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教案《李商隱詩兩首》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教案《李商隱詩兩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教案《李商隱詩兩首》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瞭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蒐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和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2)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鑑賞。

2.課內精讀課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於晚唐詩壇,頗受後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鬥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簡介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於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爲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3.關於《錦瑟》《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於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爲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4.關於《馬嵬(其二)》《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於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蹟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爲鑑,多抒發興亡之慨。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

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錦瑟》的意境。

「明確」第一聯,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爲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麼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這裏,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儘管那是當局自迷,儘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託杜鵑,更轉出一種淒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接着,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裏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爲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最後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爲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爲一件事。只是當時已惘然反迭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悽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餘音嫋嫋,言盡而意不止。

2.「提問」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明確」《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所以,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並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李商隱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往這裏套。否則,李商隱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政治詩來讀了。我們認爲,《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悽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3.「提問」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明確」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徵與比喻有共同之處,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點,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比喻像人間的橋樑,一般有兩個硬性的端點,可以找出本體和喻體;象徵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繫的對象不那麼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遊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主打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一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人五里雲霧了。不敢說李商隱開啓了中國當代朦朧詩的先河,也不敢說他影響了十九世紀法國的象徵主義詩派(有受中國詩歌影響的因素),但他確實是一位古典時期的先鋒派,他的藝術嘗試和創新是獨特的,對後世影響很大,連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對都他推崇之至。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啓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詞》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祕性的。(《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4.「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裏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着,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爲: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裏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譁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爲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啓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5.「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後的淒涼,最後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後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後,反而先着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鬱,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迴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6.《馬嵬(其二)》的巧對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爲後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於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唐宋以後,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爲高,因爲不容易,且富於幽默情趣。對於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爲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讚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爲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爲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爲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爲,後面的否定意見過於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7.李商隱詩的用典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揮、借屍還魂,爲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鍊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於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總結、擴展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深入體會作品情韻。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