋來,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並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爲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獵奇之後得到一種“滿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補了自己空虛的生活。

提問:作者對衆人們的思想感情怎樣?(p14頁“大家咀嚼鑑賞”)

明確:說“大家咀嚼鑑賞”祥林嫂的悲哀,表現了作者對民衆冷漠麻木的心靈的批判和憤激之情。

 四、分析“我”這一形象: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爲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她問三個問題時,他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裏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提問:祥林嫂死前有那些疑問?表現怎樣的心理?

明確:她在臨死前,還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這是對魂靈的有無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後有靈魂,因爲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後有靈魂,因爲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後,悲慘地死去。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後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儘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提問:“我”是怎樣回答的?爲什麼這樣回答?

明確: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也許有”——自以爲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煩惱,而對於祥林嫂是一個似疑實斷的回答;“也未必”——意識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其實“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卻始終沒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五、佈置作業:思考“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個問題,寫300字左右的文章。

 第 四 課 時

  教學要點:

研討“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本文爲什麼以“祝福”爲題目?

  教學過程:

  一、誰殺害了祥林嫂?

明確:大家都不是兇手,有都是兇手。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爲

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思想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丁鈴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二、精當的環境描寫。

提問:小說中幾次描寫了“祝福”?在小說中起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共三次

1.第一次“祝福”時,祥林嫂是一個年輕能幹的寡婦,受到衆人的讚揚。

提問: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情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富人享受,窮人艱辛,通過環境描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命運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係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祥林嫂是一個被魯四老爺認爲“敗壞風俗”的罪人,被剝奪了做人的權利。(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爲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爲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3.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祝福景象。已經是乞丐的祥林嫂懷着對地獄的恐懼悲慘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劇達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衆"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佈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明確:多次寫到“祝福”的作用是“祝福”作爲一個時間標誌,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串聯起來,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也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包含了作者反諷的深意。

 三、作者以“祝福”爲題目的意義。

明確:1.小說起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

密切的關係。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鮮明地擺到讀者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就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四、佈置作業:1.抄寫詞語。2.熟讀課文。3.寫一篇400百字左右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