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唐會要 > 唐會要卷四十二

唐會要卷四十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歷

唐會要卷四十二

武德元年五月。太史令庾儉。丞傅奕上言。東都道士傅仁均。能爲歷算。於是下詔。令仁均與儉等議造唐歷。是歲九月。歷成。仁均奏新術七事。其一曰。昔洛下閎以漢武太初元年。歲在丁丑。更歷起元。元在丁丑。今大唐以戊寅年受命。甲子日登極。所造之歷。即上元之歲。歲在戊寅。命日又起甲子。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積歲。

武德元年戊寅。爲上元之首。則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懸合於今日。其二曰。堯典雲。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前代造歷。莫能允合。臣今創法。五十餘年冬至。輒差一度。則卻檢周漢。千載無違。其三曰。經書日蝕。毛詩爲先。十月之交。朔蝕辛卯。臣今立法。卻推得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蝕。即能明其中間。並皆符合。其四曰。春秋命歷序雲。魯僖公五年壬子朔旦冬至。諸歷莫能符合。臣今造歷。卻推僖公五年春正月壬子朔日冬至則同。自斯以降。並無差爽。其五曰。古歷日蝕。或在於晦。或在二日。月蝕或有望前。或在望後。臣今立法。月有三大三小。則日蝕常在於朔。月蝕常在於望。卻檢魯史。並無違爽。其六曰。前代造曆命辰。不從子半。命度不起虛中。臣今造歷。命辰起子半。命度起於虛六度。命合辰得中於子。符陰陽之始。會歷術之宜。其七曰。前代諸歷。月行或有晦。猶東見朔已西朓。臣今已遲疾定朔。永無此病。疏奏。上善之。擢拜仁均員外散騎侍郎。尋改太史令。明年。遂施行。戊寅元歷至武德三年。太史奏。正月望。及二月八月朔當蝕。比不效。其後。中書令封德彝奏言歷。詔吏部郎中祖孝孫。考其得失。孝孫使算學博士王孝通。以甲辰曆法。駁仁均所繆。仁均援引答難。孝孫乃略去尤疏闊者。餘依仁均舊時。武德九年九月。詔大理卿崔善爲考正歷數。善爲所改。凡三十餘條。至貞觀元年。將仕郎李淳風。又奏駁太史歷十有八事。詔下善爲。課二家得失。其七條改從淳風。餘一十一條。並依舊也。

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初。太史令傅仁均。定歷以癸亥爲朔旦。詔下公卿八座詳議。公卿以下奏曰。伏見李淳風表稱。古歷分日。起於子半。勘得今歲十一月當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欲苟異張冑元法。減餘稍多。子初爲朔。遂差三刻。用乖天正。又南宮子明薛賾等並雲。子初及半。日月未離。淳風子午之法。推校春秋已來晷度薄蝕。事皆符合。奉敕。付所司。及公卿詳加考定。謹與國子祭酒孔穎達等一十一人。尚書八座。參議得失。惟仁均定朔。事有微差。淳風推校。理尤精密。請從淳風議。至十八年。太史丞李淳風。與司歷使士通等上言。故太史令傅仁均。武德初雲。歷代已來。日月薄蝕。或差於朔望者。此由一月大。一月小。晦朔或致參差。今所製法。三大三小。日月之蝕。必在朔望。今依仁均造法。一十九年九月後。四月頻大。即仁均之術。於古法有違。詔令集諸解歷者詳之。不能取定。其後制令所造歷。還依傅仁均平朔法。迄於麟德元年。至二年正月二十日。以祕閣郎中李淳風所撰麟德歷。頒於天下。詔曰。朕仰觀七曜。傍總五家。去其繁衍。裁以要密。古所未通。今即備載。而改元之初。佔歷歲。推甲子。得於天正。合朔之夜。應以嘉祥。五緯若連珠。二曜如合璧。以此授農。昇平可致。昔洛下閎漢歷律雲。後八百歲。當有聖人受之。自我大唐。年將八百。事異當仁。朕亦何讓。宜即宣佈。永爲詒範。可名曰麟德歷。來年正月行用之。又太史瞿曇羅上經緯曆法九卷。詔令與麟德歷相參行。

宏道元年十二月。太史頒歷。是月當小盡去八月有敕。來年正月。宜用朔。故加癸未焉。三十日癸未。

神功二年閏十月二十六日。制改正月爲閏十月。臘月二日爲正月一日。臘月詔曰。頃者。所司造歷。以臘月爲閏。稽考史籍。便紊舊章。遂令一歲之中。晦仍見月。重更尋討。果差一日。可以本月爲閏十月。來月爲正月。是歲得甲子合朔冬至。

神龍元年。太史丞南宮說奏。麟德歷加時浸疏遠。詔更治乙巳元歷。至景龍中成之。

開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特進張說進開元大衍曆。命有司行用之。(先是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驗。詔沙門一行刊定律歷。上本顓頊。下至麟德。洎十五年。一行定草。詔說成之。因編以勒成一部。經章十卷。長曆五卷。歷議十卷。立成法天竺九執歷二卷。古今曆書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凡五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