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二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怎樣纔算讀懂現代語體文。

2.學會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線索,從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3.通過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給他們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和閱讀實踐機會,利用電腦方便靈活的檢索、顯示功能,以及網絡教室教室機和學生機之間的交互功能,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進行個別輔導,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向全班同學進行轉播。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課以學生自主活動爲主,輔以必要的個別輔導。

可能出現的問題:

1.電腦的穩定性問題,由於網絡的穩定性有着許多不可預料的問題,爲確保講課順利,課前與電腦管理員共同做好計算機的調試工作,把出現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學生對電腦操作的熟練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理解是閱讀的基礎,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閱讀就是和困惑作鬥爭。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怎樣纔算真正讀懂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閱讀中也提不出任何問題,那麼這是不是就算讀懂文章了呢?

讀書,作學問,唯獨這“懂”字最難說。自以爲懂了的東西,事實卻往往證明懂的僅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爲是懂了的東西,現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並不全懂。懂是相對的,發展的。

儘管如此,就具體的文章來說,懂與不懂,還是有一個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與不懂的界限:

1.應能夠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2.能看出基本內容是由那些具體內容構成?這些具體內容與總體之間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怎樣?

3.對作者所說的觀點,能判斷正誤。

4.對作者所敘的事實,能看出其意義。

5.對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內涵。

6.對作者所抒發的感情,能說出其憑藉。

7.對作者所介紹或闡述的事物或方法,能應用或用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解釋。

8.能看出寫作意圖,即作者寫這部著作或這篇文章想達到什麼目的。

三、以《關於古典文學人民性的幾個問題》爲例

快速閱讀文章,然後請同學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類文章若用讀小說的速度來瀏覽,常常會覺得腦子裏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閱讀的是一篇小說,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長比如一個長篇,我們看完後也能發表一些自己對小說的看法,爲什麼?

是不是因爲小說有故事?

爲什麼有故事就容易記?

關鍵在於,故事有情節,前後環節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順序,這種順序閱讀時很容易捕捉到,並且可以毫不費力地掌握前後環節間的聯繫,讀過一遍,作品內容的各環節便很自然地在讀者的腦子裏形成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

四、總結規律

當我們把作品內容的各個環節在腦子裏串成一條前後連貫的線或別種形式的有機結構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認識和記憶該作品。

由此推出一個相應的閱讀基本方法:

要讀懂一篇文章,就應當努力把作品內容的各個環節在腦子裏串成一條前後連貫的線或形成別種形式的結構體。

從這個基本方法,我們還可以推出檢測自己閱讀效果的方法:

當你能順利地理出作品內容的發展線索時,你的閱讀是有成效的;當你對某部分的內容感到茫然時,那主要是由於你沒有搞清它和哪些內容有聯繫,是什麼樣的聯繫。

怎樣去找這條線呢?

回到剛纔的例文:

能否留下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決於能否在腦子裏形成這樣的線:文學的人民性決定於什麼—→錯誤的觀點:將人民性與現實主義等同—→此觀點曾是古典文學研究的流行觀點—→此觀點是錯誤的—→爲什麼錯誤。

理清了這條內容脈絡,我們纔有可能對這五段文字進行概括:

批評將現實主義與文學的人民性等同起來的觀點。

五、佈置閱讀任務:

閱讀一組同題材的文章。

要求:

1.選擇一篇作爲精讀,其他泛讀,從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線索,從而進行概括。

2.做好筆記,課後寫一篇題爲《棋》的週記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於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着人們。感染着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紹作者,明確目標

1、林庚: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的“盛唐氣象”。

2、學習目標: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特徵,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三、學生速讀課文(5分鐘),理請文章的結構脈絡。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一)請同學閱讀1—3段,思考:作者談了一個怎樣的文學現象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鍾愛的對象。“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展(落木),產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爲“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徵。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麼?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爲什麼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聯想到什麼季節?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聯想到什麼季節?

明確:蕭瑟、淒涼。秋季。

3、在此基礎上,我們比較一下“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麼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徵――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爲什麼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爲“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幹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乾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徵。

6、小結:“木“的藝術特徵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乾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別。並思考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在藝術語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思考:本文僅僅是爲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徵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前3句)

明確:是爲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想。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爲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瞭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欣賞傳神生動的語言描寫

教學重點:

1、探究人物性格

2、掌握描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第95回梗概:馬謖立下軍令狀,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司馬懿指揮大軍把馬謖的軍營圍困在一座土山上,蜀軍不戰自亂,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頻頻失利。司馬懿兵到西城,諸葛亮臨危不懼,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

第96回梗概:馬謖自縛後前來請罪,爲了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後又上表劉禪,自貶三級。曹休準備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以自刎、斷髮之舉騙取了曹休的信任,結果曹休中計大敗。

二、介紹作家作品。見《點津》167頁。

三、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2、作者寫諸葛亮採用了哪些手法?

五、作業。點津上習題。

美文賞析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使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

賞析:有人說,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這句話看似矛盾,而實際上卻講出了事情的本質所在,這一點從諸葛亮的空城計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孔明一生謹慎,這次忽然用了極冒險的計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這種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馬懿的推理。

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號施令別打算

趙雲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再就是間接描寫: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着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作者寫諸葛亮採用了哪些手段?

1、襯托手法:

①以司馬懿的態度反襯:

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

“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2、直接描寫:

①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助馬謖

②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妥撤兵漢中。

③勇於自責:街亭失守後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④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儘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