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5篇)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清明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5篇)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逢清明節,人們都會來到死去家人的墳墓前掃墓。而我是陪着媽媽來到我最愛的姐姐墳前。

那是一段悲傷的回憶。那本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正陶醉在夢鄉的我,突然唄一陣急促的電話聲驚醒了,此時我的心情爲何感到如此糾結?

電話的那頭傳來一個消息,我抱着話筒,愣愣地好久沒有反應過來。他們說大姐“走”了,怎麼可能?大姐在昨天晚上,我還看她好好的,她還伏在桌子上給我講題。他們是騙我的。對!我緩過神來,衝着電話喊:“你們騙我,我大姐好好的。”

“美辰,你大姐真的沒了。你快來吧。”此時的我感覺手腳無力,就像癱瘓了一般。好不容易來到現場,看她,我那笑起來嘴漂亮的大姐,躺在血泊之中,頭髮依然那樣飄逸,皮膚依然那樣滑嫩,留下的.只有那沒有知覺的雙手,毫無表情的臉龐。我站在那裏,周圍一切都安靜下來。爸爸媽媽的哭喊,周圍人的圍觀,我充耳不聞。在我眼裏只有大姐那孤單的身影。一句話總迴響我的耳邊:“辰辰,大姐帶你玩去。”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血順着雨水流走了雨水順着我的臉頰流下,掩飾了我的眼淚……

站在大姐的墳墓前,很多場景出現在我眼前:燈下,大姐爲我補習功課;大姐爲我扎辮子;大姐跑到冰激凌店爲我買冰激凌;大姐爲我打那些欺負我的男生;大姐爲我攢錢買玩具做生日禮物;大姐爲我捱了媽媽的打;大姐……

我眼前早已模糊一片。細細尋找大姐的身影,卻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座座碑孤零零地立在那裏。看着大姐的墳墓,總覺得大姐就站在旁邊一樣,似遠似近,似近似遠,彷彿一伸手就能抓到,一陣風吹過來,還是被吹走了。墳墓上的草多了,總是要拔的,大姐喜歡花,於是我在周圍種了許多花,我每年都會來看大姐,爲大姐梳理頭髮,她的頭髮如今變得如此糙,連花都在漸漸枯萎,我摘下一朵,連根都斷了。

仰望星空,總會看見一羣星星照亮着我,中間最亮的那顆是大姐的嗎?那顆星星真的好美好美。看着那遠去的墳墓,大姐,我們又要明年再見了。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2

家鄉清明節的主旋律就是掛青。掛青的內容有打紙錢,做掛青餈粑,上墳山祭祀,吃掛青酒。

打紙錢

紙錢是掛青的主要祭祀品,在墳頭紙錢燒得越多,老祖先們就越有錢用,也表示子孫們越孝敬。所以有的人家在準備掛清的前幾天就開始打紙錢了。打紙錢也很有講究的:紙一定要是土紙,摺疊後再用錢銼打空,每一張的錢挫印只能是單數,打紙錢一定要男丁動手,因此我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紙錢,這一件事做好了,其他事纔好按順序做起來。

做餈粑

清明節做的餈粑主要用作掛青,所以也叫做掛青餈粑。做餈粑就是女人的活兒了。做餈粑的`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結米,如果要做成黑餈粑,還得加上野菜水牛花。所有原料都要磨成粉狀,用水攪拌均勻後,揉成團,再包上白沙糖或肉團,在火上蒸上一個小時就可以食用了,但剛出鍋的餈粑不能吃的,要祭祀完以後才能食用,否則是對祖宗的不敬。

上墳山祭祀

家鄉的掛青有着嚴格的風俗禮儀的,選取時間有規定,則二月清明掛後,三月清明掛前。掛青的人員通常是家庭的男丁,嫁出的女兒不允許去掛青的現場的。來到祖先的墓地後,先擺供品如燎熟的豬肉,農家米酒,農家茶,新鮮糖果,再裝好紅燭,點好香火,接着大哥跪於墳前,手執錢紙,邊向祖先告慰邊焚燒錢紙,殷請祖先對後人加以庇佑,告慰完成後,便是安排鳴炮,頓時炮聲響徹雲霄,驚動山谷。最後,衆人修整祖墳、清除雜草、樹枝、掘取較好的草皮覆蓋於祖墳之上,完成後大家便一起品嚐祭品,由年長者講些先人事蹟,激勵一番後人,就一同下山。

吃掛青酒

男丁們掛青回來後,女眷們早就把各種佳餚準備好了。有雞肉、鴨肉、鵝肉、都有是家養的土雞、土鴨,還有自己捉的泥鰍,時令小菜,這時誰有炒菜的好手藝都可以露一手,我也不推遲,下廚炒了鴨肉和鵝肉,這時整個堂屋飄蕩着菜香味,逗得大家垂涎欲滴。這時,二哥也不示弱,爭着要炒泥鰍,我也樂呵呵地退出的廚房,因爲嗆人廚房實在讓人受不了,再呆下去滿桌的好飯菜就無法吃下去了。

觥籌交錯中還是二哥炒的泥鰍最受歡迎了,沒有誰提到我炒的雞和鴨,我有一點失落,但我想今後會練好功夫,把菜炒得更好。飯後一家人一起談家常,說心事,其樂融融。

家鄉的清明令人難忘。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3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屈原,在懷王客死於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於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唯有一死,乃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後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後人對此不平,以爲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爲這忽視他作爲“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後者卻是投機。身爲“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爲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爲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奉獻,但作爲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爲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爲“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纔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爲祖國,爲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裏,還活在那些傑出的生裏,活在那些傑出的死裏,活在歷史裏,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爲漫長浩渺。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4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通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牀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準備,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着爸爸媽媽搬着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裏,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着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裏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着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婦們和女輩們忙着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說:“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漬烤掉。”青壯年們捧着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着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着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着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通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5

我出生在美麗的古城開封,但我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潮州人’我的家鄉在廣東汕頭。那裏的習俗和我們這裏的習俗有很大的差別,每年的清明節就是那裏最熱鬧的時候了。每年的4月5日前,身在他鄉的遊子們就紛紛從世界各地趕回來爲自己的祖先祭拜,掃墓,祈求祖先的庇佑。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許多多的點心,雞鴨魚肉,還有祭拜時所需要的香火和鞭炮。清明節的前幾天就開始祭拜了,由於我們老家比較講究風水,每塊墓地建的地方都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掃墓一般都要三四天才完成。按習俗女孩不能去掃墓,不過疼愛我的爸爸還是帶我去過一次,記得那天早晨6點多,天才剛亮我們帶上準備好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開車來到山下,然後步行上山。一路上,有拿着祭品正在往山上走的,還有已經到達開始祭拜的,平時寂靜的大山一下熱鬧起來。就這樣我們走走停停,太陽已經爬上了山坡,我們也終於到達目的地。

我們家的`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成半圓形,像一個蒙古包,左右兩邊分別有兩根石柱,墓中間是一塊黑色石碑,上邊的字是硃紅色的。爸爸告訴我那時他爺爺的墓。之後我們在墓前放好祭品,又放了兩掛鞭炮,然後點燃香火,跪下磕了三個頭,再把墓上的字用準備好的紅毛筆重新描一下。接着我們又到另外一座山上祭拜下一個祖先,就這樣一天下來也就只能拜上兩三個祖先。

到了清明節當天,全村所有的男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大家擡着燒豬和許多祭品到一座很高的山上去祭拜整個黃氏家族的祖先。在家的女人和小孩就會提着籃子裝上祭品到村裏的神廟去祭拜神靈。晚上還會請來戲班唱戲,熱鬧極了。爸爸說,在這裏清明節比春節還熱鬧隆重,家中的親人尤其是男人,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清明節就一定要回家。雖然每次清明節回去,爸爸都累得要回家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過來,不過每當看到爺爺奶奶開心滿意的笑臉爸爸都無比的欣慰。這使我明白了清明節不但是祭拜祖先的節日,也是晚輩孝敬長輩,全家團圓的重要日子。河南省開封市縣街小學三.九班黃馨鈺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6

在我們家鄉,清明節有吃素食的習俗。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還有孩童都會傾巢出動。攜帶挖野菜的傢什(籃子、小鏟)去湖地的田野邊、麥地的田埂上、菜園的畸梗上,去挖一種叫“薺菜”的野菜來食用,以此來過一個清氣的“清明節”。

薺菜的藥用價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藥。具有明目,清涼,利尿,治痢的藥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療血尿,腎炎,高血壓,咯血,痢疾,麻疹,頭昏,目痛等症。它的藥用功效最早還是從村中老中醫先生傳說來的,然在清明這一天,家家戶戶食用這一野菜的習俗卻流傳了很久,很久。

至於這種傳說是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鄉親們都沒有去證實過,然這一習俗卻是流傳下來了。薺菜的吃法,家家戶戶也是不一樣。有包水餃的,也有煎雞蛋吃的,也有涼拌吃的,不管怎麼吃法,但薺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嚐,只有煎鍋雞蛋的薺菜會在村中酒館的.飯桌上野味飄香。

家家戶戶的午飯基本上都是這樣過來的。等到午飯過後,人們纔會走出家門,買上兩刀上墳紙,在家中備置一些酒食、涼菜飯,帶上上墳填土的鐵杴,陸陸續續趕到村中西南夾老祖墳地膜拜燒紙,以此方式紀念先祖。整個下午,你會聽到鞭炮的震鳴聲、看到墳前燒紙的火苗在林中傳遞的呼呼聲,還會看見人們揮掀填土飛揚的壯觀場面。偶爾也會傳來幾聲啼哭的聲音!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蘇牧的一首清明詩,以此描寫人們清明節祭掃先祖墳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鄉的清明節,遠遠沒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掃的場面依然是那麼壯觀!尤其是晚輩對先祖的思念和寄託下一代的情思,總是遊離在迴歸故鄉的親人期盼中。在我的腦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時節關於家鄉的清明的季節圖:“清明時節不見雨,期待後人承先祖。墳前燒紙寄情思,林(墳)中填土有萬語。”

離開故鄉,走在村中大街的時候,仍然聞到野味飄香的“薺菜”的絲絲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們從墳地填土回來的泣喪神情,還有不時落淚的家人。只有孩童歡蹦的嬉笑着,跳躍着,給這個清明節帶來“不相協調”的音符,然對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卻深深的寄託在這一輩人的身上。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7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每年的4月5日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了。清明節是爲了祭拜先人所特定的日子。那天,家家戶戶都會去掃墓,而且一般只吃冷食,不能有煙火。除了這些活動以外,最有趣的便是吃清明果了。

清明果的外形很多樣化,有的像一座有三個頭的小山,而有的卻只是圓圓的一個團。清明果也被叫作“青果”,顧名思義,那便是因爲它的外皮是綠色的了,這也是它與其他自制糕點不同的地方了。如何讓那白白的米粉變成綠色的呢?原因就在它的米粉被加進了一些艾葉。將從市場買來的艾葉搗爛在融入米粉中,就大功告成了。

要說做清明果,我可就是個高手了。先將那綠綠的米粉分成幾大份,再將那幾大份搓成寬約兩釐米的長條,然後拿出其中一條,估計好一個清明果外皮的分量,用刀在長條上每隔一段距離切一個口子,已作標號。然後就簡單了,根據剛纔的標號,擰下一段距離的米粉,搓成小團,用大拇指向中間按下,做成一隻“小碗”,以便等會兒放餡料。做完了這些,最後就是放餡料。只有配上鮮美的餡料,清明果才能真正美味好吃。不過你別小看了這些餡料,做起來也可講究了。

清明果的餡料一般有兩種,一是豆沙,二是美味的`肉炒豆腐。做豆沙餡比較費力。先把豆子放鍋裏煮爛,再將它放進一個大盆裏,放進適量的糖,找來一根乾淨的木棒,使勁地剁,那熟透了的豆子便被碾開,慢慢地那豆子就成了美味新鮮的餡兒。幹着活兒,必須要手力大的人來,那大盆的豆子可不是那麼容易被碾爛的,必須剁上一個下午才行。而豆腐餡只要將豆腐切成小塊和肉.鹹菜一起翻炒,香噴噴、熱騰騰的豆腐餡就做好了。最後只要將餡放進準備好的米粉裏,捏好,再放進鍋裏蒸熟,就完工了。

隨着一股熱氣的冒出,清明果蒸好了。我捏起其中一個放進嘴裏,嗯~~軟軟的米粉加上鮮美的餡兒,真算是天下美味了!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

我們步履匆匆的走進了四月,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它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沉重心情,也表達了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

今天又逢傳統清明節,我們學校組織四年級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天空灰濛濛的,沒有風,也沒有陽光。一路上我們非常沉默,到烈士陵園門口,我們個個神情更加嚴肅,因爲我們聽老師說過烈士陵園是一個神聖的地方,這裏埋葬着許多英烈的靈柩。

一進大門一座高大約十四米的石碑映入眼簾,上面寫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舉行完莊嚴的掃墓儀式後老師讓我們自由參觀陵園,參觀完後在紀念碑前集合。同學們都把小白花交給我和另外兩個同學組成的一個三人小組,由我們三人代表大家去祭奠那些英烈,來到烈士墓前我們在每個烈士碑前都獻上一朵小白花,我們在心裏對英烈們說安息吧!心裏面感想萬千很矛盾,也很糾結,想想這些英烈,他們把愛獻給了安康兒女,把生命獻給了安康的建設發展,可又有誰記得他們的英雄故事呢?希望安康的兒女都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加倍珍惜!

最後我們還發現有一些墳位上沒有墓碑,陵園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們原來這些長眠於此的無名烈士們都是一九八三年安康突發洪災時參加抗洪搶險而遇難的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都被埋葬在異地他鄉再也不能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一想到這裏我們幾個男生都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得深深的向這些無名英雄們三鞠躬,表達我們的敬仰和哀思。雖然這裏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可覺得他們是我心中最偉大的人、最親近的人、最可敬的人,他們是爲我們的幸福生活而犧牲的,我要記住他,以後每年的傳統清明節我都會來祭拜他們,讓他們在天之靈得到安慰,感到幸福!

此時,天空飄飛着細雨,我的眼裏飽含着淚滴。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在我耳邊響起,這可能是對傳統清明節最好的詮釋吧!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9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沒有一個是閒着的,都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祭奠死去的親人們,比如掃墓、燒紙錢、上墳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好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前夕,家家戶戶忙個不停,準備好掃墓用的祭品。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又是一年芳草綠”,伴隨着春姑娘的腳步,清明節到了。這天,我回到老家,奶奶先讓我穿厚點,因爲那裏非常冷。之後又帶上紙錢、供樣、香等祭品,坐着爺爺的拖拉機向親人的墳墓開去。一路上,我開心的邊唱歌邊搖頭。伴着我的歌聲,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一看“唉,盼望已久的美麗風景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呀,真掃興!”我望了望田野,很是荒涼。但鄉間小路上,三人一夥,五人一羣,來的,回的絡繹不絕。點起火堆,燒起香燭,處處瀰漫着清明的`氣息。我們一起燒紙錢、掃墓、給先人墳上填土,我還把自己親手做的紙花一一插在了祖先的墳墓上,沒過一會兒,我們就已經“凱旋歸來”了。

回到家,我懷着好奇心,在互聯網上查詢了一下有關清明節的習俗,讓我大開眼界。知道了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知道了清明節的歷史,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爺爺還告訴我,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掃墓、燒紙錢、上墳是我們這些晚輩對先人的尊敬和懷念。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年復一年,寄予了人們對老一輩人的無限哀思和祝福,每逢這個時節,家鄉的人們總是忙裏忙外,不僅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念,更給予了對新一年的希望。

家鄉的清明節,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我盼望着下一個

清明節的到來……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0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 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作文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爲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作文

在古人的觀念裏,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1

中邦有很多節日,我唯獨愛好清明節,由於清明節有許多有趣的事件,別急!下點我會緩緩給你說說:

據說柳有辟邪的息用,所以,每遇清明節降臨之際,人們都會在從家的大門頭上掛一些柳枝,我還聽媽媽說:“清明不戴柳,逝世了變成大黃狗。”替此,我們一大早就起牀了,而後在小外公的帶領下,我和大明舅舅、小船舅舅、小浪兄弟手拿鐮刀,叫苦不迭地往砍柳枝,這棵柳樹長得非常旺盛,一眨眼的工夫,柳枝被小外私砍了個精光。你一抱,我一抱,他一抱,總算把這些柳枝抱完了,寬闊的門前被我們晃謙了柳枝,大家慌手慌腳的編訖柳帽來,眼望他們的柳帽鈍要編佳了,可我的還在是“甜蕎粑粑還沒動邊呢!”我急得哇哇大叫,爸爸聞聲了,立刻跑過去學我,我依照爸爸的方式,一會過婦,一個惟妙惟肖的柳帽展示在我的面前,我趕緊戴伏本人疏手織的柳帽,在我的指揮下,大家排成步隊站惡,活像一支小八路。

這時,媽媽叫吃飯的聲音擊斷了我們的“軍營生涯”,跟着媽媽的'叫嚷聲,我們來到桌前,哇!用染飯花染的黃糯米飯,金黃金黃的一陣清香撲鼻而來,實讓人饞涎欲滴。

吃功飯,媽媽跟大舅媽用刀切了一塊拳頭這麼大的肉,擡在火上暖了熱,我答媽媽這是幹什麼,媽媽說“這鳴刀頭,拿到墳上祭祀老祖宗的。”在大己的率領下,咱們端上茶、酒、黃飯,拿着色彩斑斕的吊錢,去到老祖人墳前,按輩分從大到小開端祭祀,祭祀時,我感到最乏味的是單手摺十磕頭磕頭時,我察覺所有的大人皆會想思有詞的說着什麼,我刨根問頂,最後末於清楚了:“那是大人期求老祖我保福保佑、保佑我們齊野人平安全安多多領財等。

小敵人們,你們家鄉的清明節也共我們一樣有趣嗎?歡送你到我的家城過清明節到時,我必定要用染飯花染良多的黃飯邀請你;用大芡草根煮無數一個紅雞蛋讓你品味個夠!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2

清明節是我邦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從我記事開端,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齊家人皆會帶上祭奠品去“拜山”。可能很多敵人對“拜山”一詞並不懂得。爾給大家說明一下,二廣人(廣西、廣東)通常把清明節掃墓上墳稱爲“拜山”,因爲,陳時兩廣人的墓園通常都在山上,因而,在廣西,清明節上墳掃墓就稱之爲“拜山”。

廣西己的宗族觀點比較沉,也比擬傳統,廣西人把“拜山”望作一年中十分主要的節日,預備“拜山”用品猶如準備春節年貨一樣穩重。聽爸爸說,至昔,廣西許多處所,尤其在鄉村,良多野庭在“拜山”的時候要扛着小豬,帶着鵝肉往拜山。鄉市面由於沒那麼便利購到小豬之種的祭品,於是商家就籌備了廣西的特產“巴馬小臭豬”(烤乳豬)去取代。清明節的'祭品爲什麼偏抉擇“烤乳豬”,“燒鵝肉”呢?篩選烤乳豬息爲祭品,有“銅皮赤壯”的寄意,就是盼望逝世的先人可能保佑子孫健康安全。燒鵝則果替鵝有髻棄後繼有我之意。除此之外,祭品裏比較廣泛的有“生菜包”跟“五色糯米飯”。

廣西人“拜山”的程序並不算特別,通常上午一家人浩浩大蕩就動身了,趕在午飯前祭掃結束。廣西大局部地域,要在祖先的宅兆焚擡鞭炮,建整、打掃祖墳,晃放祭品,燃香燒紙祈禱,有的則是全家人墳前叩拜。祭掃完畢後,要在墳頭壓上紙錢或元寶串(俗稱“掛紙”),最後再一次燃放鞭炮,告訴祖先,子孫們要歸去了。把祭品整理伏來,全家聚餐時再拿沒來分享,意爲“祖先享受祭品後的賜福”,子孫吃後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願。當初倡導文化祭掃,有的家庭除了帶祭品,就不再置鞭炮、燒紙錢了,與而代之的是一束束漂亮的紅菊花、黃菊花。

至於祭掃的時光在廣西也頗有講求有所謂“新喪頭年不功社(春社日)二年不外清,三年在正清(選正清明日)”之說,第四年當前就不管了。

不愧是咱們中華官族的傳統節日啊是那麼有意思,是這麼乏味,又有運動,又有學識,還有好餚,比東方的節日有趣多。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3

又到了清明節,今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上墳,祭拜祈福。

我們家族人多,有六十多人。上墳那天,一大早我就跟着爸爸、大爹、大姑們一起去墳地拔雜草、砍雜樹、填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從生的墳地打掃得乾乾淨淨。

回家吃過午飯,大人們又忙開了,準備好祭品,張羅着去墳地祭拜。我們坐着車,拉着祭品不到三十分鐘就到了墳地。

一到墳地,大家七腳八手又開始忙碌起來了。大人們殺公雞祭過山神後,有的殺雞,有的修老墳,有的煮飯,我們小孩子也沒閒着,幫着大人們打水、撿菜、洗菜。忙活整理順當,飯菜熟了,墳修補完了,祭拜儀式正式開始了。按族人輩份大小,最年長的手端裝滿祭品(有飯、菜、肉、煙、酒、糖、茶、水、水果、糕點等)的篩子,頭戴草帽,按墳頭年早輩份一個接一個的祭灑祭品、壓紙、燒香,跪拜祈福,嘴裏不停的念着保佑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健康平安、幸福等祝語。我們按輩份大小照樣依次祈福跪拜完了。開始放鞭炮煙花,在墳地邊平地上擺開香噴噴的飯菜,大家圍坐一起吃,家鄉的清明節又熱鬧又快樂。

吃飯間,爸爸對我說,孩子,過去我們上墳走路都要一個多小時,東西全靠人背,到了墳地滿身是汗,可累啊!現在黨的.政策好,公路修通了,水渠修好了,東西不用背全都用車拉,方便快捷,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過多了,你們也很幸福啊。聽了爸爸的話,我也感到現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了,對農村政策更好,幫扶救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村寨寨通電通路,家家戶戶建起了新瓦房,城鄉孩子讀書免費,人們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幸福快樂。

今天,天上不時下着小雨點,好像老天在清明節也對無數先輩英烈們緬懷掉淚。我耳邊又好像聽見老師在講話:“同學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的不容易啊,是無數先輩、英烈、共產黨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要愛護、要發揚,要更加努力奮進。”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在高興愉快之餘又感到沉重,久久不能平息。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坐在書桌前,搖頭晃腦地揹着唐朝詩人杜牧寫的《清明》,腦海裏彷彿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清明節那天,本是花紅柳綠、春光明媚的時候,卻細雨綿綿下個不停。有一個人冒着雨正在孤身趕路。他看到路上有許多行人面帶悲傷結伴去墳地祭拜逝去的親人……“天然,早點休息,明天我們要去給爺爺掃墓。”哦,知道了!我翻開日曆,今天是4月4日,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對了,家鄉的清明節是什麼樣的?我的心裏充滿了好奇。

第二天,我早早起牀,今天,我要好好觀察觀察,家鄉的清明節和詩人筆下的清明節一樣嗎?坐了好一會兒的.車,總算到了山腳下。望望天空,陽光明媚,晴朗着呢。開始登山路了,路上來來往往的全是人,使原本就比較窄的小路顯得更擠了。我和媽媽微微側過身,從一羣人的身邊小心翼翼地走過。再看看路上的大人們,雖沒有“欲斷魂”,但個個也面色沉重,就像他們肩上那沉甸甸的擔子。大人們沉默不語,在一旁的孩子們倒是一路開着玩笑,讓這個令人悲痛的節日有了一絲生氣。

到了爺爺墳前,聽不見了路上的笑鬧聲,但我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媽媽擺好了餅啊,魚啊,魚丸等十盤菜,還在前面放上一大盆香噴噴的米飯,接着用打火機引燃了一炷香,插在墳邊,給放在菜前的十個酒杯裏倒了三次酒後,媽媽便擡出一個髒兮兮的焚燒爐,從袋子裏拿出一大堆紙錢,準備給爺爺燒紙錢。我也想幫忙,於是也拿了一沓紙錢。

我用拳頭把紙錢頂住,順時針地旋轉拳頭,反覆幾次,嘿,真神奇,紙錢就像一朵盛開的花一樣靜靜地躺在我的手中。我正準備燒時,突然一陣山風吹來,帶着刺鼻味道的熱氣,讓我止不住地咳嗽。微風帶走這些熱氣後,我學着媽媽的樣子開始幾張幾張地往焚燒爐裏放紙錢。燒了一堆又一堆,紙錢很快就燒完了。媽媽抓起一把豆子,往爺爺墳墓上用勁撒了過去。豆子蹦啊跳啊,然後漸漸平在墳墓頂上靜了下來。祭拜完畢,帶齊東西后,我們原路返回下了山。

看來家鄉的清明節和杜牧寫的清明節不太一樣,媽媽說,這是因爲各地清明祭拜的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我還是記住了家鄉的清明節,記住了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人間清明。而在那天堂,或許也是陰雨綿綿,雨點紛紛,但家家戶戶都是翹首以盼,穿着自己帶來,保存得最好的衣服,擁簇着跑上街去,迎接家人們送來的慰問與關愛。那幼小的,正着兒童,少年時的,那正值年輕氣狀的,那已老態龍鍾的,那好心的抱着襁褓中的嬰兒的,都樂着,歡呼着——他們幾乎都沒享受盡人間的快樂與溫暖,便被世事帶到了這裏,所以,在這一天裏,他們都欣喜着,期盼着哪個親人或是哪個可愛的小寶貝出現在自家大門口,拎着大大小小的禮品,在自己面前甜甜地叫上幾聲——這是多麼久違的鄉音啊!他們愛聽親人們那嘮嘮叨叨的叮囑,祝福,與家中的`一切狀況,他們愛聽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愛聞那紙幣的焚燒味——這是熱鬧!這是香味兒!他們面不改色地端坐在椅子上,心裏卻簡直欣喜得發了狂!

每個人似乎都是這般祥和,欣喜的氣氛籠罩着這個世界,久久不散,連最後的那些最微弱的黑暗也被他所吞噬。

——這就是天堂居民的清明,這就是天堂居民的清明心!

我們在清明節裏,不用思考太多應爲親人們帶去什麼,他們真心所想要的,便只是自己所愛的人的真誠探訪與慰問,他們不奢求什麼,只想在每年的這一天裏讓自己的內心得到點什麼,以充實自己空虛了的靈魂與即將麻木了的情感。

即使是一句祝福,一個蘋果,一朵鮮花,甚至是一隻陪伴幾分鐘便需回家的狗,也會成爲他們的慰藉。因爲,他們所要汲取的,是那顆永恆不變,熾熱的心所散發出的它獨有的熱量。

在這個似乎並不怎樣“雨紛紛”的清明節裏,讓每一個墳頭都熱鬧起來吧;讓每一顆死去的心都溫暖起來吧;讓那冰涼的石頭做的墳碑也隨着人們地撫摸溫馨起來吧。別讓那孤獨的老人獨守空屋,別讓那幼小的孩子獨自啼哭。

天堂將會像人間一樣熱鬧萬分,溫暖無比,人間的人惦念天上的人,天上的人注視着人間的人,這整個世界上,便多了一份思念,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感動。

在這個清明節裏,向天堂居民們發出一份問題卷——你們期盼什麼?

我想,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