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教學目標:

高二語文《失街亭》教學設計

1.介紹故事背景和文章情節。

2.通過問題分析,理解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及其內心世界。

3.設置歷史情境,勸諫諸葛亮不斬馬謖。

教學重難點:

1、如何正確評價諸葛亮任用馬謖守街亭。

2、辯證分析:失街亭,誰之過?

3、訓練學生的勸諫思維、勸諫手段和勸諫能力。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對於課文中的關鍵段落、語句應仔細品讀,體會其作用。

2.分析、討論法。課文中的疑難問題,通過分組討論、分析來理解。

3.研究性學習法。通過自主探究,深入分析諸葛亮爲什麼要任用馬謖守街亭等問題。

4.情境再現法。設置歷史情境,讓學生處在歷史情境中處理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毛阿敏《歷史的天空》音頻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呃――歡迎進入語文課堂。

我昨天下午備完課,時間還早。我尋思,上街溜噠溜噠吧。感受一下咱們西安的文化底蘊。也順便在歷史的天空去尋找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和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於是,我就在街上PIAPIA地溜噠着。歷史上衆多的英雄人物從我耳邊呼嘯而過。在華西大酒店門口那兒,我看見有一羣人,黑鴉鴉的,那傢伙,真是紅旗招展、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場面是相當的壯觀。

走上前去一打聽,原來是一羣歷史學家。仔細聽他們議論,我便非常的激動。因爲他們說,我們今天上課的地方,據說就是當年魏主曹睿御駕親征,親臨長安時的臨時行宮。

曹睿大家知道,魏文帝曹丕駕崩之後,作爲長子,他繼承了魏國皇位,那麼,他爲什麼要御駕親征,離開魏都洛陽,親臨長安指揮戰爭呢?請聽我們班未來的評書大師李明峯慢慢道來。

二、背景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3年,蜀主劉備病危於白帝城,遺詔託孤於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盡智,輔佐後主。當時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養生息,鞏固後方,聯吳抗魏,統一中國。爲此,他大力發展生產,使蜀漢“米滿倉稟,財盈府庫”,軍需完備;又派鄧芝往結東吳;期間,孔明採用馬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的用兵之道,興師南征,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馬謖之計,離間曹魏君臣,使曹睿將司馬懿削職遺歸。孔明見時機成熟,便上《出師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初次戰役,“從隴右取平坦大道,依法進兵”,大破曹軍,奪取隴西三郡,聲威大震,遠近州郡,望風歸降。孔明便整頓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渭水之西。曹睿大驚,于軍情緊迫之際,恢復了司馬懿的官職,加爲平西都督,率南陽各路兵馬。曹睿親臨長安。

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會議事,有人送來孟達的消息。孟達是昔日降魏蜀將,曹丕愛其才,封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後,孟達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願爲內應,直取洛陽,孔明大喜。

司馬懿正調南陽各路軍馬,忽接孟達欲反消息,不待聖旨,晝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孟達。司馬懿奉命引兵來到長安,與曹睿聚會,曹睿命司馬懿出關破蜀,令張A爲前部先鋒。

三、讀思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失街亭》,一起走進那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走進那令人驚心動魄的古戰場,欣賞古代英雄們的智謀與膽略。請大家先打開課本,認真閱讀文章開頭“立軍令狀馬謖領命”和最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部分,速讀中間的其他部分,然後思考大屏幕上的問題。時間總共5分鐘。

思考的問題是:

1、失街亭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街亭爲什麼會失守?

3、諸葛亮爲什麼要派馬謖守街亭?

4、失街亭,誰之過?

5、該不該斬馬謖?

四、情節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失街亭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這個問題誰來回答?我來。因爲這個太簡單了,我就能給大家闡釋清楚。再說,一般我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從來不勞駕同學們。

失街亭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謖失魂落魄、灰頭土臉地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事後諸葛亮上表劉禪,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並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謖,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五、探究

下面的四個問題,就要交給同學們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因爲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是整個西安乃到全國頂尖的學子,這些棘手的問題交給大家非常合適。再說,同學們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也從來不麻煩自己。

在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時,我向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1、發言時一定要緊扣文本,有理有據,不要架空分析。

2、在交流時,要堅持己見,但不要固執狡辯;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但不要隨波逐流。

3、要儘量使自己的答案簡潔、條理。

六、交流

一、街亭爲什麼會失守?

一方面是因爲街亭沒有城郭,沒有險阻,難以防守。另一方面由於曹魏實力強大,兵力遠遠超過蜀漢,而且有魏之名將司馬懿和張A。

更重要的原因是馬謖輕狂,自以爲是,麻痹輕敵,紙上談兵,死守教條,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致使戰術失當。也就是說,街亭失守,主要是因爲馬謖的性格,(馬謖的性格從他的三笑中就能夠充分地體現)而不是他的智商。

馬謖在守街亭時有哪些典型的語言和動作?你認爲馬謖是怎樣的一個人?

一笑:

(1)第一次笑的對象是誰?笑的時候說些什麼?笑的原因是什麼?笑的含義是什麼?表現了馬謖怎樣的性格特徵?

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笑諸葛亮)

他笑諸葛亮過於謹慎,認爲自己對戰爭的形勢認識更加準確。

性格――自以爲是麻痹輕敵

二笑

(2)第二次笑的對象是誰?笑的時候說些什麼?笑的原因是什麼?笑的含義是什麼?表現了馬謖怎樣的性格特徵?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笑王平)

王平勸阻他在山上屯兵,他覺得王平見識短淺,不如自己熟讀兵書,部署得當。

性格――紙上談兵死守教條剛愎自用

三笑

(3)第三次笑的對象是誰?笑的時候說些什麼?笑的原因是什麼?笑的含義是什麼?表現了馬謖怎樣的性格特徵?

三笑――“彼若有命,不來圍山!”

(笑司馬懿)

他笑司馬懿親自察看自己的部署,認爲自己部署得當,司馬懿不自量力,來攻打完全是白白送死。

性格――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人生。悲劇的性格註定了悲劇的結局,也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所以,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知識,同時也要刻苦磨礪自己的性格。)

由此,我們更加堅信了那句話: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人生。輕狂是一種悲劇的性格。悲劇的性格註定了悲劇的結局,也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所以,我們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刻苦磨礪自己的性格,好不好?

二、諸葛亮爲什麼要派馬謖守街亭?

(1)馬謖主動請纓,諸葛亮礙於情面不好反駁。馬謖請戰,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我們看課文,諸葛亮剛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機會往往偏愛於那些積極爭取的人。

(2)二人關係很好,諸葛亮做個順水人情。

(3)馬謖沒有親自領兵打過仗,諸葛亮卻待馬謖不薄,衆將心有不服,諸葛亮想讓馬謖立些戰功,撈些政治資本。

(4)馬謖以謀略見長,且屢有妙計,立過戰功,諸葛亮信任。在諸葛亮心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建“攻心計”令孟獲就範,建“反間計”令司馬懿下野,可見其人亦非無能之輩。

(5)諸葛亮看重馬謖,有意培養成爲蜀國頂大梁的人物,甚至接班人,想讓他在實戰中歷練。

(6)軍中人才有限,且各有安排。諸葛亮有大謀略在胸中。

當時魏蜀以秦嶺爲界,互相對峙。蜀要伐魏,必過秦嶺而取長安;魏要伐蜀,也必過秦嶺而取漢中。通過秦嶺有三條要道:一是東路的子午谷,十分險要,雙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過,所以孔明未走東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軍可由此攻d城,下長安,路程較近。孔明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進軍。司馬懿根據孔明“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險”的特點,料到孔明不會“從子午谷徑取長安”,而“必出兵斜谷,來取城”,於是派兵據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陽平關繞到街亭的一條大道,離長安較遠,敵強我弱,主力不宜由此進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斷絕蜀軍糧道,使蜀軍不戰自潰,並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馬懿正是這樣做的。可見街亭的地位在防禦方面確實重要。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誓奪街亭是變被動爲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取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爲必爭之地。

趙雲年事已高,作戰能力下降,但聲望猶在,以他做疑兵最爲合適。

關興張苞等小將還年幼,不能令人放心。

魏延求功心切,善於打仗,宜攻不宜守。在諸葛亮安排他寧陽平關時,“某爲前部,理合先當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

姜維是個人才,但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要作先鋒,隨諸葛亮兵出斜谷,直取長安。

(7)諸葛亮雖嘴上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但他心理還是覺得堅守一座城池要比攻下一座城池容易得多,何況還有謹慎的副將王平,還有協同作戰的高翔和魏延。作了這樣的佈置,諸葛亮自然認爲,街亭不致有失。

(過渡)有的同學說,諸葛亮不是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嗎,他怎麼就算不出馬謖會失街亭?他能算出來嗎?如果他能算出馬謖去守,街亭一定會失的話,那麼就不是三國演義了,而是封神演義了。

諸葛亮的“失算”在於,第一,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經歷,可爲良謀而難作良將;第二,沒有對馬謖受命時流露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第三,沒有想到馬謖除了諸葛亮,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哪裏會聽從王平的勸諫?終至釀成大錯。

那麼,我們要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1)不能感情用事。

(2)對部下的才能和性格認識應該更加透徹。

(3)做事要抓根本。因爲選好街亭守將才是關鍵,而協防街亭的工作安排,那是相對次要的。諸葛亮處事不抓根本,反而去忙於枝節,這是本末倒置。正如在地質不好的地方建樓房,成了危房,再去加固。結果還是倒了。所以,加固的工作只是白忙活而已。要是我來指揮,我會派魏延去,後面的事就不必像諸葛亮這樣瞎操心。

(4)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僥倖從事。諸葛亮後面的一系列部署實質是對前面人爲的失誤進行補救,是僥倖的做法。疑人不用嘛,對馬謖不放心,就應及時換人。這纔是唯一正確的補救……

三、失街亭,誰之過?

通過上面的分析,其實這個問題已經非常清楚了。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可想到的原因便有如下幾條:①諸葛亮用人不當;②馬謖紙上談兵;③諸葛亮大意,明知街亭乃咽喉之路,爲何不親統大兵守之;④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良言相勸;⑤司馬懿厲害;等等。但全面分析一下,何爲根本原因呢?還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因爲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先帝劉備早就說過。連司馬懿都知道此人“徒有虛名,乃庸才耳!”所以,馬謖不是根本原因。此外,街亭雖是“咽喉之路”,諸葛亮也不能親統大軍前去守它。司馬懿更是外因。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並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於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計,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爲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閒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後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總之,那就是街亭之失,罪在馬謖,過在孔明。或者說馬謖負有直接責任、主要責任,諸葛亮負有領導責任,間接責任。

四、該不該斬馬謖?

無論後人如何評說,街亭之失已成歷史,諸葛亮也從此走下了神壇,而馬謖卻走向了被斬之路。下來就是最後一個問題:該不該斬馬謖?諸葛亮爲什麼要斷然處置馬謖,又爲什麼會一再流淚?這個問題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見仁見智。其實,該不該斬,事實都是斬了。

七、情境

那麼我們現在不討論該不該斬馬謖,而是交給大家一個任務:勸諫諸葛亮不斬馬謖。

假如時空的大門緩緩打開,我們回到了公元228年,來到了街亭之戰之後的蜀軍帳中。大家就是蜀漢集團的文臣武將,我就是諸葛亮。馬謖自縛跪於帳前。戰前立下軍令狀,丟失街亭,按律當斬。面對手下愛將,蜀中人才,諸葛亮是左右爲難。大家看,如何勸說諸葛亮不斬馬謖?(注意:勸諫的時候,一是要理由能服人,二是注意人物身份。)

準備3分鐘,我們的課堂就變成了蜀國軍帳。大家做好勸諫的準備,加油啊!

馬謖,你丟失街亭,損兵折將,誤我大事,該當何罪?刀斧手,把罪臣馬謖拉出去,斬了。

不斬之理由:

1、末將知道丞相仁慈,素有七擒孟獲而不殺的美名,況且你和馬謖義如父子,情同手足,殺之何忍?

2、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勝之本,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就要殺他,你打一次敗仗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你有多少將軍可殺?蜀國人才本來就少,本來就不如曹魏,你還要殺,你這不是叫做親者痛、仇者快嗎?

3、處分失敗的將軍有各種辦法,比方說降級啊,重罰呀,多少軍棍啊,罰其軍前戴罪立功啊,都是辦法嘛,爲什麼要殺呢?

4、昔日赤壁之戰後,關雲長放走曹操,也是立了軍令狀的,你以軍中急需大將爲由赦免了關羽,可見也不一定是立下軍令狀就必須從嚴從重的啊。現在斬了馬謖,不是同樣失去一位重要的謀士嗎?

5、你與馬謖,猶如大腦之與臂膀,街亭之失,馬謖之罪固然不可饒恕,但這難道不也是你的過失?難道你連自己也斬了不成?

必斬之理由:

1、愛將所言極是,我的確和馬謖義如父子,情同手足。斬之心有不忍,但古今成大事者,又有誰不是執法如山,甚至大義滅親?

2、馬謖的確是我蜀國難得的一位謀臣,但馬謖已立軍令狀,以法當斬,如若赦免,法令即廢,軍心渙散,衆怒難平,將何以服衆?

3、丟了街亭就導致了我們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半途而廢。它使我軍首次北伐的成果毀於一旦,整個形勢發生逆轉,蜀軍除了撤退之外,已別無他途。使唾手可得的勝利毀於一旦,這是對整個蜀國犯下的重罪。赦免馬謖,我如何向蜀國將士和蜀國人民交待?

4、彼時劉弱吳強,殺曹難成鼎足之勢,何人牽制東吳?故赦之。此時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二人安可同日而語?此中緣由,望諸君思之。

5、不察賢愚,授任無方,的確是吾之過也。舉動失措,不聽勸諫,一意孤行,至使街亭失守,謖之罪也。何況先帝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如不殺馬謖,我何以向先帝交待?無奈啊!故馬謖自當一死,吾當上表請求免丞相職務,自貶三級。諸君啊,重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不僅使我蜀國痛失謀臣,兵將敗損,而且使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就此擱淺。悔恨啊!

總結:諸位將官,無需多言。我軍首次兵伐祈山,草伐未果,三十萬大軍風餐露宿,浴血奮戰,兵士無一不向前,將領無一不盡力,方能取下三城,軍臨渭水,兵逼長安,正值大功告成之時,馬謖卻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結果街亭失守,致使損兵折將,失地陷城,如此彌天大罪,我若不明正軍令,何以平抑衆怒?

八、結尾

大家的勸諫非常出色。諸葛亮的傷心、無奈和悔恨也從他的三哭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如果當初能聽到諸君這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諫,幼常也許可以免去一死,三國的歷史也許可以改寫。然而時空的大門徐徐關閉,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我們不得不再回到現實的生活中。但是,一部好的作品給我們留下的思考是無窮的,留下的啓迪也是無窮的。我想起杜牧的一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願我們大家能做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以書爲伴,以史爲鑑,運用自己的智慧、人格和正義感,去開創美好的人生,構建和諧的社會,在歷史的天空塗抹下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