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文化的作文

關於文化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文化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文化的作文

關於文化的作文1

有一種隱形的光明之燈,若能用一顆火熱文化與之融爲一體,它頓時便會光芒四射,用無窮的動力指引你走向光明大道,它便是文化。文化一種傳承中的精髓,文化一種表裏中的內涵與哲理,文化一種賦予語言的深度,文化中的美醜與惡表現了是一種獨有的文字情感,文化則亦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載體。

今日人們走入了文化誤會,昔日的那份人人皆知的文化卻被遺漏了,相反,文化現如今被用來追名逐利的途徑嗎?自然不是,但誰又能道這萬中思緒,嘆文之易,何不自己去探尋文化深巷呢?從“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我感受到王灣流露出的思鄉之情;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我感知了李商隱滿腹的寂寞與思念;從“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大渝州“我領略了李白借對明月的思念,以致表達依依惜雖的情懷,從”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中,我們目睹了杜甫的十四大胸襟與豪情壯志,又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筆下那對世間萬物的嘆惜……

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爲之動容,遠古的時代留下了多少文化積演,但現在,文化卻陷入了迷茫的`深巷中,難以找回。一花一世界,一權一菩提,文化往往也是讓人琢磨不透的,文化是這般神祕,又這般寬闊,這般驚喜,又這般熟悉,是否你對哪處都是靈性的文化深巷魂牽夢繞?對哪片滿滄桑的文化山石涓然淚下?或對哪位曠世有才的文化生涯如歷在目?

滿足靈性的文字中,你富含了多少內涵,滿是哲理的文化中,你深藏了多少道理,那麼這時一場關於文化的戰爭將埋下伏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划算着文化的表理,隨首這一線索,我更開始了我的追尋之路。

當我穿過林陰小道,當我涉過清澈溪流,當我涉過清澈溪流,當我爬上雄偉高山,當我戰勝遍地荊棘,我深知,其它文化就在我們腳下,但又不得而知的是“僞文化”現在逐步涉入人們心中,我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揭開深巷的神祕面紗,讓它重回文化道路中。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那條深邃的文化巷,別怕,我正一步一個腳步邁着堅定的步伐向你靠近,功夫不負有心人這話終究錯不了。

追尋文化深巷,讓你我共同前行。

關於文化的作文2

漢字,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神奇的字體。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奧妙無窮。談起漢字,感悟頗多。

漢字本身形象如畫,形、音、意融合。漢字可以從形體上把握符號所標誌的概念,使之以形見意。她能誘發刺激人的思維,產生意念,更能激發人的情趣,產生創造性思維;加之有形可徵,有意可尋,易於形成人類認識過程的符號集羣,給人提供完整認識事物、辨別事物以及認識客觀世界的建構模式。

漢字中有單音多意的現象。如:“深”,讀音shen,就有4個意思,一:表示從上到下或從外到內的距離大,如;萬丈深淵、深宅大院;二:表示顏色濃,如:深紅色、深綠色;三:表示經歷時間久,如:夜深人靜、年深日久;四:表示程度高的,如:深入淺出、深信不疑等。

由此可知,每一個漢字的構成都蘊含着樸素的藝術哲學,大自然中所有需要傳遞的信息,都可以由漢字這種藝術符號作爲載體來顯示。而作爲一箇中國人,一個能夠自如的駕馭它的`人,我們難道不應該感到自豪麼?更直接明瞭地說:”我愛漢語。”

漢字很美,不是嗎?看到了“香”字,你也能“聞”到那陣陣香味吧!那些伸縮自如的筆畫組成了一個個美麗的文字,讓人一望而生喜悅之情。那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難道不像一隻只小蝴蝶嗎?它們飛進你的腦海裏,盡情舞蹈着,把你帶進了仙境裏,讓你深深地感受到漢字的魅力。

優美的漢語在生活中發揮着它無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想象若是我們沒有了漢語,生活將是如何的支離破碎。我們離不開漢語。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曾經學過《最後一課》,在那片國土上,語言就好似國家的靈魂,失去或是更替了它,國家也就等於是軀殼。我們國家又何嘗不是?

總之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作,是中國民族的光輝榮譽。漢字使我們中國的文化更上一層樓;

當我聽到“漢字”這個詞時,不禁肅然起敬。漢字!我真想對你說:“我愛你漢字!”

關於文化的作文3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四條文明的長河從悠遠的歷史向我們奔騰而來,三道水痕漸漸淡沒或乾枯,只剩一汪江水還打着旋兒,涌向更遠的未來。然而,我們作爲這條河孕育出的子孫,是否還堅守着她名爲“文化”的江水,是否還保持着我們作爲“龍的傳人”的驕傲?

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能力傳承我們的文化。民國政界名家吳國楨,於暮年在美國完成了《中國的文化》一書,雖然那時,他早已過了年少氣盛的年齡,甚至身在異土,但他心在中華,還有着拯救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夠著成這本簡單易懂,卻又不失科學性與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見,無論年齡與地位,無論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顆熱愛文化的心,都能將文化傳承甚至發展下去。

堅守傳統文化也是意義重大的。不僅要從個體努力,也要從政府,從國家,保護這一文明的領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韓國,是申遺大國之一。零五年,在端午節申遺中,我國落敗;後來,他們提交了“風水”的申遺書;現在,他們又將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披上了別國的外衣,成爲他人的遺產。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子孫回首,只能看見一片冠着其他名稱的歷史。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代表它千年歷史的結晶。若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將無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保護傳統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緊事。傳承至今的工藝與習俗,都是千百年煉出的精華,無論失去哪個,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可彌補的'巨大遺憾。現在,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也開始着手去保護。爲學生開設講座和課堂;給節日設立假期;通過網絡爲將失傳的工藝尋找繼承人……。我們應盡一切努力,去保護流傳下來的文化!

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各種名號,或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的專有名詞;更是四大發明的偉大,是各種節日的豐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國無上的驕傲!這些文化,組成了我們的宏偉的歷史,也造就了我們輝煌的今天。我們也應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堅守我們珍貴的傳統文化!

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發揚文化,願每個中國人,都能爲這傳承的文化感到無盡的驕傲與自豪!

關於文化的作文4

正值冬日,滄河巷裏靜得出奇,偶爾聽到幾隻玩耍的小狗發出“汪汪”聲,之後也再沒有什麼聲息。我就在這古老的小巷裏走了走。

滄河巷是條很有文化底蘊的小巷,放眼望去,左右兩邊大多都是古玩店、書法店之類的。每一家店裏都陳列着大大小小的字畫,顯得格外有韻味。

我走進書法店瞧了瞧,裏面有一位頭髮花白,戴着老花鏡,正在揮毫寫着書法。老人擡頭看了看我,笑了笑,繼續寫他的書法。我也知趣地跨出了大門檻,離開了這家店,不去打擾老人獨享他的寧靜。

陽光下坐着幾個正在織毛衣的婦人。靈巧的雙手在陽光下起起落落,忙得不亦樂乎,她們一邊織着毛線一邊用溫州方言高聲地談笑。雖然我聽不懂,但心裏還是覺得很溫暖,很幸福。我想,這可能就是她們自己的快樂生活吧。

滄河巷的人們似乎過着與世無爭的慢節奏生活,與城市裏快節奏的燈紅酒綠截然不同,這是一份特殊的寧靜。生活在滄河巷裏的人們,每一家的大門都是緊閉的。用來做大門的木板也是斑斑駁駁的,有了歲月的痕跡。透過門縫,我看見一戶人家的院子,裏面十分亮堂,有一個老人坐在大搖椅上正面對着陽光,打盹。和煦的陽光灑到她的臉上,把她照得滿面紅光。但整個院子裏,只有她一人,難免有些寂寞哦和淒涼。

整條滄河巷只有一家木工店,門口站着一位木匠。他拿着根木條,正在用鑿子鑿着什麼,仔細一看,是在木料上鑿一些洞。他還告訴我,他正在製作木頭長凳,這些木條是做下面的支架。據木匠師傅說,以前的滄河巷原本有許許多多的`手藝人,開着許多家木匠店,後來,生意做不下去了,許多店都關門了,有些老手藝也失傳了。如今在滄河巷,做手藝的已寥寥無幾。我聽了,不由得有些惋惜。

陽光透過樹葉撒在地上,烙下許多斑斑駁駁的影子,把整條小巷的路面照得閃閃發光。望着滄河老巷,我想:這裏會有許多老溫州的影子,過去的故事等待我們慢慢去探訪……

關於文化的作文5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每次想起這首詩,腦海裏就會出現採蓮姑娘們嬉笑着採蓮的畫面。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場面,卻能想象得出:滿是荷葉的水塘裏,隱隱約約能看到幾隻小船穿梭其中,採蓮姑娘們甜蜜的笑聲和樸實的歌聲,從那之中傳出來。荷花身上特有的清香縈繞在鼻樑旁,似乎自己也成了“花中君子”,氣質就如“出污泥而不染”一般……蓮,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她以清純脫俗,與世無爭的形象贏得了許多人的青睞的目光。當一滴露珠從蓮的花瓣上滑到花瓣尖兒又調皮地碰到蓮葉上再滾落到水中時,輕輕的一聲“撲通”,給心靈上增加了一種震撼。露珠滑動滾落的聲音,我能聽到,我的心也能聽到,是那樣的輕微,讓人不得不仔細聆聽,然後,忽然會有一種安靜無雜念之感……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江南水鄉的柔美造就了蓮的`清爽,雖然我生在江南,也住在江南。卻從未見過真正的“荷塘”,偶爾會發現路邊池塘裏多了幾朵荷花,也偶爾會看見幾個調皮的孩子下水摘幾枝蓮蓬,偷偷的竊笑和逐漸舒展的眉根以及微微上楊的嘴角,讓人想起了什麼,又忘掉了什麼……“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與我無緣,但我能感覺得到;採蓮女的歌聲與我無緣,但我也能想象得出。也許,在現在,真的沒有古代詩人所說是“蓮”之美景,採蓮女的歌聲也離我們遠去,然而,它卻在我們心中久久迴盪……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蓮,在水中成就了她的君子風範,也在水中展示了她的淑女風采,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依舊保持着她一貫的作風——亭亭玉立,遠離紛爭。而我們需要向她學習的,就是靜下心來,合理放鬆……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再次品味這首詩,採蓮似乎如此有趣。

關於文化的作文6

想必大家都知道教怎麼寫吧,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女,把字拆開一分析意思是:只有孝順,才能更好地爲人子女。

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古時候有一句話這麼說:“百善孝爲先。”這種美德在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沖刷下,仍能煥發着那耀眼的光芒。然而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不贍養父母、不尊敬老人的事情發生着。我想對那些暫時忘了父母的兒女們說: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人生的首務是孝敬父母,然後纔是多見天下之事,多聞古今之理。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兩則故事,第一個故事是,一位老人,他耳聾眼花,雙腿還不停地哆嗦,他兒媳嫌他邋遢,把他趕下飯桌,讓他用木碗吃飯,老人的孫子看見了,也想用木碗給就用他的父母做碗,等父母年老了以後就用得着了。父母知道後,後悔莫及,趕緊將父母請回飯桌。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兒子很討厭他的.父親,讓他的父親帶着一條毛毯出去“闖闖”。

這時,他的剛學會說話的兒子居然說“父親,你不必給爺爺一條毛毯,給他半條就行,剩下半條請收藏好,等我長大了可以把它給你,讓你到外面也闖闖”。孩子的父母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趕緊挽留住自己的老父親。這兩則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典範,做什麼事都會給子女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在你們的薰陶下也會有類似的行爲和舉動,所以天下的父母在做事情之前先請考慮一下:“我這麼做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我在今天的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被兒子關入小木屋裏,什麼也不供給,那位老人全靠左鄰右舍得幫助才得以活下去。我看了之後很生氣,長輩們都應受到尊重,更何況是生你養你的父母?

現在爲了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法律出臺了,不過,我相信,老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親情。朋友們,你們捫心自問:孝,你們做到了嗎?“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尊孝道,習禮儀的一代新人吧!

關於文化的作文7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貼對聯、皮影、年畫、吹糖人等等等等,今天我去廟會的時候,看見了吹糖人這種傳統文化。

正月初四,我們全家人去了隋唐遺址植物園,這裏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廟會。走進隋唐遺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這裏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間,眼睛都不夠看了。我們停留在一個攤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現在我的面前,一個個晶瑩剔透、惟妙惟肖。媽媽告訴我說這就是傳統文化藝術——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沒見過。我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動物,纏着媽媽要買一個我的生肖——龍。媽媽看我喜歡就買了一個,接過錢的老爺爺就開始給我做。

只見他從面前的小鍋裏拿出來一塊用各種糖熬成的糖稀,兩隻手揉呀揉,揉成了一個裏面是空的小球。然後從一頭拉開成一條“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後就把“小尾巴”放在嘴裏吹,小球在老爺爺的手裏開始變大。老爺爺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兩隻手靈巧的捏來捏去,不一會,一個栩栩如生的龍頭就出來了。這手藝也忒好了吧!在老爺爺兩隻手的扭來扭去中,不一會龍身子也出來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還沒幹,把糖稀龍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舉到太陽下,好晶瑩剔透的龍啊!我在心裏不由讚歎這位爺爺的手藝可真厲害!

其實,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爲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吹糖人作爲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已經不多見了,希望以後能夠受到更多人們的關注,讓我們中國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關於文化的作文8

最近,我們學校舉行了陶花節——茶文化專場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有關茶的歌、有關茶的故事、怎樣泡茶纔好喝

在活動的幾天內,我們跟着陸華老師學了有關茶的歌。

在班隊課上,陸老師在廣播裏將我們唱歌。趙老師在班裏說着這件事,同學們聽了哇哇大笑,頓時,教室裏像炸開了鍋。陸老師先把歌詞跟老師們說,讓老師把歌詞寫在黑板上,然後陸老師唱一句,同學們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過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鈴鈴下課了,同學們也跟着廣播唱了起來。

有關茶的故事很多,有龍井茶的故事、黃山毛峯的故事、鐵觀音的故事、君上銀針的故事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鐵觀音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二百多年前,當地有一位老茶農姓魏名蔭,精於茶事,又篤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獻清茶。一夜,在夢中荷鋤出門,至溪澗石旁,見石縫中有一茶樹,枝繁葉茂,芳香似蘭,深感詫異,正欲探身摘葉,忽被犬吠聲驚醒。翌晨,他循夢中途徑,行至觀音巖打石坑石壁處,果然看到夢中所見茶樹,汁淳厚細潤,邊緣作鋸齒狀,紅芽綠葉,異於它種。遂將茶樹移植家中一破鐵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從未有過的好茶,親朋好友品嚐之後,無不稱道。由於此樹是夢賜之物,又栽在鐵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鐵,故取名鐵觀音。

我還知道了怎樣泡茶纔好喝。在活動的那天,家裏來了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們泡茶,我根本就不會泡茶: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多,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少,一會兒水太熱,一會兒水太冷我不情願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見我煩躁的樣子,走過來對我說:女兒,你這就不懂了,泡鐵觀音可不是這樣泡的,應該這樣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溫,泡烏龍茶的水溫要在100度左右,水溫太涼,鐵觀音就會泡不開,香氣也不能發揮。其次在沖泡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沖泡的`時間。時間和水溫都把握的好,那沖泡出來的茶就應該不存在多大的問題。我聽了爸爸的話,茅塞頓開,馬就去泡茶了。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的知識。

關於文化的作文9

在秋高氣爽,空氣清新的日子裏,離開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如果能到大自然中放鬆一下心情,也是不錯的。星期三,我們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又開始了,我們去山田牛奶文化園。

坐着公共汽車,一路有說有笑我們來到目的地。穿過走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邊的草原和一座座大大小小,錯落有致的蒙古包,青青的草地上奔馳的'駿馬,溫順的綿羊,在一碧如洗藍天的映照下,讓人心曠神怡,我想,若再能聽到馬頭琴悠揚的琴聲,我是不是就來到了蒙古大草原呢?在這裏,我終於知道了敖包,之前我經常聽爸爸哼唱《敖包相會》的歌,我想敖包,應該是個很漂亮的地方,今天一見,風馬牛不相及,它是由一塊塊石頭片堆砌起來的,就像一座小山堆,上面插着神幡,在蒙古人心中,它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建築,用來做祭祀。每當舉行盛大敖包祭祀活動的時候,居住在草原各地的蒙古族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騎着駿馬,就會聚集在這裏集市,他們在祭司的主持下,祈福保平安,保佑風調雨順。祭祀結束了,他們在這裏,賽馬,摔跤和射箭或是唱歌跳舞,非常熱鬧,就像我們的趕廟會。在這裏,我們還觀看到了蒙古族的舞蹈,一個蒙古族打扮漂亮的姐姐,在歡快的舞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她頭上還頂着三個瓷碗!那瓷碗彷彿被她粘住了一樣,跳完精彩的蒙古舞蹈,她把瓷碗輕輕的取下來,面帶微笑地看着我們,真是讓我拍案叫絕。

愛玩是我們的天性。因爲我們還小,考慮到安全這裏很多項目我們不能玩。比如騎馬,比如燒烤還有滑草,就連我整天喝着美味的牛奶,想圓一下擠奶夢都不能實現!奶牛場的工作人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帶着我們去玩鬥牛的項目,我們跟着他來到了鬥牛亭,亭子下有一隻可以轉的奶牛模型,坐在牛背上,輕輕一推牛頭,奶牛就轉起來了,我們每一個同學都爬上去感受了一下坐在牛背上鬥牛的感覺......  這是一個有着濃郁蒙古族風情的文化園,我們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來此一趟,讓我對這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生活,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臨走之前,我領到了一杯美味的牛奶,我捨不得喝,我帶回家給了我老爸,他樂呵呵地喝着,直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女兒,我聽了,心裏美滋滋的,比喝了蜜還甜......

關於文化的作文10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閤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在衆多傳統文化中,我最喜歡景泰藍。因爲它很高貴,是從宮裏傳來的。最好的景泰藍是明代景泰藍,因爲那時的景泰藍雖不如清代的精細,花紋樣式多,但釉底較厚,鍍金線條飽滿,更加生動。所以明代的景泰藍最好。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接着,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不同色彩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覆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大集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

有一次,我在中央二套的《鑑寶》欄目中,看見了一個深藍色的明代景泰藍,上面花紋不多,但畫的栩栩如生,像真的有花和樹長在上面似的。鍍金線條都鼓了出來,非常漂亮。我便喜歡上了景泰藍。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真聰明,造出了景泰藍這種既漂亮又不失高貴的工藝品。

關於文化的作文11

我的外婆家在江蘇,屬於江淮一帶,爺爺奶奶家在安徽阜陽,兩地的傳統習俗有些不同。

昨天週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買回來大包小包許多食材,“今天什麼節日?”我有點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話說‘大冬大似年,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北方過年大年三十包餃子,我們江淮是包湯圓,所以我們今晚包餃子吃,明天早上吃湯圓!”“哦,耶!”我開心地歡呼起來,“我們家真好,南方北方的習俗都有呢!外婆,我來幫忙,我們早點包餃子和湯圓啊!”“呵呵,看你這個小饞貓急的!”媽媽笑道。“餃子皮我揉,這個我拿手”,爸爸自告奮勇道,“湯圓的豆沙餡兒還是我來!”外公‘得意’地自誇道,“這自制的豆沙餡兒,可是買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寫完作業,我突然聞到了很香甜的味道,來到廚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一旁在和餃子餡的爸爸樂了,“餃子餡你也來一口吧!”“那是生的,我纔不上當呢!我也來包!”

一切準備就緒,外公外婆包湯圓,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兩邊忙着,“外婆,其實,這南方北方的'餃子和湯圓其實根本是一樣的,你看,都是把餡兒包到皮兒裏,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麪粉!”“嗯,總結的準確”,外公讚揚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把幸福和祝福隨着餡兒包進去”,外婆跟着總結道。“嗨,你怎麼把餃子餡兒包到湯圓裏去了!”媽媽驚呼道,我低頭一看,包錯了,“這樣也好,你們看電視上,菜湯圓的做法也很多,今天這是我爲大家做的菜湯圓哦”,“哈哈哈,不錯,再包幾個菜的吧!”外公高興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暖暖的親情,洋溢在溫暖的屋子裏,洋溢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很幸運,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兩種傳統文化。雖然南北方傳統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對家的愛,對家人的愛,都是一樣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家更加和諧歡樂!

關於文化的作文12

英語在21世紀的今天幾乎成爲人們工作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人們常掛在嘴邊對孩子嘮叨:不會說英語,就走不出國門,不能出去闖世界。而英語的迅速普及,卻讓許多人忘記了自己民族很多傳統的文化,比如中國書法。孩子們也許能寫一手流利的英文字母,但拿起毛筆卻寫不出漂亮的中國方塊字。

中國書法的文化源遠流長,從刻在龜殼、獸甲上的甲骨文,演變到篆書、隸書,再到唐宋時期的輝煌,漢文字的一次次改變意味着歷史一次次的變遷,書法成爲歷史的印記。

書法又如同起舞的舞蹈家,她用婀娜多姿的身體體現着漢文字的生動。張旭的狂草、王羲之的行書都如“龍騰四海,鳳翔九天”一般,展現了舞蹈般的氣質,書法是翩躚中的舞者。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它取於自然,從宇宙萬物中汲取營養,遷想妙得從而富於藝術表現力。張旭看到“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聽樂曲的吹打之聲,從而領悟到筆法的意趣。觀看孫大娘舞劍,纔得到書法的神髓。懷素觀察雲層變化無窮,得到“如飛鳥林,驚蛇入草”的感悟。漢朝的蔡邕看到工匠用掃帚蘸石灰水在刷牆,參透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偶創飛白體。書法印證了戲劇般的別樣人生。

我從六歲就開始學習書法,剛開始練習的是硬筆書法,稚嫩的小手抓起筆來,只會亂寫亂畫,不懂書法的真正意義,隨着練習時間的積累,加上後來追隨大書法家林散之的徒孫學習毛筆字,在老師的薰陶和對民族文化的諄諄教導下,我對書法有了漸漸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感受中國書法,感受偉大的祖國文化,是中華五千年的輝煌蘊育出如此絕妙的藝術,讓我身在其中,驚歎叫絕。

方方正正的.中國漢字,由龍飛鳳舞般的中國書法表現向世界昭示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無比熱情和對世界海納百川的胸襟。21世紀世界是共同一體的,文化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書法演繹了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它也必將得到更爲廣大的世人的認可。

關於文化的作文13

青蔥的樹林,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泥土上,新鮮的空氣,粘着一絲絲花香,縈繞在鼻尖,沁人心脾。充滿古韻的建築瀰漫着淡淡的檀香味,芬芳而又素雅。街道里,做糖畫的老人與孩子們一起嬉笑。會堂裏,化了妝尖着嗓子的人,唱着京劇,一臉陶醉的觀衆注視着舞臺。然而,這一切都將像陳舊的照片消失殆盡。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古老的建築紛紛被拆除,由於破舊,它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座座歷史,不斷的沉沒、消失。打開窗戶,吹來的風中散發出歷史的餘味和感傷的氣息。現今的人們,爲追求繁華,漸漸忽視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變得越來越注重金錢,這也是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在過去,人們喝的是純淨的水,吃的是土生土長的糧食,走的是泥地,充滿了鄉村的氣息。而現在,一切都化爲烏有,蔬肉瓜果都被轉基因的產物代替,喝的水都存在污染,走的路都變成了柏油路。儘管繁華,卻少了樸實的鄉村氣息。唉!有多少文化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有多少絕跡的燦爛需要我們去追尋,有多少種文化迫切需要我們關愛,挽留。

現在回憶起兒時的小夥伴和那時的歡笑,心靈深處的一絲絲憂傷和懷念一下子就涌上了心頭,思念的淚水直接奪眶而出。那個記憶中臉上溝壑縱橫的老人,彷彿又在眼前,做着糖畫,露出溫暖的笑容,而我心裏祈禱抽到龍的那種心情好似又回到身上,隨即,卻又像幻影般慢慢消失,無論我如何努力的想去抓住,都抓不住。時代進步了,賣糖畫的少了,幾乎沒有人願意去做那些不好掙錢而又辛苦的工作,有的也大多被現實的'殘酷埋沒了,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堅持下去,取得成功。我想,要阻止文化的消亡,應該大力扶助民間文化遺產繼承人,讓學者開設講座,進行國學的宣傳,如百家講壇所引發的國學熱,搶救瀕危語種,制定有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培養高層次的研究人才,等等…我希望有一天,那些消失的傳統文化,能夠再次重生!

擡頭仰望,明淨的天空被烏雲遮蔽了,我想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黯淡了;天邊浮現的紅霞,妖豔而又美麗,我想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淌血;璀璨的星星從天邊墜落了,我想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消逝了……

關於文化的作文14

鄉土文化於劉亮程,是今生今世的證據;於遊子,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溫軟呢喃的鄉音;於李子柒,是琳琅滿目的菜餚;於馮驥才,是一本讀不完的古書……於我們,是鍾靈毓秀的大自然孕育的山水,是飲水不忘思源的銘記,是亙古不變的圖騰,是靈魂上的烙印。在如鋼鐵森林般的城市中,我們身陷世俗的洪流,鐫刻在我們靈魂上的烙印也漸漸淡褪了。正如費孝通所言:“從土裏長出來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爲何烙在心裏的鄉土會蕩然無存?爲何兒時百聽不厭的方言而今會變得如此陌生?爲何曾被奉爲美談的鄉土文化在你眼中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成爲陳規陋習?究其原因,主觀上是我們自身對傳承意識的'淡薄,是我們自身意念的缺失;客觀上是工業化、城鎮化確實在蠶食我們心靈的淨土,讓鄉土文化以不可抵抗之勢,丟落在時代滾滾的車轍之下。

飲水者必先思源,留住鄉土文化就是留住我們的根。就拿甌韻文化來說,它就像一棵大樹,之所以能在寒暑易節中萬古長青,是樹下人日復一日的耕耘,終於成就這根深葉茂,芳香滿境的古樹。以示後人,不忘本源。徜徉在永嘉的古村落,領略着文房四寶的排列,開軒遙望着筆架山的高聳,領略耕讀文化的魅力;走進蓬西村,與謝公的後人們談笑風生,一仰一俯之間,領略“謝家之寶樹”的魅力;泛舟於楠溪之上,聽撐船人吟詠“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即使歷經了千年,村裏的古訓依然是他們的內心準則,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源於何處。歷史於手指摩挲間重現,文化在墨筆遊走間浮動。

但想被動地留住鄉土文化是不可能的,我們還要主動出擊,予以傳承。鄉土文化這本古書由一代代的執筆者,窮畢生之經歷,費一生之心血續寫,謄寫。從葉適、張璁等人起孕育的經世致用思想就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後浪們”。也正是因爲在精神上的傳承,纔有南懷瑾先生心繫故里,投資金麗溫鐵路;李濤才能揮筆寫就《溫州一家人》……但我們痛心的看到,今日的溫州人大都不會講溫州話,即使會講,俏皮話又有多少人記得呢?鄉土文化在流失,泉源被沙石無情地阻塞。

飲水思源,鄉心未泯,但願鄉土文化的根紮在每個人的心間。

關於文化的作文15

新時代發展的洪流正向我們涌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時過境遷,我們迎來了車水馬龍的繁華。共築盛世林樓,不僅需要“工匠們”辛勤籌建,還需要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爲其注入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人類逐步發展的進程中如泥沙中淘金般積澱下來的,能延至今日,剩下的多爲其精華,具有不竭的生命活力。諸如“田園牧歌式”生活的網紅代表李子柒,她發佈的`視頻取材於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時令節氣、傳統節日、民風民俗等,播放量竟超過30億,這個難以估量的數據背後足以見得傳統文化煥發出的活力令人震撼。

在快節奏的發展中,再難有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體驗了。浮躁、急於求成的作風如雨後竹筍般涌起,在人們物質富裕的同時,精神世界的空乏令人堪憂。因此,讓傳統文化的精魄熔鑄到世人的靈魂中,令其思想有所轉變,進而由內而外,朝氣盡顯。如此,衆人才不至於成爲一幅空殼,築造華夏大廈的美夢纔有可能成真。

欲要完成對時代林樓的建造,需要讓人們精神富裕,付諸行動便是關鍵了。無需像孔子那樣周遊列國,訪名師交益友;也不必像學士宋濂那般飽讀詩書,手自筆錄,行深山巨谷中覓良師。我們暫且虛心客觀地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加以創新,令其獲新生,煥發光彩,得以一直延續,不被歲月的長河沖蝕。我想:每日盡一己之力,力雖小,但總能如溶洞滴水般塑造一個人,影響整個社會,傳統文化的功用在此得以體現。

然而,現實中仍有少數人摒棄本國文化,“嘔心瀝血”地研學西學,最終少有人問津。什麼“出國留學才能升爲教授”,什麼“清北名校再次派遣芸芸學子出國留學”,都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這不容小覷,若對本國文化都沒有信心,又談何取其精華以築盛世林樓了呢?

千百年來,我們不知舉着火把在幽暗昏惑的隧道中踽踽獨行了多久,那顫動的火焰正是相隨已久的傳統文化,它爲我們指明方向,燒穿黑暗,驅散陰霾,於平地中,一座座如茂林般合聚的大樓得以拔起,直衝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