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作者李白。詩中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詩歌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蜀道難》第二課時教案

  【複習提問】

以第一段爲例,說說詩人展開了那些藝術想象,奇在何處? 明確:

在第一段中,詩人展開的藝術想象有對蜀王開國的遙想,有對“五丁開山”的敘述,有對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繪。詩人善於藉助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展開想象,給“蜀道難“的命題增添了神祕色彩;還運用了誇張手法,誇大險情,令人觸目驚心;此外,還用飛鳥猿猱來做陪襯,寫他們無計可施,來反襯人行的艱難。由於想象豐富和寫法獨特,就創造出了一個“奇之又奇”的藝術世界

 【導入新課】(略)

  【教學目標】

一 講解詩歌二三段,繼續鑑賞其藝術手法。

二 分析詩歌主題。

三 鑑賞全詩藝術手法

【自學探究】(承上課時)

A詩歌后面兩段,詩人怎樣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

明確一:從環境險惡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

(問題分解: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明確: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

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明確二: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明確三:從現實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劍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 化爲狼與豺

殺人如麻

( 問題分解:這一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明確: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爲戒,警惕戰亂髮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B“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出現了三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

極言蜀道之險,由秦入蜀之難,須嚴防野心家據險而叛。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反覆形式,由此而形成了一個以主旨句貫穿全詩,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

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爲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嘆蜀道 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峯。

結尾一句,嘆蜀中戰禍之烈,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C分析詩歌主題

明確:

詩人以奇譎的想象、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 動地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出來蜀道的艱險,又暗示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託了對國事憂慮和擔心之情。

D總結詩歌藝術特色

明確:

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豪放飄逸。

1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

——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2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

——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3摹寫神情、動作(細節):捫星辰、仰脅息、撫膺長嘆

——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4借景抒情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5運用誇張

——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E說說《蜀道難》所體現的浪漫主義特色

明確:

(一)浪漫主義的特點之一是神話傳說,《蜀道難》充份體現了這一特點。

(二)浪漫主義的特點之二是想象瑰麗,《蜀道難》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三)浪漫主義的特點之三是誇張大膽,感情強烈,《蜀道難》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精講點撥】(略)

  【課堂反饋】

閱讀擴展,回答問題

送友人入蜀 (李白 )

見說蠶從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何必問君平。

(君平:漢代的隱士,後來在成都占卜算命爲生)

1比較《蜀》詩與《送》詩的異同點。

明確:

相同點:都是寫蜀道的驚險難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點:(1)體裁不同:《蜀》詩是樂府古題,《送》詩是五言律詩。(2)主旨不同:《蜀》詩是借蜀道的高危,對國家某種命運

的關注;或對友人的一片深情。《送》詩是借蜀道的艱險,表達詩人對友人的規勸,說明仕途的艱險,不要過於追求仕途功名。

(3)藝術風格不同:《蜀》詩雄放飄逸,《送》詩清新俊逸。 2頸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請你說說它包含哪些內容? 明確:

第一:“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

第二: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第三,“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

 【小結提升】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爲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課後練習】

1教材P37第三題(答案略)

2背誦《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