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精選15篇)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爲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精選15篇)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

唐貞觀年間,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之下,朝廷開展了大規模的人才選拔推薦活動。由於這個活動規模聲勢宏大,就有人打算渾水摸魚。太宗聽說有人謊報官階和資歷,就命謊報的人自首並警告說,如果不自首,一經查出,便處以死刑。

過了不久,有一個謊報資歷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將他交給大理寺處理,大理寺根據國家的法律,將這個人判處了流放。

太宗聽說這件事以後,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過來,問他:“你應該知道我當初下的詔書上說,不自首的人處死刑。現在,你判處他爲流放,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說話不算數嗎?”

戴胄回答說:“要是陛下當時就殺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現在你既然已經把他交給大理寺處理了,我就不能違背法律。”

太宗問戴胄:“那麼,你自己遵守了國家法律,卻讓我失信於天下人嗎?”

戴胄說:“法律,是國家用來取信於天下的保證,國家的信用纔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說的話,只是當時憑着一時的喜怒講出來的。陛下一時發怒,想要殺死他。後來知道不能這樣,纔將他送給大理寺按照法律處置。這正是您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結果。我覺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貴,因此很值得珍惜。”

聽了戴胄的這番話,太宗說:“在我認識有誤的地方,你能夠糾正我,我非常感謝你。”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改變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決。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2

貞觀七年(655年),宮中發生了一樁醜聞。有個叫楊譽的好色之徒,行爲放蕩不羈,竟然在皇宮禁地追逐、挑逗宮女。

這件“逐婢”醜聞事涉皇親國戚(楊譽的女兒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響極其惡劣。消息一傳開,朝野上下一片譁然。都官郎中薛仁方聞訊後,將楊譽扣留起來查問,準備依法處置。

此案尚未來得及裁決,擔任皇帝侍衛保鏢的楊譽之子卻出來發難了。他不但不爲楊譽所爲感到羞恥,反而爲其大訴冤屈,向唐太宗告狀說:“因爲我父親是皇家親戚,薛仁方纔故意節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來,又遲遲不做決斷,這是在拖延時間,有意刁難皇上啊。”

跟皇家過不去,這還了得?唐太宗聽了他的話,大怒說;“薛仁方不可容也!”當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職。

對唐太宗要懲處薛仁方的做法,魏徵實在看不過去,進言說:“城牆下的狐狸和土地廟裏的老鼠,雖然都是微小的動物,只因它們倚仗巢穴做掩護,除掉它們尚且不易,更何況那些世家貴戚,自古以來就難於治理,以致東漢、西晉以來外戚專權,發展到朝廷不能駕馭的嚴重地步……”

魏徵的話無疑給唐太宗敲了一記警鐘:皇帝要管好身邊人,以防他們像“城狐社鼠”那樣成爲朝廷的禍害。接下來,魏徵據法力辯,說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職責,爲國家執行法紀,怎麼可以因此對他濫施刑罰,助長外戚的私慾呢?皇帝這樣放縱皇親,此例一開,就會招來各種事端,將來後悔莫及,要改變也就困難了……

唐太宗聽了這些話,內心有所觸動,決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親未及時上奏,也是專權作勢,雖不宜治以重罪,也應稍加懲處。於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的大棍纔算完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3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共生3子,太子承乾、魏王泰、晉王治。不過,太子承乾貪圖享樂,荒學業,深令太宗失望。魏王泰聰明善文,勤奮好學,深受太宗的喜愛。在這兩個對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選擇更立太子。

兩人籠絡朝臣,各樹朋黨,互相明爭暗鬥。承乾見李泰恩寵日隆,心不自安,遂與漢王元昌、大臣侯君集密謀起兵,但事情泄露,唐太宗得知後非常生氣,這可是在太歲爺上動土的啊。

李世民更立太子

李世民詔廢太子承乾爲庶人,賜漢王元昌自盡,侯君集等皆被殺。承乾被廢后,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等議立太子之事,太宗猶豫不決,欲立有才華的魏王泰,又恐重演父輩骨肉相殘的悲劇。

欲立晉王治,但又嫌其懦弱。最後太宗接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意見,於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七日,詔立晉王治爲皇太子,並同時幽禁魏王泰於北苑。九月,太宗任長孫無忌爲太子太師、房玄齡爲太傅、蕭瑀爲太保、李勣爲太子詹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4

後漸寺村東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五指靈山。

也有把這座山叫做“東五指山”的。五指靈山上是“女媧娘娘”的道場,有一些後人建造的寺廟。但是從山上殘存的明清古石碑上,可以說明,這至少在明清兩代就有相關道場的存在了。

這處“女媧道場”和秦王李世民也有故事流傳下來。後漸寺村一帶,是秦王李世民與隋末農民義軍劉黑闥爭戰的古戰場之一。

傳說,秦王李世民與劉黑闥交戰期間,中了劉黑闥設下的埋伏。李世民撥馬逃到五指靈山下,但見四面環山,陡崖絕壁,已無去路。李世民不禁仰天長嘆:“莫非天欲絕世民不成?”語未盡,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猛聽山崩地裂般一聲巨響,正在追趕秦王李世民的劉黑闥兵馬陷地一丈餘深。李世民趁機脫離險境。

往前跑得正人困馬乏,突然又是一聲山響,面前現出大小兩座糧倉(今大倉、小倉兩座山頭)。秦王李世民得到糧草,養精蓄銳,最後戰勝劉黑闥。事後的某天晚上,九天玄女,也就是女媧託夢於李世民,告訴他是九天玄女救了他。爲此,李世民登基當皇帝后,就下御旨在五指靈山爲九天玄女(女媧神)修建起蓮花峯上這座媧皇宮廟。

傳說罷了,甚至牽扯到了神話。但是秦王李世民在秦王湖一帶留下的大量故事,卻並不是沒有史事根據。最著名的漆泉寺就有不少史料記載。

在村中行走,一個大娘揹着一筐剛剛採摘的鮮杏經過,見到我們這些外人,熱情地要我們嚐嚐。當年李世民大軍經過,是不是也有這樣一位山民同樣揹着一筐鮮杏,在呆呆地望着那不遠處的廝殺,耳邊是不是還回蕩着戰馬的嘶鳴?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5

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就聰慧過人,足智多謀。

他十六歲那年,隋煬帝在雁門關被突厥圍困,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馬上應募,在將軍雲定興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對雲定興說:“突厥人敢圍困我們的皇帝,就因爲外邊沒兵馬救援,現在應該派人在幾十裏外虛張旗幟,讓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旗幟,夜裏聽到鼓鉦盧聲不斷,他們肯定會認爲救援大軍趕到了,這樣不傷一兵一卒就可化解了雁門之圍。如果不這樣的話,等到突厥瞭解了我們的底細,前來阻擊,那麼鹿死誰手就難以預料了。”

定興聽從了李世民的計策,率兵到達崞縣。突厥偵察兵看見周圍幾十裏旗幟飄揚,軍隊來往不斷,急忙把情況報告給了可汗。

突厥可汗說:“這肯定是隋軍的大隊救兵趕到了。”

於是他們就趕忙撤兵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6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從小勤奮學習,研修兵法,抱負遠大,李淵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勸告和敦促下實行的。後來他率兵東征西討,屢戰屢勝,奪取了天下,可以說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勳最大。

唐朝建立後,李淵當了皇帝,但是在繼位問題上產生了矛盾。論功勞,講實力,憑才智,李世民都首當其衝,理應由他嗣位,但他的長兄李建成,以“長幼有序”爲由想繼承帝位,便勾結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擠李世民。他們曾經千方百計地假送劣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後來他們又想出了一條毒計,趁着邊境突厥來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請李淵,讓李元吉出兵征討,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將和軍隊交由李元吉指揮,然後在軍隊臨行之時,派人暗殺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爲重,又念及骨肉親情,多次忍讓。李淵又斷事不明,對李建成也不加處置,這次李淵又答應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權,同時李世民又得到密報,探知了李建成要謀殺他的計劃,眼看情勢十分危急。

這個時候,如果還是一再忍讓,就只能對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士和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大將的勸諫下,決定先發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當夜,李世民進宮向李淵稟告李建成要謀害他的實情。李淵讓他們弟兄三人明晨一起進宮當面對質。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宮城的正門玄武門佈下伏兵。玄武門守將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經由李世民曉以利害,將其收服,答應願爲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並不知實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一齊走入玄武門,常何就把城門緊閉。李世民已率數員大將在門內等候,李建成見機不妙,就想奪門而出,奈何城門已閉無法脫身。這時李世民一聲吶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頓時死於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

門外,李建成的部衆聽說門內有變,便猛攻城門。尉遲敬德站立城牆,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到城下,士兵們見主子已死,大勢已去,無心攻城,便紛紛散去。

這時尉遲敬德又來到皇宮後花園面見李淵,李淵當時正在湖中泛舟遊樂,尉遲敬德對他說:“李建成、李元佔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誅殺。”並進諫道:“請陛下下詔,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淵見事已如此,尉遲敬德又來逼宮,就順水推舟地說:“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淵藉口年老體衰,退位當了“太上皇”,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

這次事變,歷史上稱之爲“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危急關頭,採取先發制人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7

這個唐太宗喜歡一隻白鷂子鷹,他閒暇的時候經常把這個鷹就放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和這隻鷹一起玩耍。這隻白鷂子鷹也非常有靈性,它還會替唐太宗送信,把這個信綁在它的鷹爪上,它可以飛到幾百裏外的洛陽。而且它還會故意把鳥、兔子、松鼠趕到唐太宗面前。它在往上一飛,然後翻身俯衝下來去抓它們。唐太宗對自己的這個寵物是又信任又喜愛。

可是時間長了呀,這唐太宗和大臣們商議國家大事的時候經常有些心不在焉。這是爲什麼呀?他急着呀趕忙把這事商量完,我還得到後宮逗我的鷹玩嘞。

唐太宗手下有一位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這個大臣非常有名氣他叫魏徵。他就發現了唐太宗這個問題,他很擔心皇帝會因爲這麼一個小玩意兒玩物喪志而疏忽了國家大事。所以他決心要幫助唐太宗來糾正這個錯誤。

有一天,他聽說唐太宗正在御花園裏玩白鷂鷹,就不早不晚剛好闖進御花園,要和唐太宗商議國家大事。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裏。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裏。

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得看一看魏徵在提意見的時候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有些時候真的是話有三說,巧說微妙,用合適的方法,合適的語言給合適的人提意見,這纔是對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8

今天我用了一天時間認真地把《李世民傳》看了一遍。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

如果從表面上看李世民和楊廣有着太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天縱神武,領兵征討,有着赫赫武功;在冶世安民上,開科舉、定律例,兩人都有着不凡的表現;在文采風騷上,楊廣擅長寫詩作賦,李世民的書法爲人推崇;兩人同爲次子,本應與皇位無緣,但兩人運用權謀手段謀得皇位。然而兩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楊廣是身負罵名的千古暴君,而李世民則被譽爲開啓盛世的有道明主。

相似的開頭,不同的結局,我想其中原因是因爲他們做了皇帝后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勤政愛民,他知道皇帝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他辨忠奸,納諫言,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富足,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着寬廣的胸懷,對於大臣的意見只要是對的,他都能虛心接收。而楊廣雖然才智過人,但卻剛愎(bi)自用,不顧人民的死活,開運河,修長城,殺大臣、殺兄弟、殺百姓、殺異已,活脫脫的一個暴君。

相似的開頭,不同的結局,由李世民和楊廣我想到了我們的同學,現在我們在差不多的條件下學習,但我們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刻苦認真,有的同學敷衍了事;我們遇到事情時,有人斤斤計較,有人一笑了之。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成就李世民一樣的豐功偉績,不可能成爲楊廣一樣的暴君,但不同的學習態度和不同的胸懷卻可成就不同的人,我希望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向李世民學習,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應像楊廣一樣剛愎(bi)自用成爲社會的負擔。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9

首先你要明確,這一切都是民間傳說,說白了就是大家茶餘飯後編出來的小故事,僅此而已。

李世民遊地府出自《西遊記

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錯行雨布,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老臣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要唐太宗還命,整得唐太宗日夜不得安寧,最後重病而亡。再他死前,魏徵奏道:“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太宗道:“病勢以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徵雲道:“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豐都判官崔珏。”

太宗道:“崔珏是誰?”徵雲道:“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再日與臣八拜爲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豐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唐太宗到地府後,受到十殿閻羅的款待,又經崔珏幫忙,偷改生死簿,使唐太宗得以還陽,太宗還陽後,讓劉全獻瓜給十殿閻羅,並做一場水陸大會,再尋一個取經人,去西方極樂取三藏經普度東土衆生。

傳說

李世民因爲開國立業犯下了很大的殺孽,陽壽已盡被無常鎖進地府,一路遇到無數冤魂糾纏,而李世民的丞相魏徵和判官私交很好,判官就親自帶他在地府遊玩了一圈看到了無數冤魂不得超生的悲慘情況,後來判官給他添了20年陽壽,他承諾回去後多燒紙錢,多“送南瓜”並請高僧超度亡魂。說起來“送南瓜”很有意思,判官引他和十殿閻羅相聚,閻羅說“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道:“朕回去即送來,即送來。”從此遂相揖而別。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0

有史料記載,貞觀二年,長安城裏大旱,長時間的大旱必然引發蟲災,果然不久四處便開始鬧蝗蟲。李世民進入百姓的莊園看糧食的受災情況,看到蝗蟲遍地,便捉了幾隻放在手心,對着手心的小蟲子說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捱餓。百姓如果有什麼罪過,應當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說罷,就要吞下蝗蟲,羣臣阻攔,說萬一吃了生病呢!唐太宗說:“我願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麼?”說罷不等羣臣開口,就將蝗蟲吞了下去。說來也算離奇,自此蝗蟲不再成災,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蹟卻流芳百世。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也從側面表示了唐太宗愛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對蝗蟲說的那些話將唐太宗以民爲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1

李世民,唐代有作爲的皇帝,著名政治家。

帝範·納諫篇

夫王者高居深視,方聰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厥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言之而是,雖在僕隸芻蕘,猶不可棄;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談可觀,不責其辨;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壞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故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以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志,其爲壅塞,無由自知,以爲德超三皇,才過五帝。至於身亡國滅,豈不悲矣!此拒諫之惡也。

帝範·崇儉篇

夫聖代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採椽不所,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此節儉之德也。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已。五關近閉,則令德遠盈;千欲內攻,則兇源外發。是以丹桂抱蠹,終摧耀日之芳;朱火含煙,遂鬱凌雲之焰。故知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欲生於身,不遏則身喪。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

帝範·後序

古人有言:非知之難,唯行不易;行之可勉,唯終實難。是以暴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豈獨見於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皆俯從其易,不能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逸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是故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欲悔非於既往,唯慎過於將來。擇哲王以師,與無以吾爲前鑑。夫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其爲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已來,所缺多矣。奇麗服玩,錦鏽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其行幸,以亟人勞,此非屈已也。斯數事者,吾之深過也。勿以茲爲是而後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矣;平定區宇,其功大矣。益多損少,民不以爲怨;功大過微,德之未虧。然猶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況乎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若崇善之廣德,則業泰而身安。若肆情以縱非,則業傾而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2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對於年老賦閒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爲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瞭原由,也不說什麼,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因而吃驚地問:“什麼事這樣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臣妾聽說只有明主纔會有直臣,魏徵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婚姻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一個成功的老闆,老婆的支持很重要。自古常言,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着一個偉大的女性。這個女人有可能是老婆,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女人。所以,領導者在擇妻的時候,也不得不慎重呀。擁有一個好妻子,勝過一切榮華富貴,妻子內心的財富勝過身外的財富。

娶妻求淑女,勿計厚奩。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3

唐太宗被稱爲“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貞觀六年,他讓近400名死囚犯回家過年,體現了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犯人的關懷。

但是,對於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李世民卻多次製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賢能之士遭受無妄之災。

盛彥師是一員武將,他剿滅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難得的軍事奇才。徐圓朗叛亂時,李世民有意選派盛彥師爲安撫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讓徐圓朗束手就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彥師話還沒說上兩句,就被徐圓朗活捉。盛彥師被俘後,面對徐圓朗的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表現出了對李世民的耿耿忠心。

然而,徐圓朗叛亂被平定後,盛彥師竟被賜死。李世民賜死盛彥師,與其說是爲了發泄對盛彥師的不滿,倒不如說是爲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己“讓武將當說客”的失誤。

貞觀初年,有人預測姓武之人將篡奪大唐江山,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們的猜疑。當他得知將軍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他的封號官職中皆帶有“武”字,李君羨的黴運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厭惡,接着被調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彈劾,最後李世民連審都不審,就下詔殺頭抄家,誅滅九族。厄運來得如此迅速,如此連貫,恐怕李君羨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麼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書張亮出身農民,在輔佐李世民爭奪帝位時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唐太宗對他很不放心,卻找不到過硬的證據。一天,唐太宗突然聽說張亮私下裏畜養500壯士爲義子的事,就來了個主觀推斷,對侍臣說:“他養500壯漢想幹什麼,一定是準備謀反。”於是,殺頭抄家,沒有商量。

李世民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他看來,沒有什麼比政局穩定更爲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錯誤,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過,但位高權重的臣屬尤其是功臣,哪所有一點點捕風捉影的風吹草動,只要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會興師動衆,殺氣騰騰。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4

唐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經過玄武之變後,坐穩了皇帝的寶座。一面積極修養生息,一面表面上繼續對突厥稱臣,實則暗中積攢力量,準備擇時而發。可李世民想得挺好,一場百年難遇的大旱,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變得焦頭爛額了起來。

這天,在朝堂上李世民腫着牙牀說:“諸位愛卿,旱情來勢如此兇猛,致使百姓流離,餓殍千里,朕痛心疾首。”說到這,瞅着眼窩深陷的房玄齡道:“房愛卿,賑災事宜還要抓緊啊。”

房玄齡連忙出班,把賑災情況詳細地說了起來,什麼這裏花了多少錢,那裏用去多少費用,總之歸納起來就一條:不是我宰相無能,實在是銀子太緊缺。

李世民聽完,嘴咧到了耳根。是啊,大唐從被打得稀巴爛的隋朝手中接過“神器”,好容易剛有了點錢。可這點錢,哪能抵擋得住這場百年大災。想到這,李世民嘆了口氣對羣臣說:“房愛卿所提賑災款之事,也正是朕最憂者,哪位愛卿能有辦法,以解燃眉之急?”

“萬歲!”少府監裴匪舒走出班說,“微臣倒有一個想法,幾日前臣聽聞,御馬監中的馬糞堆積如山,臣想恐怕軍中的馬糞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軍隊中的馬糞,都蒐集起來,當肥料賣掉。必能得一大把錢財。”李世民想了想同意了,下旨:以宰相房玄齡爲主,大將軍尉遲恭和少府監裴匪舒爲副,全權負責大唐馬糞事宜。

就這樣,大唐轟轟烈烈的“馬糞運動”開始了,可半個多月後,李世民突然下旨:暫停!原來有人上書李世民:萬歲你想萬世之後留賢名兒,還是留下一個“馬糞皇帝”的別稱?這下朝廷上開鍋了,無論是修養極好的房玄齡、裴匪舒,還是暴躁如火的尉遲恭都不幹了。因爲通過販賣馬糞,如今賑災款剛有緩解,怎麼能停呢?

李世民連忙安撫道:“諸位愛卿,朕已知販賣馬糞成果斐然。奈何朕身爲九五之尊,需兼聽四方。朕也認爲,由朝堂主持販賣馬糞事宜,實在有傷國體,不如交予民間如何?”

房玄齡聽完一皺眉,有些異樣地看了眼李世民,不吭聲了。尉遲恭卻依然瞪着環眼叫:“萬歲,莫非有人背後鬼吹燈,說我們壞話?”

李世民連忙擺手說:“非也非也,三位愛卿一心爲國,勞苦功高。誰敢說三位愛卿壞話,朕第一個不答應。好啦,傳旨下去,官府不得再參與販賣馬糞事宜,違者立斬!”

皇帝下了旨,不聽也要聽。大唐轟轟烈烈的馬糞運動停止了,但民間卻沒歇着,很快馬糞買賣就越來越熱。只是因爲是自發行爲缺乏理性,所以爲爭奪馬糞,便衝突不斷,且已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各地官府連忙把消息上奏給李世民。

李世民一面下旨嚴辦鬧事者,一面令各地官府加強監控。但“利益面前無父子”,事態非但沒緩和,反而又出現了幾大馬糞幫,爲壟斷馬糞市場,爭奪馬糞來源,互相大打出手的事件。

這回李世民可真急眼了,他知道再這麼下去,非鬧出大事不可。這天,李世民黑着臉說道:“自今日起,全國馬糞事宜,歸少府監裴匪舒統籌。裴愛卿,朕限你十日內,務必整頓好馬糞市場。有何要求,儘管提來。”

裴匪舒接旨謝恩後,說道:“萬歲,此事需房宰相和尉遲將軍坐鎮指揮,方能成功。”李世民想了想說:“準!但如何整頓由你說了算。”

別說,裴匪舒的確是個經濟人才,很快就搞出了整頓方案,使得馬糞市場有序地運轉了起來。

李世民高興,重賞房玄齡等三人。可還沒多久,事情就又出來了——馬糞緊缺,價格大幅上漲。裴匪舒慌忙稟告給了房玄齡。

房玄齡聽完就樂了,說:“好辦,只要對萬歲言明,明天就會出現大批馬糞了。”

裴匪舒大驚,問道:“這是爲何?”

房玄齡哈哈大笑了起來說:“裴大人,你怎麼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呢?難道你沒看出,這是萬歲化解災情的妙手嗎?不然區區一污穢馬糞,如何成爲萬人爭奪的寶貝?”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5

李世民,即唐太宗,出生於公元59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西北)人。他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很有作爲的一個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很有名望的政治家。他在位二十三年,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創造了一段民富國強的時期,後人把這個時期譽爲“貞觀之治”。

李世民的父親叫李淵,也就是歷史上的唐高祖,在北周時襲唐國公,爲府兵八柱國之一,隋煬帝時爲太原留守。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隋朝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之女。她三歲時頭髮長得和身體一樣長,聰慧過人,好讀史書,長大後知書達理,才貌雙全,以“雀屏選婿”嫁給時爲神箭手的李淵爲妻。

據史載,李世民四歲時,有個善於看相的術士對李淵說:“這孩子有龍鳳之姿,二十歲後就能濟世安民。”李淵聽後大喜,遂爲他取名爲世民。

世民四歲學詩、讀史,就能過目成誦。到他十二歲時,便能言政事,談兵法,城府深沉,不拘小節,喜交天下有才之士。

隋朝大業末年,煬帝率嬪妃和文武百官北巡,一路上大肆揮霍,窮奢極欲,沿途百姓苦不堪言。一支突厥兵得到煬帝北巡的消息後,聚集數十萬人馬,將煬帝圍困在雁門關。天子被圍,朝廷着急,調集各路人馬前去救駕。最先趕到雁門關的,是屯衛將軍雲定興。爲了儘快求得破敵解圍之計,雲定興出榜招賢。

但是,出榜招賢十餘日,無人響應,雲定興無計可施。情況緊急,不能再拖,雲定興決定親率大軍,猛攻硬拼,與敵人決一死戰。就在此時,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來到了雲定興軍中,對雲定興說:“將軍萬萬不可死打硬拼,現在各路兵馬尚未趕到,只有您這一路將士,敵強我弱,如果孤軍對敵,必定損兵折將,定敗無疑!”

雲定興早就聽說李淵的兒子中有個叫李世民的,年齡雖小,卻熟知兵法,今見其一說,不敢輕視,遂問道:“公子有何高見,快快說與雲某聽聽!”

李世民說:“爲今之計,只可智取,不能強攻。《孫子兵法》中不是有個‘疑兵計’嗎?將軍可多選旗鼓,廣設疑兵,突厥軍則可不擊而退,天子方可解圍。”

雲定興聽了,連連拍手稱讚說:“妙計,妙計!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隨後,雲定興按照李世民提出的“疑兵計”,命令將士在雁門關周圍的各個山頭全都插上旗子,到了夜間,又命將士在各個山頭擊鼓吶喊,虛張聲勢。

果然,突厥軍見雁門關周圍數十里內,一夜之間,變得戰旗林立,鼓聲隆隆,喊殺震天,馬嘶塵揚,以爲是隋朝各路大軍已經趕來救駕,才匆匆退兵離去。

天子解圍,煬帝大喜。當他聽說這次解圍是用的李世民的疑兵計時,心中更加高興,遂留他在身邊保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