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國語文《琵琶行》教學反思精選

高中國語文《琵琶行》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琵琶行》教學反思【1】

今天教授《琵琶行》一課,第一節在34班上的時候,明顯比較沉悶,總結這一課,教訓如下:

高中國語文《琵琶行》教學反思精選

對於該詩的整體感知不夠,上節課僅僅是讓學生讀 了幾遍,只是讓學生讀準字音,大致上瞭解詩的內容,但是不少詩句學生還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誤解的程度,比如“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一句,有 些學生居然認爲敲碎鈿頭銀篦的是琵琶女,更讓人哭笑不得是對於這兩句居然有學生認爲是爲了表現當時琵琶女生活的奢華,證據是鈿頭銀篦敲碎了,裙子弄髒了都 不在乎!

本來設計第一個環節是用理清該詩思路代替整體感知,理完思路後,進行音樂描寫環節的賞析,這個時候問題出現了,很多學生對於描寫 音樂的角度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對於詩意的不理解,不知道說的什麼。因此進行的很困難,也很沉悶。由此可見,進行紮實的整體感知對於理解課文分心課文是非 常有必要的,對於這首敘事詩來說,弄清詩意是很重要的一步。據此應該作出以下修改,首先,在第一個課時,正因誦讀時,因該插入學生理解詩句內涵的教學環 節,可以讓學生自讀,遇到不明白的詩句通過課下注釋工具書或詢問老師來解答,學生自讀結束後再輔以提問個別難懂詩句的含義,那麼理解詩意這個問題大約就可 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了。其次,在處理理思路這個環節時,應該讓學生沒讀完一節就進行一詞概括,而不是第二個課時一上來就直接讓學生概括,給學生再留點時間去 讀可以讓他們加深印象,更透徹的理解詩意,還要注意不要急,不要替代學生思考,必要的`提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直提示也就意味着學生並沒有真正讀懂,應該 再給時間去讀,假如替學生說出來那麼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關於琵琶行這一課到底教些什麼,也是比較疑惑的。筆者設計的是,理清思路,分 析音樂環節描寫以提升學生鑑賞詩歌這種體裁表現音樂魅力的語文素養,體味作者與琵琶女之所以產生精神共鳴的原因,即二人都是天涯淪落人,都命運多舛。因爲 在第一個班上時氣氛沉悶,到了第二個班就臨時加入了分析琵琶女形象這一環節,到了第三個班因爲分析琵琶女形象這一環節讓整節課變得很亂,有點思路不清,就 變成按照寫作順序分析詩歌,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倒是容易得多,但是有點呆板單調。

關於江月是該詩的文瀾一說也很難處理,總覺得跟學生講起來 自己很吃力,學生理解起來也很費力,學生所能理解到的程度就是,第一處“別時茫茫江浸月”起烘托離別時無酒不歡的淒涼氛圍的作用,最多加上一個由關注江月 而聽到琵琶聲,所謂托起琴聲云云實難理解;第二處“唯見江心秋月白”主要是表達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似乎白居易他們聽音樂都聽傻了,以至於音樂結束之後, 四野俱寂,所有人都聽得極其入迷,如癡如醉,用這句詩來反映當時的境況;“繞船月明江水寒”是襯托琵琶女悲悽心境,月越是明,越見得江水清冷,寒徹心扉。 這個環節設計的是學生寫成鑑賞性的文字當成作業,但似乎效果也不見佳。

敘事詩的教法到底該如何,還有待繼續學習實踐和探索。

  《琵琶行》教學反思【2】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鑑賞音樂描寫爲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爲具像,並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爲運用,將領悟轉化爲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爲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鑑賞爲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並且探討此句爲何能成爲千古名句。爲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並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係。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並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鑑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爲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並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