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留有餘地議論文

留有餘地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留有餘地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留有餘地議論文

留有餘地議論文1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舉事亦然。

天空說:給白雲留一個自由暢翔的空間,我能夠更加高遠。

月亮說:給星星留一個任意閃爍的空間,我的世界不再孤獨。

人們說:凡事留有餘地,給別人留條退路。也給自己開一扇窗。

記得小時候,奶奶常告訴我,買衣服的時候,得多配一顆釦子。當時,我並沒有領會奶奶的意思,也不太在意。直到有一次,心愛的衣服不見了一顆釦子,翻箱倒櫃也找不到。最終等遍所有裁衣店也找不到相同樣式的鈕釦時,我纔開始傷心欲絕。也終於領語了奶奶的意思。原來,多一顆釦子,就多一條後路。多一個選擇,多一個希望。同樣的,遺憾也會少一個。

青春期是個叛逆的時期,回想起那段歲月,我竟也感慨良多。青春期的我,變得莫名的浮躁和茫然。世界似乎並不是我想象得那樣盡如人意,那樣舒適與輕鬆。生活中,父母的嘮叨與約束令我反感;學習上,父母的嚴厲與苛刻令我窒息。面對父母的訓斥,我曾經怒而掉門;面對父母的期盼,我曾經視而不見。生活似乎亂成了麻。凝成了膠,每移動一步,都會被纏繞,每次想開口,都變得沉重。

好在,一次飯後的情感交流,讓我認識了自我,也理解了父母。父母調整了態度,也給了我一個更爲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會交流與理解,給自己留有餘地,也給父母留有餘地。家庭會更加和諧,生活也會更加美滿幸福。

生活中,時時刻刻。我們都應該學會凡事留有餘地。當我們與朋友發生爭執的時候,不必要馬上爭出個你勝我負。這一時之快,那樣只會變得兩敗俱傷。“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不應該只在作文的時候用。當我們開始回首往事,會發現當時的所謂爭執只是一點意見上的分歧;當我們學會忍讓的時候,友誼的橋樑會變得更加堅固,更加長久。

給友誼留有餘地,友誼之花會盛放得更加璀璨奪日。如果你學過雕刻,那麼你一定會知道,剛開始雕刻時。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這樣可以便於我們以後的修改。讓我們的作品更加究善。

小小的刻削之道,蘊含着大大的生活之理;凡事留有餘地。我們會更加得心應手。

留有餘地議論文2

做人做事要多給自己留些餘地。給自己留下餘地的同時也是給別人留下餘地。給他人留下餘地,爲人處事就多了有效溝通的空間。

有效溝通就是以和爲貴。比如同事、朋友之間發生口角,首先要想到這是暫時的,終究還要言歸於好。若是雙方出現矛盾時,立馬拉開架勢惡語相向,什麼短都敢揭,什麼壞事都敢說,什麼壞話都敢罵,這不叫留有餘地,而叫自斷後路。

《菜根譚》中有"攻人之惡,毋太嚴"的戒訓。其意就是說,在人與人關係中,本着忍讓的精神,有理性地吃點虧,別人就欠着你的情,從而你也有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你因爲要懲戒一個人而令自己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終日想着如何整治那人,以報復他對你的傷害,你可算是用心良苦。不過,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舉動,未免是太愚蠢了。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被人得罪的滋味。你可能因此而氣得嘴脣發顫、臉色蒼白、想出拳擊倒眼前那人,但最後你還是把怒火強自壓制下來,總算沒有做出激動的行爲,只是你心中含恨,無法忘懷那被羞辱的一刻。你希望做個寬宏大量的人,卻不知如何消除不快的記憶。俗語有云:"大人不記小人過。"可惜你仍未達至"大人"的度量,站在"想報復"及"忘記它"兩者之間,無所適從,那是煎熬!在這種煎熬中你忘卻了多給自己乃至他人留些餘地所能享有的境界,因此你不是在這種煎熬中爆發,就等着在這種煎熬中失敗!

緊張的心情會給你帶來無形的壓迫感,你的心胸也會變得狹隘、多疑善妒;不快的回憶會勾起你各種惡念,你的痛苦不但不會消失,反而還被自我愚弄一番。然而在餘地的空間,讓你憎恨的人,也會有可愛可敬的一面。誰是敵人與朋友?那是很狹義的二分法。

與人爭辯時也一樣。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也未必非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不可。因爲只要略想想就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很愚蠢的,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究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當我們和他人發生摩擦時,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面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必需記住。

《韓非子》中說:"夫龍之爲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生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鱗則幾矣!"傳說龍在溫馴的時候,人可以騎在它的背上,但是它咽喉下有直徑一尺左右逆生的鱗,如果有人觸及那片逆鱗,它必定會吃掉你。正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攻擊,如果以對方有錯爲藉口盛氣凌人地斥責對方,使對方感到無地自容,那麼你就應當小心了,因爲對方總有一天會報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應該斥責對方時,也要爲其留一點退路。沒有退路、沒有餘地的人註定很失敗!

留有餘地議論文3

在韓非子的《說林.下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爲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工藝木雕的要領,道德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道理,初刻時眼睛要小,小了還可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後面就無法縮小了。爲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只有這樣,纔不至於遭遇失敗。

一個老練的木雕藝人,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講究的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後,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先易後難留有餘地。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脊薄難複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處世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民間曾有許多的俗語如:“養兒防老,囤谷防飢”,“晴帶雨傘,飽帶乾糧”,說的都是要未雨綢繆,爲明天留後路,留餘地。閩南話也有一句俗語:“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意思是說與人相處,凡事不可做絕,要記得彼此留有餘地,以後不管在什麼場合見面,都不會難堪,不會尷尬。

留有餘地,才能做到均衡、對稱、和諧。

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從容、曲伸任意。

留有餘地議論文4

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那種說"要斬斷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贏得出路"的人是一種絕境或決戰的無奈。不可否認,有時如果身後無退路,人們就會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爲自己贏得出路。但那是絕處逢生之舉,在正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主動斬斷退路,反而,還是多一些餘地和後路好。

做事時間上要留有餘地。計劃不如變化快,變化不如電話快,日常做事,時間上要留有餘地,給自己也是給他人,但一定要按計劃執行。比如趕火車,要適當提前到車站,爲一些意外之事留有餘地。比如一些事要事前做些準備,免得臨時倉促——昨晚多幾分鐘的準備,今天就可能少幾小時的麻煩。

做事空間上也要留有餘地,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複肥。比如,話不要說的太滿,這樣才能容納一些意外,以免下不了臺;投資要留有後路,冒險沒有關係,但當承擔風險時,不要賭上全部財產;做事不能太絕,這樣才能給自己留有後路,以免不可收拾。做事就要留有後路,不要狠狠地把門"砰"地關上,因爲很可能你還要回來。

其實,留有餘地和後路,並不能依多少和大小來衡量。比如雕刻,行家都知道,內距宜小不宜大,外距宜大不宜小,切記雕刻是減法。韓非子在《說林—下篇》中講到雕刻的道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爲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工藝木雕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道理,初刻眼睛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爲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只有這樣,纔不至於遭遇失敗。

爲人處事不但要給自己留餘地和後路,也要給別人留有餘地。我們老家是山區,盛產柿子。有一年回老家,正逢晚秋柿子收完的時節,我發現山坡的樹上零零星星還掛着柿子。本以爲是老鄉的遺漏,後來得知是老鄉刻意地不採淨,留在樹上少量的柿子是給喜鵲吃的。因爲過去有過教訓,有一年把樹上的柿子都採淨了,恰逢這一年遇到雪災,喜鵲找不到吃的都餓死了,第二年柿子樹遭到了蟲災。可見,凡事不能做到極致,給別人讓出退路,就是給自己掃清障礙;給別人留有餘地,也就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天地。人不是生活在一時一刻,也不是與人只有一次接觸。聰明人懂得給自己留退路,懂得給他人留餘地。表面上是寬容了別人,而實際上也是爲自己鋪路。否則,就會陷入死衚衕,使自己前無出路、後無退路。

與人與己都要留有餘地,爲此要做到:路徑窄處,留一步讓人走;滋味濃時,減三分請人嘗。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斂與己;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有理不必爭盡,留些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氣勢不必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厚道與己;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福澤與己;凡事不必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餘德與己。生活不要安排太滿,人生不要設計太擠。做事多給自己留空間,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留一點好處讓別人佔,留一點道路讓別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得到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時不鬱鬱寡歡,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留有餘地議論文5

有些時候說話做事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沒有必要什麼都要爭個上游,什麼都是自己的好,好強當然是件好事情,但是也得有分寸,萬萬不可以過火哦。學生時期我們可能體會不到,在工作中,好爭上游,與衆不同的你,很多時候是會吃虧的哦。

好多事情誰都覺得自己做得對,但有些時候不要把話說得太死,就自己的對,別人的就不對,有些事情只是個人觀點的問題,根本不存在對錯之分的。當你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還是婉轉一點的好,不要拿出一種咄咄逼人,非你對不可的態度,很讓人反感的,只是有些時候別人不願意說而已。即使兩個人真的合不來的話,也不要非要整個你死我活,合得來就多說幾句,合不來就少說兩句。

當有人對你說別人壞話的時候,除非是要好的知己跟你說知心話,你要注意了,在你的背後他也會說你的壞話的,所以萬萬不敢跟他多說哦,有時候弄不好會有倒打一耙的事情的,相不相信?這類事情我是遇到過的。這種人還是說話小心一點的好,但沒有必要爭論。

還有我聽過一個同窗,把被人的祕密說給我的,讓我感覺到很誇張的那種,其實有些時候她只是想拆散你們的關係而以,讓你覺得別人不好,其實有些事情,尤其是一些個人隱私,我們沒有必要去在意她,跟自己無關的事,不要多管的,這是我的觀點。

留有餘地議論文6

我們都知道,裁縫匠最忌諱把衣服裁瘦了,因爲衣料瘦了無法再肥;下廚做飯的人都知道,做菜時先少放點鹽,因爲味道淡了還可以補鹽;雕刻師做面部雕刻時,往往把眼睛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得大一點,這些都是爲了進一步完善時,留有修飾的餘地。

做人做事也是一樣,要留有餘地。

然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把話說滿,把事做絕的事情。夫妻之間吵架動輒“這日子沒法過了,離婚!”朋友同事之間摩擦往往“咱們從此一刀兩斷,誓不兩立!”因爲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

一位上司經常對下屬拍桌子瞪眼,嘴上常掛着三句話:“你是幹什麼吃的?!”“你還想幹不想幹了?!”“兩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到處都是,不好好幹下崗走人!”沒想到他的一位下屬被破格提拔成了他的上司,弄得這位上司很尷尬,因以往過重地訓斥過該下屬而被迫辭職,另謀他就。

還有一位下屬,接到了一項艱鉅的任務。他的上司知道這項任務的困難所在,想詳細地向他介紹一下,可他誇下海口說:“包在我身上,保證三天完成任務。”一個月過去了,也沒聽到任何動靜,上司問他任務辦得怎麼樣了?他纔不得不說:“事情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雖然一切都在上司的預料之中,但對這位下屬輕易拍胸脯的作風卻大爲反感。

凡是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爲了化解這些“意外”。

總之,說話辦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要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給別人留有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這樣一來,對己對人都有好處。

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己。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就可以從容轉身;不留餘地,好比棋弈的'殘局,即使沒有輸,也無法再走下去了。

留有餘地議論文7

我的父母親都和我的哥哥一家在一起生活,他們在打理生活方面很在行。

母親喜歡在花臺或花盆中栽上一點青菜或是做佐料的辣椒,小蔥之類的蔬菜,在春意盎然的院子裏不但有奼紫嫣紅的紅花綠樹,還有五彩的蔬菜在添姿加彩,既美化了院子,又改善了生活,吃菜既新鮮,又方便,父親喜歡在花臺中栽上幾棵果樹,有桔子、獼猴桃,去年秋天那棵不太大的桔子樹掛滿了滿樹的金黃色的桔子,僅僅一棵桔子樹就結了大約四五十個又大又圓的桔子,在花叢中添加了一幅靚麗的美景,惹得不少客人,包括我們全家的讚歎,快過年了,母親摘下熟透了的桔子讓大家一起品嚐,剝下桔子皮,嚐到甜得像蜜糖一樣的桔子,我們都在讚歎,這棵桔子樹真不錯!

轉眼間半年多過去了,到了桔子樹開花的夏季,這棵桔子樹一朵花苞也沒有,如今該是碩果累累的秋天將至,一天我想起去年滿樹的桔子,就湊到桔子樹下看看有幾個桔子掛在枝頭,一看,不見一個桔子的影子,我覺得很奇怪,就問父親和母親:“今年的桔子怎麼一個也沒結呢”。父親說:“去年結得太多了,今年就一個都不結了,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凡事不能太過,要留有餘地”。

聽了父親的哲理性的話,我若有所思:人生如桔子樹,不是每個階段都能碩果累累,不是每次的等待都能實現,總會有空白的時候,就猶如大海總會有潮起潮落,太陽總會有日出日落,每個人總會有成功和失敗;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得失總在輪迴中,要做到寵辱不驚,得失坦然;在無果的時候,是一次養精蓄銳的過程,是一個調整的過程,無需失望,無需悲觀,待來年又會花滿枝頭,碩果累累。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中庸之道:“中庸就是無過無不及,就是恰到好處”我還想到了儒家中庸之道提倡的“持中、穩健、理性、包容、調和”的原則和處事待人之道……

生活總是在得失之間不斷地演繹着﹑詮釋着,人生便也因此而愈發美麗,散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從容面對得失,不僅是一種情感與理智,一種胸襟與氣度,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健康的處世藝術。

留有餘地議論文8

“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對忍讓的最好詮釋,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假如我們都學會了忍讓,那麼我們將會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但同時也要知道:該忍時則忍,不該忍時就無需再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句我們都應該牢牢記住的至理名言。寬容是德。它饒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學會寬容,我們的生活纔會變得更加快樂,我們的人生會變得更加豐厚。

要想要所改變,便要學會變通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若要想有所改變,也要學會變,惟有變才能通,人生在世,面對層出不窮的矛盾和變化,從某種意義講,變通是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

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

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已,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就可以從容轉身;不留餘地好比棋的僵局,即使沒有輸,也無法再走下去了。

在可以糊塗的時候,糊塗一把

“難得糊塗”,歷來被推崇爲最高明的爲人處世之道。凡是世上能成大事者,或多或少都有“難得糊塗”的這番功底,只要你懂得裝糊塗,懂得裝傻,你就並非是真的糊塗蛋,傻瓜,而是大智若愚。

生氣不要超過3分鐘

生氣是在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已,這是不應該的。生氣對自己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生氣會使人生病,會讓人失去理智,會把小事擴大化……氣在心頭時,不要超過3分鐘,一定要冷處理,要告訴自己:這件事根本不值得我去生氣。

有時支持不如放棄

堅持到底固然是成功的一個必行條件,但如果你走進一條無路的死衚衕,你應該趕快放棄前進,必要的回頭,可以使你找到出路,否則你只會撞得頭破血流。

凡事多爲他人着想

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多爲他人着想,是人際交往的一條黃金法則。爲他人着想,並不一定非要給他一些財物或一些實際行動。有時候一些提示,一句真心的話,也會成爲別人越過坎坷的機遇。還要知道,凡事多爲他人着想,對方也會爲你着想。

不要自尋煩惱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我們也被些煩惱所困擾。其實,煩惱是不存在的,都是我們自已給自已找的。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把些事情看開些,不要想得太遠,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的煩惱了。

做慾望的主人,不做慾望的奴隸

人不能沒有追求美好的慾望(比如成功的慾望),但卻不能成爲慾望的奴隸,必須要做慾望的主人,控制和駕馭自已的慾望。慾望絕不可無邊無際,慾望要適可而止。我們只要放下某些不該有的慾望(比如過分的貪慾),纔會得到真正的的幸福和快樂。

保持平和冷靜的心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寵辱不驚,遇事沉着,這就是平和冷靜的心態,對待成功,我們不要驕傲,對待挫折,我們不要氣餒。在我們漫長的人生道咱路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我們就會擁有一種豁達,一種超然,就不會被慾望遮蔽了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就會領悟生活的真諦:平平淡淡纔是真。

如果你不能將自己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那麼這些不被表現出來的東西將摧毀你;如果你能將自己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那麼這些被你表現出來的東西將拯救你。

留有餘地議論文9

丹麥人將尺寸不夠的小魚放生,孟子也曾說過不用細網捕小魚就會不可勝食。可以說,留有餘地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總結出的獨到智慧,是從長遠謀大利的生存之道。

留有餘地,是人在與自然相處中習得的謀利準則,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留給生靈自由生長的餘地,達到自然的和諧時,人類也從中獲取了不竭的鮮美食物。而在我們距農耕越來越遠時,這樣的準則也同樣被用於商業謀利,宋清爲無力還債者留有餘地,其中有成大業者便返還他足以致富之大利。留有餘地,捨近求遠乃是智者謀利之道。

留有餘地,更是探求和諧的必修課。追求個人的內部和諧時,無論是滿足慾望或是嚴於律己,都要做到留有餘地。桀紂之流放縱慾望,不給道德留餘地,不給百姓留餘地,終於亡國;而對自己過於苛刻的人不給快樂留餘地,總有一天會掉入痛苦的深淵。而追求社會的和諧時,與人留有餘地,寬容待人,纔會贏得相互的尊重,走向理解。人與人,羣體與羣體,留有容納差異的餘地,進而不同而爲友,避免因矛盾引起的戰爭,獲得和諧。(始終保持從材料本身入手,再進行拓展延伸,莫要喧賓奪主,甚至離題千里。)

然而,留有餘地隨着人類的進步,似乎正在悄然消逝。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資本的狂熱追求,正將這種慢觀念驅逐。人心浮躁,社會迫切需要利,似乎餘地已留不得,對工人的無情壓榨,對環境的無盡索取獲利的多少與速度成爲了競爭對手間的籌碼,沒有養利的時間,目光所及之處有利即謀,無人再有能力以未來的巨大損失留一份仍無保障的餘地。

事實上,在人類漸漸拋棄留有餘地之時,世界正在給人們警告,冰川融化、大氣污染,許多動物瀕臨滅絕對大自然近於壓榨的索取,最終引來了大自然對人類資源與健康的威脅,促使人們憶起古老的智慧,使可持續發展獲得新生。而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文明的打擊慘重,如今利益爭端、民族矛盾的戰亂仍不斷,對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威脅。這無不警示着人們互不相讓的浮躁是時候該爲留有餘地的寬容讓路了。

在導回留有餘地的道路上,我們對內要行中庸之道,多留餘地,尋求心靈的和諧;對外則多幾分寬容,不計較眼前小利,以發展爲貴。而對於社會來說,削弱一切以利爲目的浮躁價值觀,給發展留下喘息的餘地刻不容緩,這正是消除激烈衝突,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留有餘地,是時候回到人類所奉行的準則之寶座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