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爲何古人獨愛水

爲何古人獨愛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從古至今,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滋潤人心。文人們與水有着不解之緣,頻頻以水入詩入詞,達意傳情。高興有水,失意亦有水,悠悠流水撥動了幾多情思。

爲何古人獨愛水

孔子立於大川之上,望着滾滾逝去的流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他把山水與人的品性相連: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也曾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君子形象,說水具有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等優秀品行。《管子水地篇》中稱水爲萬物之本源,認爲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水變化而生成的。道家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道德經》),水成爲理想人格的化身。

文人們筆下的水,句句關情,字字精心。浩瀚杳渺的先秦,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春秋時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湯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飛澗旁這段曲論相和的`故事定格爲千古佳話;金戈鐵馬的三國,曹操說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唐朝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潭水已深千尺,卻不及汪倫送別的情誼,詩仙李白即興賦詩,信手拈來,真摯友情呼之欲出,桃花潭水也因此成爲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後人模仿寫出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鄂渚留別李二十一表臣大夫》),神致卻總不及前。到了宋代,文人則經常通過描寫開闊澄淨的水面來映襯自己的高潔人格、曠達胸襟和俊朗風神,在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正是一句表裏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氣節高潔傲岸、冰清玉潔。

水寄真情,其中又以相思之情尤甚。古代交通不便,橫亙於前的江河湖海是與戀人、友人的阻隔,也是與親人、家鄉的阻隔。水的綿綿不斷常常帶動着思念的傳遞。

北宋李之儀說: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卜算子》)悠悠長江水,既是阻隔雙方的屏障,又是遙寄情思的載體。離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順着流水延續千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在青年時期漫遊江南。當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憶江南》,給予了水顏色、生氣和嫵媚,在這樣的春情裏、山水中,怎能不思念江南?以寫水來傳遞思鄉之情的還有范仲淹。彼時他正在西北邊塞軍中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眼前的秋景觸發心中的思鄉之情,便作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碧雲天》)碧雲、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接天連地的一江秋水將思鄉之情、羈旅之倦娓娓道出。

李白在《將進酒》中朗聲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去不回頭的黃河水,在他筆下浩浩湯湯一瀉而下,連通萬物,這世間於是叢生了千里鶯啼綠映紅花自飄零水自流閒來垂釣碧溪上潭面無風鏡未磨等道不盡的水波依依,水光碧色。大自然賦予了水力量、韌性、情懷,水蘊含了無窮無盡的繁衍生息,同樣也引發了文人們的思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王維將禪機蘊藏在水中、雲裏。路轉溪流不見,看似無路可走,便索性坐下,看天上風起雲涌。山間流水、白雲,無不引發他無盡的興致,一行、一到、一坐、一看,足見其悠閒自在。即便走到了水窮處,水亦能變成雲,雲又可以變成雨,何必絕望?這句經典詩句,常常作爲人們自我激勵的座右銘,與宋代詩人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寓意如出一轍逆境中往往蘊涵着無限的希望,不論前路多麼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就能絕處逢生。

水,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藝術,是歷代文人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當我們穿過這些不朽詩文的表面,不難發現其中展現出的文人們的人格精神。水的韌性,水的情懷,水的包容,何嘗不是文人們的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