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名作中的元宵節:沈從文講觀燈史 汪曾祺憶看圍屏

名作中的元宵節:沈從文講觀燈史 汪曾祺憶看圍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春節裏的傳統年俗文化數不盡、品不膩。今天是元宵節,爲此我們摘錄了老舍、沈從文、汪曾祺、冰心、莫言等多位文化名人作品中有關元宵節的點滴印記,順着他們的文字,讓我們一起品味下名家們眼中的元宵節模樣。

名作中的元宵節:沈從文講觀燈史 汪曾祺憶看圍屏

  他們解讀元宵節

  沈從文寫《燈節的燈》講觀燈史

  著名作家沈從文曾於1963年3月寫過一篇散文叫《燈節的燈》,文如其名,將過節觀燈的歷史娓娓道來。

“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爲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於唐初,發展於兩宋,來源則出於漢代。燈事遲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燈市’得名並擴大作用,也是從宋代起始。論燈景壯麗,過去多以爲無過唐宋。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佈置各種燈綵,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擡着,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於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遊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盃賜酒’即由之而來。

“宋人筆記同時還記下許多燈綵名目,‘琉璃燈’可說是新品種,不僅在富貴人家出現,商店中也起始用它來招引主顧,光如滿月。‘萬眼羅’則用紅白紗羅拼湊而成。至於燈棚和各種燈球的式樣,有《宋人觀燈圖》和《宋人百子鬧元宵圖》,還爲我們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來反映到畫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插圖中種種燈景,和其他工藝品——特別是保留到明清錦繡圖案中,百十種極其精美好看旁綴珠玉流蘇的多面球燈,基本上大都還是宋代傳下來的式樣。另外畫幅上許多種魚、龍、鶴、鳳、巧作燈、兒童竹馬燈、在地下旋轉不停的滾燈,也由宋代傳來。宋代‘琉璃燈’和‘萬眼羅’,明代的‘金魚注水燈’,和用千百蛋殼做成的巧作燈,用冰琢成的冰燈,式樣作法雖已難詳悉,至於明代有代表性實用新品種,‘明角燈’和‘料絲燈’,實物在故宮還有遺存的。”

  餘秋雨認爲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

文化學者餘秋雨在2010年3月5日特別爲元宵節寫過一段文字:“我一直以爲它只是年的結束,卻不知還有這麼多的含義。這是個狂歡的節日,是個釋放的節日,也是個‘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衆裏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節時留下的詩詞。”

餘秋雨說春節是個制約的節,而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是個叛逆的節日,是個年輕人的節日。春節時閤家團聚,作爲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節,年輕人走出去,在熱鬧當中尋找那種高雅,那種美麗。”

  他們回憶元宵節

  老舍:北京的老鋪要掛出幾百盞燈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的名作。文字描述的北京燈節,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公園裏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

  冰心:自己擁有三盞燈,神氣得很

很多人都讀過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讀者》,其中收錄的一篇《漫談過年》,蘊含着她思念家鄉的溫柔親切的感情,同時也有對元宵節裏家鄉風俗的難忘記憶。

“那時代的風俗,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親在過年前,就買些肘子、豬蹄、雞、鴨之類煮好,用醬油、紅糟和許多佐料,醃起來塞在大罈子裏,還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紅白年糕。這些十分好吃的東西,我們都一直吃到元宵節!”

“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風俗,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燈’與‘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話,因此,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他們還不大會玩,我這時就佔了便宜,我牆上掛的.是‘三英戰呂布’的走馬燈,一手提着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一手拉着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覺得自己神氣得很。”

  汪曾祺: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

中國著名戲劇家汪曾祺1993年2月在《故鄉的元宵》一文中,描繪了江蘇省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活動,從中能夠體會到他濃郁的生活情趣。

“故鄉的元宵是並不熱鬧的。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纔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裏的元宵卻是靜靜的。有幾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個鄉下的漢子,一個舉着麒麟,一張長板凳,外面糊紙紮的麒麟,一個敲小鑼,一個打鑔,咚咚噹噹敲一氣,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城隍廟裏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周國平:走馬燈一亮,令我驚喜不已

《我的心靈自傳》是作家周國平的第二部紀實文學作品,首次極其真實、詳盡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長歲月。

在《父與子的難題》這章中,周國平寫到了他小時候的元宵節。“我上小學時,父親才三十開外,仍很有生活的樂趣。每年元宵節,他會親手製作一隻精緻的走馬燈,在紙屏的各面繪上不同的水彩畫,掛在屋子裏。電燈一亮,紙屏旋轉起來,令我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