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百家姓 > 魏氏-姓魏的名人-魏姓起名字-魏姓的起源與家譜

魏氏-姓魏的名人-魏姓起名字-魏姓的起源與家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魏氏分佈地區

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任城郡:夏商爲仍國,周爲任國、邿國。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爲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併爲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鉅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鉅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

魏氏-姓魏的名人-魏姓起名字-魏姓的起源與家譜

歷史來源

「魏」源出

1. 出自「姬」姓,以邑名爲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畢公高之裔孫畢萬,在晉國爲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封畢萬於爲邑(今山西芮城縣)。畢萬裔孫魏斯,與趙,韓,三家分晉,各自建國。魏斯建魏國,都安邑(山西夏縣),爲魏文侯,成爲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國名爲氏。2. 出自羋姓,爲顓頊帝的後裔魏冉之後,後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3.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②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4、出自少數民族改漢姓或爲少數民族固有之姓:①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爲魏。②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

畢萬。據有關資料所載,魏姓爲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爲畢國人。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今陝西省西安、咸陽兩地之北),後畢國爲別國所滅,其後裔萬仕晉(今山西省境),成爲晉國大夫。晉獻公是當時晉國一名很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在位期間攻克了周圍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爲當時的強國之一。獻公念畢萬在晉國滅霍、耿、魏三國中功勳卓著,於是將原是姬姓國的魏地賜給畢萬爲邑。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兩家共同瓜分了晉國,自立諸侯,建國爲魏,公元前225年,魏國即爲秦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子孫遂以國爲姓。畢萬也就被後人尊爲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爲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鉅鹿(今河北)太守,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爲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鉅鹿也就發展成爲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衝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功遷徵西大將軍而聞名。盛唐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於福建安家,後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佈江南廣大地區,繁衍於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爲我國一大姓氏。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於海外,成爲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堂號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爲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鉅鹿堂:魏姓因鉅鹿爲望,故也以“鉅鹿”爲其堂號。此外,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敬愛堂”、“治禮堂”、“十思堂”等。

宗族特徵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時發展。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較多,且分佈於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各個領域,爲歷朝都做出了突出貢獻。3、魏姓人早在宋朝時就已廣播於全國,成爲我國一大姓氏。4、魏姓家訓嚴明,頗具時代與家族特色。5、魏姓族人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譜》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輩份爲:“新文良,時懋行,昭弘知,泰憲聖,德益寧。”

【魏姓宗祠通用對聯

〖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姬姓;望出任城。——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魏姓源流和郡望。系承畢萬;望出鉅鹿。——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春秋晉國大夫畢萬,受封於魏,子孫以封地名爲姓。

書屏志畫;圖像表功。——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字玄成,鉅鹿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失敗後歸唐,又被竇建德所獲,任起居舍人,後入唐爲太子洗馬。太宗時升任諫議大夫,貞觀年間任祕書監,後任侍中(宰相),封鄭國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爲茂陵令,升河南太守,能抑制豪強勢力。宣帝時,歷官大司農、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

和戎著績;救趙全仁。——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魏絳,力主與戎族和好,爲晉悼公採納。下聯典指戰國信陵君魏無忌符救趙。

信陵世澤;明鑑家聲。——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魏無忌,戰國魏昭王子,封信陵君,爲“四公子”之一。下聯典指唐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爲鑑。

誓成宅相;綽有祖風。——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晉魏舒,應相宅者言,年四十而顯貴。下聯典指唐魏徵五世孫魏暮,議事無所畏,上謂其有祖風。

公忠體國;機警能文。——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晉人魏絳,即魏莊子,歷官中軍司馬、新軍之佐、下軍之將。曾極力主張與戎族和好,被晉悼公採納,使晉國領地得以擴展。下聯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陽人。機警能文,十五歲能寫文章。北魏時官太學博士、散騎常侍,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奉詔編撰《魏書》,後官至尚書右僕射,監修國史。爲北朝三才子之一。

鶴山受業;虎觀談經。——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華父,號鶴山。官至權工部侍郎。後知道潭州,(今湖南長沙)、紹興、福州,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他推崇朱熹,近乎陸九淵,有《鶴山全集》。下聯典指東漢五官中郎將魏應,字君伯,任城人。少好學,習魯詩,舉明經,永平初爲博士。時會嵇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問難。再遷騎都御。

鶴山守道;虎觀談經。——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同上。

〖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穰侯家躋四貴;伯起名列三才。——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原爲楚人,幾登相位,封於穰,號穰侯。五國破齊後,加封陶邑,富比王室,爲當時“四貴”之一。下聯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爲三才子之一。

兩袖清風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揚州。——阮元撰魏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爲清代乾隆進士阮蕓薹贈魏春鬆聯。

〖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兼聽則明,以古作鑑;通經致用,拜夷爲師。——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河北館陶)人。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敢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用舟與水比君與民,勸太宗以隋亡爲鑑。其諫二百餘事,見於《貞觀政要》。下聯典指清代思想家、史學家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研究經術頗深,和龔自珍同屬“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廠,炮艦,練軍經武,以加強海防,抵禦外國侵略。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稱政譜,德薄黎民。——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代政治家魏徵。下聯典指南宋思想家魏了翁。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人即負國,何忍負之。——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爲清代名人魏向恆撰書聯。

虎觀談經,妙析異同之旨;鶴山授業,共推理學之宗。——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說東漢任城人魏應,字君伯,少年時學《魯詩》,舉明經,永平年間,歷官博士、光祿大夫,建初年間任五官中郎將。弟子有數千人,很受章帝器重,曾與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的同異。下聯典指南宋學者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慶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嘉慶知府、漢州知州、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西父憂時,曾大白鶴山下築室授徒,後又建鶴山書院,一時學者雲集。反對佛家、老子的“無慾”說,推崇朱熹理學,著有《鶴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遠;一湖臨廟,萬頃波濤眉宇清。——魏乾成撰魏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爲湖北省公安縣淤泥湖邊魏氏宗祠聯。

竅符救趙,戰國雄風,莫戀遙遙華胄;問難談經,傳家儒學,當思穆穆文宗。——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爲安徽省長豐縣四里墩魏氏宗祠聯。

家族名人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爲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紮營,準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爲晉國立了戰功。爲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

魏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其先祖爲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爲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爲姓。晉文公時,魏氏列爲大夫,徒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爲司馬,執掌軍法。

魏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併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爲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羣書治要》等書。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着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爲宦官,後乃複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爲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大臣爲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啓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排斥異己,專權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餘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爲東林黨人,並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