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詩風的變化。

2、瞭解詞的意象,體味詞的意境,把握詩歌情感。

3、鑑賞詩歌關鍵詞語,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習鑑賞詩詞的基本方法,並且能運用到實際的鑑賞過程當中。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唐宋詞的創作中有一個傳統的題材,就是寫閨怨,“閨怨詞”是用來表現婦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作者多爲男性,他們寫的詞稱爲“代言體”,也就是代替婦女說話。這一現象終於在宋代被一個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驚世的才華,大膽的筆觸,藉助詞作直寫自己的閨怨情愁,使詞壇綻放出了一道最奪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卓然不羣的女詞人的內心世界,來品讀她的兩首愁情詞。古人云:讀其書,誦其詩,更得知其爲人。大家在下面查閱了不少李清照的資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詩文。那就請你們來談一談你所瞭解的李清照。

背景導讀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爲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裏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裏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詞賞析】

一、作者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着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爲一個才華出衆、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於她對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複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着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醉花陰》

但其後不久,時代的鉅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的《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敘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心中鬱積的哀慟。由於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飄泊,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

二、《聲聲慢》全詞鑑賞

開篇的“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愛的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着“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開頭王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

緊接着寫詞人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裏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羣徵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過片直承上文。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孤孤單單地靠着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蘊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緊接着,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這裏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詞的意境更爲深遠。

最後一句,總括上文,是說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麼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裏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尾,能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並深化了主題,大有“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的藝術效果。

三、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詞

2·課外閱讀李清照的詞,瞭解其藝術風格。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2

一、小說第三回在全書中的主要作用是介紹環境,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賈府

二、賈府的“硬件”

課文交代,未進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不同”就是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首先請大家想想,這賈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樣的?

1·宏偉的外觀處於繁華街市、阜盛人煙之中的賈府建築,在黛玉的眼中,僅就外觀,就突出地感覺到它“大”:門前蹲着兩個大獅子;門是三間獸頭大門;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着五個大字三個“大”字不但表現了賈府建築的宏偉外觀,而且也暗示了賈府顯豁高貴的社會地位

2·講究的佈局比如賈母的正房大院,就設置了一個垂花門、兩邊抄手遊廊和一個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莊嚴肅穆,又表現出豪門貴族氣派就賈赦住處,雖不似賈母的正房那樣,卻也有儀門和廂廡遊廊至於“榮禧堂”的五間大正房,被儀門、耳房、穿堂、甬道簇擁着,更是軒昂壯麗

3·華貴的陳設就“榮禧堂”而言,先以特寫鏡頭詳細介紹了堂屋中的匾額,無論是匾的質地花紋,匾上大字的規格,還是匾上的題字與印璽,都顯示着主人的社會地位;室內陳設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綠古銅鼎、待漏隨朝墨龍大畫、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說明了主人的富貴豪華就是耳房內的陳設和器物也頗爲華貴:靠背、引枕、條褥,都飾以龍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三、賈府的“軟件”

賈府庭院的的氣勢之宏、佈局之妙、陳設之精,充分顯示了高門大第的威嚴、顯豁,社會地位的尊崇、高貴但,這只是“硬件”林黛玉進賈府,她所感的,還有賈府裏處處透露着的一種逼人的神魄,可謂“軟件”請說說賈府“軟件”的特點

1、非凡的服飾如王熙鳳的衣飾打扮“彩繡輝煌”,賈寶玉、王夫人等乃至僕婦下人,“包裝”都是很“精良”

2、驕矜的氣質賈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種驕矜之氣

3、更重要的,賈府有着一套繁文縟節如用飯時,“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十分講位次;丫鬟旁邊執着拂塵,李紈、熙鳳二人立於案旁“佈讓”,“寂然”吃飯,吃過了漱口洗手,之後吃茶一套儀節,均不得亂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賈府的富貴尊榮,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禮教的;不僅寫出了富貴尊榮,也寫出了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

四、思考:

我們已經認識了賈府這一環境我們接下來看看課文的題目註解中指出,題目是編者所加現在我想將這個題目改成“賈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們看可以嗎?

不可以“賈府迎黛玉”這個題目顯得過於隆重,擡高了黛玉在小說中的地位,不像原來題目那樣充分顯示賈府的威嚴“林黛玉住姥姥家”這個題目雖說通俗,貼近生活,給人一種親切感;但是,賈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個聲勢赫赫的豪門貴族因此這個題目將一個“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環境溫暖化了,不好

五、在賈府院落示意圖上畫出黛玉一天的行蹤(見後)

六[總結]

《林黛玉進賈府》向我們第一次展現了賈府賈府的環境,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透過院落建築的“硬件”和服飾儀節的“軟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賈府的特點像賈母在賈府至高無上一樣,賈府透示給黛玉的是骨子裏的'至貴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個樣板,是封建上層統治者的生活寫照最後,我們要感謝“導遊小姐”林黛玉,她讓我們得以領略這種無從親臨參觀的“歷史風景”當然,最終功勞還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劃”了我們這次穿越“時間隧道”的“故國神遊”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3

【教材分析】

《蘇武傳》是新課標人教版語文必修4中的經典文章,是歷史散文中的典範之作,選自中國漢代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學習這篇課文要重點了解《漢書》傳記體作品的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培養翻譯能力。

文章篇幅較長,故事主要敘寫了蘇武被匈奴囚禁,與其貴族官宦的尖銳鬥爭,體現了蘇武堅強不屈,重義守節,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情操。教學時,要把握住故事的情節,雙方鬥爭的手段與流程,以展現人物的高大形象,從而落實情感教育。

【學情分析】

1·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分析:

學生對《漢書》和班固不是很瞭解,從文學常識角度要做強調。

針對課文而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語感,對文言實、虛詞有一定的積累,這些有利於他們更好地走入文本語境。但是,由於受到心智水平和認知經驗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讀文本方面還存在問題。

2·學習本課,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

文章涉及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學生不甚瞭解,教師要簡要介紹。有部分晦澀專有名詞,學生識讀起來有困難。雙方的鬥爭策略和人物複雜的內心,需要教師引領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相關文言文知識。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標: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教學方法】

1·多媒體ppt課件展示,提高課堂效率。

2·課文較長,要充分佈置課前預習作業,引導學生結合書下注釋瞭解文章大意。

3·引導自學,強調語言知識點,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疏通文意。

4·課堂上大聲朗讀課文,培養文言文語感,激發閱讀興趣。校對字音,落實語言知識點。

5·合作探討,回答問題,把時間教給學生,注重互動;教師引領點撥,或強調補充。

6·重視課堂與課後雙落實,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練習與作業要少而精。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落實文學常識、文言知識點,校準字音,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都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小夥了,自己體會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這是七八年我們有多少的幸福時光,有多少成長與收穫。這十七八年太珍貴了。而有一個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時間,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與壓迫,也不願意投降,於是書寫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氣節之歌,這一壯舉也被載入史冊,被後人廣爲流傳,這個人就是漢代的蘇武,今天我們就一起翻開歷史的卷軸,來品閱一下蘇武的傳奇故事。

二、文學常識

(ppt展示,學生齊讀,教師重點解釋、強調劃線的語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我國古代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爲讚賞,召爲蘭臺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ppt展示,學生齊讀之後,回憶《史記》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對比記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爲“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爲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文學也有着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學生朗讀)

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識點,理解文章內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難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關於少數民族的專有名詞,注意結合書下注釋校準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mò)胡中;⑥擁衆數萬,馬畜(chù)彌山;

⑦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⑧武復窮厄(è)

⑨何以汝爲(wéi)見;⑩子卿尚復誰爲(wèi)乎。

2·學生們出聲分段朗讀課文,校對字音,同時結合書下注釋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無、見、驩、霑、衿、決。以及古今異義詞。

3·點撥、強調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1)通假字:(見書下注釋,做上標記)

(2)古今異義詞:(ppt展示,請同學說出今義,在思考文中的古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爲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討論後請同學翻譯。(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

②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

③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

④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意動,名詞作狀語)

⑤爲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爲見?(狀語後置,賓語前置)

⑥反欲鬥兩主,觀禍敗。(使動)

⑦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狀語後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動)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

⑩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使動,狀語後置)

4·點撥重點實詞。(ppt展示,請同學們回答加點詞的意義)

發:方欲發使送武等(動詞,打發)

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動詞,起事,動手)

單于子弟發兵與戰(動詞,出動)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動詞,揭露,暴露)

及還,鬚髮盡白(名詞,頭髮)

會: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動詞,會同)

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聚集)

及:及衛律所將降者(連詞,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及還,鬚髮盡白(動詞,等到)

當: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應當)

始: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

5·請同學們找出自己還理解不了的詞句,教師點撥。

四、作業

1·熟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翻譯3、4自然段。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4

一、預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讀課文,初步感受

二、導入

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故事,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三、作者簡介及《紅樓夢》創作:

《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佔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大約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他祖先原是漢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內務府的“包衣”(滿語奴隸之意),入了滿籍從他曾祖曹璽開始,三代世龔江寧織造的官職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侍讀”,兩個女兒都被入選爲王妃在康熙時,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王即位後,曹雪芹的父親曹因與皇家派別鬥爭有牽連,以及在江寧織造任期內財款虧空等原因,被罷官,抄家,家道從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經歷了曹家由盛而衰的過程,由“錦衣紈褲”的貴公子,降爲落魄的“寒士”當他著書時,已過着“蓬牖茅椽,繩牀瓦竈”和“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生活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他對過去的經歷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憶這就爲他能對社會上種種黑暗抱有不滿和批判的態度,寫出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封建制度沒落衰敗的《紅樓夢》,準備了良好基礎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據專家考證,《紅樓夢》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經傳抄問世,後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傳抄於世,後來終於失落,這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到了18世紀末,高鶚續寫了後40回,補成了現行的120回本

四、解題:

本文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秀的古典小說,它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極爲豐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佔有顯著的地位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着重描寫賈家榮、寧二府由盛到衰的過程,揭露地主階級貴族集團的荒_腐敗、互相傾軋,暴露出他們殘酷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惡,歌頌地主階級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僕的反抗行爲,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對封建禮教等地主階級傳統思想進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爲封建制度“補天”的幻想和某些虛無主義思想作品在寫作藝術上,語言洗練、自然、優美生動,描寫人物血肉飽滿,個個鮮明,塑造了許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寫作規模宏大,結構謹嚴該書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中現實主義的高峯

標題點出了中心事件,題眼是“賈府”──全書的典型環境

《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

《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爲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

一回,開篇,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爲塑造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女媧補天”:作者描寫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寶玉一起降生,又爲寶玉隨身佩帶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爲世俗改變

“木石前盟”交代這塊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這頑石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爲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所以頑石下凡,她爲報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爲這一段姻緣,他們初見時,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爲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三回,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

林黛玉進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四回,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

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由薛蟠案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五回,全書總綱

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衆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五、理清情節,把握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爲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着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衆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爲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爲中心,沿着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社會辦學機構高二語文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鑑賞詞意:從意象入手,把握詞作空闊蒼涼的意境,孤獨悲憤的詞人形象,描述詞作的畫面;瞭解辛棄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詩人報國無門的憤懣。

2·鑑賞藝術手法:景物烘托,動作暗示,用典傳達。

3·梳理古詩詞鑑賞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畫面,詞眼提挈,知人論世,意象解詞,以詩解詩,揣摩典故,朗誦傳情等等。

教學重點

鑑賞詞作“登臨意”及其表現方法。

教學思路

學生試讀和質疑——鑑賞意象——鑑賞典故——歸結全詞,入情朗誦

主要教學

方法誦讀和鑑賞相結合。學生探究和教師點撥相結合。

教學資源教科書,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設計意圖

一課時

一、誦讀領起聆聽,稍作引導。

教師“無爲”而始,尊重學生寶貴的原初體驗,據此調整教學行爲。

【活動一】

學生誦讀,初談體會,質疑。引導學生質疑,進入對詩歌主旨的探究。

二、鑑賞詩歌意象,解讀“登臨意”。老師根據學生的初步感知,或順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細細品味詞句(景物烘托登臨意,動作暗示登臨意)

點撥要點如下,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取捨。

1·第一句要點:詩中描繪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闊清遠。悲涼感,孤獨短暫感。

2·第二句要點:倒裝、移情的寫法。或解詞,或翻譯,或誦讀,讓學生有所發現。

解詞入手:解釋“玉簪螺髻”。

揣摩倒裝的作用:強調愁恨。

提問引起思考:誰在獻愁供恨?愁恨何來?

3·第三句要點:意象的暗示義,及“遊子”身份的內涵

落日,時光流逝感和國運衰微感。斷鴻,孤苦無依感。江南遊子含義:北國南來;南來投閒置散,並無歸屬感。(引入相關背景資料。)

4·第四句要點:吳鉤和詞人動作的意象的內涵

1)以詩解詩細說吳鉤:

——理解吳鉤意象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辛棄疾

2)想象畫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辛棄疾

雕弓掛壁無用——辛棄疾

長劍鋏,欲生苔——辛棄疾

3)體味“看了”“拍遍”動作

“看了”,當看過、看完講,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僅拍,而且拍遍,到處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

小結:有心報國,無路請纓,英雄不遇,悲憤激切。

【活動二】

學生自主發現,說說妙處,說說疑惑。

在老師指導下,運用咬文嚼字、提挈詞眼、聯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誦讀傳情等詩歌鑑賞方法,解讀詞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尊重學生學習的初始體驗,在這個基礎上提升鑑賞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臨意的同時,懂得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導整體想象畫面,把握意境。小結上片。

1·小結上片板書

板書一:

片段誦讀

指導和範讀:進入情境,化身詞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深沉悲涼,“江南遊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後面處理相應)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悲憤無釋處,激切,高亢,昂揚。之後有意停頓)無人會,登臨意。(低而沉着,深深吐出,不宜表現得纖弱)

3·拓展聯想

一腔報國心,“無人會,登臨意”,在此,辛棄疾道出了古來有爲者的一種偉大深沉的孤獨感。

情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展開討論。回答同學的疑問。補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見解。

【活動三】

片段賞而讀,讀而賞。讀讀想想評評。

課堂上實現多重有效對話。

藉助誦讀幫助鑑賞的深入,通過鑑賞提升誦讀的水平。懂得怎樣讀,懂得爲什麼要這樣讀。

(三)引導把握詞眼:“登臨意”三字在全詞的作用——提挈與轉換。

本環節(環節二)教學目的大約分四個層次:

(一)訓練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二)培養學生整體想象的能力。(三)提高依據詞眼、章法把握詞意的能力。(四)讀、賞互動,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詞人複雜深沉的“登臨意”。

(一)引導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發登臨意)

1·點撥要點:張翰許汜皆願意過一種個人安適的生活,作者藉此表現不求安適,不爲私利,壯心許國,矢志北伐的意願。

再借桓溫表現流年似水,功業無就的沉痛。

2·引導關注評說典故的詞語,如“休說”“怕應羞見”“可惜”。

3·引導學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師評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勢。然後,提問此詞是辛棄疾早年還是晚年作品。由此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隨機生成板書二:

【活動四】

典故的一般學習:

1·根據註釋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評說典故之詞語”中蘊涵的情感。

3·在上兩步工作的基礎上思考用典的意圖。

【活動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會誤答。

2·然後,結合註解推知詞人此時爲35歲,正當壯年。

3·接下來,探究正當壯年的詞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後看,國事不堪,壯志難酬。學生在情感和現實的對比中,深悟雖當盛年,現實殘酷,功業無就的沉痛。讓學生在失誤和疑惑中,興致盎然地探究學習,綜合詞句意義、寫作背景、詞人身世以及註釋等信息,獲得對“登臨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領悟典故學習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這樣”—“原來如此”的思維流程中獲得探究的快樂。

四、品味結句,理解“英雄淚”是呼應“登臨意”。1·點撥要點:

句子意味,該句在詞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應“無人會,登臨意”。

2·方法提示:

從解詞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動六】

學生解釋品味“倩”“搵”“何人”“紅巾翠袖”等詞意。

從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應作用。從字詞入手突破難句,從章法上突破關鍵句。讓學生掌握兩種解讀句子的辦法。

五、總結“登臨意”,總結讀詞方法。有感情的朗誦全詞。

(一)板書三:

登臨意及其表現:

(二)板書四:

古詩詞鑑賞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畫面

詞眼提挈

知人論世

以詩解詩

意象解詞

揣摩典故

誦讀傳情

(三)範讀全詞

細讀《水龍吟》,一篇情意,凝結在“登臨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動作表現,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縱然山河有恨,縱然英雄自許,可是,報國無門,請纓無路,殺敵之吳鉤,倚天之長劍,只有樓頭自看,挑燈細讀。正是風雨滿天,流年似水,誰人能惜?斯人孤獨!此恨誰知!此恨誰知!

老師很想朗讀《水龍吟》。

老師範讀。【活動七】

學生小結。

學生朗誦。總結:梳理過程、方法和結果。

提升:用朗讀去表現理解,用朗讀去震撼心靈,實現情智和諧的鑑賞。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教學潮,詞人、作品、學生、老師,靈魂相應,生命交融。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以學生爲本,靈活處理教學內容的預設和生成,注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鑑賞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初讀感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提高能力,提升素養。

把鑑賞和朗讀結合起來,鑑賞幫助朗讀,朗讀提升鑑賞。

設計簡潔而又細膩。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在文學史的高度觀照作品做得不夠。這是《辛棄疾詞兩首》中的第一首,將在教學第二首《永遇樂》時突出的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