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劉備借荊州的真相

劉備借荊州的真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導語: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麼這個故事具體是如何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劉備借荊州的真相

劉備借荊州的真相: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意思是說劉備在耍賴,借東西不還。千百年來,人們都錯認爲他借的是整個荊州,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他所借荊州的部分地方,早已經加倍償還給東吳了

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荊州,下轄南陽、襄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八個郡。荊州地處長江中游,這裏資源豐富,人口衆多,經濟和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成都),向東可以進擊江東

赤壁之戰後,荊州八郡被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雖然吃了敗仗,但仍然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最大,但得益最少,只得了南郡、江夏郡;當時劉備的實力最弱,出力也最少,但在諸葛亮的謀劃下,收穫卻是最多的,得了除荊州城之外,還有江南四郡,即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

不管怎麼樣,劉備所得的,你說是巧取豪奪也好,明搶暗偷也罷,總之,是他該得到的。劉備到荊州後,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兩次向孫權提出借南郡,東吳魯肅很有戰略眼光,他竭力勸說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

所以“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荊州的南郡。

以後,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南郡,雙方爲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後來,曹操進軍,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爲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個佔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多還了一郡。

所以說,劉備借荊州,實屬千古奇冤。

劉備作爲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三國志》評論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不二,誠君臣之聖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俠,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爾。”

他能將一大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材收爲己用。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諸葛亮,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諸葛亮卻在大權在握時,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志,最後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劉備在複雜的政治鬥爭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範,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