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博士、碩士、學士在以前代表着什麼

博士、碩士、學士在以前代表着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古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博士、碩士、學士在以前代表着什麼

  博士

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爲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爲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爲博士。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博士爲太常屬官,官秩爲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 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爲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如魏晉以後,常任用精於禮儀的人爲太常博士,掌宮廷禮儀;任用通曉音律的人爲太樂博士,掌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爲術醫博士、醫藥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曆、卜筮之術的'人爲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曆法、占卜等事。

博士的選用,西漢和東漢以前採取徵拜和薦舉的辦法,而且有一定的標準,正像《漢書·成帝記》中所說的那樣,博士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爲博士。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有稱爲博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這種情況,多見於江浙一帶。

  碩士

碩士之稱,也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五代史》曰:“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巖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碩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古代常用“碩老”、“碩儒”來稱呼那些博學之人,碩士和“碩老”、“碩儒” 的含意相似。碩士在古代史籍上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的緣故。

  學士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禮儀·喪服》:“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唐著名學者孔穎達對此注:“此學(士)謂鄉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學士。”庠、序以及大學、小學,均爲古代貴族子弟讀書場所,相當漢以後的太學,西晉以後的國子學。可見,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和文人學者的泛稱。

魏晉以後,學士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如南北朝著名詩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東宮學士,專陪皇帝吟詩作賦,寫了大量綺豔靡麗的宮體詩。當時學士無定員,無品序,無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寵信,有的則地位低下,甚至備受欺凌。儘管他們的地位、職責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學士必須是博學多識或專精一門學問的人。

唐朝設置了學士院,奉旨起草詔命,學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學士甚至可以參與朝政。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齡、魏徵、杜如海等十八人爲學士,共議天下大事。玄宗、德宗時設翰林院、學士院。翰林學士爲衆學士之首,常以博學多才、有極高文學造詣的學者充任。著名浪漫派詩人李白就曾作過翰林學士。唐以後,除翰林院設學士外,還以殿、閣、館之名命名學士,其中觀文殿學士最爲榮貴,須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唐以後還置大學士,爲殿、閣、館學士之首。到了清朝,大學士地位更加顯赫,官拜正一品,爲文職官吏之首。這些大學士參贊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爲此在公私禮節上人們都不直稱其名,而以“中堂”尊稱。無論學士還是大學士,都必須是有學問的人才能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