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魯迅《故鄉》教案(第二課時)

魯迅《故鄉》教案(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教學目標:

魯迅《故鄉》教案(第二課時)

1.瞭解魯迅小說的創作特色,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2.品味理解關鍵詞句,理解小說的主題,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閱讀能力。

3.瞭解舊中國農民生活的悲慘、農村日趨破產的根源。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一、導入

魯迅創作談

材料一:我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爲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是推文藝…… ——魯迅(《〈吶喊〉》自序)

材料二:爲什麼做小說,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啓蒙主義”,以爲必須是“爲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地稱小說爲“閒書”。 ——魯迅(《我爲什麼做起小說來》)

那麼《故鄉》的寫作爲的又是什麼呢?引出《故鄉》

問:《故鄉》的主要人物是哪幾個?——“我”、閏土、楊二嫂。

問: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這三個人的生存狀態。——辛苦。

問:引列夫·托爾斯泰話語“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個人雖然不幸是一樣的,但他們的不幸又有什麼不同?

——我:辛苦展轉;閏土:辛苦麻木;楊二嫂,辛苦恣睢。

  二、課文研讀

1.閏土的辛苦

①找出文中的語段集中體現閏土的“辛苦”

聽該部分錄音,簡單思考

a.文章是通過那些描寫手段來展現閏土的辛苦的?從文章中找出具體的例子說明。

——神態、語言、外貌……

b.用文中的一個名詞概括閏土的整體形象特徵——木偶

②在這部分文字中,這個“木偶”是否曾經生動過?

——第59、60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找出生動的詞語:歡喜、淒涼;動着嘴脣、沒有作聲。

③是什麼使閏土變成這樣的“木偶”的?從文中找出兩處文字來說明。

——71節和74節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④朗讀三節文字,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歡喜和淒涼的原因是什麼?——歡喜:我對他的態度,看見我的興奮;淒涼:自己處境的不盡人意,兩個人之間身份的差距……

b.動着嘴脣卻沒能說出來的話有什麼?他爲什麼沒說?——迅哥兒……

c.閏土爲什麼不痛快的訴說自己的苦痛?他怎麼這樣說話?

在看待孩子的問題上,閏土和“我們”有什麼差異?通過這種差異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閏土的思想觀念?

——閏土已經不善言辭——沒有機會表達,也沒有人願意聽他表達——啞巴吃黃連,往心裏苦

——“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奇怪,已經有六個孩子在幫忙了,卻還是吃不夠——多子多福——愚昧(在“我”母親看來,“多子”是給他帶來災難的原因,而閏土覺得應該給她帶來幸福。)

總結:社會的封建等級制度和思想讓生活困頓的閏土變成了“麻木”的木偶人。

⑤當年的閏土是否這樣?請同學們從形象、語言兩個角度來觀察一下當年的閏土。

——12節、18節-29節

齊讀部分段落:體會、概括閏土當年情況——活潑的孩子。

⑤總結:活潑的孩子 —— 木偶;

人 —— 非人

一個殘酷的社會把一個生動活潑的孩子變成了精神“麻木”的木偶人,把人變成了非人。

2.楊二嫂和“我”的辛苦

① 如果說閏土經歷了“孩子”到“木偶”的蛻變,那麼請你用簡單的話概括楊二嫂的變化。——“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

“豆腐西施”可見楊二嫂當年怎樣?

豆腐西施:白嫩、美麗、柔弱

② 圓規本身具有怎樣的特點? ——尖、細

③ 作者後來把楊二嫂直接指稱爲“圓規”,閱讀文字(38節-52節),找出楊二嫂身上和圓規相近的特點。(外形的近似、性格的近似 ——尖刻、刻薄)(學生回答時朗讀楊二嫂的語言)

④ a.楊二嫂刻薄“我”的話,其真實性如何?——顯然是虛構的

“我”的辛苦:回故鄉賣家產,從此遠別故鄉——­­朗讀開頭部分——辛苦展轉

b.楊二嫂的隨口胡謅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可見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隨口胡謅,爲了給自己蹭點小便宜製造藉口和機會。

——損人利己、自私、刻薄

c.那你願意成爲“圓規”這樣的人嗎?

那樣二嫂甘心成爲“圓規”似的人物嗎?

——“豆腐西施”中暗含的輕侮、不莊重的成分,說明楊二嫂也生活在一個被人輕視的環境中,她的“圓規”品行可能是自我保護的結果、爲生活所迫。

⑤ 總結:豆腐西施——細腳伶仃的圓規

人 —— 非 人

總結:一切都改變了:當年故鄉如美麗的神異圖畫,現在成了蕭索的荒村;當年我心目中情同手足

的勇敢機智天真的小英雄,也已成了如隔了一層厚障壁的蒼老麻木守舊的木偶人了;當年那個端莊文靜的豆腐西施,也已成了放縱刻薄自私細腳圓規了。

 三、深入探討

①.作者爲什麼選擇這樣三個人物?

——三個人物的命運象徵了整個社會中所有人的命運。

[展示《我爲什麼做起小說來》]

所以我的取材,我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只有主要的幾個人,我深信對於我的目的,這方式是適宜的。

——魯迅(《我爲什麼做起小說來》)

②.問:在這樣的社會,“我”、楊二嫂、閏土有沒有自己的希望?

明確:閏土的希望寄託在神佛上;楊二嫂的希望寄託在對別人的損害上;“我”寄託在手製的偶像上(追問)(從我們局外人的角度看,這能算是希望嗎?)(難道徹底沒有希望了嗎?作者絕望了嗎?)

③哪一部分文字的描寫說明作者心目中是有希望的?那幅朦朧的畫面象徵了什麼?爲什麼其中沒有了閏土,如果要你加上合適的人物,在本文中選擇誰?爲什麼?——孩子(宏兒或水生)。

④.小結,全體朗讀最後一節,結束。[投影11]

 四、作業佈置

1、相關配套練習

2、背誦最後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