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致空氣》導學案

八年級下《致空氣》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八年級下《致空氣》導學案】

八年級下《致空氣》導學案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1.熟悉課文,瞭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特徵。

2.領會詩的思想內容,分析作者寫作手法,瞭解象徵手法在詩中的運用。

B過程與方法:在對作者稍作介紹之後,從空氣的象徵意義人手進入本詩的學習,這一點主要通過學生討論解決。對詩歌層次的分析可由學生先行探討,教師再加以明確。

C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詩流露了作者對目標的執着追求,學生在學習時要加以體會。

D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1.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2.朗讀作品,體味詩歌表達的深刻內涵。

 難點:1、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E教學突破:本課的教學可從空氣的象徵意義是什麼人手。

F教師準備:1.瞭解郎燕祥的生平及作品。2.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創作中的運用。

G學生準備:預習詩歌,標記理解有卿的地方。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導入課文1.朗誦,瞭解大意

2.分析本詩要表達的思想2.討論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3.理清層次,分析寫作特色3.分析本詩結構及寫作特色

4.指導完成課堂練習4.完成練習

一、導入課文

1.師: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歌頌勞動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達鄉愁的《現代詩兩首》,這節我們將學習現代詩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氣》,這首寫給空氣的詩蘊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板書課題。1.因爲課前對這首詩有過預習,在教師導入時已開始思索詩歌的內涵。

2.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2.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傾聽,作好記錄。

3.請幾名同學朗誦課文,掌握詩歌大意。3.朗誦課文,瞭解詩歌內容,在書上劃出優美的語句。

二、討論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1.師:大家已對該詩的內容有了大致瞭解,詩人在詩中講述了什麼?表達了什麼的感情?積極發言。生:作者在詩中描寫了詩人與空氣的親暱與依戀,表達了對空氣的讚美之情。

2師:太陽偶爾也要隱藏一些時候,但是空氣時刻包圍在我們身邊。它太普通太常見了,以至我們幾乎將它遺忘。可是爲什麼作者要寫一首詩來讚美空氣呢?讓學生分組討論。分組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選出小組長作相應記錄。

3,讓每組小組長髮言,歸納總結。提示:詩中的空氣象徵着理想、信念、友誼等等,本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要學生髮現詩中流露出了作者對某物的執着即可。彙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卜領會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此處的空氣只是某物的象徵,詩人在此處是詠物抒懷。

三、理清層次,分析寫作特色

1.師:本文分爲六個詩段,請大家齊讀課文,思考本詩分爲幾個層次。1.齊讀課文,劃分層次。

2.抽學生回答,對每個詩段加以具體分析。 板書梗概。(見課末板書設計)2.思考,說出自己的看法。歸納層意,感受本詩的藝術特色。

3、組織討論: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詩人用什麼方法把空氣寫得生動形象、可觸可感呢?總結:將風中之物人格化的寫作手法是本詩成功的關鍵,另外,作者在詩中透露出的真情實感也是打動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3;討論思考。生:主要是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空氣當作一位親暱的朋友來寫。生:對空氣的描寫極爲具體,這讓人覺得真實可觸。

四、完成課堂練習

1.導人課後思考與練習一,讓學生談談身邊有沒有那種無影無蹤卻又無處不在,與自己相互依存的東西,滲透情感教育。學生答案可能:多半是抽象的東西,學生可能談到友情、親情、理想等。

2.指導完成隨堂練習。

五、本課小節:

本課從探討詩歌的象徵意義入手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多以學生自己領悟爲主,教師只是加以指引。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

對本詩所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有了充分了解,提高了詩歌的鑑賞能力,而且培養了一種執着的信念。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作者在詩中寫道空氣“蹤跡難尋又無處不在”,在詩歌第二至第五節的描寫中充分表現了這一點。作者選取的幾個片斷是有意安排還是隨手拈來,這一點很有探討價值。

 練習設計

1.詩歌第2節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2.詩歌開篇說空氣“無處不在,又難尋蹤跡”,結尾處又說它“蹤跡難尋又無處不在”,是否有重複累贅之嫌。

3、運用象徵性的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歌頌友誼。

 教學反思

1.作者經歷人事滄桑,詩歌寓意深刻豐富,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教師要幫助學生挖掘詩歌內涵,尤其是空氣的象徵意義。

2.這是一首優美的詠物抒情詩,要求學生多朗誦,體會詩歌的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