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賻儀投稿的趣事

賻儀投稿的趣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年號宣統。居三年,民國肇始,他被迫“遜位”,時年只有六歲。根據中華民國清室優待條例,他仍留居在紫禁城內。

賻儀投稿的趣事

少年溥儀在宮內接受教育,六七歲就開始學詩。七歲時他給老師陳寶琛寫了一首祝壽詩:“松柏哥哥,終寒不凋,訓予有功,長生不老。”十一歲時寫過一首求雪詩:“朕心思雪,祈之昊天,昊天乃降,下民悅焉。”只是童稚塗鴉,沒有多少詩意。

隨着年齡的增長,溥儀作詩大有長進。尤其是在悉心研讀了先帝康熙、乾隆的詩文集後,他對詩賦的興趣愈來愈濃。十五歲那年,他套用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寫就了一篇頗有點新意的《三希堂偶銘》。文曰:屋不在大,有書則名,國不在霸,有人則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閃耀,日光入紗明。寫讀有新意,往來俱忠貞。可以看鏡子,閱三帝,無心慌之亂耳,無倦怠之壞形。直隸長辛店,西蜀成都亭。餘笑曰:“何太平之有?”

寫完這篇銘文,溥儀將其投寄給上海的'《逸經》雜誌,很快就在該刊上發表了。這次投稿經歷,給少年溥儀以極大的寫作興趣和信心。在此之後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寫了不少詩作,用化名向上海、北京等地多家報刊投寄。可除了《三希堂偶銘》被《逸經》雜誌採用之外,其他報刊似乎並不買他這位末代遜帝的賬。稿件一篇篇投寄出去,結果總是如泥牛入海,音訊全無。

也許是求勝心切,溥儀在歷經兩年多投稿失敗的打擊後,竟然想出了一條捉弄報刊編輯的“妙招”。他化名“鄧炯麟”,抄錄一位明代詩人的五言詩《鸚鵡》投寄給上海的《遊戲日報》,果然很快見報了。接着他又先後將兩首明代詩人的七言詩《浮月》、《荷月》投寄給《遊戲日報》,又很快被採用了。《遊戲日報》的編輯覺得這三首詩作意境超出一般,因此多方打聽這位“鄧炯麟”是怎樣的一位詩人,但始終一無所獲。後來,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牛津大學文學碩士)特意將溥儀發表在《遊戲日報》上的三首古體詩作譯爲英文,收入他的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並特別說明:“這位化名鄧炯麟的詩人作者,不是別人,正是清朝的皇帝。現在我將真相披露出來,可能中外人士都會爲之驚訝的。”

四十多年後,祕密終於由溥儀自己揭開了。他在晚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披露,他當年在《遊戲日報》上發表的三首古體詩,原來是抄襲明代一位詩人的作品。

已於1938年去世的莊士敦卻被矇在鼓裏,還一直爲自己的“皇帝學生”的“詩人才華”而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