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文言文《滕王閣序》教學反思?

文言文《滕王閣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堂閱讀鑑賞課。因爲本屆學生的教材中沒有把它選爲教材。我把它選來,作爲拓展閱讀的材料,試圖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大容量、高效率的優勢。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和審美能力。教學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個課型特點。因爲文本較長,課時限制,就作了取捨,以巧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景物描寫爲學習重點。教學過程中突出了這個重點。

文言文《滕王閣序》教學反思?

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如:計算機、幻燈、投影,視頻資料、圖像資料等等,優化了教學過程。適時的提供資料爲學生解讀文本提供方便,穿插錄像資料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鑑賞美文的慾望,渲染了學習氛圍。如孫道臨的朗誦激發了學生聯想和想象。

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增大了教學容量,也爲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如解答問題的參考答案,可以通過投影來展示,節省了板書的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可以寫在紙上,在投影儀下展示,可以在短時間內展示多份答案,並當場講評。如本課的歸納段落大意的環節,就很成功。

本課的不足之處:取捨還不夠大膽,使內容安排多了一些;多媒體的運用還不夠熟練;視頻材料運用多了點,擠佔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如果把孫道臨的朗誦錄像放在導入階段播放,更有利於創設情境。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2

開學以來,一直在嘗試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問題教學法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的自我感悟。今天出一堂課和高二老師共同探討這種教學方式的可行性,也是保留一些教學資料以備市教育局領導檢查。

開場白:沿着中國古典文學的'長河我們一路走來,感受了古樸寫實的詩經,體會了浪漫瑰麗的離騷,有感於剛健俊朗的建安風骨,有懷於感慨生之渺小的古詩十九首。今天我們來到初唐,一起來審視初唐氣象。登高一直是古典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范仲淹與岳陽樓抒發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博大犧牲精神,濟世憫人情懷,崔顥在黃鶴樓上吟詠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王之渙於鸛雀樓上道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探求無止境,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那麼,王勃在滕王閣上又展現樂怎樣的精神風貌,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呢?現在我就一起交流,一起品讀,一起感受,一起愉悅。

韓玉婷(結合王勃的作品解讀)

馬蘭 (現代詩,押韻,有方文山的風格,更像歌詞)

宋林澤(譯文,主要是第二段、第三段。有創造)

鄭浩天 (學會化用歌詞,解決文字到底樸實好還是華麗好,其實文字風怎樣不重要,只要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就好)

康森(解讀比較有深度,對於苦難的認識有獨特見解)

白雨薇(雖然對王勃的解讀有偏頗,敢於展示自己,文字表達能力提高較快。)

劉笑宇(風格依舊,辭藻比較華麗,認識角度獨特)

劉思琪、劉妍、劉陽、楊慧、康恩凱同學也作了交流。

板書

積極、執着、猝死、脆弱、恃才傲物、心魔

樂觀、彷徨、奮進、無奈

忠實於原文,豐富聯想創造、景美、祥和、富庶

知人、論世、評詩、談人生

無悔、不在於長短、在於質量

人之渺小、永恆價值的追求、人的偉大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3

就文章而言,《滕王閣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學來說,又是一篇難文硬文。我們最怕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的感覺卻是一句“有什麼好的”。《滕王閣序》就常常遭受這樣的命運。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也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頂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爲鑰匙打開滕王閣的大門。但這樣一來,學生要花很大的時間去打理,恐怕那點興趣也被蠶食得差不多了。後來靜下心來仔細地閱讀課文,居然發現一條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斷亦續的感情線索。相對典故相對文采這些“技”上的東西,它應該是“道”,是最根本的。那麼能否以情感爲“綱”,綱舉目張,帶動全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王勃陸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於文章確實在文字理解上有難度,爲了便於課堂上的教學,我佈置學生預習時畫一副王勃情感變化的心電圖。因爲以前從沒幹過類似的事情,從課堂上兩個學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歷程。當兩條情感變化圖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接下來的教學就簡單了:一問是不是這樣的情感,二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三問這樣的情感變化說明了什麼,哪種情感是最真最根本?舉最初的情感爲例,絕大部分的學生概括爲“興”,也有學生認爲興中有悲。這樣的理解無疑是對的,但又無疑以前者爲主。那它從何而來?學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兩句話,“遙襟甫暢,逸興遄飛”“興盡悲來”,從文中篩選信息體現了學生的一種閱讀技巧,不過教師不能到此爲止,應該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經過討論,學生是能概括出這麼幾點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這樣一來,王勃的“興”就有了落腳點。

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後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於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於萬里”,無奈到絕望。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後真正的意圖,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只有這樣的情感纔是最真的,只有這樣的千古同悲纔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讀出來纔算對得起王勃。

這樣兩節課下來,自己覺得上的較爲輕鬆,也較爲沉重。輕鬆的是綱舉目張,一氣呵成;沉重的是爲王勃的失意與傷感,掙扎和自慰,爲一顆不甘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