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巴金《家》讀後感(通用27篇)

巴金《家》讀後感(通用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巴金,作爲現代著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傑出的作品,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爲主要線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巴金《家》讀後感,供大家閱讀參考。

巴金《家》讀後感(通用27篇)

巴金《家》讀後感 篇1

讀了巴金的《家》,我認識了一個新青年——覺慧。書中的覺慧是一個與他人不一樣的人,他不像別人一樣坐轎子,不像別人一樣相信妖魔鬼怪。他勇敢、自信、敢於同封建社會作鬥爭;他執着、倔強,骨子裏流露出一種剛強之美。這就是他,一個爲了正義敢於反抗的青年。他有着摧人淚下的愛情。他愛上了鳴鳳——一個婢女,但他並不在意她的身份,他只知道,他們之間的愛情是那麼純潔,不容侵犯,沒有任何東西能打破它。

但是,年僅十六歲的鳴鳳爲了保持清白,不願意給一個脾氣古怪的老頭子做姨太太,而縱身跳入湖中……覺慧知道後傷心不已,整天茶不思,飯不想,他自責、內疚……覺慧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體現了他對世俗的反抗,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他有着與衆不同的思想。

當別人認爲女孩不該上學時,他卻鼓勵琴表姐去上學;當老太爺生病,陳姨太要爲老太爺請巫師捉鬼時,覺慧堵住房門,堅決不讓巫師進自己屋,最終將巫師趕了出去;當老太爺要爲二哥覺民找對象時,覺慧幫助覺民逃出了高公館,幫助覺民去尋找幸福。以上種種行爲說明,覺慧的頭腦中朦朧中有了對封建禮教壓榨人性的一種認識,因而行動中體現着對世俗的反抗。

他有對未來美好的嚮往。他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在高公館不會幸福,不會有所成就,於是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離開了這個令人傷心,讓人壓抑的地方。

他走了,他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尋找幸福,當小船慢慢飄遠時,讓我們爲他默默祈禱,覺慧,一路走好!

巴金《家》讀後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著,名字十分簡短,叫《家》。它的作者是衆所周知的大作家李堯堂,筆名巴金。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成都地區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其中有好多人物,給我映像最深的是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可是他們家受着高老爺的封建控制,年輕力壯的他們雖說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可是又不敢頂撞長輩,暗戀着梅表姐的覺新只好被迫受父母安排娶了珏。覺民喜歡着琴,可是高老爺給他訂婚,他玩起失蹤,最後終於勝利了。覺慧喜歡着鳴鳳,馮樂山卻要納鳴鳳爲妾,鳴鳳最終投湖自盡……覺新憤憤離開了家,來到了大城市上海,參加革命。可以說,這本書幾乎是寫的悲劇故事。

從這本書中,不難發現,巴金用羽筆揭開了封建制度的險惡,也描繪出來在溫情的表面下,封建時的家庭存在着無數的勾心鬥角,寫出了封建大家庭的無恥。令人欣慰的是,在這麼不好的社會條件下,依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們在社會上做着一系列有關於宣揚改革開放的活動,在封建家庭中英勇的鬥爭着,一代代青年逐漸的覺醒,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勇敢地、積極地站起來,封建勢力再怎麼強大,也敵不過這些年輕人。雖說這本書中那麼大的一個家庭衰落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惋惜,可是從珏因爲祖規而分娩時死亡的各種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發覺封建制度的不可取。

在歷史這條波濤洶涌的長河中,我相信,《家》這本名著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爲它鼓勵着青年們要追求新時代,做一個新青年,永遠的循規蹈矩只會害了自己。

巴金《家》讀後感 篇3

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家》讀後感 篇4

家,對我們來說是溫馨,舒適,安心的代名詞。它是幸福的港灣,庇佑着我們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們也滿足地處於父母的懷抱中汲取溫暖與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這個由四四方方的磚瓦組成的院子裏,在這個擡頭看不到廣闊天宇的囚籠中,在這個封建禮教壓制灌輸的孕育之下,裏面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

他們接受着同樣的現實,但是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他們又處在怎樣的漩渦中掙扎?這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有思想,不聽天由命的抗爭者。許是他的兩個哥哥的經歷讓他處於理性的叛逆中。他關心時事,他熱血沸騰,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許是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註定了一段悲慘結局的戀情。他喜歡上了婢女鳴鳳!這在那個時候是相當不允許的!鳴鳳是一個機靈天真,清秀勤勞的姑娘。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後,在覺慧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老太爺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鳴鳳寧死不願嫁到別人家,不願悔了清白。於是啊,她悄無聲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掙扎,她在等那個喜歡的男人溫柔的呼喚她的名字。可是,沒有,沒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沒有任何希望,她選擇了死亡。不,她是選擇瞭解脫!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後悔。可憐的覺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後才得知的,他後悔,他悲痛,他跪在湖邊等心中的她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夢。可惜啊,現實不是個善人。這一場悲劇就以她的死終結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殤卻怎麼也揮不去。他發覺在這個所謂的“家”中,他沒有任何思想,這個“家”中沒有溫馨,只有無窮無際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樣才肯罷手呀。於是,已經失去信心的他選擇了逃亡,逃離這個樊籠,逃離這個沒有一點人情味的家。同樣老二覺民已失望,老大覺新也無可奈何的忍受着。

於是啊,一個好端端的家變成了這樣。

若是這樣的家拿到我們現實生活,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因爲一些小事就離家出走,因爲在一件衣服的顏色上有分歧鬧離婚的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暴的行爲等等,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在進步,親情卻在淡泊。以史爲戒,我們應該有些改變!

巴金《家》讀後感 篇5

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牀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縷縷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爲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覺新”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爲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爲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瞭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社會不斷的進步,像《家》裏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着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爲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爲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爲開放,變傳統爲創新,變專制爲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爲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爲自己的理想去奮鬥。

反觀今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爲了中心,父母長輩爲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爲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爲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爲我們的付出呢?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巴金《家》讀後感 篇6

在《家》出版的那個年代,它的任務就是向整個舊社會揚起反抗的劍。而今天,按巴金爺爺的話:“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讓讀者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我現在重新拜讀這部作品,爲的是瞭解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畢竟它就是一部描寫:“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在沒有讀過巴金的作品之前,我無法想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說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自從我讀了他的作品《家》之後,對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認識。《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

時間沖走浮華與喧噪,沉澱下來的纔是時代的精華。我從時間長河的沉沙中撈起這本《家》細細嘗味。也許在當今充斥着名利,競爭激烈的社會,《家》的意義與幫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這裏才找到那個年代純純的革命情懷。

巴金《家》讀後感 篇7

《家》這本書是著名的作家巴金在1931年創作的。這本書講的是高公館裏有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他獨斷專橫,兇殘暴虐。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明、覺慧三兄弟和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

覺新是長房長孫,他的母親早年不幸去世,父親又娶了一位繼母。覺新畢業後父親強迫他和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孩結婚,生了兩個孩子。

覺明是一個敢於與舊勢力作鬥爭的人。他和表妹相戀,而高老太爺一意孤行,強令覺明和別的女人結婚,覺明不肯,他決定逃婚,最後獲得了勝利。

覺慧是一個敢於公開反抗一腦子舊封建思想的祖父的孩子。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支持二哥覺明反抗舊社會給他們帶來的阻礙,批判大哥覺新的無能。他希望大哥早日清醒。後來,他忍受不了舊式家庭的束縛,離家出走了。

讀了這本書,我比較喜歡覺明和覺慧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他們敢於與舊勢力作鬥爭。我懂得了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任人宰割,對不好的事情要敢於反抗並且堅持下去。

巴金《家》讀後感 篇8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爲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爲着自己痛哭,爲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巴金《家》讀後感 篇9

《家》使我受益匪淺《家》是巴金爺爺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這種制度是黑暗的、且必然會滅亡的命運,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

我想:這也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的歷史見證吧!當然,從中我也受益匪淺,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

從高家大少爺覺新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懦弱、盲目地聽從長輩話的“大孝子”。他不敢與之抗衡,甚至,可以說是不願與之抗衡,持有“罷了”的態度。但是從二少爺覺民、三少爺覺慧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並且敢爲之去努力到底、去拼搏到底的“鬥爭者”,他們不是懦夫,他們可以爲了自己所愛的那個人不顧一切,爲了自己認爲不公平的事做鬥爭,始終有一個信念——壯志不難酬!還記得覺民那句:“好個無抵抗主義!好個作揖主義!”嗎?包含了對封建家族制度的諷刺,怒斥與不滿。在當時的那種社會條件下,我相信,能說出這種話的人沒幾個。頓時,我對他的佩服油然而生!作爲二十一世紀的學子中的一員,雖沒能處在那種惡劣的社會風氣下生存,但從這本書中,我似乎明白了。彷彿身臨其境。讀懂了這種制度的殘暴,內心的彷徨、恐懼、不安蜂擁而至,像是受了多大的創傷似的。雖然屢戰屢敗,但我們重新站起來就是給敵人最大的嘲諷。最終,我們贏啦!人生的道路上不也是如此嘛!一路上,我們披荊斬棘,翻過人生中的大山,一步一個腳印,屢踣屢起,直到走上人生的巔峯。至此,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作鬥爭,不斷地攀爬,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頂峯上屹立不倒。開拓、創新……沒有更好,只有最好!《家》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明是非,辨真理。正因如此,我看透了太多的是與非。這本書將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伴友,照亮了我前方的路,使我沉醉其中……《家》是巴金爺爺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這種制度是黑暗的、且必然會滅亡的命運,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

巴金《家》讀後感 篇10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通過描寫中國的一個封建大家請的沒落與分化,描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深的便是鳴鳳要嫁到馮樂山做姨太太的情節。

主人公覺慧對丫環鳴鳳一往情深,但他們的愛情被高老太爺發現,認爲門不當戶不對,就決定把鳴鳳送給孔教會長馮樂山爲妾,而覺慧卻無能爲力,最終鳴鳳不甘屈辱,投湖自盡……

看到這裏,不禁令我訝然。在封建制度下,下人們的命就像螞蟻般渺小,主人輕輕一掐指便無聲無息地死了。難道在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下,人命就這麼脆弱嗎?仔細想想,這種事情的發生不都是因爲這不可理喻的社會制度嗎?就是因爲在這殘酷的制度下,中國的女人才會如此懦弱。

但同時,鳴鳳被迫嫁去馮家,而覺慧卻眼睜睜看着這事情一步一步地發生下去。可以看出他對鳴鳳的愛情是遠遠不及鳴鳳對他的愛那麼堅定和忠貞的!我想,就算鳴鳳最後沒有嫁去馮家,最後也不會和覺慧有好結果的。這無疑是上天給覺慧的一個考驗。

回到社會上,可以看到滿街都是牽着手,攬着腰的情侶。可是又有誰知道哪一天他們會因爲對方的不忠貞而分開了呢?更或許,有些人只是貪圖一時新鮮而在浪費青春。也許,也有一部分的男生像覺慧那樣,雖說是勇敢,輕易地許下諾言說要守護對方一輩子,轉過頭來,面對家庭和身邊親朋好友極烈反對,又有幾個人真的會拋下現今擁有的一切和對方相守一世呢?覺慧雖說是有進步思想的新青年,但他身上仍存在着封建思想的劣根,使他不能徹底、堅決保護鳴鳳。有些人的愛情,終究是悲劇。

“命運喲!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喲!”鳴鳳這句時常對自己說的話暗示了她的最終結局。在那個時代下,彷彿一切都是徒然的……鳴鳳只是那個社會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這就是鳴鳳與覺慧被社會湮滅的愛情。

巴金《家》讀後感 篇11

《家》是中秋假期裏“拾”的十二本書裏的其中一本。斷斷續續終於把它讀完了,現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之後作何感想。

家是什麼,是“來日雨窗前,寒梅著花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許家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歸心似箭;還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悠悠鐘聲;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縷縷鄉愁;也是“人言落日即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的深情厚誼。

家給予我們溫暖,平撫我們的心靈,是我們安全的港灣,累了倦了歇息碼頭。如果家變成了這樣——家裏人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爲了爭奪哪一點利益互相反目成仇。面上對家人笑臉相迎,背地裏不知插了家人幾刀。那麼這樣的家你會選擇留下來嗎?這樣的家還叫做家嗎?

在那個家裏,你可曾見過鳴鳳的烈性?爲了堅守自己心中那團熾熱的火焰,不惜將生命奉獻給了它;你可曾見過,梅表姐獨自佇立窗前,在清冷的月光下思念自己心愛的人;你可曾見過覺新思想上的兩難?他不想服從平庸下去但卻無力反抗;你可曾見過,覺慧立在船頭,向朋友和家告別,同時告別了過去,走向未來。你又可曾見過,這封建的深淵吞噬了多少可愛的生命,讓多少人的理想斷送於此?

我見過,《家》中強烈的感情,在向我們傳遞出一種吶喊,一種在逆境中生長覺醒的力量,一種反抗封建接受新文話的堅決。這本書彷彿將我帶到了過去,帶到了一個濃縮了整個封建體系的家庭中。這些可愛又可憎的人們一次次叩擊着心靈深處。這些高尚生命的消逝,讓我深切感受到封建道德禮教的黑暗,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社會的美好。

在巴金先生眼裏,《家》並不是一個很完美的作品。它缺乏冷靜的思考和縝密的思維,但他始終相信,“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沒錯,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是緊握住她的美麗,不要將它亂入深淵。不要讓它輕易溜走,讓它在我們人生曲譜中譜寫最華麗的樂章。

巴金《家》讀後感 篇12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含義。

自古以來,許多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如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牀前,寒梅着花末”的那朵寒梅;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困頓時,家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讀了巴金筆下的《家》後,卻讓我對於“家”的含義有了不同的理解。

家的開篇,便是一片茫茫的大雪,飄飛如絮,也許是雪的冷酷讓巴金茫然了。年輕的人是養在金籠裏的雛鳥,大了,也倦了。常常撞籠子想飛出去,卻不想這樣做反被束的更緊,真的逃脫了,卻又感受了外面風雪的可怕。

可家不也是更可怕嗎?每日對着一羣喜怒無常的人,強硬的干涉你的一切,讓你沒有一點自由。《家》文字中的悲切傷感,無奈之情也讓我們嗟嘆。多少如花的生命在這個蒼涼的世界飄逝了?只有眼淚與掙扎飄散在這個陰冷的家,這個沒有一絲生氣的家!

巴金在《家》中了寫了三個迷茫的青年,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他們成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囚禁在一潭死水的家裏,卻渴望着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需要爭取的,然而三兄弟的不同性格使他們的命運有了不同的結局。相比而言,我頗喜歡覺慧。

老舍眼中的覺慧“是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來一點新鮮的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起來了。”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社會的弊端,舊曆年新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爲你這樣做,可以使那個孩子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僞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即我認爲他是勇敢的,他敢於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敢於反對請巫師爲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敢於掙脫大家族的束縛,最終獲得了自由。

相比於覺慧的倔強,覺新在衆人眼中則是溫和懂事的人。但他內心時常被一股悲痛壓得喘不過氣來,可他卻只能像一個受氣包默默忍受着,不知哪一天將會爆發。

是的,自由是需要爭取的。從覺民的身上不僅驗證了這一點也驗證了“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取過來。”我們應像他一樣勇敢追求自己所要的東西,不畏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三兄弟的命運是巴金對於封建舊家族無聲的控訴。作者要通過《家》爲無數的無名犧牲者喊冤,他要從惡魔的爪牙中救出那些失掉青春的青年。他告訴我們怯弱的人必將被時代淘汰,只有與時俱進纔是長久之道。因此,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一隻失去自由的羈鳥,只能眼巴巴的的憧憬外面的藍天。我們應當積極面對挑戰,不斷超越自己,造就輝煌,讓生活的激流永遠盪漾在我們心中。

巴金《家》讀後感 篇13

封建,迷信,毒害,反抗,逃避,黑暗,這幾個詞在《家》的字裏行間不斷地穿梭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四世,少年們的愛愛情悲劇,家族之間的紛爭與利益,一個封建家庭的興衰,讓我不禁想起了《紅樓夢》種種的歷史悲劇,彷彿清末的腐朽在《家》中重現。

高覺新與梅,高覺民與琴,高覺慧與鳴鳳的悲慘經歷我認爲是這個故事的三條線索。

從“高”《家》中,我讀出了封建的束縛。新其實是個積極上進的人,也想跟民與慧一起接受新思想,但高老太爺卻剝奪了他學業與愛情,他奉父親之命娶了瑞珏,包括鳴鳳最後沒能與慧成親,被高老太爺要她做馮老頭子的姨太太等。封建束縛彷彿是一把牢牢地枷鎖在當時小孩一生下來就被戴上了鏈銬,不但束縛了他們的行動也束縛了他們的成長。

從“高”《家》中,我讀出了封建的迷信。在高老太爺辦梅死後的喪事時,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爲由把即將臨盆的瑞珏趕到郊外生產導致瑞珏難產而死。說着是封建迷信不如說這是封建中輩分象徵着權力,陳姨太就爲了一時不滿而要毒害人命,我在管中窺見了封建時期的人性泯滅。

從“高”《家》中,我讀出了封建毒害。梅和新相愛,後被迫嫁姓趙的人家,可惜一年後守寡,她回到城中和覺新之間的感情卻始終不能泯滅。最後含冤死去。封建的漩渦中沒有自由,命運總是被長輩控制,到長輩死後,自己也淪落爲封建頑固的代表,這也讓這個黑暗的制度沒有光明。

從“高”《家》中,我讀出了反抗。民與琴的愛情和爺爺堅決鬥爭,離家逃婚,做了高家從來沒有人敢做的事,可惜最終失敗;琴看倩如把長辮剪了,她也想這麼做,但遭到母親的反對;琴想上男女同校;覺民弟兄的幾個同學創刊了《黎明週報》批評和攻擊不合理的舊制度和舊思想等都說明了青年學生是時代的領袖。

從“高”《家》中,我讀出了逃避。最典型的代表是慧,因爲他的自私,他沒有把他心愛的人留住。他這時才發現自己也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他對生活已厭倦了,他有了遠離這個家庭的想法。並在哥哥的幫助下逃脫。

封建的黑暗自然不用多說,無論是從巴金還是魯迅的文章中都有,想想自己因爲青春期一點點矛盾而與父母意見不合,再想想與封建家庭中那種看不見的壁壘相比,我們是萬幸的。

巴金《家》讀後感 篇14

巴金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爲自己慶幸,因爲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

文中作爲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暫時友好對待,但他得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子——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爲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忍受。他甚還做過封建禮制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她最初與婢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逼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爲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的機會都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潔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大,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爲他犧牲了,她爲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可愛,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家》讀後感 篇15

“人的身體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卻不可以。”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在辛亥革命後的時期,那個時代人思想受封建社會的影響都是腐朽,但也存在着新青年。

覺慧的家族是封建舊家族,他家公館有着悠久的歷史不知經過幾次更換門匾。裏面究竟有着怎樣的祕密,依舊不會爲外人所知道。在覺慧印象裏的家有着黑漆大門,好似關住了他;當門開着時,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裏面像一個黑洞,這裏面有着什麼東西,誰也望不見。

家是一個溫馨的詞,但在他眼裏是“狹的籠”好似被密密麻麻的線纏住,無法掙逃開來。他常常想反抗束縛他的某個東西,可又不知反抗什麼。在白天歡樂統治着公館,在黑夜悲泣統治着公館。

無論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爲着兩種不同的人而存在。在封建社會中,中國青年們受到陳腐的.封建道德影響,沒有自我,而覺慧和他的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他是矛盾的。他想掙脫舊思想卻又被束縛在其中,他自己也很迷茫自己在掙脫什麼東西,因爲大家都是“無抵抗主義”。“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這是他的寫照,也是喚醒自己和其他人的一場勇敢的鬥爭,在書裏他做了先行者。

他想反抗這一切,他想要反抗這一切,他要反抗這一切。不止爲了封建的舊制度的思想,更是爲了自我,和無數受着折磨的其他人。

他是勇敢的,他反抗了,他離開了家,他掙脫開掉束縛着他的東西,一種新的感情漸漸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樂還是悲傷。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他離開家了。他離開了舊的家庭,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沒有一點留念。封建制度對人的迫害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是罪惡的。而覺慧的反抗也是代表大多數人覺醒。

“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開始反抗命運的不公,尋求自我的反抗之路。

那怕前方有多少荊棘,我想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弱的光芒;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巴金《家》讀後感 篇16

巴金,很多人都皆知,他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創做了3部曲《家》,《春》,《秋》。而今天,我要說的是《家》。

《家》這本書,在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本以爲它是寫有關巴金和他家人的故事。但是,並不是如此,更多的還是對封建家庭的看法。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管是否喜歡對方,都必須服從安排,毫無商量的餘地可言。

覺新,是長子長孫,他的性格格外的軟弱,不知不覺之中,社會的風氣也影響了他,還有一方面家族的原因,在許多的事情面前,總是選擇去逃避,去忍耐和順從,他選擇了順從,而不是去反抗。他喜歡梅,但,卻被另安排娶鈺!兩人見面時,給了他無限的痛苦,這同樣也是主幹,一個因爲舊制度而沒有了反抗的青年人!社會的腐敗,讓他沒有餘力去掙扎,只能忍受心靈中的痛。他的不幸,不僅是自己的懦弱,還是由於時代,才帶來了這樣的悲劇!

但是,在《家》中,勇敢的人物還是有的覺慧,她勇敢又天真。在高家,覺慧對很多的事情都感到不平和憤怒,常常反對一切舊的禮俗。封建禮教扼殺了太多的生命,這,讓覺慧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必須參與革命,做勇敢的抗爭。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封建不會長久的,要不,會使家庭四分五裂!還有又一次次的造成悲劇,不僅僅會毀掉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世界!

巴金《家》讀後感 篇17

起初買《家》《春》《秋》的時候只是因爲老師推薦,後來就沉浸在書櫃裏多時不得露面。近日終於重見天日,我也早該改掉這陋習,買來的書不即刻投入去讀便就那麼擱置了。

書本啊,不能靠封面和猜想去選擇讀或者不讀,直到這本書讓我真正深刻的體會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妄下定論會使人變得愚蠢。

走近家的時候。

我會以爲故事裏描述的是家庭的溫馨,家庭的愛與歡樂,亦或是家庭遇到的挫折與崛起,再或者是描寫家庭裏每個人物豐富多彩的生活最後彙總在一起就成爲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實則肯定不然,但就是想猜,這纔有意思。

當我漸漸走進家。

從《激流》總序開始,這才瞭解到作者想要展現的乃是1931年其過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圖畫。自然書中的生活只是那萬千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經可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構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動盪了。即使沒有明確的指出一條路來,但他希望我們讀者自己可以在裏面去尋找。尤其序裏最後的一句誰是誰非我不想判斷,我還年輕我要活下去,我還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看到這裏動人心絃,我也渴望在這個年紀受到像魯迅先生等先輩的點播與指引,於是我遇到了巴金爺爺,我明白這是寫給青年一輩的警示與啓發。

在我在走進家的同時,它也在走進我。

我帶着容易代入劇情跌宕起伏一起支離破碎的心,悄然進入,渴望從中獲得啓發。

直到後來,在高家大院裏遇見了覺慧這般男子。說是啓發不如說是與人物的共鳴。僅憑我目前所瞭解到的含義是一種沒法做文章的略少和淺薄,可是我知道里面有很多寶藏值得去尋找,我還在慢慢學習和品讀,所以還是比較傾向於談談人物的心理變化。

覺慧這個人呢,和家庭裏其他孩子比起來顯得有些叛逆,思想觀念有些不同,渴望捅破當時封建社會束縛人的窗戶紙,對當時新青年雜誌中的進步思想尤其好奇和認同。心裏面明白世界更好的樣子,人與人相處更好的方式,可是卻深處在與理想違背的環境中,奈何掙扎奈何反抗,最後都是無可奈何的服從與緘默。他不想這樣他說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是青年。

其中有一幕:在舊曆新年萬家歡樂的時節,街上一片靜寂。爆裂了的鞭炮殘骸凌亂地躺在街心。他卻聽到街上的哭聲,聞聲尋去。遇到一個討飯的小孩,穿着一件又髒又破的布衣靠着石缸低聲在哭。沉默的對視後覺慧摸出兩個半元的銀幣,放在小孩溼潤的手裏。

也許你認爲覺慧是美好的行善者,他充滿着人性的光輝,他是閃耀的可是覺慧自己卻這樣想着: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爲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僞善的人道主義者!而後他恐怖地矇住耳朵向裏面走去,頹然地倒在牀上,接連地自語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這就是當時的覺慧,總覺得自己不足以改變這不堪的現狀。我覺得共鳴就在這裏,我的力量很微小,不足以改變什麼,可是一點點的微光也是光,也是找到出路的希望。當黑暗統治着大地,有人渴望光明卻依舊在黑暗中匍匐,有人就拿起了斧頭要劈出一道光來。

巴金先生說他寫《家》是出於自己的積憤,他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訴’。通過對青年一代或妥協或抗爭的描寫,揭露封建專制的腐朽,控訴封建禮教和迷信的罪惡,讚頌新青年的反抗鬥爭精神。我想巴金先生在用全力告訴我們一件事: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請不要顧忌、不要害怕,更不能妥協,要反抗,要追求自己所愛的東西,珍惜它的一切可能性,因爲青春大有可爲!

我想我似乎很明確地接受到了這本書帶給我的指引,但還不夠,永遠相信好戲好在後面,青春的好戲也還在後頭,願你我吾輩且行且珍惜,與祖國一起強大!

巴金《家》讀後感 篇18

巴金,作爲現代著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傑出的作品,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爲主要線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

小說《家》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年輕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小說覺慧,覺民,覺新三兄弟在愛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覺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覺醒,體察到封建家庭的虛僞、黑暗和腐朽。他們追求先進的思想,關注時事,積極參加反封建活動,他們渴望自由的愛情,討厭封建的家庭婚姻,討厭連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縛,討厭將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禮教中,就像覺慧與丫頭鳴鳳,明知道身份地位懸殊,卻還是不顧世俗的眼光相互愛着,甚至當馮樂山要娶鳴鳳做姨太太時,她寧願投河自盡也要扞衛自己的愛情。而覺民與琴都是典型的先進青年,在他們見證了覺新、覺慧慘痛的愛情經歷後決定奮力一搏,到最後終於贏得了他們的自由。而大哥覺新是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現在的話說,他有着人格分裂症,他不滿舊家庭的專制,然而作爲長子長孫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的約束,他養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他不敢大膽反抗,義無反顧,以至於不能與自己喜歡的梅芬結婚,更是將溫柔賢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帶。

巴金《家》讀後感 篇19

小說中還刻畫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禮教安排的婚姻,最終鬱鬱寡歡,絕望而死的梅芬;頑固封建,完全淪爲封建禮教奴隸的高老太爺;溫柔賢淑,通情達理,因高老太爺的死而搬到野外待產,最後因難產而喪命的瑞珏……這些都是在批評無情的封建禮教所帶給社會的黑暗。在那樣的社會中,人們看不見光明,看不見希望,人們每天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唯有新思潮,新思想才能帶領人們走出這個可怕的牢籠,就像主人公覺慧一樣爲了掙脫這個牢籠,到最後捨棄從小長大的家,遠赴他鄉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於探索,敢愛敢恨的熱情和毅力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家》之後,我不得不佩服巴金先生對現實生活的體會之透徹,更能將這種現實生活展現在他的小說中,那麼的清晰,真不愧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家》也不愧是中國文學的瑰寶。

巴金《家》讀後感 篇20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於是趁寒假閒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爲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後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閱讀《家》時,卻總能夠耐着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閱讀都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幾個爲了心中的理想爲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於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鬥與追求…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着書中的情節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嘆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溼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羣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餘,也爲覺新的軟弱無能而嘆息,爲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然而作爲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爲新中國的實現而努力奮鬥着!

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裏徹夜忙碌着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脫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爲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籲人們爲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爲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於鬥爭、敢於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繫國家!

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說。《家》讓每一位讀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於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巴金《家》讀後感 篇21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家》,它作爲《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被公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書中描寫的高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這個舊式的家庭內部充滿着虛僞和罪惡,各種矛盾潛滋暗長,逐步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好的東西遭到無情地毀滅,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以及梅芬、瑞珏、鳴鳳等青年女子的命運,最終都免不了悲劇的結局,而這一切都歸咎於那個時代的封建思想。

在那個封建社會裏的太多的犧牲品,他們因無力反抗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鳴鳳才十六歲,本與覺慧相愛,但卻被高老太爺送給別人做姨太太,明明相愛卻要被拆散,可憐的鳴鳳死死哀求卻沒有幫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殺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卻趕上高老太爺去世,陳姨太說不吉利讓覺新將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地方,覺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流淚,可憐的瑞珏在那麼偏僻的農村地方因爲難產而死,梅因封建勢力的壓迫不能與覺新在一起最後也帶着對封建勢力的不滿受壓迫而死。這些都是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的犧牲品。我們透過人物的悲慘命運可以看到製造它的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謬。

覺新也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犧牲品,作爲長孫在他父親死後,他必須挑起承擔這個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長輩都反對新思想、維護封建秩序、封建禮教,但是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卻是誓死抵抗反對封建思想,想要改變封建社會傳統的熱血青年。他們不服從哥哥的管教不願意接受封建思想,覺新其實也是一個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爲家中長孫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禮教。覺新是懦弱的,但無力反抗這一切。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於一身。

覺民和覺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們幼稚而大膽,他們反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光明、自由、幸福熱烈的追求。他們參加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和創辦《黎明週報》抨擊封建的一切東西,嘲笑哥哥的懦弱,與封建的高老太爺進行“對抗”。直到高老太爺被“擊敗”。他們勝利了,老太爺也去世了。尤其是覺慧,他對封建勢力深惡痛絕,想盡一切辦法反對封建勢力,最後他義無反顧的離開這個封建大家庭,隻身一人來到上海。

然而,高老太爺則是封建統治者,高老太爺也可以說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他反對新思想,專橫的實行着對封建制度他把覺新逼的走投無路,他反對一切新思想,包辦子孫的婚姻,剝奪他們的自由、幸福。覺民和覺慧反對封建勢力,與他進行“對抗”,他便認爲他的威嚴、地位受到了威脅,他是這一幕幕悲劇的操辦者,這一切的悲劇都是他的“傑作”他太頑固,殘暴的統治着這個家庭,使這個家庭逐漸走向滅亡。

巴金的《家》,我深刻感受到封建社會是墮落腐朽的,是罪惡的。那個時代需要的是覺慧這種反對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如果那個時候的人都不像覺新那樣懦弱,而像覺慧那樣勇敢的話,也許也不至於會有那麼多的犧牲者,也許早就推翻了封建統治,使人們得到自由、幸福。

巴金《家》讀後感 篇22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爲自己做主的覺慧,他甦醒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纔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纔是自己行爲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着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裏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裏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裏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着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着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爲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爲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爲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着不安與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還記得覺新與覺慧的對話“你對爺爺說了些什麼話?你爲什麼不先告訴我,就跑去對他說?你真笨!”覺新抱怨覺慧道。

“笨?我正要叫爺爺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們是‘人’,我們並不是任人割宰的豬羊。”

覺新明白這些話是對他發的,他聽起來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說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縱然誠懇地向覺慧解釋,覺慧也不會相信他。

覺新是真誠的愛着兄妹們,但是,他所固有的,受舊思想,舊文化所毒害的覺新難免會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覺慧有所衝突。就在這一刻,他們的矛盾爆發了。由內心中的矛盾演變爲了激烈的爭吵,不是覺新不忍讓弟弟,也不是覺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舊潮流的對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邊要門當戶對,一邊卻講婚姻自由;一邊人生而平等,一邊卻父母爲上;一邊是中國的5000年封建遺風,另一邊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潮。真可謂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僅有家裏的感情社會糾葛。《家》,不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還有着社會政體之間,東西文化的發展與對撞。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層次的討論。

讀罷《家》,內心感慨頗多。思緒沉重,難以提筆,由以此文,抒發自己最真誠的情感,像巴金致敬。

巴金《家》讀後感 篇23

這個故事的開篇有一場大雪。呼嘯的風,狂怒的雪打擊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顯得毫無意趣,正如原文所說:似這風雪會長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在這風雪裏一起往家走,他們聽着淒厲的風聲卻不似旁人一樣悵然麻木,因爲這倆位有“新思想”的青年是積極的,他們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初讀這一段,你很難不被兩兄弟這種樂觀上進的情緒所感染,他們的力量在作者巴金描述風雪的筆觸下是那樣的鮮明動人。可當我讀完這本《家》,回顧此處卻不禁胸悶,覺民和覺慧的“敵人”遠比他們想象的可怕強大,這個開頭比起諷刺更充滿了巴金先生的感嘆。

巴金先生在序言裏寫:生活不是一場悲劇,它是一場搏鬥。他要展開給讀者看的是過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圖畫。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已經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構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動盪了。

在這生活的激流裏,讓我影響深刻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高家的長房長孫高覺新。覺新的人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個階段的覺新是很幸福的,他還沒有捲入殘酷的命運,在那個時候,覺新是很出衆的。“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豆環境中漸漸地成長……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花香很感興趣,大手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繼續研究,他還小到德國去留學。”可見覺新在少年階段是同他的弟弟們(覺民和覺慧)一樣積極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正文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他是爲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運卻同覺新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進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階段:因爲長輩們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馬的戀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荒謬的是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鬮來決定的,這可怕的做法可謂摧毀了覺新的一生。出國留學的夢想化爲泡影,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擔起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必須得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最開始的他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爲他的行爲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

覺新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使這個青年更加疲憊,覺新無疑是茫然的,無助的,最後這個原本憧憬美好未來的青年畏縮了,原本溫暖如冬夜裏的篝火的家化身成一隻巨大的手把他從光明的地方拽走,無數的眼睛在他的頭頂上監視他,彷彿他不留神就會把他撕碎。可是這一切無法逃避,作爲高家的大少爺,他要撐起這個家。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按她們希望的那樣活着,“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的歡心,只是爲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他無助地在這個大家族裏周旋,覺新採取的是“無抵抗主義”,這絕不是他的初衷,但卻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

覺新在面對事情時過多的選擇了忍耐,他屈服於舊傳統。爲此他的修學夢碎,他心愛的梅小姐另嫁他人,深愛的妻子慘死郊外,甚至連最後一面都不能見。他忍耐的舊傳統給他的打擊更使他畏懼屈服,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覺新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任憑懦弱的自己被黑暗的社會蠶食。覺新的悲劇是有黑暗的舊傳統社會的鋪墊,但在我看來,他的懦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是巴金先生給我們的一個例子,是一個順從於“生活就是一場悲劇。”的人。他是不同生活搏鬥的,在這生活的激流裏,覺新只有被吞噬的份。

覺新的弟弟覺慧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爲高家的小輩在學堂裏汲取着新的思想,與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於同生活搏鬥的,他追求個人反抗,人權平等和人道主義,他不屈服與封建家長制,敢對當家的大哥覺新怒吼,“你們的思想是新的,行爲卻是舊的。”幼年時期,他雖然過着少爺生活,卻樂於與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對這些窮苦的人懷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時期,他和二哥覺民從《新青年》等先進的雜誌中接受了科學與民主。他參加學生運動,反對軍閥專制,他抨擊舊家庭,舊倫理道德,甚至與婢女鳴鳳的相愛。覺慧身體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鎖,但他也不能倖免於悲劇,他被純潔的鳴鳳吸引,由衷的稱讚鳴鳳,“你真純潔,只有你纔像這輪皎潔的明月啊。”他喜歡這個可憐卑微的女孩,讚美鳴鳳沒有因爲婢女的身份而丟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鳴鳳對於自己信賴和深愛的三少爺覺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們的感情在那樣等級分明的社會中不得不隱藏起來。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鳴鳳要被嫁給馮老太爺,忙碌的覺慧卻沒有察覺鳴鳳的改變,他在窗邊吻了鳴鳳,她流着淚叫了句“三少爺”,花園裏平靜的水面響起兩三聲哀叫,從此便是天人永別。

有人因爲這段情節詬病於覺慧,對此,我是不認同的。覺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的身上既有新青年的上進,也有五四青年的歷史侷限和弱點。他的幼年浸染在可怕的綱常名教中,即便他是激進的,但他個人的力量始終是弱小的,在他心中民主和平等是頭等大事,他爲此奔走忙碌而忽略鳴鳳,間接導致鳴鳳自盡,對他而言其實是在同命運搏鬥時留下的傷口。換而言之,這樣的傷痛是必然的,是那個時代的青年們不得不遭受的。假若覺慧和覺新一樣懦弱,在鳴鳳自盡的打擊下覺慧就該如他大哥一樣屈服。可他沒有,鳴鳳的死教他更深的領悟了封建舊傳統的威力,也堅定了他同生活搏鬥的決心。鳴鳳的死,讓覺慧這個人物更加立體,讀者能看見的是這個新青年身上的獻身熱忱和小知產階級的弱點。我認爲這就是巴金先生序言裏所說的愛與恨,歡樂與痛苦的動盪。覺慧在現實面前的無力感,讓他的搏鬥染上了一種那個時代纔有革命英雄色彩。

《家》中特點鮮明的人物還有不少,比如這個大家庭的創建者和統治者高太老爺,他是這個家裏陰霾,代表着家長制和封建深淵;有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高家五叔;有從小裹腳的淑珍,她的小腳成爲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爲哥哥姐姐嘲笑的資料,是這個家裏,年幼的封建社會犧牲品;還有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琴小姐,她入女校,有盼着讀大學,是不同於逆來順受的梅表姐的新女性。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構成了這個家。

這個家,是矛盾着的,是新舊交錯的,是愛恨與共的。它遠不像開篇裏那場風雪中作者筆觸所描寫的那樣溫暖,引人嚮往,而是充斥着鬥爭和愛恨,有着新思想和舊傳統的相互廝殺。但正是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推動着社會改變,從一個又一個家開始直到影響整個社會。巴金先生用高家反映整個社會,痛斥封建綱常對人的毒害,展現這個不順應時代潮流的封建社會如何分崩離析。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說,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誠然,我們至今仍能看到許多封建遺留思想,但好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需要繼承的是覺慧這一代新青年的積極,樂觀和勇敢的品質。要像他們一樣,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之中,始終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情,保持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勇敢的超前邁進,不膽怯,不懦弱,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陽光普照大地時,總有黑暗的角落;社會再文明,總有迂腐的危機,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會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驅散現實的黑暗,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守護和溫暖自己的家。

巴金《家》讀後感 篇24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讀後感 篇25

從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兩兄弟回到自己的公館,到最後那一艘緩緩駛向與遠方的行船,《家》已經讀完,一幅幅經典的畫面卻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徘徊。

《家》講述了一個封建的家族——高家慢慢由輝煌走向衰落的故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統治者,一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及夢想成真時高家卻淪落到了墮落的邊緣。

覺新與梅被分離,梅抑鬱而終,而覺新的妻子瑞鈺卻因爲避“血光之災”難產而死。鳴鳳因爲將要被嫁給馮樂山,忍痛與心愛的覺慧告別,投湖自盡。因爲老太爺的逼迫,與琴相戀的覺明離家出走……封建的禮教,摧毀了一對又一對年輕人的幸福。高老太爺的兩個兒子克安和克定不務正業,坐吃山空,欠債無數,把老太爺氣得病倒。高老太爺病死之後,他的三個兒子因分家產而爭吵……終於,覺慧醒悟了,離家出走。

一出又一出的鬧劇,讓人徹底認清了摧殘生命的封建禮教。高家的人接連成爲封建的犧牲品,甚至連高老太爺也沒有幸免,高家墮落了。

我最不能忘記鳴鳳的死,只是讀着這一段,心中不免充滿了悲哀,同情與憤慨。最後投湖前的那一聲“三少爺,覺慧”彷彿穿透紙張,清晰地傳到讀者的耳邊。這是鳴鳳第一次直呼覺慧的名字,但也成爲了最後一次。這是下等人第一次與上等人平等的告別,可惜這告別的背後是無盡的悲哀。天地悠悠,可惜覺慧和鳴鳳生錯了時代。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青年人的愛情註定是悲劇。

這就是舊社會!這就是封建家長制!這只不過是衆多悲劇之中的冰山一角,誰能想象得了,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此悲劇重複了多少次!高家的落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終於,年輕人們紛紛覺悟,開始了與舊社會不懈的鬥爭。

聯繫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前途,我們的身後有長輩們的支持。可是現在的我,哪裏有以前青年們的獨立和拼搏,哪裏有以前青年們的闖勁呢?反正我還有大把的時間,我何必畏首畏尾?

《家》已經讀完,讓我來評價,它不只有黑暗沉重的一面,它也是一支青春的讚歌

巴金《家》讀後感 篇26

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便也凋零了,因爲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熱。——羅曼羅蘭

我奔跑着,喘息聲越來越明顯,而理想卻忽近忽遠,就在唾手可得時,它便再次離我遠去,我逐漸疲倦了,不願追尋,慢慢停住了腳步,而當琴出現在我的面前,並輕輕地拉住我的手,我便隨她繼續奔跑。

在青春之路上,她向我娓娓敘說着她的故事,她雖然是一個封建禮教下成長的富家小姐,但她從未屈服過,她盡力想要進入男學堂剪短頭髮,她不願順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懈地追求着自由與平等。

然而,當她向我講到梅和瑞鈺的悲慘遭遇時,她的眼角不禁滑過激憤的淚水,反抗的怒火從她的目光中熊熊燃起,她攥緊了我的手,堅定地告訴我,她不會選擇千百年來中國女子所走的血路,她要逆流而上,拯救自己!

剎那間,我的體內被注入了激情與活力,如同即將爆發的小宇宙加快了奔跑的速度。

琴見我滿懷熱情地追逐理想,頓時停住了腳步,輕輕拍打我的肩膀,以她慣有的自信勇敢,在我耳邊低語:“儘管我們來自不同的時代,但悲劇卻一直在上演,從未停歇,然而這也不是無力改變的,一定要堅持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爲悲劇大部分發生在沒有自我追求的無抵抗主義身上,就像大哥覺新,而現在通過我的不懈追求,我已經得到了幸福,而你,要努力哦~!”

我一邊跑着,一邊想着琴對我說的那一席話。封建禮教如同吃人的野獸肆意吞噬者人們的思想,只留有那悲慘的肉體使人悲哀,儘管現在,已經不存在這種顧慮,但在這激烈的競爭中,沒有對於理想的堅持,結果依然會是像琴說的那樣——不斷的悲劇。

仔細回味着我的理想——成爲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我明白我需要有良好的繪畫功底,我的奔跑就是在畫板上用不同型號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滿意的畫卷,可是從前,我常常因爲,對與色彩較弱的感知度毀掉一張張畫紙,浪費無數的顏料,放棄這個念頭在我的腦海中一次又一次的浮現,但"琴"聲不止,琴帶給我的勇敢與信念,是我不願也不會停止我對夢想的渴望與追求。在青春之路上,琴點燃了我內心微弱的火光,卻是我充滿了光和熱,充滿了向上的勇氣。

重拾畫筆,冷靜地坐在畫板前,調色板裏的顏料組成了我七彩的夢,左手輕輕扶着畫板,右手的筆在白紙上謹慎地打着初稿,那是琴給我的勇氣與熱情。

理想依舊,青春之花仍然綻放。

巴金《家》讀後感 篇27

家,一個溫暖,愛,避風港的象徵,但在巴金筆下的這個舊社會的家卻是惡魔,監獄,劊子手。

巴金在其創作中塑造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點,也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這個家才稍有生氣。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痛心。

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之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與覺民逃離了這個監獄;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爲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選擇這樣的方式反抗;瑞珏,一個善良的女人,任人擺佈,因肚子裏的孩子受到衆人的排擠,被趕到城外,而她的丈夫覺新太軟弱,導致她在生下兒子之後離開人世,真是讓人痛心惋惜。這些女性正處花樣年華,卻被封建禮制如此摧殘,做了不必要的犧牲品。

這個家族裏的男性也同樣性格迥異。作爲大哥的覺新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前途與美滿的家庭,但在吃人的封建禮教面前,他只好屈服,對長輩們點頭哈腰,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失去了心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最終有了一絲覺悟,幫助二弟成功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有着進步思想,但並不堅定,他是處在進步與守舊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在大哥和三弟的幫助下,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自信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着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他的反抗爲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爲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美好的生命。

他們是值得敬佩的,在那樣的環境中,他們如此反抗,才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如此幸福。但同時,高老太爺的封建思想,整個封建社會的腐朽,迷信奪取了多少年輕人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如此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年華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那麼就讓它們作爲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