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李商隱《錦瑟》精品教案

李商隱《錦瑟》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一)知識目標:

李商隱《錦瑟》精品教案

瞭解李商隱及其詩歌。

  (二)能力目標:

鑑賞這首詩,品味詩歌意境,從而領會詩歌美質。

  (三)情感目標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各詩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瞭解詩人的不同藝術風格。

 (四)重點:

鑑賞本詩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清麗的語言。

  (五)難點:

本詩的旨意。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代的詩歌浩如煙海,唐朝的詩人燦若繁星。但其中有一個詩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黨之爭,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這個詩人就是李商隱;他的一首《錦瑟》詩,讓無數人煞費心思, 絞盡腦汁, 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 更深地理解旨意,於是 , 這首《錦瑟》便成爲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探討這一首詩。

  二、對於李商隱,我們並不陌生,因爲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園》);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其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無題》)。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三、作者簡介: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他十六歲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二十五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可就在這時,令狐楚染病去世。沒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隱,一時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這個時候,屬於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慕其才,聘請他去府中掌書記,並且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原先李商隱出自令狐楚門下,自然被歸入了牛黨的陣容;現在李商隱又成了李黨的東牀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隱卻如此輕易地“改弦更張”,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他的一生便始終伴隨着牛黨人的咒罵、詆譭、中傷,最終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渦中的溺水者。終年四十六歲,可謂英年早逝。(介紹文學上的貢獻及“牛李黨爭”)

  四、朗讀指導:

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

  五、典故補解:

1、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靈魂化爲杜鵑,又名子規,啼聲非常悲悽。

2、良玉生煙

傳說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爲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六、內容精析(師生互動,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

(一)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1、“無端”是什麼意思?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無緣無故,沒有來由,此有發問之意。瑟弦的多少原本是無從發問之事,於無從發問處發問,正表明情緒的強烈濃重,表明心中某種情緒積累已久、積累已深,迫切需要宣泄。

2、作者強調“一弦一柱”有何用意?

☆“弦”“柱”與“華年”相聯繫,又與上文的“五十”相呼應,表明心中情感的強烈濃重。錦瑟弦多而音繁,則華年事多而情濃。強調“一弦一柱”,則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憶,每一件事都會引起強烈的感觸。

3、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麼?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明確】詩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這其中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既就錦瑟起興引出年華虛度的傷痛;又是以錦瑟作比,含蓄表達懷抱利器而埋沒於世的悲憤。瑟爲錦瑟,製作精良,裝飾華美;人爲俊彥,飽讀詩書,志氣凌雲。瑟無端製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將近半百了(李商隱只活到46歲,這裏說“五十”是取其約數)。

4、作者爲何由瑟入筆起興? (幻燈片無,另講)

☆或者是因爲見到錦瑟而引起追憶;或者是因爲聽人彈瑟而觸發感受;或者是因爲親自操瑟而引出心事。這裏的不明確是“朦朧”特點的體現,也正是“朦朧”的好處:可以爲欣賞者提供更廣闊的欣賞品味的空間。

(二)頸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

1、典故“莊生夢蝶”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①體現世事的變化難測,難於把握。②表明美好夢想的幻滅,迷惑悵惘。曾經的追求終成幻影,曾經的美夢終於成空。……

2、典故“杜鵑傷春”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①聽瑟的感覺:聽到錦瑟音哀曲怨,就如聽到杜鵑鳥送春歸去的悽婉之音。②傷逝與無奈:自己年華已逝,事事成空,今生今世恐怕再無轉機;死掉之後,也只會如望帝一樣留下無限悲悽。③不甘之情:望帝之心通過杜鵑之啼傳達出來;鼓瑟之人一片心思通過音樂傳達出來;我的一片心思則會通過詩作傳達出來。不能將其輕棄。④惋惜之意:可嘆望帝一片赤誠卻是如此結局;可嘆望帝一份“春心”只能以哀啼相告;可惜我們的心思總是隻能以另一種方式傳達。……

3、這兩句詩體現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情緒?

☆夢幻 美好 迷離 悵惘 // 怨憤 哀怨 淒涼 悲苦 不甘

在頷聯裏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爲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峯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爲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

(三)頷聯——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

1、典故“鮫人泣珠”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①鮫人泣淚爲珠;鼓瑟者因痛苦心事奏樂:美麗總是與痛苦相連;②月亮、珍珠、淚珠都是圓而亮的,前二者相映,原本美麗異常,加上淚珠,卻構成了一種悽楚之美。③ “滄海”極易令人想起“滄海桑田”的成語,有隱指今昔變化巨大之意;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曾經的痛苦,在今天回憶起來,都成爲一種美麗。……

2、典故“良玉生煙”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或指美好時光,或指美好夢想,或指美好情緣,或指美好前途:①異常美好卻無從把握,難於得到,甚或連蹤跡都難於尋覓;②就如玉深埋地下卻又露有痕跡一樣,此情深埋心中卻又時有顯露;③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④可以望見卻難以企及。……

3、上下聯各寫出了怎樣的意境?

空曠 寂寥 孤獨 冷清 悽美 //美麗 朦朧 似真似幻 若即若離

(四)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1、“此情”呼應上文何處?

☆“此情”與“思華年”相呼應。

2、“惘然”怎樣解釋?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裏好像失掉了什麼東西的樣子。

3、這句詩可作怎樣的理解?

(這一聯意思極爲明白 , 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裏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纔有 , 所以接着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 , 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①說明“此情”存在時間已經很長(扣“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彼時見煙即已知玉存在,由此生情)。

②說明對“此情”的無奈:當時面對“此情”就無辦法,今天面對“此情” 必定更加悵惘 , 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七、意旨的幾種觀點:

蘇 軾:詠瑟抒情 朱鶴齡:深悼亡妻 何 焯:自傷身世 程湘蘅:自序其詩

錢鍾書:自寓創作

一般說法: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晚年追敘平生、自傷身世之辭

舉例解說此詩:

1、自傷身世:錦瑟呀,你爲什麼偏偏是五十根琴絃呢?聆錦瑟繁弦的一音一節,都讓我回憶起已逝的美好年華。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我曾像莊周夢蝶一樣,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終只能像望帝那樣,把自己無限的悲感和難言的冤憤,託付給送春歸去帶着悽音的杜鵑。我身世悲涼,像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我理想破滅,如藍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爲氣煙。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知無窮的悵恨?早在當時我已感到不勝惆悵。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因爲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爲虛,而夢境纔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明月生於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纔有,就在我傾心於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八、藝術特色:

1、抒情含蓄。中間兩聯追懷往昔,並沒有指實年月日期和涉及具體的人事內容,而是化用了四個典故,營造出“莊生夢蝶”、“杜鵑傷春”、“明珠落淚”、“良玉生煙”四個靜謐、清麗、迷離而含帶悽傷的畫面,以象徵自己的遭際,寓託自己的心境,從而讓讀者去揣測、體認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緒,去尋味、把握隱伏其下的情感內涵。情感內容雖隱約不明,感傷情調卻明顯無疑。

2、對仗工整。本詩所用四個典故,原本風馬牛不相及,詩人立足於自身抒情需要而加以調度驅譴,使其馬牛同欄而聯姻對偶。從旨意看,四句詩既各自獨立,又互相呼應。從形式看,則頷聯以“望帝”對“莊生”、以“春心”對“曉夢”、以“託”對“迷”、以“杜鵑”對“蝴蝶”;頸聯則以“藍田”對“滄海”、以“日暖”對“月明”、以“玉生煙”對“珠有淚”,無論詞性還是詞語結構,都屬對工穩,一絲不苟。尤其是以“藍田”對“滄海”,甚是巧妙。“藍田”本是地名,但作者卻借其字面本義,以“田”對“海”(古人常以此兩者相對,“滄海桑田”即其顯例),以“藍”對“滄”(“滄”字本義是青色),變借對爲工對,由此可見李商隱擇字用語的考究。

3、意境朦朧。此詩營造的四個畫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清麗、靜謐,而又如夢似幻,似霧中看花,水中望月。“莊生”句本就是描繪夢境,“望帝”句則是一個近似神話的虛幻傳說,頸聯兩句雖有日月映照,但同時有煙霧瀰漫、水汽蒸騰。畫面的虛幻迷離,抒情的含蓄婉約,典故、象徵、暗喻手法的兼舉並用,使詩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雲裹霧障的意境,也使歷來難以計數的讀者於此探隱索微,留戀忘返,極富吸引力。因而,儘管人們對此詩旨意不甚了了,卻依然爲它的情調、畫面、氣氛、意境所吸引,吟誦於口而思索於心。這真是一個有意味的審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