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刺客-不以成敗論英雄

刺客-不以成敗論英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史記》是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主義讚歌。出現在《史記》裏的人物有三千二百多個,司馬遷濃墨重彩刻畫的,有一百二十餘個大大小小的悲劇人物:寧死不肯過江東的項羽,社會改革祭壇上的犧牲者吳起、商鞅、晁錯,位高震主而遭屠的韓信、彭越、黥布,因才遭讒受害的司馬穰苴、韓非、信陵君、白起、伍子胥,捨生取義的伯夷、叔齊、屈原、李同,爲報仇雪恨而忍辱發憤的範睢、孫臏、勾踐……這些悲劇人物,他們的人生信念、生活目的各不相同,有高下之分,但他們不認命、不逆來順受,敢於直麪人生而抗爭的精神都是一致的。他們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奮不顧身,勇往直前,顯示了人的不可征服的力量,這種力量超越了人生的悲苦和命運的淒涼,給人以力的震撼和希望,顯示了一種崇高、莊嚴的壯美。

刺客-不以成敗論英雄

我曾對朋友說,如果只能帶一本中國書,我肯定選《史記》,除此,我寧可一本不要。人生本來無所謂意義。但一個生命一旦確定了遠大目標併爲之努力奮鬥,這個生命就有了意義。讀《史記》,讓人感覺到生命的不可屈服,人的尊嚴的不可侵犯,充滿了人類的自豪和對人類理想追求的激情,讓人不願、不忍、不甘、不會當奴隸。而《漢書》以後,每況愈下,人的精神逐步矮化,奴性漸濃,陽剛之氣消失,充滿了陰柔和詭計,教人要麼做主子,要麼當奴隸,獨難尋到一個尊嚴、自由、大寫的人。

讀《史記·刺客列傳》,則另有一股沛然英雄之氣撲面而來,讓人熱血沸騰,讓人看到人之所以爲人的生命的靈光。

《刺客列傳》寫了五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有三位:曹沫是魯國的將軍,與齊國三戰三敗,不得不割地求和。在齊魯盟會上,曹沫執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迫使他簽訂了和約,退還了侵佔的魯地。專諸將匕首放進煮熟的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在千百人的衛兵叢裏爲吳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使光成爲吳王。聶政爲嚴仲子報仇,在防衛森嚴的韓國相府,單刀直入刺殺了俠累。

而豫讓和荊軻沒有成功。豫讓因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士爲知己者死”,要爲死去的智伯向趙襄子報仇。第一次行刺被執,趙襄子認爲“彼義人也”,放了他。豫讓“又漆身爲厲,吞炭爲啞”,再次行刺,又被發現。面對死亡,豫讓只要求取趙襄子的衣服擊斬它,以表示報仇息恨之意,然後“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爲涕泣”。

荊軻是司馬遷着墨最多的刺客,也是一位失敗的英雄。當時,秦王雄心勃勃,欲一統天下,燕國岌岌可危。燕太子丹爲求得燕國喘息之機,阻止秦軍繼續北進,解燃眉之急,決定刺殺秦王,以圖僥倖。於是,這一歷史的重任落在了一個“好讀書擊劍”的荊軻身上。刺客是出手的標槍,離弦的箭,不管成與不成,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必須抱有必死的決心才行。所以,燕太子丹等易水送別荊軻時,是白衣白帽,着的.是喪服,唱的也是輓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見秦王時,帶了秦國亡將樊於期的頭,燕國奉獻國土的地圖。“圖窮而匕見”,於是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打鬥。但荊軻臨時改變了刺殺秦王的初衷,欲效法曹沫,劫持秦王簽訂和約,結果,劫持不成,自己反喋血秦廷。

以荊軻論,即使劫持秦王簽下和約,也無法阻擋秦國隆隆北進的戰車,一心要獨霸天下的雄主會被一紙契文約束?中外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且,即使秦王遇刺身亡,以秦之強,照樣會滅掉六國。但爲什麼失敗的英雄照樣被人讚歎?因爲不管意願成功還是不成功,他們都有着明確的理想或目標,肩負着堅定執着的信念,勇往直前,視死如歸。千古艱難惟一死。能做到這樣的人,天下能有幾個?

同樣作爲副使的秦舞陽,儘管十三歲即殺人,誰也不敢惹他,號稱勇士,但捧着地圖一進秦廷,即“色變振恐”,不敢移步。而荊軻在刺秦前,許多俠士如蓋聶、魯句踐都認爲他怯懦。荊軻與燕國的高漸離是知己,高是狗屠,善擊築(樂器),常“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死後,高漸離爲朋友報仇,儘管被秦王弄瞎眼睛,但他利用爲秦王演奏的時機,“舉築撲擊秦王,不中”,再一次慷慨赴義。

同那些成功的英雄相比,這些失敗的草莽英雄更真實,也更令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